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期中复习题普通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347945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36.32KB
八年级上期中复习题普通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八年级上期中复习题普通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期中复习题普通用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飞得最快的鸟是褐海燕,速度可达5千米/分;
游最快的鱼是旗鱼,速度可达108千米/时.若三种动物比赛,第一名是______,我们能区分猎豹和褐海燕的叫声,这主要是通过声音的______来判断的.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54.0分)
18.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______时造成的误差;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c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5)根据你的实验,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斜面的倾角增大后,通过相同的路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______(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19.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______和______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
(3)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填“大”或“小”).
(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选填>、<、=).
20.小丽在观察小提琴、二胡、贝司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想:
即使在弦张紧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也可能与弦的粗细、长度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2
1
铜
60
0.76
2
80
3
100
4
1.02
5
尼龙
6
(1)如果小丽想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应选用表中的编号为______的琴弦.(只填数字序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的一些步骤:
A、分析归纳B、实验研究C、提出问题(或猜想)D、得出结论
你认为小丽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______(只填字母序号)
(3)如果小丽想探究发声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你认为应选用表中的编号为______的琴弦.(只填数字序号)
(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不变,来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科学的方法叫做______.
21.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a)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a与c粗细相同,b与d粗细相同,a、b、d均为铜丝,c为尼龙丝.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的______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宄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ab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
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b)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_____点.
22.
如图所示,小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的目的是为了______.
(2)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处置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EO入射时,在纸板NOF面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3)小梦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同一平面内,她应该______.
(4)如果小梦想验证发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她应该______.
(5)实验中,同组的小伟同学选择了不同的入射角,分别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表所示.经检查,四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20°
70°
30°
60°
45°
23.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有如下玻璃板,选择哪种比较好?
______
A.浅色的薄玻璃板B.浅色的厚玻璃板
C.深色的薄玻璃板D.深色的厚玻璃板
(3)实验中,小明用左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A蜡烛点燃,在小明看来,玻璃板中的人是用______(选填“左”或“右”)手点燃蜡烛的.
(4)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看到______现象时说明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找到平面镜成像的更多规律,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
24.
小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他应选取两支外形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
(2)小滨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3)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他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______cm;
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说明______.
(5)实验过程中,小滨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小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25.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_____.
当A向玻璃板靠近时,A的像______(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变化情况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4)如图乙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接着就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______.
26.小强同学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透明的容器中装入无色透明的水.E、F是两块白色硬纸板可以绕MN向后转折,实验时让激光器发射的一束激光(如图1所示)沿着硬纸板E表面斜射到水面上.
(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______;
(2)从图1中可以看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光从空气中射入水时,折射光线______法线.(选填“靠近”、“远离”)
(3)将图中F硬纸板向后折,F板上______(“有”或“没有”)折射光线,此时折射光线______(“存在”或“不存在”),该实验步骤想探究: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______;
(4)如图2所示,表示岸边的人看到水中的鱼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27.作出以下光的折射光路图
28.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请你在图中画出物体MN的像M′N′.
29.如图所示,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试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
2.1.90
3.2.75cm
4.8.78cm;
8.24
5.32
6.快慢;
直线
7.路程;
时间
8.快慢;
1s时间内人前进的路程是1m
9.路程与时间;
v=
10.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
通过的路程和所有的时间
11.小于;
0.75
12.匀速;
0.04;
0.9
13.9:
14.最大速度;
12
15.80;
48.7
16.70;
17.5km(或17500m)
17.褐海燕;
音色
18.便于测量时间;
减小测量时间;
25.0;
小;
变大
19.刻度尺;
停表;
;
变速;
v3>v1>v2
20.2、4;
CBAD;
4、5;
控制变量法
21.长度;
A
22.显示光路;
不能;
将纸板NOF前后翻转,观察纸板NOF是否有反射光线;
让光线沿着FO方向射向镜面,若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则光路是可逆的;
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了
23.确定像的位置;
C;
右;
B蜡烛好像也被点燃;
像与物大小相等;
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24.相同;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0;
不变;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
25.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靠近;
虚;
垂直
26.光线的传播路径;
没有;
存在;
在同一平面内;
D
27.解:
(a)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b)根据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c)第一次折射:
光由空气进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第二次折射:
先过入射点垂直玻璃砖右侧表面作出法线,折射光射入空气时,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并且折射光线与玻璃砖左侧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
28.解:
分别作出物体MN端点M、N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M′、N′,用虚线连接M′、N′即为MN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29.解:
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平分,连接AA′,过B点作AA′垂直平分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解析】
1.解:
由图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木块左侧与7.00cm对齐,右侧与8.58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8.58cm-7.00cm=1.58cm,所以ABC读数都是错误的,故D正确.
故选D.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
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2.解;
小球的直径为12.70cm-10.80cm=1.90cm.
故答案为:
1.90.
