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338781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20.61KB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Word格式.docx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美国次贷危机使得2009年成为中国经济长周期的谷底13
(四)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短周期的冲高回落阶段14
(五)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呈现适度高位增长的态势15
参考文献:
16
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特征:
1978-2014年
【摘要】自从1978年起,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后,我国GDP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稳居全球第一的增长速度。
以现在的GDP跟改革开放时相比,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我国的经济体制,法律等诸多领域都得到显著的完善与提升。
这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特征。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改革开放GDP
【abstract】Since1978,dengxiaopingputforwardafterthereformandopeningup,China'
sdouble-digitGDPgrowthrate,theno.1globalgrowth.Intoday'
sGDP,comparedwiththereformandopeningup,aftermorethan30yearsofdevelopment,fromplannedeconomytomarketeconomy,ourcountry'
seconomicsystem,theimprovementofthelaw,andmanyotherareashavebeenmarkedwithascension.Inmorethan30years,China'
seconomicgrowthandtheeconomiccycleisshowedcertaincharacteristics.
【keywords】China'
seconomicgrowthcycleReformandopeningupGDP
绪论
(一)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特征的背景
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大部分专家认为,唯有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才有机会能创造更多,更能满足大众需求的就业机会,才能满足全中国就业的需要。
有数据统计,只要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长1%就可以增加1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始终维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率。
自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平均增长率仅为6.1%,而改革开放后(1978—2014),中国经济则呈现以两位数的超速发展,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8%。
支持中国经济的持续有效高速发展的原因何在呢?
一直保持这种高速的潜力有多大?
能否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下去?
咱们政府应实施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有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上面的问题全部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答的问题。
正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所以有必要研究好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特征
(二)研究经济增长周期特征的意义
只有研究好了经济增长周期,受什么因素影响,怎么样促进经济增长,才能不断增加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早日实现2050年的目标: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周期性特征,对于促进当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献综述
刘树成利用1953—1995年数据,按照“谷—谷”法,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在此期间经历了九个周期,并对改革前后进行对比,认为改革前波动状态的特点:
振幅大、峰位高、谷位深、平均位势低、扩张长度短;
而改革后波动状态由“大起大落”型向“高位—平缓”型转变。
袁志刚、何樟勇在刘树成的研究基础上指出,从195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十个周期,其中五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的。
从经济周期的表现特征方面
刘树成认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92年,我国经济波动表现出在波动幅度上的“大起大落”和在上升、回落期时间长度上的“短起短落”。
原因在于适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
张军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难度似乎越来越大,特别是自1994—2000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显著而持续的下降趋势,1995年之前中国经济的高度波动趋势可能已经被1995年之后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降趋势所取代。
郭庆旺、贾俊雪在估算中国潜在产出过程中发现,1978—2002年我国的产出缺口出现波动正负交替的古典周期情形,1995年以前,产出缺口波动比较剧烈而且频繁;
1996年特别是1999年以后,产出缺口变化较为平缓;
从1999年开始,我国产出缺口扩大的势头明显趋缓,但在2002年出现了一些反转迹象。
原因在于自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遏制经济下滑、治理经济衰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一些考察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新方法开始出现,黄赜林利用三部门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考察中国经济的周期特征,发现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是技术冲击、劳动供给变动和政府支出冲击综合影响的结果。
刘金全研究发现,经济周期波动与价格货币等名义量值波动密切相关,产出波动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波动性、政府支出波动性和进出口波动性
李善同的研究表明,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本投入的贡献接近60%,生产率的贡献为30%,劳动力总量扩张的贡献占10%左右,而生产率提高主要来自于资源配置优化,企业微观效率提高、技术进步、外资和外贸的溢出效应等贡献。
王小鲁利用生产函数对1953—1999年的经济增长进行计量分析,认为经济高速增长不能简单归结为“投入带动型经济增长”,主要应是外延型增长。
