注规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357076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5.97MB
注规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注规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规背熟必过系列之规划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③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④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P10、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政治制度
城市化初始动力----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工业化,后续动力----第三产业。
P11、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
P1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集聚城镇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P13、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攀枝花、鞍山、东营、克拉玛依)。
②商业短缺时期以乡镇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③市场经济早起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的城镇化模式。
④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P14、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①城镇化过程经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②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③各级城市普遍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加速,成为接驳世界经济的空间单元。
④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①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②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③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④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P17、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人口密集,因此社会问题集中地发生在城市里。
健康的社会环境是必然促进:
①人的素质不断提高②人与人的关系不断改善③人与自然的和谐。
健康的城镇化:
①不是单纯追求人口意义的城镇化②依靠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城镇化③注重城市整体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世界上168个国家和地区按城市化水平:
人均GNP城市化水平|人均GNP城市化水平
1000刀以下30%以下|1000--300030--50%
3000--700050--70%|7000刀以上70%以上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P19、古典时期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了一系列城邦国家。
在该时期,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
营寨城平面上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
中心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欧洲许多大城市由其发展而来,如巴黎、伦敦等。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
中世纪教堂和广场:
。
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中世纪的城市发展缓慢,形成了十分有机的城市形态)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下,建设了一系列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街道和公共建筑。
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绝对君权古典思潮影响下,轴线放射的街道(香榭丽舍大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协和广场)。
P25、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①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
1817欧文“协和村”4/5财产美国印第安纳州建新协和村、1829傅里叶“法郎吉”1500-2000人社区
②法律实践---英国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1868《贫民窟清理法》、1890《工人住房法》、1909《住房、城镇规划等法》
③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1853豪斯曼
④技术基础---城市美化1893芝加哥博览会
⑤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P26、现代城市规划的早起思想
①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四周永久性的农业地带环绕,土地共有,委员会委托管理。
人口限制在3.2万。
②勒.柯布西埃1922明天城市:
总300万人(40万摩天大楼,60万板式住宅,200万花园住宅)
1930光辉城市:
立体交通
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共同点:
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不同点:
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③索尼娅·
玛塔1882线性城市:
城市交通为前提
1882年提出西班牙工程师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
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1948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轴线延伸。
④戈涅20世纪初工业城市:
提出功能分区思想
⑤卡米洛·
西谛1889《城市建设艺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⑥格迪斯1915《进化中的城市》、芒福德-区域规划
P34、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1)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
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
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
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
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
6)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P36、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1920年,恩温提出卫星城理论:
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
更强调了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
①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②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合的用途③保护一切老的新的使用价值。
广亩城:
赖特1932《消失中的城市》《宽阔的田野》
P39、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1966豪尔《世界城市》①②③④⑤
1986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
1957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大都市带人口下限250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P44同心圆:
1923伯吉斯以芝加哥为例提出5个同心圆:
CBD、过渡区、工人居住区、良好住宅区、通勤区。
扇形理论:
1939霍伊特多核心理论:
1945哈里斯和乌尔曼
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伊萨德任务,决定城市土地租金的要素有:
①与中央商务区的距离②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③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④降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
P49、邻里单位理论:
1929佩里①规模②边界③开放空间④机构用地⑤地方商业⑥内部道路系统
1961简·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的三个条件:
①街道必须是安全的②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③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的有使用者。
城市规划方法论:
①综合规划方法论(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②分离渐进方法论(理论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结合)③混合审视方法论④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⑤倡导性规划方法论(达维多夫和雷纳,《规划的选择理论》)
P56、1933《雅典宪章》现代建筑运动、物质空间决定论、城市发展终极状态下各类用地关系的描述
1977《马丘比丘宪章》主要理论思想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1、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历史约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4000年。
规划思想最早形成:
周代规划思想多元化:
东周儒家-礼制-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管子、老子-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商君书》阐述了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
2)唐长安城:
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皇城位于内城的内部中央,宫城位于皇城东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道家阴阳五行思想。
明清北京城:
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
突出8km中轴线。
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南形成商肆。
3)明南京城依山傍水,布局灵活,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
P66、19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推进市政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的一部分主要城市,如上海、南京、重庆、天津、杭州、成都、武昌以及郑州、无锡等城市相继运用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或在欧美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城市规划设计。
P67、《大上海都市计划》运用了卫星城市、邻里单位、有机疏散、以及道路分级等规划理论思想。
P69、1951年2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中指出“在城市建设计划中,应贯彻为生产,为工人阶级服务的观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城市建设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城市和某些新工业区的建设。
大多数城市旧区按照“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针。
“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1956年,国务院撤销城市建设总局,成立国家城建部,国家建委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是新中国第一部重要的城市规划立法。
1957年,国家先后批准了西安、兰州、太原、洛阳、包头、成都、郑州、哈尔滨、吉林、沈阳、抚顺等15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和部分详细规划。
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规划条例》这是新中国城市规划专业领域第一部基本法规。
1989.12.26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城市规划法》并与1990年4月1日开始实行。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城镇化水平已达36.22%。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城乡规划法》并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行。
国家划定行政区域依据:
①政权建设②经济建设③行政管理
7、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
