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353507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8.99KB
南通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南通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市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认真组织各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高层次人才占比不断提高。
2005年,全市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15000多人,较2000年增加了6900多人,高层次人才在全市人才总量中的占比为2.92%。
全市拥有国家、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1人次,市级拔尖人才600多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82人;
有227人分别被列为省“333”人才工程的第二、三层次人选;
建成了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已招收10名博士从事科研开发。
全市拥有海外留学人员352人,引进国外智力212项,成立了“江苏省南通市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园企业已达70家。
全市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57家,其中省级9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
(二)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密度还不高。
我市每万人口人才拥有量虽由“九五”期末的406人上升到2005年底的651人,但在全省仍列第六位,比全省平均数少82人。
二是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不足。
我市有影响力的优秀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和行业领军人才数量较少;
专家队伍年龄偏大,61岁以上的达64.7%;
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中,科技研发人才、具有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熟悉和掌握多门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
三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全市研究生以上学历1865人,在企业工作的547人,仅占29.3%;
本科生65545人,在企业工作的21330人,仅占32.5%。
企业中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的人才不足,人才队伍创新创业能力不够强。
四是人才政策落实不够到位,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力度不够大,人才工作投入还有一定差距。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中加工贸易占比较大等因素影响,高层次人才成就事业的平台及相关信息、技术、环境条件不够理想,南通籍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现象仍然突出;
二是社会对人才资本还没有对物力资本的重视程度高,用人单位作为人才开发主体的地位作用不强且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相对滞后;
三是人才工作政策尚未真正形成体系,激励作用不够明显。
(三)“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市委、市政府“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经济社会孕育着新一轮“跨越发展、全面腾飞”的辉煌前景,人才工作充满着新的机遇,面临着新的挑战,肩负着新的使命,战略地位更为突出。
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更加重视,“南通人才特区”建设的启动,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的不断健全,为我市吸引优秀人才、建立人才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国际人才的流动,为我市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和留学回国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江海联动开发和苏通大桥、沪崇苏通道的相继开工建设,将进一步增强我市接受上海信息、技术、人才幅射的能力,南通承接现代制造业梯度转移和现代服务业扩张的能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经济尤其是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集聚更加迫切,本规划期间是我市人才工作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与此同时,我市人才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有一定差距;
长江南北岸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人才外流的现象仍将存在;
随着南通新一轮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推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供求矛盾、结构矛盾和素质矛盾也将日益突出,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工作面临重大调整转型期。
为此,我们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视野、新的谋略全面规划南通的人才发展,以更加务实的工作和措施开创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二、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工程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扩大各类人才总量为基础,以人才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人才特区”试点工作,整体提升人才开发层次,努力构筑长江三角洲北翼人才强市,为“十一五”南通全面跨越、全面腾飞、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二)方针原则
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要遵循“加快引进,注重培育,放手使用,优化环境,整体推进”的指导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四项原则。
(三)主要目标
——人才总量目标:
按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努力扩大人才总量。
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力求达到72万人,每万人口人才占有率达到900人以上。
其中,各类人才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达到15%左右,产业人才总数达到55万人;
高层次人才总数达到3.6万人;
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总数中的占比达到25%以上。
——人才素质目标:
全市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的55%以上;
中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力争达到40%;
8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继续教育课程进修;
在公共管理、生产经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现代服务等领域分别形成各自的领军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在江北保持领先水平。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到2010年,省级以上专家和市级以上拔尖人才达到2200名左右;
45周岁以下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获得高级职称的达到10000名左右;
中青年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及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达到2500名以上;
学科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达到1000名以上;
在通工作的博士研究生达到500人以上,硕士研究生达到4000人以上;
各类高层次人才数在人才总量中占比达到5%以上。
——人才产业分布目标:
依据全市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的总目标,努力运用市场调节和政策调控相结合的手段,推动三次产业人才的优化配置。
一是保证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围绕大力发展“三高一外”现代农业的目标,着重在项目农业、特种经济作物栽培、特种养殖、贸工农经营管理、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实现农业机械化、实施“海上南通”工程等方面增加人才数量。
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事业单位中科技人员,2010年达到4万人,在全市产业人才总量中的占比达到7.3%左右。
二是满足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点引导各类人才向船舶修造、电力能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轻工食品、建筑业等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到2010年,第二产业人才总数达到31万人,在全市人才总量中的占比达到56.4%。
三是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以强化国际国内贸易服务、先进制造业供应支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强对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国际采购、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中介服务、教育文化、旅游休闲、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等新兴第三产业的人才开发。
到2010年第三产业人才力争达到20万人,在全市产业人才总量中的占比达到36.3%。
(四)重点工程
本规划期内,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突出开发和培养经济类、工程技术类急需人才,着力实施五大人才工程:
——226高层次人才工程:
重点培养20名在重大工程、项目和学术技术界具有较高权威的首席专家;
200名在创新创业中成就突出的领军人才;
600名在市内各学科、技术领域中实绩显著,并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技带头人。
——“金智”工程:
5年内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和境外专家600名,实施海外智力项目300项。
——十万人才引进工程:
每年平均引进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万名。
