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课件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304243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3.05KB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课件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课件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课件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皮肤破损
患者治疗部位存在皮肤伤损;
操作前未评估患者的耐受程度;
刮具存在破损
表皮破损、疼痛、出血。
1.操作前做好对皮肤情况、对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的评估。
2.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单一方向,不要来回
刮。
3.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4.一般刮至皮肤出现红紫为度,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条索状斑块
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
5.对一些不易出痧或者出痧较小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6.皮肤破损后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三、感染
皮肤伤损后继发感染或在有炎症、皮损部位处进行刮痧治疗。
局部皮肤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2.发生皮肤损伤后要及时观察及处理,必要时遵医嘱抗感染治疗。
3.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第二节拔罐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拨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
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
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
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
一、晕罐
1.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
2.患者饥饿、疲乏或大病初愈之时。
3.夏季天气闷热,病室内空气不流通。
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目眩、心慌心悸、恶心呕吐、四肢发冷、神昏
仆倒等。
1.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
对饥饿、疲劳
者,先令进食。
2.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3.晕罐时立即停止拔罐,取平卧位、注意保暖,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4.轻者饮温开水或糖水后休息片刻。
5.严重者针刺或点掐百会、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穴。
操作者手法不够娴熟,罐口烧热烫伤皮肤;
操作中点燃的乙醇棉球太湿,乙
醇下滴烫伤皮肤。
1.损伤皮肤表层,局部轻度红肿、无水泡,疼痛明显;
2.若损伤真皮层,局部红肿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
2.拔罐是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罐体
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稳、快、准,起罐时切勿强拉。
4.起罐后,皮肤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为正常现象,数日方可
消除。
如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时,消毒局部皮
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
5.皮肤破损后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第三节麦粒灸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通过其温经散寒、
扶助阳气、消瘀散结作用,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
技术范畴。
一、烫伤
施灸时间过长。
2.施灸过程中不宜随便改变体位,以免烫伤。
3.施灸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感。
4.施灸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时,消毒
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
二、感染
发生水泡或者皮肤烫伤后继发感染。
局部皮肤出现渗液、化脓等,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发生水泡或皮肤烫伤后要及时观察及处理,必要时遵医嘱抗感染治疗。
第四节隔物灸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
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的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
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施灸时间过长,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
2.施灸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
3.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第五节悬灸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悬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条悬于选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通过艾的温热和药
力作用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的
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2.施灸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如有艾灰,用
纱布清洁。
第六节穴位敷贴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
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
作用的一种操作。
一、过敏反应
1.患者本身属易于过敏体质。
2.贴敷的中药中含有使皮肤过敏的成分。
1.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瘙痒、脱皮及过敏性皮炎等异常现象。
2.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症状。
1.尽量避免使用易使皮肤过敏的药物。
2.过敏体质慎用。
3.敷贴部位应交替使用,不宜单个部位连续敷贴。
4.使用敷贴后,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报告医生,
配合处理。
1.操作人员未能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2.患者贴敷部位存在皮肤破损。
局部皮肤红肿热痛,伴或不伴发热。
1.在实施操作之前,须对患者皮肤进行准确评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操
作。
2.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3.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可在局部使用PVP-I消毒。
4.伴发热的患者须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可应用物理降温疗法。
必要时遵医
嘱使用消炎药。
第七节中药泡洗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中药泡洗技术是借助泡洗时洗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
局部皮肤,到达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泡洗液温度过高。
1.烫伤损伤皮肤表层,局部轻度红肿、无水泡,疼痛明显;
1.注意泡洗液温度,一般39-42℃。
2.皮肤感觉不敏感的患者禁用。
3.泡洗治疗过程中,经常查看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舒适感。
4.烫伤后应立即将创面放入冷水中浸泡半小时,然后用烫伤膏或麻油、菜油
等涂擦创面。
有水泡者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边缘放水,涂上烫伤膏后包扎,松紧
度要适度。
1.使用的泡洗桶未严格执行消毒处理或未使用一次性泡洗袋。
2.发生水泡或皮肤烫伤后继发感染。
1.泡洗桶使用后经严格消毒处理,或使用一次性泡洗袋。
2.发生水泡或皮肤烫伤后要及时观察及处理,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降温、抗炎、
补液等对症治疗。
3.多摄取富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利于伤口愈合。
三、皮肤过敏
泡洗用的中药内含有使皮肤过敏的成分。
1.局部皮肤出现红肿、发痒、脱皮及过敏性皮炎等异常现象。
1.使用前先询问过敏史,过敏体质慎用。
2.加强巡视并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过敏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脱离过敏原,遵
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
四、虚脱
泡水的时间过长或水温过热,造成了身体的水分大量的蒸发,令体内的血液
循环减慢,出现脑部缺氧。
患者大汗淋漓、头晕,甚至晕厥。
2.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20分钟以内。
3.泡洗过程中及时补充温水。
4.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立即告知护士,及时停止泡洗。