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长短期的关系,刘霞辉结合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特征来研究经济波动,认为中国经济虽保持了整体的高增长速度,但经济的波动幅度较大,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频繁干预,中国经济正是由于人为干预破坏了经济发展的既定路径,使得经济系统出现不正常的过度波动,经济发展已经偏离了经济的常态。
袁志刚、何樟勇从供求关系和增长方式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的常态特征,认为在传统体制下,价格体系僵化,“经济粗放式高速增长—短缺—进一步粗放增长”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常态,形成这种常态的机制在于政府的经济发展追求规模目标和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饥渴,使得宏观经济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非均衡短缺常态。
在经济转轨初期,随着价格体系的逐步放开,经济开始并长期处于“经济扩张冲动—瓶颈制约加剧—通货膨胀—政府暂时的经济调控—宏观经济中瓶颈短缺缓解—新一轮的经济扩张”的宏观经济运行。
1997年以后,供给能力相对过剩和需求相对不足转而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
在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通货紧缩趋势持续出现,此时宏观决策层通过持续五年的凯恩斯式的扩张性政策来推动GDP的增长,但是仍未改变这种经济运行的现状。
一、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特征
自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在保持10%的高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多次经济周期性的波动。
如何避免并克服我国经济的巨大波动,研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对策并保持平稳的经济周期,以免出现剧烈经济周期波动,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及政府政策决策者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我国刚受到由美国引发的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大破坏后,所以,国家对本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
本文尝试着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来研究并探讨我国自从1978至2014这30多年来的经济周期的特征及其形成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GDP与经济增长都快速发展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跟经济增长速度都是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过程,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高
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也可以作为度量经济增长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我国GDP总量从1978年的0.3645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63.6462万亿元,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GDP已经增长174倍,可见GDP总量发展之快。
而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以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不断发展,稳居全球一流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几年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发展模式,调节经济发展结构,增长速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每年的增长仍然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之快是全球罕见的。
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高,主要原因是:
一是由于政府采用的规模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二是因为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时代过度到不断进行放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同时在生产领域也比较普遍存在“三高三低”现象,即高消耗,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费,低效率三种现象。
(二)中国经济的通货膨胀率相对偏高
2012-2013年全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为14.3%,13.1%,可见通胀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在1988-1989年这两年通膨高得离谱,百分比分别达到了为18.1,17.4,以1989年为例子,在半年的时间里零售价格总指数一路提升至26.7%这时造成这么高的通膨的主要原因就是供小于求,第一产业的生产力跟不上工业快速发展,使得工农业出现严重失衡,同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火热的建设中,使得基础设置与工业也发生不协调的状况,在能源,交通,原料等各方面都无法支撑当时的工业发展。
(三)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稳定性较好特征
从表格一中可以看出:
除了1981,1989,1990这三年增速比较慢,相对来说有点异常之外,其它的所有年份都是比较稳定的,保持增速在8%以上。
同时也可以看出:
中国经济增有时长上下波幅相对较高,1978年至1984年这段时间期间在1981年出现了一个波谷,而1984年出现一个波峰,整体呈现出一个经济先逐步递减然后回升的过程。
因为1988年的经济整顿行为,1989年至1990年这两年,经济增长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幅度下降,由1988年的增长率为11.3%突降到3.8%造成中国经济再一次进入低速增长跟市场疲弱,而从1991后,国内经济又开始走向相对高速发展的方向。
下面以期望数据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近30多年来经济增长稳定性。
将表格一的所有年份数据分成6个集合数据,则1978年至2014年,每6年的增长率的集合依次为x1,x2,x3,x4,x5,x6
根据期望值计算x1、x2、x3、x4、x5、x6的方差为:
、
从方差表可以看到:
X3的方差是最大的,也就是说1990-1995年这六年的经济增长稳定性是最差的,而从X3之后,方差的数据越来越小,说明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特征由相对不稳定慢慢走向越来越稳定的经济特征。
(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支撑市场经济增长的制度跟法律体系不断得到提升与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自由贸易区的不断扩区试点的工作的开展,体现出我国的对于指导经济增长的理念与观念逐步走向成熟,不断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咱们政府也不断降低进入市场经济的门槛,让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经济,这一系列的举措极大促进我国的民营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由过去计划经济逐步走向更加成熟的市场经济,由原来事事都由政府管的管理模式转化为一个“监督者”。
