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333634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0.68KB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赠汪伦》。
(8)爱情诗:
是抒发男女间爱情的诗歌。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汉乐府《涉江采芙蓉》。
(9)感遇诗:
对所遇事物抒发感慨的诗。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龚自珍《己亥杂诗》
3、按表达方式分为:
(1)叙事诗:
杜甫《石壕吏》、白居易《卖炭翁》。
(2)抒情诗: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杜牧《泊秦淮》。
(3)议论诗: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题西林壁》。
二、词
1、词的名称: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
还被称作诗余、歌曲、乐府、长短句如《白石道人歌曲》、《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
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词的分段:
词的一段叫一片或一阕,第一段叫上片或上阕,第二段叫下片或下阕。
3、词的牌与题:
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
词题与内容有关。
词可以无题,但一定有词牌名。
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一课时)
1、知识储备
(1)人物形象的分类:
①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
②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江雪》中渔翁的形象。
(2)鉴赏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
①描述人物生活的环境,指出其特点;
②描述人物的生活,指出其特点;
③用一句话表述人物的性情特点及身份。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
山坳。
②山翁:
此处指隐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隐者”的形象。
一、二句写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通向山的深处,半山坳寒云缭绕着山泉岩石,表现了隐者生活环境的僻远、幽深。
三、四句写隐者酿制的酒熟了,他自饮自酌,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的情景,表现了隐者生活的闲适自在、与世无争。
全诗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淡泊闲适的隐者形象。
【译文】
我沿着山崖上的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半山坳寒冷的云朵环绕着山泉和岩石。
隐者酿制的酒熟了,他自饮自酌,足不出户,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的行迹。
【鉴赏】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
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
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
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使山景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山路与山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山高幽深。
如改成“近”、“贴”等类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
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云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三、四句写隐者喝着自酿的酒,颓然醉倒,足不出户,门外落红满地,无人洒扫。
这两句不直说隐者之高,只是通过他疏懒闲适、脱略形骸的生活,表现他与世无争、万事不关心的淡泊情怀,与宋邵雍《安乐窝》绝句中的后两句“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极为相近。
诗即事达情,与上两句的景物描写合成一个整体,由此表达自己对隐者的崇敬。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出仕与归隐是一对矛盾。
由于自身的抱负与向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促使诗人们转而赞美自然,赞美返回自然的隐士。
自从陶渊明热衷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的生活以来,不少诗人讴歌无忧无虑、沉湎自然的生活,要“独无外物牵,道此幽居情”(韦应物《幽居》)。
发展到最后,把疲倦于现实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成疲倦于一切,连日常的应酬、洒扫,朋友间的来往也不放在心上,以门外青苔、落花不扫、人迹不到为高,如贾岛诗所述“自从居此地,少有事相关。
积雨荒邻圃,秋池照远山。
砚中枯叶落,枕上断云闲”,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郭祥正这首诗的三、四句,赞赏隐士闭门饮酒,门无人迹,落花狼藉,也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可视作中国写隐士的诗的共同点。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
盘香的烟缕。
篆:
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首联写清风吹开柴门,刚辟的小径新栽了许多竹子;
颔联写竹梢的影子追随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竹叶的清音追随篆烟轻轻地飘来。
这两联表现了诗人生活环境的简朴、清幽。
颈联写暑天倦来躺卧,看星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
冬天闲来吟诗,看素雪覆压着竹枝,反映了诗人生活的闲适、洒脱。
尾联诗人设想这儿的冬季一定更好,不要移走墙下的一株梅花,表现出诗人高洁、闲雅的情趣。
全诗塑造了一个生活简朴、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柴门被风吹开,轩的前面,小径才开辟,竹子刚栽下。
竹梢的影子追随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竹叶的音响追随篆烟轻轻地飘来。
暑天倦卧,可以看到星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
冬天闲来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景象。
设想冬季,这儿的景象,一定更好;
不要移走墙下的那一株梅花。
这首诗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可以从中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
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
开头两句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
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优雅的。
三四两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
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
第五六两句写竹轩清趣,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
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
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
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
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淸,使竹轩更有幽致。
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映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戞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
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
“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
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
鉴赏古诗词的景物形象(一课时)
(1)几个重要的概念
①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
②意象是指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③意境是指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或孤寂清冷,或恬静优美。
(2)鉴赏景物形象的答题思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绘景)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析景)
③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悟情)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赏析。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从景物形象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此诗是写初晴之后,青苔长满湿地;
昼梦之余,绿树了无人影;
只有旧时相识的南风,悄悄地吹开大门,又拂动着书页。
描写出夏日田园和谐静谧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恬适宁静的心境。
新雨初晴,满眼尽是碧绿的青苔;
午梦醒来,绿树摇曳却寂静无人。
阵阵南风,是我那旧识老友来访;
悄然而来,你推开房门翻动书页。
第一句正好和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相反,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青苔满地”,比起刘禹锡“苔痕上阶绿”来,这“苔”要多得多。
同样描写幽静的境界,无苔,有苔,多苔之差是巨大的,王安石用无苔以表现“净”,刘禹锡用上阶绿之苔写独处陋室之“静”,这首诗满地之苔则因久雨初晴,其中差异不能不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二句写午梦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一树碧无情”,但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
经过长时间雨洗之后,树更是绿油油的,多么令人惬意!
诸葛亮高卧隆中,一觉醒来,不是还高吟: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吗?