——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用5年左右时间选派200名以上优秀公务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重点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到境外培训;
选送2000名以上紧缺专业人才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深造;
组织20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开展专业培训。
——产业人才开发配置工程:
根据“人才特区”试点目标,扎扎实实搞好“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基地”、“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
将洋口港人才开发列为本规划的重点工程,二○○六年出台专项规划,以后分年度抓好落实。
积极实施省“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长江工程师计划”、“万名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计划”、“千人赴港培训计划”和“千名苏商海外培训工程”。
加大人才政策和资金向产业人才倾斜的力度,加快形成产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工作机制,促进各类人才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培育载体,拓展渠道,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力度
1、大力培育人才吸纳载体
——加快重点园区建设。
各级开发区和科技园区要努力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示范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科技创新基地、高素质人才集聚的新兴创业基地,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着重建设好电子信息园、现代纺织园、生物化工园和机电园等四大高科技专业园区。
各县(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民营工业园”、“农业科技园”和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等。
要加快建立健全以江苏省南通留学人员创业园为龙头,以各县(市)、区特色园为依托的一园多区的全市留学人员创业体系。
重点园区要成为吸纳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主平台。
——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
加大投入,加强高校办学设施建设,2010年基本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积极支持南通大学建成国内有较大影响、特色学科众多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使之成为我市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及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
加强重点高职院校建设,力争有1至2所中高职院校进入全国同类中高职院校的先进行列。
支持相关高校分层面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
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使之成为我市高等教育的重要增长点。
充分利用国家“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全国性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的重点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
大力支持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建设。
切实搞好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提前进入南通。
大力扶持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组织、指导条件成熟的企业积极做好申报建站工作,力争本规划期内,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8家。
积极创办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促进重点研究领域和特色学科建设。
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成为我市吸纳高层次人才的有力载体。
——加快促进优势企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重点大企业(集团)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名品、名人、名企”工程,积极扶持优势企业人才队伍发展。
鼓励优势企业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急需人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贸结合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智力人才。
扶持大型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本规划期内,力求新增各类研发中心2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5个,依托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大科研项目聚集人才。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进产业园区,走集聚发展道路,以强化产业协作,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中小企业成为人才吸纳的强大“蓄水池”。
2、拓展人才引进渠道
——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才相结合。
认真清理各类人才向我市流动的各种障碍,切实降低人才引进门槛,进一步健全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努力构建引进人才的有效平台,优化引才服务。
鼓励国内外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来通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鼓励我市企业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用人方式使用人才,鼓励企事业单位充分发挥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完善“南通市引进人才工作居住证制度”。
——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
用好人才引进的有形市场,依托“港洽会”,办好海外学子南通创业和国外智力引进洽谈会等主体活动,努力引进海外人才智力;
依托“高洽会”,广泛吸引高层次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依托“毕洽会”,做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引进工作;
依托“专洽会”,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
充分利用好信息网络无形市场,进一步扩大现有人才网络联盟的地域范围,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创建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才交流通道。
——内地引才与海外引才相结合。
与国内重点高校建立紧密联系,落实联络员制度,提前物色各类急需人才,为重点企业提供引才代理。
推广海安联发集团等单位以“订单式”培训、委托培训等方式吸引急需人才的经验,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和开发人才,鼓励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高校专家、教授到企业挂职、任职。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南通创业、定居或参与工程项目攻关和开展论证研究、回国讲学、咨询服务等各种活动。
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与国内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研究开发。
建立以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贷款担保公司,建立留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创业专项经费。
——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
在招商引资中突出招才引智,通过招才引智带进更多的信息、项目和资本,通过招商引资和引进项目,为吸纳人才增加更多的新载体。
3、营造人才畅流环境
——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对刚性引进的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按照我市有关规定,切实落实科研启动资金、安家费与生活津贴补助以及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优惠扶持政策。
积极发挥南通市高层次人才储备中心的作用,为引进和留住核心人才构筑有效平台。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创业的优惠政策,降低注册资本投入,积极吸引各类人才来我市兴业创业。
创造条件解决引进人才“购房难”问题,重点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在南通安居乐业搞好服务。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打破户籍、地域、编制、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健全流动人才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才合理自由流动。
坚持市场主导、互惠互利和优势互补原则,主动参与长三角人才整体开发,实行城市互联、发展互动、证书互认,逐步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事人才服务体系,积极利用区域人才资源为南通发展服务。
——拓宽海外引才引智途径。
广泛开辟对外合作交流渠道,在巩固美国、日本等海外人才工作联系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欧洲、加拿大、香港等海外工作网点。
在全面参与苏(江苏)港(香港)人才培训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开辟南通与欧洲、北美等国际性人才培训合作渠道。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展示我市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优美的人居环境。
完善引才引智政策,切实落实各项配套资助和扶持资金。
积极解决外籍人士子女就学问题。
——完善人才权益保障机制。
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把人事仲裁作为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的重要环节,努力为人才营造舒心的创业氛围。
4、健全人才市场机制
——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省级区域性人才市场的辐射、集聚作用,横向上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等各种人力资源市场的贯通融合;
