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解读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306951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37KB
樊登解读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Word文档格式.docx
《樊登解读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樊登解读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家可以好好想想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过分的烦躁,触发你烦躁的是上司、是下级、是配偶、还是孩子,甚至是雾霾。
我发现当北京的雾霾厉害了以后,我身边很多的人在雾霾天过分的烦躁,我发现那个群里边没有别的主题,所有人就在里边抱怨这个雾霾,你知道这种对雾霾过多的抱怨导致的结果就是只要空气不透明,心情就不好,所以这就是我们说过分的烦躁。
这时候你都不敢出来说你放松点,甚至你会跟别人说你放松点,反正那雾霾在那儿你也得呼吸呀,你呼吸,你就吸着呗,不吸你就死了,所以你不要受它的影响。
当你说这个话的时候,会有很多人骂你说,这叫心灵鸡汤。
你用这种方法麻痹大家,就在这个雾霾里边沉寂下去。
实际上不是,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救的方法,但问题是我们会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变得过分的烦躁。
第二种叫作过分的生气,就是对他人表示戒备,对他人突然之间就戒备起来。
那次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个人上飞机,那个空姐就跟他讲说先生,麻烦你把这个行李箱放到这个上边去,就是你不应该放脚底下,你应该放到上边。
这么一句话,然后那个人就突然爆发了,然后在整个飞机里大喊了一声,说你放,说让那个小姐你放,说你一个服务员还敢要求我,就因为人家空姐提醒了他一句让他把行李放在上边,他就说你一个服务员还敢要求我。
我当时在旁边判断了一下说中度抑郁了,就是他太容易发怒,他那个生气来得特别的突然,所以过分生气、愤怒,气得发疯,这些东西都是过分的生气。
第三个叫作过分抑郁,就是干什么事都没精打采,一蹶不振。
我们古人经常讲说一个人得意忘形,得意忘形这个词其实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是个挺高级的境界,就是你把这个涵义找到了,外在的形状其实变得不太重要了,得鱼忘筌都这个意思。
但是另外一个更要命的状态,叫作失意忘形。
什么叫失意忘形呢?
就是我失恋了,所以你别跟我说这些事,我不听了,我家里孩子生病了,所以我现在什么事也干不了了。
那天我们讲王阳明的时候,忘了讲一个案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王阳明有一个学生在王阳明面前有一天,突然就变得特别焦虑。
为什么呢?
因为他儿子病了,你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这孩子一病以后,这父母就特别焦躁,表现得特别烦躁。
这时候王阳明就跟他讲说此时正是修炼时,如果你此时不用功,你平常下那些功夫是干什么用的,在你心乱如麻的时候,最考验的就是你日常的修炼是否有效,所以这时候你应该好好把你日常的修炼拿出来看一看你的内心,你的内心能不能安定得了。
孩子生病了,父母难过这是一定的事,这是人之常情,是常理,所以你当然可以难过。
但如果过分的话,那就是存了一丝私念在。
私念就是自己的自私的念头,你为了孩子难过,这是可以的。
但当你为自己有了过分的难过的时候,觉得我怎么这么倒霉,我的孩子怎么会生病的时候,你的那个痛苦和焦虑才会更加的放大,这其实就是佛教里边讲的我执变多了。
当你的我执太看重自己所受到的挑战和伤害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说孩子生病这件事会被过分的放大,所以这是我们说第三种,叫过分抑郁,失意忘形。
最后一个叫过分的内疚,过分的内疚就是觉得一切事都是因为我,这事我真的特别的自责,要不是我当年做那个事就不至于怎么样。
尤其是在很多不好的事发生了以后,人们就特别容易陷入这种过分的自责、悔恨。
那我知道你们的问题说,那什么是过分呢,那我怎么判断这事到底过分还是不过分呢?
