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337769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76KB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两个“方针”的作用一致D.党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
3、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1963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产。
”这里“正确的政策措施”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B.“农业合作化”的政策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49年解放后,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分田单干、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等模式。
1980年1月,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说:
“包产到户原则上不同于分田单干,虽然形式上与分田单干相似”这里,“原则上不同”主要是指( )
A.农民生产积极性高B.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C.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D.生产资料归农民所有
5、三大改造以后,陈云指出:
“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
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
主要是产品的品种减少,质量下降。
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
依据材料可知( )
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6、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75万人,比1952年增加两倍。
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1019万人,比1952年增长66%。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B.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C.农业调整解放了大批劳动者D.中共中央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7、据统计,1958年全国有345万个公共食堂,而在这里头吃饭的人占了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以上,也就是说当时有5亿中国农民都在公共食堂吃饭。
该现象()
A.是过分强调公有化程度的结果B.说明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C.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D.是“大跃进”的必然产物
8、土地改革之后,有些地区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贫困农户不得不出卖刚分得的土地。
毛泽东认为:
为了防止少数农户又走向贫困化,为了阻止农民卖田卖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搞合作化。
这里的“合作化”是指()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B.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包产到组、包产到户D.开展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
9、1958年到1961年,国家财政连年出现大量赤字。
与之相伴随,出现了货币发行过多,市场不稳定的现象。
为了消灭财政赤字,并稳定市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主要的有:
一是努力增产日用工业品,扭转企业亏损,以增加商品供应,增加财政收入。
二是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其他各项事业费和国防费用,以减少财政支出。
三是在保持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的同时,对针织品、自行车、钟表、茶叶、酒类及某些糖果、糕点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以回笼货币。
这种作法()
A.实质是中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B.说明中共停止了大跃进运动
C.表明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作用恢复经济D.中共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10、1992年邓小平南巡来到深圳,一天傍晚当散完步回走时,市领导建议从原来的路上走回去,邓小平却坚持走另一条路.并风趣地说,我不走回头路!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应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④中国应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①②
11、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
“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
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
”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12、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
诺兰说:
“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
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这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13、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
棉花的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
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14、“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是四川民间俗语,因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引用被称为“猫论”。
1962年7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引用了这句话阐明自己的观点。
邓小平当时的观点应该是( )
A.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鼓励民间养猫B.要大胆开拓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在生产关系上不一定采用固定的形式D.在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发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下列城市和地区开放顺序与之相对应的是( )
A.大连﹣﹣上海﹣﹣长江三角洲﹣﹣温州
B.厦门﹣﹣大连﹣﹣环渤海地区﹣﹣武汉
C.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武汉
D.浦东﹣﹣大连﹣﹣闽东南地区﹣﹣温州
16、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
“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7、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8、经过了以深圳特区建设为代表的第一轮对外开放浪潮,1989年,邓小平说:
“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
”这说明开发、开放浦东()
A.是中国产业更新换代的标志B.开发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C.成为新时期政治经济风向标D.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试点
19、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
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20、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三十年来的对外开放可以分为“政策性开放”和“制度性开放”两个阶段。
依据这一观点,开启“制度性开放”新阶段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个工业秩序下,传统的家庭制度与传统社会都是无法立足的。
基于技术化、机械化的需要……一种“身份取向性”必然要转向“契约取向性”。
所以,(近代)中国家庭制度已日渐变质……大多数的老百姓已参与到“庞大的沟通网”中,人们对政治的传统的冷漠态度已渐减少,而不知不觉间被“政治化”了。
每一个分子都自觉到是国家的一员,而形成“国家的认同感”,从而“国家”的意识出现了,“民族主义”成为一庞大的政治动力。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二在想象之中,人们广泛地认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传统的家庭目标将让位于个人的自我实现、为社会服务以及把大型集体利益置于优先地位等观念。
不过,中国人发展了与此颇不相同的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概念。
……1949年以前,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是现代化的一个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差不多30年之后,已经形成了领导避免使用行政高压来改变家庭结构,以便和群众相安共处的局面。
……准许家庭从事有益的私有生产并使之与集体发展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家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传统组织原则。
——摘编自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当代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家庭观念的主要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改造“传统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经济措施。
1979年后中国对“家庭结构”的改造理念有何转变?