第八节中药冷敷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中药冷敷技术是将中药洗剂、散剂、酊剂冷敷于患处,通过中药透皮吸收,
同时应用低于皮温的物理因子刺激机体,达到降温、止痛、止血、消肿、减轻炎
症渗出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末梢循环不良
中药冷敷药液温度过低,冷敷时间过长。
冷敷部位皮肤苍白、青紫。
1.操作前评估患者体质及冷敷部位皮肤情况,并做好解释工作。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并注意保暖。
3.测试药液温度,用敷料浸湿药液,外敷患处,及时更换(每隔5分钟重新
操作一次,持续20-30分钟),保持患处低温。
4.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及时询问局部感受,如发现皮肤苍白、青紫,应停止
冷敷。
二、皮肤过敏
冷敷用的中药内含有使皮肤过敏的成分。
第九节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煎汤或者其它溶媒浸泡,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常温或
者加热,将中药浸泡的敷料敷于患处,通过疏通气机、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
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中药湿敷药液的温度过高。
烫伤只损伤皮肤表层,局部轻度红肿、无水泡,疼痛明显;
若损伤真皮层,
局部红肿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
1.注意药液的温度,一般38-43℃。
3.湿敷治疗过程中,经常查看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舒适感。
湿敷用的中药内含有使皮肤过敏的成分。
第十节中药涂药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中药涂药技术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
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涂药使用的中药内含有使皮肤过敏的成分。
2.患者涂药部位存在皮肤破损。
第十一节耳穴贴压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耳穴贴压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
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
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耳针技术范畴。
一、皮肤过敏
患者对使用的胶布过敏。
皮肤出现红肿、发痒、脱皮及过敏性皮炎等异常现象。
1.操作前,对病人的病情、既往史、过敏史等做好评估工作。
2.杜绝使用易过敏的胶布。
3.皮肤出现红肿、发痒、脱皮等过敏反应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注意保
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
4.做好病情观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如涂搽中药抗过敏的药物:
如炉甘石洗剂。
搓动压丸用力过猛。
表皮破损,创面呈现苍白色,并有许多小出血点和组织液渗出。
1.按压时用力要均匀、柔和,避免过度用力搓动压丸。
2.皮肤破损后可用0.9%生理盐水擦洗,或用PVP-I棉球消毒伤口。
持创面清洁干燥,防止水浸湿伤口。
3.做好病情观察,防止继发感染。
皮肤破损后继发感染或在有炎症、皮损、溃疡处部位进行耳穴压丸。
局部皮肤或全身性炎症反应。
1.操作前做好对皮肤情况的评估,避免在有炎症、皮损或溃疡处行耳穴压丸。
2.耳穴压丸过程中如出现压丸破碎、皮肤破损,应立即取下按压物,并告知
医护人员。
3.皮肤破损后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4.做好病情观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
第十二节经穴推拿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经穴推拿技术是以按法、点发、推法、叩击法等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
减轻疼痛、调节胃肠功能、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操作。
一、晕厥
3.对疼痛特别敏感者。
1.操作前做好患者对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的评估,选择适宜的手法和刺
激强度,进行按摩。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3.在按摩过程中,要善于察颜观色,经常询问病人的感受。
4.若出现头晕、眼花、心慌气短时,应立即停止按摩,让患者卧床休息。
5.对于已昏迷的患者,立即通知医生,采取急救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手法不够娴熟,按摩手法过重。
按摩部位表皮破损、疼痛。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出现皮肤破损时,停止按摩,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三、疼痛加重
在治疗过程中按摩手法过重。
按摩部位疼痛加重。
1.操作前做好患者对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的评估。
3.在操作过程中,要善于察颜观色,经常询问病人的感受。
第十三节穴位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穴位注射技术又称水针,是将小剂量药物注入腧穴内,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
重作用,到达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晕针
2.对初次接受穴位注射的患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
4.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注射,通知医生,病并观察病情变化。
二、过敏反应
患者对注射药物过敏。
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皮炎、发热,重者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有生
命危险。
1.操作前,正确评估患者过敏史、皮肤情况。
2.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凡可引起过敏的药物,均需做皮试,结果阴性者方可
注射。
2.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及时询问患者感受。
3.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注意保持局部皮
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
4.做好病情观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
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注射部位消毒不彻底、不规范。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3.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可在局部用药物抗炎止痛。
4.伴发热的患者须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可应用物理降温疗法。
第十四节中药灌肠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中药灌肠技术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肠或结肠,是药液保留在肠道内,
通过肠粘膜的吸收达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泄浊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种
操作方法。
一、肠粘膜损伤
中药灌肠液的温度过高,中药灌肠操作手法不够娴熟,插管时手法过重。
肛门疼痛,排便时加剧,伴局部压痛;
损伤严重时可见肛门外出血或粪便带
血丝;
甚至排便困难。
1.操作前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合作程度。
2.灌肠液温度适宜39~4l℃。
3.插管前常规用液状石蜡润滑肛管前端,以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
4.手法轻柔,不可过深。
5.选择粗细合适、质地软的肛管。
6.如出现肠粘膜损伤,遵医嘱给予止痛、止血等对症处理。
二、虚脱
中药灌肠操作手法不够娴熟,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
患者突感恶心、头晕、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甚至晕厥。
3.灌肠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耐受程度调节。
4.一旦发生虚脱,立即停止灌肠并助患者平卧休息,注意保暖,饮适量温开
水。
第十五节经皮穴位电刺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患者为过敏体质对治疗电极片过敏。
局部皮肤出现红肿、发、脱皮及过性皮炎等导常现象。
1.过敏体质者慎用。
2.操作前,评估患者皮肤情况。
3.加强巡视并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过敏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脱离过敏源,遵
患者治疗部位存在皮肤伤损。
2.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可在局部用药物抗炎止痛。
3.伴发热的患者须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可应用物理降温疗法。
第十六节中药熏蒸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中药熏蒸技术是借用中药热力及药理作用熏蒸患处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
湿、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一种操作方法。
熏蒸使用的中药内含有使皮肤过敏的成分。
医嘱使用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护理 技术 操作 并发症 预防 处理 课件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