埃利斯特别有意思,他说什么是过分呢,什么是过分你自己应该知道,百分之八十五的情况之下,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这个反应是不是过分。
我觉得他说这话有道理,你要拿一个准确的心理学量表拿出来打分,确定自己有没有过分,这个行为就过分了,这个你自己应该能够掌握到你刚刚发脾气这件事是不是对的。
你为考试焦虑是不是对的,我们家里有一个长辈、亲戚,他就是当年高考,那时候高考也很难,他每次去高考之前,都紧张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所以连续考了三年都没考上,特别惨的一件事。
平常练习的时候都很强,每次练习一考成绩挺高的,但是一上考场就彻底晕菜了,这就是过分了。
所以过分不过分,百分之八十五你自己应该知道,那还有百分之十五呢,那可能就是有些人神经比较大条了,就他真的不知道。
但是这时候别人应该能看出来,你对这个事的反应过了,所以当有人提醒你说你过了的时候,你就要思考一下我是不是出现了四种这种消极的这种情绪。
所以我们说四种不良的情绪是怎么来的呢?
这里边就谈到我们之前在《压力管理》那本书里边曾经讲到的ABC模型,ABC模型的鼻祖就在这边,什么是A呢,A就是事件发生,有一个事发生了,比如说孩子的成绩考了倒数第一名,这事发生了。
B是你对这个事的看法,你认为孩子的成绩考倒数第一名,这事我不能接受,我觉得这事我很生气,这是你的B。
所以C是你把孩子揍一顿或者你为这事跟老婆吵架,你把这责任推给在老婆身上或者你为孩子请了无数的家教,让孩子晚上都不能睡觉,就天天在那儿学习,这就是ABC。
那么我们刚刚说的四种不良的情绪在ABC里边是哪一个呢?
那个是C,就是因为前面的A和B,所以导致你过分的生气、过分的担忧、过分的恐惧。
这种过分的情绪的变动是由于前边的A和B导致的。
那么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想要改变C,他们的办法是什么呢?
就是不停的去改变A,他们认为只要这个A没有了,那我这个C就不会有,所以他会不断地想孩子成绩不好就补课,就盯住他。
我还听过一个阿姨跟别人分享她的经验,她儿子上了大学,她就跟别人分享这个经验说高中这几年没别的办法,盯住,不要管他怎么反抗,不要管他怎么不高兴,就总之盯死他,要保证他一定要上大学,她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
但是这个经验的结果就会发现孩子上大学,可能也未必好好学,因为他终于没人盯了,他这一辈子都是被人盯着长大的,所以这会让你身心交瘁的。
各种各样的建议就是来自于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改变了A,那么就不会有C。
比如说你们见过那种当街打小三的人吗,就是老姐妹几个找到了小三,冲过去就把人打一顿,也不管自己有没有犯罪。
她就认为说只要我消灭了这个小三,那我的家庭就好了。
你消灭了这个小三,那还有小四呢,那好,我消灭了老公,消灭了老公这家庭就变好了吗?
消灭了老公,你可能内心当中更加得焦躁、焦虑,你会是一个天大的失败者,因为连你老公你都消灭了。
所以很多错误的在生活当中纠结的方法,就是因为我们大家都认为说只有改变A,才能够改变C。
而事实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你总是期待着一切都如意,你才能够有一个如意的感受,那你就这辈子都不会如意。
书里边有一个很好很有意思的例子,他说那个美国的花式篮球,他们在表演的时候,会有很多小丑玩那些很好玩的东西,有一个人抢这个人的球,这个人呢,就拿着那个球就追过去,然后拿着一桶水去追那个人要泼,然后跑到那个观众席上,一不小心就把这个水泼到旁边的一个小孩身上了。
然后你想如果你是在生活中,看到一个人拿着桶朝你摔过来,然后一桶水要朝你身上泼,那你一定会觉得很惊慌。
但是在玩这个美式篮球的时候呢,那些小孩子们在那旁边都兴奋地看那个小丑冲过来,只要一泼过来,那小孩就很高兴,还喊泼我泼我,就很高兴,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知道那个B,就是他们对这个事的看法,是他玩过这个游戏,他知道那个桶泼出来的不是水,而是糖果,是一桶糖果泼在他身上。
所以当你对这个事有一个不同的认识的时候,同样一件事情带来的结论都会不一样,你说你走在马路上被人一桶水泼在身上,你一定会生气。
走在路上一桶水泼过来,会很生气。
但是如果你知道是泼水节呢,如果你专门飞到泰国去,就是为了参加泼水节,结果你走到大街上,没有一个人泼你的水,你什么感觉,你会觉得很倒霉?
