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热点题型26 分析散文的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299377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65.85KB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26 分析散文的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26 分析散文的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热点题型26 分析散文的结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她只是含糊不清地
说着:
“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
”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
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
她痛苦,无奈,无助得
像个孩子。
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
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
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
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
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
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
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⑧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
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
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⑨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
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
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
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
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
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1.(开头句段作用题)文章第①段引用了一位墨西哥作家的名言“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请分析其作用。
答:
【答案】①引出“死亡是生命彻底的结束”的观点,强调死亡就是消失。
②与下文“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形成对比。
2.(整体行文思路分析题)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解析】此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清晰地梳理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文章层次。
可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④,母亲已经逝去,作者却不能忘怀;
⑤~⑦,追忆怀念母亲;
⑧~⑨,找到疗救方法。
【答案】①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
②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
③提出以理性来医治丧亲之痛的方法。
3.(结尾句段作用题)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题目问的是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那么就要考虑“能删去的原因”“不能删去的原因”。
最后一段一般有收束全文、升华主旨等作用,那么考虑能否删去就要考虑两个问题:
删去后结构上是否完整;
删去后内容上是否影响表达,即是否妨碍表达主旨。
最后一段讲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曾失去过亲人”的意思;
倒数第二段表明“理性是医治丧亲之痛的方法”。
由此即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1)不能删去。
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因此要正视痛苦,用理性化解。
主旨与倒数第二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吻合。
并且这个故事富含哲理,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示例2)可以删去。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医治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
删去此段,文章结尾会显得简洁,也可以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槐花约
①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
他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
②十年前的那天,华北平原正吹着暖风,一片葱绿,槐花花事已过。
清晨,约几位朋友登泰山,望不尽的奇峰峻岭,一派令人惊叹的“青未了”!
约行两小时,艰难的盘山道走过,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地,中天门到了!
令人惊喜的是,在平原已过了季节的槐花,在中天门竟以漫山遍野的灿烂迎接我:
花若有待!
我知道,槐花隐忍着推迟她的花期,等着我的到来。
③平原的槐花我见过,燕园的槐花也很有名,但那些花景是散落各处的,总在隐约仿佛之间。
而中天门不同,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
简直是喷发!
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
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
在道旁,在岭崖,在山谷,到处是她飘洒的璎珞。
浅浅淡淡的绿中泛着明媚耀眼的白,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光芒。
④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
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熏着我,多让人心醉的缱绻缠绵!
⑤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
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
我知道山势奇陡,数十里的山道,七千多级的台阶,还有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八盘。
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⑥它是众山之首,奇兀、险峭、壮美,但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
风景优美的山,并不罕见,而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名世者稀。
武当有道,普陀有佛,武夷有儒,但泰岳却是集大成者。
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
中华文脉的气韵都荟萃在它的山岚之间,历代帝王留下的封诰碑石,摩崖上的诗文墨迹,多少先贤汗水和墨香播撒在泰山的盘山古道上。
⑦我来北地数十载,所居城市离泰山并不远,有诸多机会可向它礼敬,因为景仰,所以肃穆,我总惮于贸然登临。
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
这是至少一个甲子的等待。
我与泰山的约定如金石,
践约选择的就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刻。
同行者四人皆我好友,感人的是毛老师,他已体力不支,为陪我,强行至中天门。
力竭,众人劝止,改乘索道至南天门迎我。
毛老师于翌年病逝。
⑧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们的约定。
那次登临后,我寻求再次登山的机缘。
五年后重登泰山,陪同者易人。
四月,山中微寒,花时尚早。
我暗下决心,相约十年为期,重践槐花之梦。
⑨这就到了此年、此月、此日、此刻。
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
中天门的槐花开了。
我如听天音召唤,摈弃手边俗务,跃身而往。
是日,朝发永定门,午前直抵泰安。
主客杯酒言欢,相忆十年旧事,我心有所萦,不敢恋杯,瞬即离座,款步登山。
较之十年前,身边多了几位陪同者,均儒雅时贤,一路言谈甚欢。
⑩抵中天门,但见满谷槐花汇成了溢满岱宗的香雪海。
自2004年首次登临,阅槐花盛事于中天门,至今近十载。
2013年春日,我如约前来,花事如海,真情如梦,十年旧约,两不相忘。
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
中天门的槐花,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
我将此种感受发至远方:
“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
”为了表达我对槐花的感激,或可换种表述:
“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③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燕园的槐花与中天门的槐花进行
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平原槐花的不屑与对泰山槐花的喜爱之情。
C.第⑦段中作者连用四个“最”字加强语气,表达自己对登临泰山的郑重和尊崇景仰。
D.作者将槐花拟人化,多次用“她”和“你”来称呼槐花,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
【解析】选B。
“表达了作者对平原槐花的不屑”错误。
5.为什么作者说自己“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结合全文来看,文章第⑧段有何作用?
