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318490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62KB
《沁园春长沙》教案Word格式.docx
《《沁园春长沙》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教案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
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
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
若不同,则请说明。
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
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
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
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
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
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
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
云山离锦,朝露溥溥;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
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
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
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
D、渐月华收练;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
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
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
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
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沁园春·
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
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
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
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
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
(见预习提示)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
(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
(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
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
(参见练习三提示:
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
)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
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
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
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
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
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要读出情志。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
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
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
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
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
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附: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
怅
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
携
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主宰沉浮
记
↓↓↓↓↓
诵读关键词·
思路·
抒情方式形象情感
长沙》教案5
高一语文教学备案之一
毛泽东
教学大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赏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
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随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2.诗歌意象
简单地说,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事后作了此词。
4.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二、课题导入
历代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或凄清,但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勃勃秋色,喷射出的是如火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三、诵读鉴赏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先听课文录音
再让学生带问题朗读全文
1、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什么内容
2、上片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
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1、上片写秋景,下片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脉络:
上片交待时间、地点
写绚丽多姿态,生机勃勃的秋景
由景及叹,生发感慨——提出设问
下片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
(二)深入分析,体悟揣摩
上片:
1、前三句写得是什么内容?
2、所写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得
各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精到之处
1、交待了时间、地点。
2、所写景物是按:
远望——近观——仰视——俯瞰
远景——近景——高景——低景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山、林—江、舸—鹰———鱼
善用动词,增强了表现力。
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体现了鱼游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另外:
遍——写出了红之广
透——写出了绿之浓
注意:
1、词的“一字领”的用法。
2、词的凝练的语言特点——有时会使某些语句出现省略、倒装等现象,如词的前三句。
下片: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回忆中有志青年们的革命活动?
2、后三句的作用是什么
1、正值青春年少,才华旺盛——年龄气质
革命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精神状态
评论国家大事,
写激浊扬清文章——战斗行动
蔑视官僚军阀
2、后三句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
表现了青年人的奋发有为。
1、下片回答了“谁主沉浮”设问。
2、“到中流击水”句,初用“向中流击水”
差别:
“向”表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而“到”,表示已经征服了滔滔江水,不仅能表现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更能体现出确实征服了滔滔江水的英雄气概。
四、体验交流:
要求:
反复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壮志豪情,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加强感受。
五、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后诗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
将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
杜诗为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
毛泽东的诗则暗喻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的秋多悲凉,凄清,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姿态,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的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六、学后练习
以“我心目中的青春”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青春的认识。
补充内容:
古代写秋的诗句
月乌落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
录音机
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
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
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1、查找资料。
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雪》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
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
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
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
飘、舞、驰——动词生动;
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学生基本明确了诗歌中运用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必要性及运用修辞的好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