同时,我国的经济制度与法律体系也跟随时代的推进不断完善并逐步推进中,各类符合国情并具有一定的中国社会主义特性的法律文件不断在制定,使得在市场经济中的各类经济体的合法权益更好的受到法律的保护,所有的经济体的私有财产得到国家的保护,所有的经济体,所有的法人跟企业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并公平竞争,公平交易。
这样就会使得资本,劳动力等所有的市场要素更加变得有效,要素市场的相互流转速度更快,配置也变得更符合经济规律。
(五)三大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
产业发展不均衡既是我国的一大特征,同时可以说是整个发展中国家共有的特征,生产力的发展始终要受到美国,德国等这些发达国家的冲击和影响,在这些外部环境的冲击压力下,咱们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外界的压迫推动。
中国经济三大产业生产力不均衡来自于受到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冲击跟影响,从而形成了世界经济生产力相互激烈的竞争,同时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特征,即中国经济存在“共时性问题”,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生产力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而历史跟现实出现的产业生产力不均衡的两个事实,也正是中国经济特征,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特的经济特征的最基本的客观形成原因,同时也做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基础条件,例如:
形成了世界各国不平等交易,不平等的竞争环境等。
产业生产力不均衡的存在是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露出的很多重要现象的最根本的形成原因,因此就是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六)在拉动经济总量的过程中,投资与消费产生了不均衡
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包括投资,消费,净出口,其中投资和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现在化的社会总需要的构成部分,而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消费。
表格2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从表格二可以看出:
我国的1978年至2014年这3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结构中的“三驾马车”是存在比较大的不均衡,其中存在严重失衡的是投资与消费,因为投资与消费,净出口三者的失衡必然影响到我国今后的经济稳定增长。
(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以粗放型发展方式发展自身的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如何配置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来拉动经济持续的增长的方式,它的本质含义就是说依赖什么要素,通过什么途径,借助什么手段,,怎样才能持续不断实现经济更好更快的增长。
推动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
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技术、产业结构等等。
具体来说,这些所有各种影响因素可以被抽象为两类:
第一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数量要素;
第二种因素则涵盖了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知识存量增加以及产业结构转变等质量因素。
而以数量这个因素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质量因素为主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集约型增长方式。
中国GDP经济总量大约占世界问题12%左右,而中国消费的原煤能源,氧化铝能源,铁矿石能源,钢材能源,却占世界25%至40%;
我国国内消耗的资源,比发达国家(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这几个国家总消耗还大,从我国能源被利用综合效率来计算,中国1亿RMB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是12.03万吨标准煤,大概是日本1亿RMB的GDP所消耗能源的7.20倍、德国的5.62倍、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
这样的数据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以数量要素为主推动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推动经济增长持续增长的经济要素看,中国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现在主要表现出以数量要素为主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GDP增长了170多倍,其中1978年的GDP是587.76亿USD,2014年的GDP是10万亿USD,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
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增长中对政府投资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近两年投资率基本稳定在50%左右。
投资贡献率2012年为47%,2013年为54%。
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因素的计算中,要素投入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50%以上,技术进步的贡献仅30%出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
正因为如此,伴随“高投入,高产出”的必然是经济增长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和难循环”。
1、从拉动经济持续增长所用的方式方法来考虑,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体制,自由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摆脱政府主导。
主要表现有,还有一部分行业处于政府行政垄断阶段。
如烟草行业、盐业行业、电力行业、邮政、电信、铁路、民航、自来水等自然垄断行业,因为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只要计划体制没有根本打破,很难改变政府决定这些行业的资源配置的现状。
2、中国的所有生产要素配置中明显受到政府的干扰。
例如在土地使用问题上,现在通过市场协进行转让交易的仅仅占全部转让土地的27%,在大部分城市,由地方政府出头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比例高达90以上。
3、在资源价格方面,有一部分资源仍然由政府定价,而且政府定的价格还偏低,且不同国有所有制企业薪资分配也不平等。
所以说,我国的资源的行政垄断和生产要素的行政配置也都表现出粗放的。
而政府在配置资源时,通常会有多方面的考虑而不会只因为经济效益这一个目的,因此通常也无法实现政府进行最优配置资源的目的。
三、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