【答案】①承上启下,上承前文,点出槐花与前文登泰山之间的联系,引出下文的十年之约的实现;
②点题,与题目相照应;
③写出作者对槐花之约的郑重和对泰山的景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草甸子上的故事
胡传永
昨天夜间下了一点小雨,今早院墙外的草甸子就把满目的绿色蒸发得生机盎然,水灵灵嫩生生地溢出春的旺势。
太阳出来了,那些挑
在梢头的水珠儿便争相拥抱这独一的光照,于是,太阳便忽闪着跳进一粒粒晶莹的清玉中。
一滴水珠,一枚太阳;
一枚太阳,一缕天恩;
一缕天恩,一份美善……一枚枚的太阳——不,是成群结队的太阳,闪烁在草叶上,舞动在花瓣中……雨后的草甸子熠熠生辉,灿烂异常。
我家院墙外的这块约有三千平米的草甸子,当初是一个开发商以政府的名义从农民手中买得,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再利用,任其荒芜至今,倒是成就了杂草的横生竖长,成就了小区院墙外的一片自然。
草甸子不仅有草,还有树,还有各样的野蒿与高高低低的灌木丛。
我曾经尝试着想统计一下这片草甸子上植物种类的数目,可当我分门别类数到57时,发现有点乱营,就一笑作罢,没再继续努力了。
雨后的草甸子格外清新,漫步其中,人在不知不觉中,融化而至无形,飞升而至无垠……
突然在丛生拥挤的杂草中看见了一种植物,乡下垅野渠岸田埂塘畔间到处可见的一种野菜,我们叫它毛刺菜,直到去年在网友舒翎的博客里偶遇,方知它的学名叫苦苣荬,幼苗嫩芽时可以食用……
它们之所以被我在这丛生的杂草中注意到,不是因为它们正开着如同雏菊般的金黄夺目的小花儿,也不是因为它们的叶片四周长满了白色的毛茸茸的小刺儿忒惹人眼,而是我看到了它们非同寻常的生命状况:
瘦弱!
瘦弱得让人心疼,让人震惊——两三片黄黄的小叶子中间抽出的一根细细的小茎儿,给人的感觉简直就是一个笑话,茎端举起的一朵小花儿也袖珍玲珑得让你不忍着目——芝麻粒大的一小朵儿,几乎看不清它还有花蕊与花瓣之分……
苦苣荬是一种非常在乎生长环境的野菜,它喜欢在潮湿肥沃向阳的土壤中生长,如果条件达到,它能够长成肥硕巨大的像小树一般的植株,枝桠张扬,叶片舒展,花儿恣意,是野菜中的巨无霸。
而此时的它们,如此的细弱不堪!
虽仍还是真正的苦苣荬,却是没有一点苦苣荬那神气活现的样子了。
因为它们所生存的地儿太拥挤了,草甸子上有限的营养都被强者所抢,奸者所占,在繁复的挤兑中,苦苣荬只能忍退。
它们引起我特别注意的还有就是这些杂在草稞中的不得不成为弱者的细小们,眼下正三三两两地从茅草、从野蒿、从顺地蔓藤的斑鸠棵狭窄的罅缝中,站立了出来!
站立了出来,开花了!
开花了,就意味着要结籽!
结籽,就表明生命的新一轮又要开始了……
它们成熟了的种子跟蒲公英种子传播的方式一样,靠着籽羽或曰尾絮,随风飘散……不能自行选择扎根生存的地方,这是苦苣荬的宿命。
风儿将苦苣荬的种子带到了这片它不想来也不该来的地方——落地了,留给它的选择只有:
你是在艰难中挣扎着生,还是在绝望中懦弱地死?
苦苣荬选择了前者,既是选择了前者,就要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有面对所有不公所有挤兑所有苦难的勇气,就要担当起生死之间单向行走的神圣责任。
苦苣荬艰难而辛酸地开花了!
