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342795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59.06KB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C.
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D.
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2)对选文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①②段先用孔子的名言引出话题,然后列出生活中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为例证,用以证明博学的人都是读书很多的。
第③段开头“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一句在文章中起承接上文的作用。
第③④段是紧紧围绕“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
第⑤段的作用在于:
画龙点睛,既总结全文,又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紧凑。
(3)对文章理解、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②段以“有一种人”“还有一种人”为例,从反面证明学和思是不能分开的。
第③段中席勒与托尔斯泰都认为思想不能孤立地产生,需要与人交往等外界激励。
第④段中“待之以礼”用得很生动,强调思想者在灵感面前,要显得有礼貌,有修养。
第④段结尾以孟尝君为喻,证明“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答案】
(1)C
(2)A
(3)C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即可。
文章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就是第⑤自然段明确了中心论点“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所以答案是C项。
(2)此题考查论证思路。
A项对选文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
列出生活中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为例证,应该是用以证明“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学和思不可偏废”。
(3)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第④段中“待之以礼”用得很生动,强调的是思想者对灵感的重视。
不是强调“要显得有礼貌,有修养”。
故答案为:
(1)C;
(2)A;
(3)C
【点评】在做找中心论点的题目时,要知道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有时是文章题目,有时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
如果文中没有适合作论点的句子,就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而提取中心论点时还应注意:
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
概括时可适当借用文中词句,但一定要观照全文,不要断章取义;
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论断的陈述句,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当心生活中的核辐射
①提起核辐射,你首先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或者核电站泄露……而这些不是离我们很远吗?
有什么可担心的?
如果你真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②核辐射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说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在与它打交道。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咳嗽了,医生会给你开一张胸部透视单,看看是支气管还是肺部发炎了——你不是就将胸膛袒露在X射线前了吗?
如果是做CT检查,你“吃”进的X射线会更多。
这些可都属于核辐射哦。
③不过你会说,那是生病了啊,如果身体健康总不会与核辐射“亲密接触”了吧,那也未必。
如今大小城市都在大兴土木,新型楼盘不断问世,你如果买了一套新房,新房到手必先装修,而种种装修材料(如瓷砖、复合地板、大理石等)就含有程度不等的放射性物质,经过释放而飘浮于室内空气中,并随呼吸潜入肺部,播下致病的隐患。
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
④即使你不买房子,可总得喝水呀,而水也并非“至清”之物,照样存在着遭受核污染的风险。
就说矿泉水吧,其中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就受到过天然或人为的放射性污染。
⑤再说煤炭,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
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铀、钍、镭、钋等,可随空气和烘烤食物潜入人体。
尽管含量很小,但长期集腋成裘式的积累,仍可对健康构成威胁。
⑥至于形形色色的饰品,如夜明珠、化石、奇石、骨艺品等,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一些人甚至收藏成癖。
可你知道吗?
这些被视为宝贝的东西大多可以产生核辐射,有些产生的核辐射还很强,如用重晶石、莹石以及含磷物质等加工而成的夜明珠就是代表。
另外,有些专家还检测到放射性偏高的鹅卵石。
若摆放于室内,美则美矣,却将你的健康置于险境之中。
前不久,某市环境监测机构为一市民作室内检测,发现室内放射性超过安全标准近一倍,可墙面、地板等装饰材料的放射性并未超标。
查来查去,“真凶”最终浮出水面,原来是一块作装饰用的羊头骨艺术品。
房屋主任大吃一惊:
想不到艺术品背后隐藏着如此险恶的祸患。
究其奥妙,可能是动物吃进了某些含铀、镭的东西,致使这些放射性物质沉积于骨骼所致。
⑦你喜欢旅游吗?
特别是乘飞机观赏大好河山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然而,在高空,人们接受的宇宙射线剂量也会增加。
⑧由此可见,核辐射就在我们身边。
而长期遭受辐射,会使人体产生诸多不适,严重的可造成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损伤。
诸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眼底病变、生殖系统疾病、早衰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缠上你。
⑨
,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就能将其危害削减到最低限度,而不至于影响健康。
因为人体对辐射量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只要不超过这个范围就是安全的。
⑩建议你从生活的细处做起,堵塞核辐射的种种污染途径。
例如,房屋装修追求环保;
谨慎对待收藏品;
住房地址要远离污染严重的地方;
遭受放射性污染的水不要直接饮用;
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饰最好先经过放射性物质测定;
不要频繁去高原和极地旅游,尽量减少宇宙射线的辐射等。
(1)从文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核辐射”就在我们身边?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3)请在第⑨段横线处填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首段连用2个反问句,是为了激发读者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例如第③段中“如果身体健康总不会与核辐射‘亲密接触’了吧”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第⑨段开头“由此可见,核辐射就在我们身边”一句,承上总结核辐射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主要是启下引出人们不要因此太惧怕、太胆怯。
第⑥段中“可能是动物吃进了某些含铀、镭的东西”的“可能”表示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下列语段适合放在________段后,并说说理由________。
金银首饰为人们所青睐,常将其作为身份尊贵的标志。
殊不知,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掺入了少量钢、铬、镍等材质。
美国专家检验了几千件首饰,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如果长期佩戴,很有可能诱发皮肤病甚至皮肤癌。
(1)生病了到医院胸部透视;
房子装修时用的材料含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物质;
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就收到过天然或人为的放射性污染;
生活中燃煤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
一些饰品中含有核辐射;
旅游乘坐飞机时接受高空宇宙射线。
(2)举例子;
具体的说明了这些被视为宝贝的东西大多可以产生辐射,有些产生的核辐射还很强
(3)当然也不必谈辐射而色变。
(4)C
(5)6;
引文说明了金银首饰在制作过程中渗入了放射性物质,与第六段介绍的内容:
形形色色的视频大多可以产生核辐射相一致。
(1)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句子作答。
第②段介绍生病了到医院胸透,第③段介绍房子装修用的材料含有放射性物质,第④段不少水源有放射性污染,第⑤段说明燃煤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第⑥⑦段说明一些首饰中含有核辐射,第⑧段说明旅行坐飞机接受高空宇宙辐射。
(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
解答时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
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内容上一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
第六段列举形形色色的饰品具有辐射的例子,具体的说明了这些被视为宝贝的东西大多可以产生辐射,有些产生的核辐射还很强。
(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段,根据“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就能将其危害削减到最低限度,而不至于影响健康”,可知第九段所要填写的句子应该是一个过渡句。
可填写:
当然也不必谈辐射而色变。
(4)此题考查说明对象、说明语言、过渡句等,解决此题要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结合内容来判断正误。
C项错误,因为这个句子只起到了承上的作用,没有启下的作用。
(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所给的语段写的是金银首饰也能产生辐射,此内容与第六段介绍的内容:
所以应放在第六段。
旅游乘坐飞机时接受高空宇宙射线;
具体的说明了这些被视为宝贝的东西大多可以产生辐射,有些产生的核辐射还很强;
(3)当然也不必谈辐射而色变;
(4)C;
【点评】识记常见的说明方法,并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分析。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3.现代文阅读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差一分钱
①父亲一定有心事。
②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③父亲是在寻一个人。
同学?
朋友?
亲戚?
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
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④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憋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⑤医生说,是肺癌!