我有一个朋友每年都要去泰国过泼水节,他觉得太好玩了,所以往身上泼水这一件事,这是同样的A,但是因为有着不同的B,因为有着不同的对这个事的看法,导致整条街上的人都很嗨地在那儿玩,所以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A,经过了各种各样的B之后,才导致了各种各样的C。
因此在这里边,我们要了解四种不良的过分愤怒、过分担忧、过分自责,这些东西所导致的原因是什么?
埃利斯最大的贡献又给了我们三个最常见的病态思维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三种最大的错误的B,这三种最大的错误的B是什么呢?
第一个错误的B就是恐怖化,什么叫恐怖化?
就是我们总喜欢把一个事想得特别的严重,我们总觉得万一怎么样,那怎么办。
我最近从大学里边辞职了,然后我觉得实在是在大学里上学没什么劲,上班没什么劲,我就把大学那工作辞掉了,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教育理念跟我不太一样就辞掉了。
辞掉了以后,我爸妈就特别担忧。
我爸妈就说你这个这么大的事,你不跟我商量一下,你就辞掉了,你将来万一老了,你需要钱怎么办。
我说我老了需要钱了,一个月六千块也不够,它养活不了我,那个事没有那么严重。
我爸说不行,你老了还是得有个人每个月给你发点钱,这才管用。
他们的想法就是万一你倒霉到了那个份上,你连这六千块你都没有的时候,你怎么办,所以人们因为这种过度的担忧。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待在一个体制内永远都不出来,然后一个月挣两三千,三四千,然后也干得不愉快,还天天跟人勾心斗角,但他就是要留在这儿,因为他觉得万一要是出了事怎么办。
还有人觉得万一我要是生了病怎么办,万一雾霾呼下去,我就得了肺癌怎么办,所以太多的对于这种万一的担心会导致我们神经紧张兮兮的,一天到晚的会觉得这个事会发生那个事会发生。
你知道那个叫虚云老和尚多厉害,虚云老和尚这不是万一,这是已经发生了。
一个日本兵拿着枪到他面前,因为那时候是抗日战争时期,说你怕不怕,我拿着枪杀了你。
虚云老和尚说什么呢?
他说如果因缘注定你要杀我,那有什么可怕的,缘分都定了,那有什么可怕的。
如果因缘注定你杀不了我,那更不害怕了,所以无论因缘注定是能杀,还是不能杀,我都没必要害怕。
这就是虚云老和尚有一个强大的B,他看待这个事物全部是从因果来的,全部是从因缘和合来的,所以他根本不担心说你说杀我就杀我,你知道因果吗?
所以那日本兵赶紧行了个礼就跑掉了,这是真正得道的高僧。
所以有一个实验特别有意思,这个实验我觉得你们回头都可以自己在家里做一下,就是每天写一个你近期最担心的事,每天写一个觉得最担心的事,然后团成一个纸团儿扔在一个碗里边。
然后第二天又想起一个事特别担心,团成一个纸条,扔在碗里边。
每天坚持写,写两礼拜,两礼拜写完了以后呢,那个碗里边应该积攒了很多的这个纸条了,然后再过上一段时间,因为你担心的那个时间已经过了,把那个纸条拿出来看,一个一个看,看的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写在那个碗里边的那些东西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压根就没有发生过,压根就没有发生过,所以你们有没有见过那个赶飞机,觉得特别紧张的人,赶飞机特别紧张,那真是一个刺激的运动。
也有很多人最后真的赶上了,但是在之前也把自己吓得够呛。
那我就问你一句把自己吓得够呛这件事对于赶上这个飞机有没有用,你会说我知道这没用,知道这没用,但是为什么你要那么紧张,那么害怕呢?
