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精品教案整套共170页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337072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45.47KB
新课程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精品教案整套共170页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课程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精品教案整套共170页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精品教案整套共170页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
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教
学
过
程
1、按劳分配为主体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
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
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就是活动:
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
(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
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
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教师引导:
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
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点评:
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堂
小
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板
书
设
计
反
思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00 年月日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基础知识】1、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
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理解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涵义;
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意义。
【能力过程】1、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并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选择。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效率优先的必要性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方式
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1、效率与公平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探究活动,讨论并回答两个问题。
大李迅速致富说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人们靠劳动和经营致富的热情。
当然,由于人们之间存在着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差异,难免会形成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这种收入差距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是不可避免的。
(1)效率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二个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积极讨论,踊跃回答问题。
计算会议成本,能使会议组织者和参加者时刻有效率意识和效率观念;
减少开会次数和时间,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和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
这家公司的做法体现了市场经济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价值追求。
教师提问:
我国为什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对效率有影响吗?
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
教师引导:
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会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但会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如果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将会导致两极分化,反而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
因此,在分配众还要兼顾公平。
(3)公平的含义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就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两种观点进行讨论。
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
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按照他们都能够接受的规则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在承认物质差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
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4)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既坚持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是不是矛盾?
如何看待它们的关系?
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
二者是对立的。
其次,二者又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就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必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出现了分配上的不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又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经济建设中,要不要讲究效率优先?
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追求效率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
追求效率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
并且,我国经济的效率长期低下,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大,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任陈海院士说,近1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9%,最高达到14、2%,但这种增长却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不利影响。
可以说,中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的。
首先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我国GDP增长的能耗是美国的5、5倍、日本的13倍、德国的7、7倍、英国的4、6倍、法国的10倍、意大利的9、7倍。
其次,环境污染严重。
到今天,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正在达到极限。
壁如水资源问题,全国70%的河流污染严重,50%的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淮河流域污染企业首先遭到了关闭,继之是太湖地区的污染企业,长江的年排污水量为每年130多亿立方米,水质已严重恶化。
下一个治理的重点将是长江沿江污染企业。
森林方面的生态破坏已经使中国在1998年不得不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砍伐。
《中国经济时报》曾报道过河北邯郸市的例子,1993年邯郸市GDP约360亿元,而当地滏阳流域污染对工农业造成的损失是7、5亿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9亿元,对环境质量造成的损失为15、4亿元,损失总额高达32亿元,约占GDP的9%。
这就是说,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
因此,要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那就要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3)兼顾公平的含义
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喝活力。
(4)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首先,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再次,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在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现阶段我国的分配方式中,为什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也明确了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基本要求。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收入与支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基础知识】
1、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种类。
2、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3、运用财政图表、数字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能力过程】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政府财政支持的项目,如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地方治安、社会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工程、应对突发灾变等。
可评议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大型建设项目,也可评议影响公众日常生活的公共设施。
(1)
财政支出问题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收支平衡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海徐家汇地铁战”材料,议论材料提出的三个问题。
讨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明确:
地铁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
1、财政收入
(1)、什么是财政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请大家想一想,财政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做什么工作?
制定收入、支出计划。
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3)、财政收入的渠道
财政收入就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想一想,利财政收入有哪些具体渠道?
什么是主要的财政来源?
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根据财政收入的来源,同学们主要有哪些因素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
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
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分配政策。
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
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
它们是彼此消长的关系。
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彩图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这里面基础工程属于经济建设支出,治理环境、兴建体育馆、奥运举办费用等属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2)、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①经济建设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占据财政支出的首位。
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绝大多数,反映了国家财政参与经济建设的重点。
引导学生阅读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支出图表,并列举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重大投入项目,了解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作用。
学生发言。
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等。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主要包括这些单位人员经费支出,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引导学生阅读财政在科教文卫方面支出图表,并思考回答所提问题。
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图表说明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但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是指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国防科研方面的支出。
引导学生阅读财政在行政管理和国防方面支出图表,并思考所提问题。
图表说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稳中有增,但国防建设方面的支出稳中有所下降。
④社会保障支出
是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并了解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内容。
⑤债务支出
用于偿还国家各种债务本息方面的支出。
注意国家财政发行债券、向金融机构借款,形成财政收入,偿还这些债务属于财政支出。
3、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
收大于支,支大于收,收支相等。
在财政预算、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状态,表明国家筹集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但收支平衡是在动态中实现的,由于具体条件不断变化,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2)财政收支平衡
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3)财政赤字
是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有可能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请同学们思考教材虚框内问题。
发行国债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扩大政府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国债发行规模过大,会增加政府还债负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当经济增长缓慢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反之,当经济发展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社会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国家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国家是通过财政预算和国家决算参与社会分配的,知道了财政收支的具体途径和用途,以及要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等常识。
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国家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管理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二、财政的巨大作用
教育学生明确:
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表明;
我国财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联系实际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理解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体会怎样以事实为基础进行综合提炼,得出结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综合、归纳等学习方法,运用所学理论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集中力量办大事
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一课时
多媒体教学设备
启发式,教师讲解、分析、点拨、启发与学生思考、回答相结合;
讨论式,学生讨论、交流、发言与教师激疑、引导、总结相结合。
同学们好,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财政收入与支出,请同学们回顾:
什么是财政收入和支出?
国家财政收入有那些渠道?
(学生回答)
[师]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起来的资金如何运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余所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说明我国财政的作用。
(学生资料成果展示)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归纳出我国财政具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生]财政的巨大作用在于:
集中力量办大事,使人民生活有保障。
[师]对,“财政的巨大作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进一步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政治经济 生活 精品 教案 整套 170 第三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