晚期。
⑥我们惊呆了!
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佛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⑦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⑧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
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
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⑨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
我想,父亲的网名真是土得掉渣。
⑩入秋,温暖如春。
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
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
走在长长的巷子里,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⑪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⑫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
父亲说。
⑬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⑭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30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19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
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⑮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
孩子嘛,难免。
⑯那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
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⑰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
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
难道是路上丢了?
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
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⑱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⑲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⑳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
教室很寂静。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
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
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
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
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
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30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
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当年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她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
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全文看,14-24自然段记叙了顺序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3)第19段写道:
“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他为什么要长长地吁口气?
(4)27自然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5)文中父亲“悬着的心结”具体指什么?
为了解开这个心结父亲做了哪些努力,请简要地概括出来。
(6)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1)比喻、夸张。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
(2)插叙。
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3)完成了为老师买烟的事情,心理很满足;
另外,差一分钱,幸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买不回香烟,成功来之不易。
(4)自然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
(5)找到当年那个给了他一分钱的好心人并当面感谢。
写信、打电话,申请QQ号并取名为“差一分钱”,回老家古镇探访,给古镇的老人汇1000元钱。
(6)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
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
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
(1)本题考查划线句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根据修辞的种类来分析修辞手法,然后根据划线句子的前后文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比喻、夸张。
(2)本题考查叙事方法以及作用。
11-(20段记叙的顺序是插叙,作用主要是使内容更充实。
插叙。
(3)他为什么要长长地吁口气?
考查这一情节的含义。
要根据上下文去寻找答案并加以概括。
答案:
完成了为老师买烟的事情,心理很满足;
(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心情,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自然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或答解开心结的任务非常紧迫也可)。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父亲讲的故事来概括父亲的心结即可。
找到当年那个给了他一分钱的好心人并当面感谢。
(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文章对父亲的具体描写和情节来分析即可。
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
【点评】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孙道荣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
其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
④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
⑤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没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
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真的很温暖……
⑥那一刻,温暖,难忘。
⑦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
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
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
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票。
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呆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⑧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戚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
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⑨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⑩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可是,没有。
女孩子写的是:
那一刻,我哭了。
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⑪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
⑫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⑬她也流泪了。
⑭她已经支教三年了。
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
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
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出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
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
⑮她突然无比想家。
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
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
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1)阅读文章③﹣⑫段,填写表格。
相关情节
爸爸给她买新书包
男孩爸爸抱他
①________
人物心理
②________
陌生、温暖
③________
(2)结合语境,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文章第⑫、⑬段都写到流泪,请分别写出流泪的原因。
(4)第⑭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5)文章题目“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怕”有哪些含义?
(1)女孩父母在家做农活、家务,照顾她和弟弟;
幸福;
满足、幸福、难过
(2)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一下子”准确地写出因为离家时间久,孩子认不出爸爸的陌生感,“一把”“抱”准确地写出爸爸迫不及待地搂抱孩子的情态,表现爸爸对孩子深切的爱及愧怍之情。
(3)第⑫段:
女孩对父母离家的不舍、难过;
第⑬段:
老师对女孩的经历感到心酸、同情,同时对家人特别是儿子的思念、愧疚。
(4)插叙,交代了“她”的身份、支教时间、家庭情况、性格特征等;
表现她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引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的感人情景。
(5)题目中的“怕”①指文中女孩怕父母第二天就要离开家,一年以后才能回来;
②隐含留守儿童对父母“爱”的渴求;
③表现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1)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
一类是概括事件:
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第二类概括部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初中语文 阅读 理解 训练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