在这貌似蓬勃向荣的春天里,我看见了这一群无奈却又坚强的求生者,不屈而又不挠,只为我来世间一遭……
它们在阳光下举起金黄色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着弱小的身姿,用全然的美丽在默然感恩。
因为它们知道,自己还有立足的地方,还有容身的空间,还有阳光普照,还有雨露滋润,最主要的,它们还有不息生命的盼望……而这一切,都并非自己努力能得,也非他人的施舍能获,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上苍奇异的恩典。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5年6期)
1.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两段对雨后草甸子景象的描绘,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生动表现出草甸子的生命力。
B.作者写草甸子是开发商以政府的名义从农民手中买得,却任其荒芜,以致杂草的横生竖长,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不满之情。
C.“我”统计草甸子上植物种类的数目,数到57种便停下,既说明这里植物种类多,也说明自己是一个做事有始无终的人。
D.苦苣荬之所以会被“我”注意,是因为其金黄夺目的小花儿与众不同,小到只有芝麻粒大的,连花蕊与花瓣都分不出来。
E.作者写苦苣荬生存环境艰难,突出草甸子上有限的营养都被强者所抢,奸者所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
【解析】B项“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不满之情”无中生有。
C项“说明自己是一个做事有始无终的人”错误。
D项“连花蕊与花瓣都分不出来”表述错误,文中说
“几乎看不清”。
【答案】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
答B、D不给分)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苦苣荬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杂草中开出瘦弱的花;
②在乎生长环境,喜欢在潮湿肥沃向阳的土壤中生长;
③在繁复的挤兑中,能够忍退;
④种子传播到各地;
⑤在苦难面前有勇气与担当;
⑥对生命有不息的盼望。
3.作者通过描写苦苣荬在草甸子上生长的情况,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文中内容回答。
【解析】作者看似在写苦苣荬实际是在写人。
苦苣荬在草甸子上的生长环境是恶劣的,但苦苣荬给人的感觉确是充满了生命力。
由此可知,作者是想借苦苣荬表达一种情感,人也应该像苦苣荬一样坚强勇敢,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
【答案】作者描写苦苣荬因生存环境的限制,在草甸子上生长得瘦弱,但它仍然充满生命力。
表现了在残酷的社会竞争面前,无论是谁都应该努力寻找生存空间,而不能对生活失去希望这一中心。
4.文章结尾说:
“而这一切,都并非自己努力能得,也非他人的施舍能获,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上苍奇异的恩典。
”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请结合现实或自身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先理解句子的含意。
关键词是“上苍的恩典”,这句话表达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沧桑黄河岸
韩振远
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
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
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
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
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
河的归宿永远是大海,河岸永远是河的屏障。
尽管有时河会冲冠一怒,但它到底还要选择新的河岸。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
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
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
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
群山之
间,便有了老牛湾、碛口、孟门、壶口、禹门口。
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高傲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
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
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
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顶;
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
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
再朝身后望,我和顺民都被河水感动了。
眼前坚硬的岩石上,印着一道道细密的纹理,那该是黄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痕迹。