纵向上推动市、县(区)两级人才市场向人才相对集中的乡镇和社区延伸,健全全市性人才服务系统。
进一步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旅游人才市场、家纺人才市场和外贸人才市场等专业性人才市场,加快人才服务信息网和数据库建设,实现人才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加快人才市场功能建设,大力推进人事代理,努力拓展人才猎头、素质测评、职业指导、人才租赁等新型人才业务。
加快人才市场法制化建设,努力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环境。
——促进人才中介机构发展。
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积极推动政府所办人才服务机构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共人才服务向公益型转变,促使人才中介职能向市场转化。
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强强联合,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发展,形成区域性知名品牌,提升竞争实力。
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公共人才服务体系,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建立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提高人才中介机构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制定人才市场行业规范,加强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强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业自律。
(二)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增强人才培育能力
1、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加快高教园区建设,抓紧博士点、硕士点扩大的申报工作,尽快形成以南通大学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到2010年,全市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15万人左右,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2000人左右,硕士点达到60个左右,博士点争取达到3-5个。
强化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充分发挥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优势,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
有条件的可成立年轻教师和学生创业园区,积极建立科技研发中心,组织好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形成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加强我市高校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和合作,加快制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标准,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与境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公共基础设施、海内外名企名校作为我市人才培养资源,加速培育复合型、外向型、国际化的高级人才和科技骨干。
2、大力实施重点领域人才能力提升工程
——强化公务员能力培训。
全面贯彻《公务员法》,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着力提高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的战略思维能力、决策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大力实施“5+X”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
建立青年公务员赴艰苦地区、乡镇街道及企业定向培训制度。
开展与国(境)外的公务员培训交流合作。
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基层党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每年确定若干个专题,组织公务员进行专项研究。
强化公务员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动力,制定公务员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
鼓励中青年公务员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
实施MPA核心课程培训,对全市45岁以下的国家公务员轮训一遍。
开展以提高实用能力为目的的专项训练。
系统进行职业英语、电子政务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强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把培养和引进各级各类学术、技术带头人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
依托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和市“226”工程,切实抓好落实。
在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一批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关键领域的高层次、导向性人才;
培养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经济运作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培养一批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管理专家。
建立领军人才信息库,支持领军人才因人设岗模式,组建科研攻关组、名人工作室、成果转化组、工程咨询组、课题项目组等,逐步推进领军人才社会化、行业化人事管理。
——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育。
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为重点,制定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整合社会资源,与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跨国培训机构合作,筹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
打破所有制界限确定培训对象,采取集中培训、案例教学、多维模拟、国内外培训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市场动作规则等方面的强化培训。
积极实施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在国有企业实行经营管理者职业资格准入。
重视民营企业家成长和发展。
围绕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目标和“名品、名企、名人”工程,加强民营经济组织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本规划期内,平均每年为民营经济组织培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00名。
建立“行业联系、区域联系、社区联系、党团联系”的联系网络,优化民营企业家创业发展环境。
——继续推进“名师工程”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工作。
加快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教研相长、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以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学科骨干为中坚力量的优秀教师队伍。
完善“名师补贴”制度,深化教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名师人才。
——大力实施“技能振兴行动”计划。
根据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际需要,通过学校培养、岗位训练、自学提高等方式,大力开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
着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构建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实训机构和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等社会培训资源的作用,加速高技能人才培训开发。
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开发高技能人才,建立技术工人岗位成才的激励机制。
积极开展“技能比武”、“技术练兵”活动。
鼓励技术工人钻研新技术和运用新工艺,不断提高操作技能。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
加强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学历培训,依托特色农业项目,探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完成1.2万人次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大力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知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实用人才。
——实施“文体卫明星培训工程”。
加强宣传、文化、体育、卫生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各类人才的培训,积极营造文体卫领域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氛围。
3、构筑多元化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充分利用和整合市内外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资源,形成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供需对接、多元化组合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工程技术类管理人才及制造业所需高技能人才。
——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依托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和开放式的学习网络,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提升全社会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
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出资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形成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自主学习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通 人才 发展 十一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