22、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写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化模式与西方相去甚远。
日渐完善的口岸城市体系及农业过剩人口涌进城市,形成了中国畸变多态的城市化特征。
里弄胡同茅草破屋是多数市民的栖息之地,农民离村与相关的都市膨胀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改造。
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
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近代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
材料二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探究思考: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
“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2)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不是收,而放”是指这个圈后来又扩大了。
那又是怎样扩大的?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各行业投资的比例,体现不出旧中国原有工业的特征,A错误;
从材料各部门所占比例按计划规定可以看出,国家投资的计划性较强,B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一五计划的成果,无法得出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
材料看不出原有工业布局的特点,无法得出“着力改变原有工业布局的不平衡”,排除D。
2、D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某次饥荒是1959-1061年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底,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出现好转,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政策结果,故C正确;
A是建国初期一五计划;
B属于建国初期农村生产关系改革;
D是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掌握农村经济体制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解答即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分田单干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而包产到户时土地属于集体共有,这是它与分田单干的根本区别,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考查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还不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自由市场的作用,当时还未建立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可知,材料提出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消极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故D项正确.故选D.
6、【答案】B
【解析】1953—1957年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人数激增。
故答案为B项。
A项不是主要原因,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探索。
“5亿中国农民都在公共食堂吃饭”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涨,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追求“一大二公”,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过分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的结果,故正确答案为A项。
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是“大跃进”造成的,排除B项;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思想发展的结果,与计划经济体制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
“大跃进”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并非“大跃进”产物,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之后的“合作化”是指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互助合作的合作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是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而和土地改革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土地改革和城市化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9、A
10、【答案】D
【解析】1992年中国早已经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也已经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走回头路就是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要走市场经济新路,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农村自发的经济改革出现了中央没有预料的结果,说明当时民众积极参与改革是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主要动力之一,故A正确;
中央进行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决策实行,故B错误;
材料说明的是民众在改革中作用,并不是意义,故C错误;
D中引领说法错误,中央政策是引领。
12、B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抓住题干时间“198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料并没有涉及,故排除B项.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完成,故排除C项.1980年并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D项.故选A.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想。
结合时间信息“1962年”和讨论的内容“包产到户”可知,此时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的重点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首先排除B项;
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全国推行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15、【答案】B
【解析】A、大连不属于经济特区,排除;
B、厦门属于经济特区,大连属于沿海开放城市,环渤海属于经济开放区,武汉属于内地城市,正确;
C、珠海属于经济特区,排除;
D、浦东不属于经济特区,排除;
故选B.
1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改革开放。
由“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
C项正确。
1978年后,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不选A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故不选B项;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故不选D项。
1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具体考查对经济特区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①③④都属于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范畴,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经济特区仍归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独立”不符合史实,且管理体制包括政治体制,而经济特区是“特”在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②错误,据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A、B、D三项均排除。
1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和题意无关,排除;
开放浦东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上海浦东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故选B。
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我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到1992年十四大,排除D。
故选B。
19、C
20、D
二、非选择题
21.
(1)变化:
家族认同感减弱,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增强。
原因:
工业文明的冲击;
民族危机的加深;
政治运动的推动;
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西学东渐,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2)措施: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开展“大跃进”运动,建立人民公社。
转变:
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将家庭的自主性与集体利益相结合。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在理解“身份取向性”和“契约取向性”含义的基础上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
第
(2)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前,强调“大型集体利益”,在经济措施上体现为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第二小问联系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出“私有生产……与集体发展……相互依存”的理念进行作答。
22.
(1)原因:
政治(时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门被迫打开,领土和主权不断遭到破坏);
列强入侵,政局不稳;
经济:
自然经济不断受到冲击,农业人口涌入城市;
不平等条约大量赔款,经济发展缓慢。
(2)成就:
城市职能以及布局优化;
城乡发展协调;
中小城市数量增加。
新中国成立,人们建设国家的积极性高,经济较快发展;
“一五”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
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
新中国人口的增长。
23.
(1)邓小平;
是指广东、福建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的春天。
(2)既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产业,又可以利用当地劳动力优势,发展出口加工。
(3)形成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年 人教版高一 历史 必修 单元 质量 检测 第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 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