看上去,那些纹理轻盈流畅,好像是随手画上去的。
细看,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
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没想到河水会如此坚忍,不停地冲刷,不断地切割。
河谷在一点点加深,河岸在一点点增高。
不知过了多少年,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终于有了这险峻奇绝的河岸。
我们敲下了一块岩石,准备带回去欣赏。
把印有黄河纹理的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河岸带回了家,也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
我们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河岸。
到了与汾河交汇的地方,黄河已经跃出龙门,看上去轻松多了。
没有了逼仄狭促的山崖,河水从容随意地流淌,连神情都是那么欢快。
到了这里,河面豁然开朗,两岸高耸的山峦骤然消逝,变成了低矮怯懦的黄土塬。
面对余怒未消的河水,河岸像一群败兵般,远远退去,隔着宽阔的河滩在雾霭芦苇间窥望。
河水便像王者之师般,放慢了脚步,迈着从容的步伐傲然流过。
河滩宽二十多里,河水忽东忽西,信马由缰,似乎再也不在乎河岸。
然而,站在船上从河里驶过,会看到远处的河岸依然苍茫雄劲,表现出了该有的气势。
河水流淌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像无拘无束,却从不能越出河岸,仿佛冥冥中有一道桎梏,不能逾越一步。
再往前走,河水好像变得闷闷不乐,不时发怒,激荡起浪涛,朝岸边迅猛冲去。
沙质的河岸轰轰地坍塌,一步步向后退去。
几年前,在河边的崖头上,我看见一位满头苍发的老者正在出神地望着涌动的河水。
一阵闲聊后,话题扯到了河岸。
老者的脸上露出悲戚的神情。
他指着河水说,几十年前,河岸在那里,如今,后退有几百米了。
我叹然,不知道自己是叹息河水的无情,还是叹息河岸的无奈。
如今,再站在黄河岸边,脚下的堤岸已是用铁丝网住的石堤。
河水还在气势恢宏地哗哗涌动,却再也奈何不了堤岸。
住的石堤”使得原来的河岸不再单纯是河岸,它的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人生
【英】戴维·
赫伯特·
劳伦斯
世界的开端和末日之间出现了人。
人既不是创世者又不是被创者,但他是创造的核心。
一方面,他拥有产生一切创造物的根本未知数;
另一方面,又拥有整个已创造的宇宙,甚至拥有那个有极限的精神世界。
人在喧闹、不完善和未雕琢的状态下诞生,是个婴儿、幼孩,一个既不成熟,又未定型的产物。
他生来的目的是要变得完善,以至最后臻于完美,成为纯洁的生灵,就像白天和黑夜之间的星星,披露着另一个世界,一个没有起源亦没有末日的世界。
人不可能创造自己,任何时候也不可能。
他只能委身于创世主,屈从于创造一切的根本未知数。
每时每刻,我们都像一种均衡的火焰从这个根本的未知数中释放出来。
我们不能自我容纳,也不能自我完成,每时每刻我们都从未知中衍生出来。
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最高真理。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基于这个根本的真理。
我们是从基本的未知中衍生出来的。
看我的手和脚:
在这个已创造的宇宙中,我就止于这些肢体。
但谁能看见我的内核,我的源泉,我从原始创造力中脱颖而来的内核和源泉?
然而,每时每刻我在我心灵的烛芯上燃烧,纯洁而超然,就像那在蜡烛上闪耀的火苗,均衡而稳健,犹如肉体被点燃,燃烧于初始未知的冥冥黑暗与来世最后的黑暗之间。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起源,永远不会知道我们怎样才具有目前的形状和存在。
但我们可能知道那生动的未知,让我们感受到的未知是怎样通过精神和肉体的通道进入我们体内的。
谁来了?
我们半夜听见在门外的是什么?
谁敲门了?
谁又敲了一下?
谁打开了那令人痛苦的大门?
然后,注意,在我们体内出现了新的东西,我
们眨眨眼睛,却看不见。
我们高举以往理喻之灯,用我们已有的知识之光照亮了这个陌生人。
然后,我们终于接受了这个新来者,他成了我们当中的一员。
那么,未知又是怎么进入我的呢?
未知所以能进入,就因为在我活着时,我从来不封闭自己,从不把自己孤立起来。
我只不过是通过创造的辉煌转换,把一种未知传导为另一种未知的火焰。
我只不过是通过完美存在的变形,把我起源的未知传递给我末日的未知罢了。
起先,我的精神惴惴不安,坐卧不宁。
深更半夜时,它听到了从远处传来的脚步声。
呵,让新来者进来吧,让他进来吧。
在精神方面,我一直很孤独,没有活力。
我等待新来者。
我的精神却悲伤得要命,十分惧怕新来的那个人。
但同时,也有一种紧张的期待。
我期待一次访问,一个新来者。
我聆听着,我在精神里聆听着。
我匆忙打开门。
啊哈,门外没有人。
我必须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那
个陌生人。
一切都由不得我,一切都不会自己发生。
想到此,我抑制住自己的不耐烦,学着去等待,去观察。
终于,在我的渴望和困乏之中,门开了,门外站着那个陌生人。
啊,到底来了!
啊,多快活!
我身上有了新的创造,啊,多美啊!
啊,快乐中的快乐!
我从未知中产生,又增加了新的未知。
我心里充满了快乐和力量的源泉。
我成了存在的一种新的成就,创造的一种新的满足,一种新的玫瑰,地球上新的天堂。
这就是我们诞生的故事,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我就像森林边上的一座小房子。
从森林的未知的黑暗之中,在起源的永恒的黑夜里,那创造的幽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26 分析散文的结构 高考 语文 热点 题型 26 分析 散文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