因为你担心万一赶不上怎么办。
所以当你能够把这个思维模式减少的话,你就淡定了很多。
我有一次赶飞机进了机场高速的收费站,竟然还堵车,北京那堵车真是没准,你以为你交了费,进了机场高速收费站了应该没事了吧,前面还有一公里就到了航站楼了,结果堵死了,一堵堵了一个半小时,眼看着那个飞机的那个点已经到了,哇起飞了。
送我那司机说,樊先生对不起,你这可能赶不上了。
我说没关系,咱到跟前看看呗。
他说你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呢,我说那你着急也没用啊,那飞机该飞它就飞啦。
所以别着急,他说有耽误事吗?
我说耽误事就改呗,因为因缘注定了就要改时间,就改呗。
我真改过,有一次就没赶上飞机,然后给人改了时间,但是你也就改了,反正你着急也过不去。
结果到了航站楼一问,飞机晚点一个半小时,刚好赶上,所以你不用过度的担心,就总之过度担心是没用的。
所以万一怎么样,这个叫作恐怖化。
小孩儿一看手机,你就想到完了,这孩子完了,这孩子网络上瘾了,这孩子将来会不会变成那样一个网络少年,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干,在家里边就玩游戏。
你这种过度的反应会导致孩子更喜欢游戏,孩子会干什么事都拿着手机玩,因为这个太珍贵了,能拿到手机这件事简直太稀缺了,所以你在强化他的稀缺性。
经济学不是讲吗?
供给越少需求越高,所以你这个供给给得这么少,那他需求阈值就变得越来越高,所以恐怖化的方法会让我们变得神经兮兮,会让我们在生活中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但实际上你说你担心来担心去,你难道不会死吗?
你总有天会死。
这才是最应该担心的事,你要是为了这个事,你就不活了,那怎么活,所以不要过度的担心,自然的来,自然的去就好了。
当然我说这没用,待会儿我们讲埃利斯告诉我们的正常的方法。
第二个错误的思维模式叫作应该化。
什么叫应该化呢?
就是我如果没有那样就好了,事发生了你说我觉得我应该不是那样或者我应该做得更好,我必须考上大学,我考不上大学我就不活了。
所以当你认为一切事都是应该怎么样,尤其是见到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控制,这是特别可怕的一件事。
父母认为子女应该按照他想要的这个生活方式去生活,甚至到了我威胁你的地步,就是你要是不听我的,我就死给你看,到底是他过他的人生还是你在过他的人生。
凡是一个父母过度地介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你要知道孩子永远都不会再幸福了,为什么呢,就算他在你的淫威之下,你说你要自杀,孩子因为爱你,所以决定就听你的了,他心中有一个结,说这个人生不是我选的,这个人生是我妈用生命逼着我做出来的。
所以他一定会千挑万选的来证明生活是不满意的,因为他心不甘,他觉得这不是我选的人生。
所以一个应该化的人会给周围的人造成特别大的压力,他总是首先对自己提出来应该化,就是我应该怎么样,我必须怎么样,我为什么不怎么样,我如果那样就好了,这是对自己提出应该化。
当他给自己提完了以后,他就开始给别人提说你应该怎么做。
我跟大家讲其实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这样的,尤其是我太太创业以后,因为我也经历过很多次创业,也看过很多创业的项目。
我太太一创业,我就跟她上课了,我说你应该做这个,你应该做那个,当我把你应该这个词说过差不多两三遍以后,她就突然抓狂了,她就会发飙了,然后就生气。
当然可以说她是过度愤怒,但是我觉得导火索是在于我说了太多的你应该,一个人被别人总是要求你应该的时候,他的压力会很大。
所以你会给周围的人造成特别多的这个困扰,这个叫应该化的思维。
事实上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就已经是合理的事,这事已经发生了,所以你就应该接受它,而不是说如果它没发生该多好,如果它没发生那事没法验证,所以既然安排它发生了,那就接受它就好了。
然后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来看看我们能够怎么样做得更好,而不是说,我必须,我应该。
第三种病态的思维模式叫作合理化,什么叫合理化?