1)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①各国的经济体系越来越开放②资源跨国流动扩张③跨国公司地位愈突出④信息、通讯、交通的革命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的基本特点:
①跨国公司总部②金融中心③生产性服务业④知识创新基地和市场⑤信息、通讯和交通枢纽
工业城市复兴的三种类型:
①城市中央商务区的重塑②城市更新和滨水地区再开发③公共空间的完善和文化设施建设
2)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底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
知识经济四个特点:
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
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知识传播;
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人力因素-空前重要。
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
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
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
①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②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③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④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年限⑤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
4)可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关于人类住区的八个方面的内容:
①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住房②改善人类住区的管理③促进可持续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④促进供水、下水、排水、和固体废物管理等环节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⑤在人类居住中推广可循环的能源和运输系统⑥加强多灾地区的人类居住规划和管理⑦促进科持久的建筑工业活动行动的依据⑧鼓励开发人力资源和增强人类住区开发的能力。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①循环使用土地与建筑②改善城市环境③优化地区管理④旧区复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内容⑤国家政策应当鼓励创新⑥高密度⑦加强城市规划与设计。
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重要的实践有:
①都市村庄模式②紧凑发展模式③产业园区
美国“精明增长”的原则:
“都市村落”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住区发展模式,它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紧凑的形态②适当的密度③混合用地④公共交通主导⑤面对步行者的街道⑥调适性强的建筑。
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都是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主要是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进行的战略布局,国土规划考虑的问题更为宏观和长远。
进行区域规划较普遍的国家----德国,
区域规划最早始于-----前苏联。
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是围绕着大规模基本建设开展的。
第三章城市规划任务、体系及与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三种属性,即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又是一项社会活动。
P91、城市规划作为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
①通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的配置即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进行直接的控制②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进行管理的实质是对开发权的控制,这种管理可以根据市场的发展演变及其需求,对不同类型的开发建设实行管理和控制。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法》法律
国务院-------------------《…条例》行政法规
建设部--------------《…规定&
办法》部门规章
国务院部门及各级政府-----《…条例》行政规章
地方各级立法人大及常委会-----------地方法规
建设部--------------《…规范&
标准》部门标准
完整的城市体系分析,包括了城市职能、城市规模和城市地域空间分布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
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程序:
制定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基本程序:
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程序:
第四章城镇体系规划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概念:
①城镇体系规划是以一个完整的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城镇体系②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
③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所组成
④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城镇体系发展影响因素可以从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物质与非物质、自力与人为等方面来认识。
低水平均衡
极核发展
扩散阶段
高水平均衡
城镇体系规划主要作用:
①上下衔接②基础设施布局③资源保护和利用④城市之间有序竞争和合作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①因地制宜②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互相促进③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④可持续发展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①明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
②确立国家城镇化的道路与差别化战略
③规划全国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格局
④构架全国重大基础设施支持系统
⑤特定与重点地区的规划
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原则: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
①制定全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②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③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④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⑤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⑥按照规划提出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税收和金融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任务:
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前瞻性的研究包括:
城市定位、城市布局、城市功能。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纲要成果:
①文字说明③专题研究报告②图纸(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市域城镇分布现状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图、市域空间管制示意图、城市现状图、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图、其他必要的分析图纸)不含各项专业规划图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本要求:
①规划编制规范化②规划编制的针对性③科学性④综合性
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1)定性分析:
两种:
因果分析法、比较法(难以定量分析而需要量化的问题,如用地指标的确定。
)2)定量分析:
频数和频率分析、集中量数分析、离散程度分析(极差、标准差、离散系数)、一元线形回归分析、多元回归、线性规划模型、系统评价法(矩阵综合评价法、概率评价法、投入产出法、德尔菲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
3)空间模型分析:
实体模型(投影法、透视法)概念模型:
几何图形法(用于功能结构分析、交通分析、环境绿化分析);
等值线法(地形分析的等高线图、交通可达性分析、环境评价的大气污染和噪声分析);
方格网法(用于环境、人口的空间分布、多层叠加的综合分析);
图表法(用于经济、社会各种因素的比较分析)。
P116、总体规划的现状调查
①区域环境调查:
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指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和广大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
②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
①自然环境的特色②文物古迹的特色③城市格局的特色④城市轮廓景观⑤建筑风格⑥其他物质精神的特色
③自然环境的调查
④社会环境调查:
人口、社会组织和结构
⑤经济环境调查:
城市整体经济状况、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状况、有关城市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
⑥广域规划及上位规划⑦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查⑧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的调查⑨城市园林绿化、开敞空间及非建设用地的调查⑩城市住房及居住环境调查、市政公用工程、环境状况等调查
P118、现状调查的方法
现场踏勘(最基本的手段)(用于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调查、交通量调查)
抽样或问卷调查(调查群体的观点、意愿、意见等)
访谈和座谈会调查(①无文字记载的民俗民风、历史文化等方面②尚未形成文字或对一些愿望与涉嫌的调查如部门、领导以及广大市民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愿望等③针对某些关于城市规划重要决策问题收集专业人士的意见)
文献资料搜集(城市人口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中所涉及的主要文献有:
历年的统计资料、城市规划志、城市报章发布的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消息。
水资源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水资源制约工业的发展。
矿产资源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因素:
①自然条件、②人工环境、③城市建设现状与城市形态结构、④规划及政策性因素、⑤其他因素
城市发展目标:
①经济发展目标②社会发展目标③城市建设目标④环境保护目标
城市性质:
①城市性质关注的是城市最主要的职能,是对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②城市性质是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③城市性质应该体现城市的个性,反映其所在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地理、自然等因素的特点④城市建设的总纲。
研究城市性质应有国家、区域、城市本身三个层次。
确定城市性质一般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
城市性质的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的大小、用地布局结构、市政公用设施水平。
城市人口规模就是人口总数:
即在建设用地范围中居住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以及暂住期在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的总和。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千分点。
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这次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中人口的8.87%。
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
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
同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同2000年相比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
这次人口普查覆盖大陆31个省区市和现役军人。
根据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将港、澳、台2010年底人口数据计入在内的全国人口总数为1,370,536,875人
城市总体规划采用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
综合平衡法--人口规模难以确定,需要增长资料的
时间序列法--封闭、历史长、影响发展因素稳定的
相关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背熟 系列 规划 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