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318387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50.36KB
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件下载.docx
《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作。
它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主要艺术成就:
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
善于写人,工于记言。
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就会感受到它的这一特点。
二、老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诵,学生感受整体感受课文。
(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节奏、断句)
提示:
听完后,展示幻灯片,订正以下字音。
三、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教师给出以下思考题:
1.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2.秦国为什么又要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呢?
3.秦、晋两军的军队驻扎是怎样的?
试用图描述。
四、布置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后,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
第二课时
导入语:
(学生先一起朗读课文)
前面我们已经熟悉了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就来解决上节课老师给你们留下的思考题。
处理方法:
先抽学生起来回答,检查学生课后复习作业的情况,作适当引导与点评。
看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历史知识。
秦、晋围郑的前因后果:
(结合幻灯片上的战国时局图)
●秦、晋之好,双方的姻亲关系,晋惠公借秦之力登位,晋公子重耳流亡时受秦帮助,秦穆公之女嫁与重耳。
●晋、楚城濮大战中,郑国在其中扮演的两面角色。
第一段讲解:
两军布阵“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要点:
作者交代两军布阵的目的,为下文做铺垫。
同时也为描写人物买下伏笔,正是有了这样的排兵布阵,说明秦、晋之间还是有一些不信任。
才给烛之武说秦伯提供了机会,此处重点给学生点明佚之狐、烛之武两人的观察力。
从而引出烛之武的形象之一“洞察全局,深入了解,精心准备”。
此处顺便可给学生讲讲烛之武在这之前在郑国的职务,管马官员。
第二段讲解:
烛之武出场——一波三折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隆重出场
许之。
烛之武出场的原因有三:
1.逮有生之年,施展才华。
2.郑伯诚恳的态度。
为人臣,当为国效力。
3.自己以后在郑国安身立命的考虑。
第三段讲解:
说退秦师(重点讲解)
讲解要点:
1.夜縋而出的原因——攻守、防备之道
2.说辞艺术:
A、人物分析;
秦君——唯利是图,对两者的称谓不同,抓住秦伯的性格特点,连用八个“君”字,而对晋只是称作“晋”、“邻”。
B、两国的历史关系
C、军队的位置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说秦过程
第三课时
*用幻灯片打出本课所要掌握的各个知识点:
1.
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通假字:
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
出行的人;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把……作为;
认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那人;
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古义:
离开今义:
往,到)
2、古今异义:
名作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
建立同盟)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动作名
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形容词作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词类活用:
4、句型:
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详细讲解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谁”“何”“安”等。
e.g吾孰与徐公美?
大王来何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条件:
宾语必须是代词,否定词“不”“未”“毋”“莫”
e.g忌不自信。
三岁贯儒,莫我肯顾。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
烛之武退秦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
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
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三、推进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
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郑知之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文言句式及词语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何厌之有?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分组朗读第三段。
(二)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
)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乃还。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四)齐读一、三、四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和寻找关键句中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四、结束新课
对照板书,回忆故事情节。
一、三、四段读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词语及句式。
板书设计
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2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3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4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5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1、复习上堂课内容,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
2、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
以烛之武“怎么退——为什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
再次熟悉情节。
并归纳一些词语用法及宾语后置句。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越国以鄙远。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何厌之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何厌之有?
(“之”提宾标志词)
①何陋之有?
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推进新课(从文本出发,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
(一)朗读第二段,思考:
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
(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
①佚之狐: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侧面描写)
②(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语言描写)
③(烛之武)许之。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
(动作描写)
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二)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③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对烛之武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避免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
三、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
(—)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
“伴君如伴虎。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
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
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比干与纣王。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
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
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通过比较阅读与回忆感受,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重要性,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鼓励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背诵全文。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一、主题与背景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出了喜人的硕果。
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语文老师讲解的《烛之武退秦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不仅使我重温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让我反思:
怎样才能把一篇文言文讲出特色讲出趣味来,让学生爱听爱说呢?
那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情境描述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
(质疑)
师:
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
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即兴演讲以及工作学习,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更是这样: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同学们还学过哪篇文章出自《左传》呢?
全体学生:
《曹刿论战》。
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战”字,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想一下有关《左传》的历史知识。
同学之间把课前查找的文学资料交流一下(同学之间探讨非常热烈)。
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下面我把我收集来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原来呀,《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虽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时至今日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谁能告诉我发生了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生1:
谈判。
也就是外交手段。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2000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的吧!
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根据你们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
生2:
他是郑国人,大约60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但是目光敏锐,精神矍铄。
经你这么一介绍,一个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活脱脱地摆在我们面前了。
还有吗?
生3:
风烛残年,足智多谋。
看来你们的观点有共同之处,都说他年岁大了,但我还认为他少壮无为呢,能否给一个确凿的证据?
最好用原文。
“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找的准确,那么性格上的特点呢?
生4:
倔强、干练、怀才不遇。
干练有之,说话干净利落。
但怀才不遇何以见得?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说明他年轻时没被重用。
所以郑伯才向他道歉嘛!
有道理,还有吗?
生5:
他豁达不计前嫌。
生6:
不对,我认为他是个恃才放旷,口是心非的人。
师追问:
何出此言?