就是都行,没事,这个我觉得这都能理解,我这个人生来就是倒霉,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事你跟我说也没用。
那被欺负了,被欺负被欺负了呗,没事。
他认为一切东西都没啥好努力的,怎么努力都没用。
这个在心理学上,就是我们在《幸福的方法》里边讲过的这个叫作习得性无助,就是当一个人有了习得性无助的习惯的时候,他遇到任何状况几乎不反抗,他觉得人生混就行了,你别让我改变,我改变不了,我这个人就这样,这种人也会生活得相当的颓废。
所以这三种常见的病态思维模式会导致我们后面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痛苦,那综合起来就有十种常见的非理性的人生信条,我跟大家讲一下十种常见的非理性的人生信条,每一句你们可以跟我一块儿来判断一下,他是用那三个错误的理念当中的哪一个。
第一个叫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就是我这么做别人会怎么说,别人会怎么看我,我在别人眼中多丢脸。
当你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你的时候,这是哪一个?
是恐怖化,应该化,还是合理化,我认为它应该是恐怖化,太在意别人对他评价的结果。
然后第二个叫作无法忍受在重要任务上失败,比如说考大学、重要的项目、重要的关系。
如果谈恋爱失败的话,就自杀,你们有没有见过那些为了谈恋爱去自杀的人,为情杀人的人,这就是第二种叫无法忍受。
在重大的任务上的失败,实际上人生没有挫折怎么会有辉煌呢,我会觉得它应该是应该化,他觉得是我应该。
第三个叫作人和事,都应该朝着我要的方向发展,应该化。
孔夫子讲子绝四,就是论语当中说子绝四,孔子有四件事是从来不做的: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里边的毋必就是没有什么必须要,没有什么是一定要怎么样,所以如果一个人是坚定了这样的信念的话,他会给别人带来特别多的伤害,这是应该化。
某件事出错了,那么肯定是有人出了问题,要追究别人的责任,一定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点在哪儿,一定要找到这个责任方,这件事没有按照我想法来,这就是应该化。
然后我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总是抱着深深的忧虑,这种凡是对各种事总是从忧虑的角度来看待的,其实从后面的心理学研究来说就找到了一些答案,他们都是来自于童年时期的阴影。
因为童年的时候被父母剥夺了安全感,父母用恐怖和威胁的方式教育这个孩子,说你要不听话把你送人了,你要不听话就不要你了或者把小孩关小黑屋,用种种这样的方式来对付小孩儿,小孩儿在这种对付之下,他是没有反抗能力的,他很快就会屈从于你。
但是这个时候,他的行为上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了,但他的思想上出现了一个状况,就叫作失去了安全感。
失去了安全感以后,他做任何事总是担心不安全,所以他会怀着深深的忧虑。
第六个叫作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我必须找到这些方法,如果做不到最好,我就很痛苦。
奥运会我得了亚军,我干脆自杀算了,因为我要得冠军,所以这种也是应该化的特征。
第七个叫作在很多困境和责任面前,可以让自己置身事外,心安理得,发生了任何事跟我都没关系,这都无所谓。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要求挺奇怪的,一会儿说你不要过度的执着,一会儿说你不要过度的置身事外。
因为过度的置身事外,你就被这个社会边缘化了,你就没用了,你到底让我怎么样,所以你就发现孔子的中庸之道之重要了,埃利斯的这么一整本书在讲这个原理之后,你要让我来概括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发而皆中节,就是只要我这一箭射出去,就一定射在最合适的位置,中庸就是合适的极致,这是一个特别难以达到的高度。
所以,当然埃利斯的好处是什么呢?