想到这,诗人会心地笑了。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后两句。
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
诗人为读者种了一株诗苑“惹笑树”,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
其实,这样写并非诗人首创,发明权当属唐人,薛能的《老圃堂》有“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李白的《春思》有“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融薛、李诗句于一炉,经过锤炼锻造,又添上绝妙的“偷”字,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了原作。
这绝不是“偷”,而是创新。
使诗作显得自然亲切,意趣盎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此诗是写如云的海浪汹涌而来,又咆哮而去;
北风呼啸,雷声阵阵;
千山连绵,急雨来临。
描写出海滨暴风雨来临前雄浑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处惊不变、乐观豁达的豪情。
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
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
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这首诗写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状况。
前两句为后两句蓄势,照例描写暴风雨到来前的风云雷电,因为在海边,便加上了浪,更显得气派场面的闳大。
第一句把云与浪混写,说海浪像云一样,滚滚而去,又逆涌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风。
“浪如云”是说浪大,而暴风雨前的乌云低垂海面,与浪相接,因此写了浪“去却回”,也就等于写了云“去却回”。
第二句着意在风,带出了雷,便把暴风雨前应有的景况都写全了。
诗写这派景象,仅淡笔以“如云”二字轻点浪,没有作过多的铺排,但自然能让人感受到雨前风吼、浪涌、云压、电闪、雷鸣等雄伟场面。
“朱楼四面钩疏箔”,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
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
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
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
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
“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
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
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遐思而生奇趣。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疑问。
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
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
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
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一斑。
鉴赏古诗词事物形象(一课时)
(1)释义:
事物形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
这里最典型的是咏物诗。
(2)事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①结合诗句,描述出事物形象。
(绘形)
②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析神)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志。
(悟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赏析。
寒菊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①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
请赏析“画菊”的形象。
此诗写菊花不像别的花那样在百花丛中绽放,而是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边,享受着无穷的乐趣;
它宁可在枝上抱着菊香而死,也不愿被北风吹落。
表现出菊花孤傲绝俗、傲骨凌霜的特点,诗人以菊花自比,表达了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民族情怀。
菊花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独享无穷的乐趣。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的北风之中!
这首自题《寒菊》画诗,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怀襟抱。
诗从晚香着笔:
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
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
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
“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
”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
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
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
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首诗题咏的对象是画上的菊,诗歌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
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赏析“白梅”的形象。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此诗写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的林中,傲然开放,不与桃李的花香相混同。
忽然一夜起清风,芳香便传遍天下。
表现出白梅耐寒、清高的特点。
诗人以白梅自比,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白梅生长在有冰有雪的树林之中,并不与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沦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
忽然间,这一夜清新的香味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从诗歌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
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
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冰雪林中著此身”,就色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白”也;
就品性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坚忍耐寒也,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梅树比作自己。
已经表现白梅的冰清玉洁,接着就拿桃李作反衬。
夭桃秾李,花中之艳,香则香矣,可惜争春太苦,未能一尘不染。
“不同桃李混芳尘”的“混芳尘”,是说把芳香与尘垢混同,即“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不能为皎皎之操。
”相形之下,梅花则能迥异流俗,所以“清香”二字,只能属梅,而桃李无份。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也许只是诗人在灯下画了一枝墨梅而已。
而诗句却造成这样的意向:
忽然在一夜之中,全世界的白梅齐放,清香四溢,玉宇澄清。
这首诗给人以品高兼志大,绝俗而又入世的矛盾统一的感觉,这又正是王冕人格的写照。
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
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
本文通过对梅花的吟咏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鉴赏古诗词的字词(一课时)
(1)诗眼:
是诗句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多为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如“悠然见南山”,“春风又绿江南岸”,“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2)字词赏析的思路
①明确字词的意思以及可能运用的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③指出字词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者指出字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别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赏析“系”“啼”的巧妙之处。
“系”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牵扯着诗人的衣襟,不让诗人离去。
“啼”字是写久住这里的黄莺与诗人浑然相识,在诗人离去的时候频频啼叫。
“系”、“啼”二字,视听结合,生动地写出了湖上亭的草木花鸟对自己依恋不舍的痴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依不舍之情。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
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
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
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移家别湖上亭》,唐代诗人戎昱于搬家时所作。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
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
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
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
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
“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
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第三联两句中最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作简要分析。
最传神的分别是“明”和“出”。
“明”字是写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
“出”字是写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明”、“出”二字,一静一动,精练传神地显示出雨后新晴田园的清新明净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田园山水的喜爱之情。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诗中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和农耕活动,抒写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诗的语言秀丽,情调明朗健康,意境清新,明净、开阔,宛若一幅优美迷人的水彩风景色。
表现了王维高度的写景艺术才能。
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便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
由于抓准了环境特征,不假雕绘地真切地再现出来,一下子就把读者引进雨后新晴的原野上去,同诗人一起极目远眺,一道呼吸新鲜的、潮润的空气。
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
远处,遥见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
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由总写原野的新晴、开阔,到写乡村周围景色,过渡自然。
正因为空气洁净,增大了“望”中的透明度和深远度,才有可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郭门、渡头、村树、溪口。
所以这一联所写景色,仍是雨后新晴之景。
颈联最为精彩:
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
近山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
上句的“白”字和“明”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
下旬的“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
这两个意象画面。
都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决非泛泛写景。
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虽然只是虚点一笔,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一笔既丰富了诗的生活内容,又因动静映衬而使这幅诗中画整个活起来了。
鉴赏古诗词的句子(一课时)
赏析句子的角度
(1)从内容上去赏析。
(2)从写法上去赏析。
(3)从情感上去赏析
(4)从结构上去赏析。
2、范例精讲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这两句是写天空倒映在清澈的泉水面上,天地一色;
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声色结合,形象地描写了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又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 鉴赏 专题 复习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