他明明想出山却故意推辞。
是呀,凭他的性格他是一定要出山的,为什么在“夜缒而出”之前要三缄其口,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
生6(主动站起来):
教育郑伯,要爱惜人才。
他决不是为自己鸣不平,而是不希望更多的人才被郑伯埋没。
不要等到“国将不国”的时候才懂得重视人才。
见解深刻!
从他的特征看,烛之武还不至于是那种为自己利益而斤斤计较的小人物。
那么,郑伯为什么要烛之武退秦师?
有生答: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可以说国势危急。
大兵压境,的确危急。
烛之武真的能退秦师吗?
生7:
能,因为他的口才好,说服了秦穆公。
的确有主观因素。
可是据说萨达姆的口才也不错,善于煽动却没能瓦解美英联军。
可见主观因素不起决定作用,客观上原因呢?
生8:
秦晋貌合神离,根本就互不信任,各怀鬼胎。
秦晋可是友邦啊!
有个成语叫“秦晋之好”,这怎么解释呢?
生9:
秦晋之好那也不是真好,而是狼狈为奸、相互勾结、瓜分领土。
所以这个同盟经不起考验,让烛之武钻了空子。
师(笑):
借用杜牧的《阿旁宫赋》中的一句话: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你的意思是“退秦师者,秦也,非烛之武也”!
(众生笑)不过你说的很对,客观因素确实是退秦师的主要原因。
那他是通过什么手段退的秦师呢?
生10:
先麻痹秦侯使其放松警惕。
再表明灭郑无益于秦。
最后得出结论:
郑若亡,则秦危矣。
说的很好,欲抑先扬,麻痹秦侯。
烛之武有口才,但不能信口开河的胡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秦穆公的心理防线,我想这在当时他也是费尽心思的,在这里我们应当学习一下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大家想一想他用哪几点理由说服了秦穆公?
生11:
第一步说“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焉用亡郑以陪邻”;
看秦侯心已活遂又说“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说明了主旨“阙秦以利晋,为君图之”。
说的很好!
谁还能补充?
生12:
郑国肯定要亡了,我不是来为我国的利益考虑而是为您考虑。
如果晋强则秦弱,“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不取郑则利于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生13;
晋擅长食言,不可交,有例为证“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补充的好,因为秦用的就是“远交近攻”的政策。
这一点烛之武肯定清楚。
秦国野心勃勃想灭晋,不想看到晋国的强大。
这一点烛之武也有把握,所以才能够说服秦穆公。
我们以后在运用口才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说话的要点,话不必多,点到为止。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晋文公,他为什么没有采纳子犯的意见击秦军呢?
生14:
因为重耳重义气,讲究仁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生15:
因为“不仁、不知、不武”。
不错,这是原文,还有没有扩展的?
我们历史上还学过重耳“退避三舍”的故事。
看看对你们有没有启发。
谁能大致讲一下这个故事?
生16:
晋文公年少时作为人质的时候曾路过楚国。
楚国用上宾的礼节招待他。
晋文公非常感动。
楚王问重耳,将来如何回报我?
重耳答:
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90里),后来,晋楚果然交战,晋依照诺言退了90里。
名义上如此,实际上是诱敌深入的策略。
我知道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仁、不知、不武“都是假话。
根本原因是秦郑已经联盟,晋怕腹背受敌,所以讲了一番大道理。
分析的好,看到了实质。
不过也不能说全是假话,还是有点感恩的因素的,但不起主要作用。
全文字数不多,开篇、结尾都尽量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述,可是描述烛之武和秦穆公对话的时候作者毫不吝惜笔墨,这样厚此薄彼到底对于表现主人公有什么好处?
生17:
突出主人公的口才和智慧。
生18:
文章标题就是《烛之武退秦师》,所以应当详写“退”的过程。
生19:
这样塑造烛之武的形象更丰满,主次分明。
主次分明说得好!
《左传》的行文特点就这样被你说出来了:
条理清晰、叙述准确、详略得当、婉曲简洁。
教师小结:
本文波澜起伏的情节,繁简得当的详略处理,伏笔与照应等技巧的运用,都将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写作。
更重要的是,烛之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将成为我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巨大动力。
最后来一个课外拓展。
日本没有诚意反省自己的侵略史,反而一再制造周边关系紧张。
制造领土矛盾,一方面,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为侵略者歌功颂德;
另一面,苦心钻营要作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非想重新成为政治、军事大国,这难免要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
你作为中国的中学生,试着运用你的口才能力,说服小泉不要参拜靖国神社。
学生们众说纷纭,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下课了,同学们还沉浸在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从语文教学实例出发,表现出一定的高中阅读教学实践与理论意义。
首先,明确语文课堂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还是对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的认识,都不是由教师强硬灌输的,而是学生这一阅读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
课堂不再是“填鸭式”的课堂,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所起的是引导提高的作用。
教师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允许学生对其进行怀疑、否定、甚至批判。
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教材中的难点问题、疑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你争我辩中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作为学习团体中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习情境转向于内在情境共存。
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本案例中,在探讨烛之武形象以及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富有创建的分析更是令人赞叹。
教师不是为教而教,为知识而教,固守“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路线,而是为学而教,执行的是“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
这样教师带领着学生奔向知识和能力,奔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可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开出更美的花朵,才能更好地导引学生的人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