孔子的中庸之道告诉你以后,你就没法弄了,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才能做到中庸之道。
但是你看看埃利斯的书,老外呢,他会给你一个系列的步骤,用这个步骤去一步一步的做就能够让你做到尽量的让自己的情绪放在中庸的地方。
待会儿我们就讲怎么做,所以这个第六个是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我必须得去做到它,这是应该化。
第七个是在很多困难和责任前面可以让自己置身事外,心安理得,这个是第三个合理化。
这八个是如果我事事不投入,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我就会永远开心。
哪个?
第三个合理化。
然后因为过去或者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我现在的样子,我努力也改变不了,应该化。
最后一个这些坏人坏事就不应该存在,我真不知道拿他们该怎么办,你看愤怒的情绪又来了,这是典型的第二个就是应该化。
这十种错误的信条会导致我们的人生出现特别多不良的C,我刚刚讲的这十个信条和三类的思维方式B,因为你有着这些错误的认识和信条,所以你面对各种各样的不佳的A的时候,你就会直接导向一个C,就是那四种过分的烦躁、过分的生气、过分的抑郁和过分的内疚,那四个过分的情绪。
那么正确的方式怎么做呢?
埃利斯给了我们一个第四种思维模式,这第四种思维模式的B是什么呢,叫作更好的选择。
前三个我们回顾一下,第一个是恐怖化,第二个是应该化,第三个是合理化,这三个都让你压力巨大。
那么第四个是什么呢,第四个就是我们推荐的这个正确的只给了一个,所以很好学,叫作我能不能做一个更好的选择。
有没有让你们想起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或者史蒂芬•柯维写的《第三选择》。
史蒂芬•柯维认为人在一生当中,永远都不会丧失的能力,就是选择的能力。
无论何时何地,你作为一个人永远都拥有选择的空间,就算是有的犹太人在被拉出去枪决的时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边的时候,甚至还有很多犹太人会回过头来跟那个刽子手讲说,孩子,我原谅你了,我知道你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在他们那种情况下,在我们看来说这没得选了,你的人生走上绝境了,已经要枪毙了的时候,他依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他依然有选择的空间。
他选择给这个刽子手以原谅,给他爱,让这个世界保持着一个反思的精神。
所以我们其实永远都拥有选择权利的,当你觉得自己被别人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我必须得拍桌子,必须得发怒,必须得伤害一些人的时候,你就放弃了自己选择的权利。
要把这个事讲得更明白,就是那个追蛇的例子,就是当你在草地里边走,被一条蛇咬了以后,你会拿着个刀去追那个蛇吗?
如果那个蛇有毒的话,你想想看叫七步倒,走到第八步就扑地而死了,正常人说我不会追蛇,那我肯定要自救,我会割开伤口挤出血、喊救命,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但是你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干过追蛇的事呢?
我们漫漫成长的路途上有没有干过追蛇的事,什么叫追蛇的事,你开车,别人过来别了你一下,你怎么办?
你就超过去再别他一下,他再别你一下,你再别他一下,后来两个人下车打架,你今天出门打算跟我打架了吗,没有,那为什么打起来了,因为你被那个人决定了,因为你没有选择权,你觉得我没得选了,我已经受到挑战了,没得选了。
那能不能选择说他别了你一下,你可以不理他呢,他别了你一下,你走你的路,因为你今天的目标是走你的路而不是跟他较劲。
中国唐朝竟然还有一个案例叫“唾面自干”,就是别人吐在你脸上了,不要理它,它慢慢不就干掉了嘛,这个叫“唾面自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读 情绪 为何 他人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