刻度尺的单位是cm,分度值是1mm,小球的直径为末刻度值减去始端刻度值.
刻度尺使用要看清它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平移法测物体长度为始末端读数之差.
3.解:
铁块左侧与9.00cm对齐,右侧在11.7cm和11.8cm中间,估读为11.75cm,所以铁块的长度为L=11.75cm-9.00cm=2.75cm.
2.75cm.
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
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读数,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4.解:
(1)由题中测量数据可知:
数据单位是cm,小数点后有两位数,则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mm,为毫米刻度尺.观察5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8.78cm与其余四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
(2)物体的长度为:
≈8.24cm;
8.78cm;
8.24.
(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
(2)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掉错误读数,取其余4各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确定准确值.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测量数值,求剩余正确数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这样测量值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5.解:
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偏向“1”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min;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2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2s,即停表的读数为0min32s=32s.
32.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物理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即可.
6.解: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
直线.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过程是复杂的,速度或方向也是经常变化的.
此题考查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对这一概念要把握两点:
直线、匀速.
7.解: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是通过相同的路程,物体用了时间的多少来比较;
二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了路程的多少来比较.
路程;
时间.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
①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②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本题考查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断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比较运动快慢.
8.解: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m/s表示人在1s的时间内前进的路程是1m.
1s时间内人前进的路程是1m.
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值的含义:
每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m,才能解答本题.
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一是相同时间比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时间,速度是物理学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速度是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
来计算.
9.解:
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
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为:
速度=
,其中速度用字母v表示,路程用字母s表示,时间用字母t表示,三者的关系可用公式v=
表示.
路程与时间;
.
根据速度的定义、公式,对题目中的内容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了速度的定义、公式中每一个物理量的符号及意义,以及公式的写法,属基础知识的考查,是我们学习速度必须掌握的基础.
10.解:
由图A可知,三人运动的时间相同,而三人通过的距离不同,所以此图是利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由图B可知,三人通过的路程相同,但三人运动的时间不同,所以此图是利用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由此可见,物体运动的快慢与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有关.
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通过的路程和所有的时间.
生活中比较运动快慢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多少或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
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同时间比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11.解:
甲的平均速度v甲=
=
≈0.66m/s;
乙在前15s内的路程s乙1=0.5m/s×
15s=7.5m,乙在后15s内的路程s乙2=1.0m/s×
15s=15m,
乙行驶的全部路程s乙=s乙1+s乙2=7.5m+15m=22.5m,
所以乙的平均速度v乙=
=0.75m/s,所以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小于;
0.75.
据甲图中的时间和路程计算甲的平均速度;
据乙图中的速度和时间计算出不同路段的路程,最后计算出总路程,在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乙的平均速度.
这是一道路程-时间图象题,解题时先分析图象的特点:
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如何变化,判断物体在各时间段内做什么运动;
然后由图象求出路程s与时间t的值,最后由路程公式求速度v.
12.解:
(1)由于木块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木块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根据图示可知,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3位置时,频闪2次,所以时间是0.02×
2=0.04s;
(3)木块从位置1运动到位置4时,频闪3次,故木块所用的时间为t=0.02s×
3=0.06s;
根据图示可知,木块运动的距离s=8.00cm-2.60cm=5.40cm=0.054m,
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平均速度:
=0.9m/s.
匀速;
0.9.
(1)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物体进行匀速运动;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物体进行变速运动.
(2)根据频闪的次数和频闪的时间间隔,结合图示计算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3位置所用的时间;
(3)刻度尺的读数:
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的读数.在读出准确数字之后,还要读出估计数字,当物体的末端正对刻度尺的刻度时,也要读出估计数字0,由v=
计算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关键是能从图中读出频闪的次数和通过的距离.
13.解:
两物体的速度之比:
×
9:
2.
已知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路程之比,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两物体的速度之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因为是求比值,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14.解:
(1)图中“40”为限速标志,表示从此地到苍溪嘉陵江三桥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40km/h.
(2)8km代表从此地到“苍溪嘉陵江三桥”的路程是8km.
根据v=
得,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需要的时间:
t=
=0.2h=12min.
最大速度;
12.
(1)根据交通标志牌的含义分析解答.
(2)根据交通标志牌读出从看到这两个标志牌的地方到达“苍溪嘉陵江三桥”的距离,根据速度变形式t=
求时间.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的了解与掌握,准确理解标志牌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获取信息根据公式求解.
15.解:
由v=
可得,玉林到贵港汽车行驶的路程:
s1=v1t1=80km/h×
1h=80km,
从贵港到南宁的路程:
s2=v2t2=90km/h×
1.6h=144km,
玉林到南宁的总路程:
s=s1+s2=80km+144km=224km,
玉林到南宁的总时间:
t=t1+t3+t2=1h+2h+1.6h=4.6h,
玉林到南宁的平均速度:
≈48.7km/h.
80;
48.7.
知道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期 复习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