经济周期(Businesscycle):
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表现在图形上叫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更为形象,也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名称。
根据经济周期谷底的特性以及中美两国经济紧密关联和经济周期越来越契合的规律,可以印证2009年就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谷底,由此可以断定当前处于复苏阶段。
然而近三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至谷底以下,这一反常现象是由于经济短周期冲高回落与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相互叠加造成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周期表现出明显的特征,这主要表现为: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强度和深度较大;
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趋于缩小;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呈现适度高位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主要受到投资规模波动的变动的影响
在中国,投资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同时也是国家政府用来指导经济方向与经济活动,控制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因为在经济大力发展的时候,各个社会群体,社会企事业单位,个人都有加大投资获得更多收益的冲动,从而不断拉动经济增长,一个经济周期起点就这样产生了。
表格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全社会住宅投资
经济周期会随着投资规模波动的变化而产生影响,主要体现有两个:
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的供应量变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在相对经济扩张阶段时,实际因素与货币因素相结合作用,信用扩张,利率降低,当前的借款利率小于预期利润率,因此投资过度。
投资过度会使生产资料的生产速度极度超过消费品的生产速度,导致生产结构失衡。
随后,投资由过去的过度投资变成为投资不足,造成投入的投资浪费,未完工的工程半途而废,因此停止扩张,经济形势也相应的转为萧条阶段,但是投资和产出之间还保持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投资率和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着方向上的差别,投资率的增加未能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实际产出中的投资品成分也没有很明显膨胀。
如果反复地增大投资或者减少投资,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成本。
从国内总需求来考虑的话,最终还是以投资拉动总需求的增长为主,因此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主要受到投资规模波动的变动的影响。
(二)中国经济周期与美国经济周期具有很多相似处
随着我国加入WTO,中美两国经济密切度持续加深,经济周期也更加契合了,十一届三中全中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飞速一般的融入全球化经济环境,咱们国家的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中美两国经济在内在关联上不断提高,其中包括:
深度、广度、强度三者都得到了持续提高,两国之间经济周期波动表现得更加一致性。
自从改革开放(1978年)以来至21世纪,中国跟美国都经过4个经济周期,长周期的波向、波长、波峰、波谷基本一致,大概10年左右经历一个长周期。
中美两国的经济周期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1、中国的经济波动幅度比美国大,中国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比美国的经济波幅度更大
2、短周期波动有所不一样,由于中国与美的国情有差异、各方的发展环境跟发展时期的差异、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政治政策也有差异,所以两国的经济短周期表现出完全不一样。
1978年-2014年之间,中国与美国经济周期的几乎一致在21世纪出现之后,因为中国与美两国贸易之间增加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更加放开,这是使中美两大经济体经济周期同步的首要因素。
在近期经济周期波动中,因为中美两国经济周期基本契合的规律没有改变,相互依赖的关联关系愈加强化,关联度进一步提高,经济长周期更加同步。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传导到全世界,美国和中国经济几乎同时于2009年全面陷入谷底。
(三)美国次贷危机使得2009年成为中国经济长周期的谷底
经济周期谷底的一般表现是经济收缩到最低点,处于不景气状态,其极端表现是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扩散蔓延,演变为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主要发达经济体出现大规模破产、倒闭、失业等现象,经济衰退萧条并陷入负增长的历史低点。
我国沿海地区加工出口企业大规模破产倒闭,数千万农民工失业返乡。
所有这些经济危机的表现都标志着2009年中国、美国和世界经济进入了谷底。
目前美国和我国经济均处于危机以来的复苏阶段。
虽然这次复苏是漫长的、虚弱的,其中还有反复、有波动、有阻力,但是这些都改变不了经济复苏的长期趋势,去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都摆脱了经济负增长和停滞状态,开始恢复正增长而且持续缓慢回升。
根据年初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瑞银等的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2014年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均处于稳定的、持续的复苏回升状态。
从我国现实经济形势来看,就业充分,通胀温和可控,供求基本平衡,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经济增速依然是全球最快的国家之一,与2008年、2009年的危机状态相比本质属性完全不同,可谓天壤之别,由此可以断言:
我国经济周期的长期趋势与美国、世界是一致的,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危机之后经济长周期的复苏阶段。
(四)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短周期的冲高回落阶段
周期性波动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所谓经济短周期,即经济长周期中的短期波动,一般来说一个经济长周期包含若干个经济短周期,即长期趋势中包含短期波动。
判断经济形势不能把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性波动相混淆。
2008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后,迅速波及全球,并于2009年陷入谷底。
我国强刺激政策使经济迅速摆脱危机状态,强劲回升,并于2010年达到10.4%的短周期高点,随后,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一季度持续回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经济 增长 经济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