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课《散步》教学设计文档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292897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86KB
精选优质课《散步》教学设计文档文档格式.docx
《精选优质课《散步》教学设计文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优质课《散步》教学设计文档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
在谈话中,教师可以从以下等方面设问:
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
你们一家人都喜欢些什么?
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
看电视——几台电视机?
不争不抢吗?
服从谁?
意见真的统一吗?
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
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
逛商店——什么商店?
几个人?
什么柜台?
只看不买吗?
买些什么?
看书——各看些什么书?
谁先看?
谁向谁介绍?
有时一本好书不会抢吗?
对书中的人物观点大家意见一致吗?
有没有发生过争执?
你现在你们争执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
下棋等——谁先喜欢的?
其他人又是怎么喜欢上的?
【设计意图:
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就成了一堂课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
因为关于选题,我学到的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
前几年,当我说“你们来写什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现在我知道应该说:
“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什么?
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小事呢?
”
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话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
而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
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
】
二、转入范文的学习:
导入范文《散步》
教师作转语:
我曾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个师范学院的老师,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还拿出了一篇文章,来证明他所说的话。
这实在是一篇情真意切,优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位教师是怎样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写得兴味盎然,引人入胜的。
[板书]
三、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
1.要学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
而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
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
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参:
(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
提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我”是个中年男子。
③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③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阅读感知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
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
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
四、以问解文,分析范文的语言、结构和内涵
问题一:
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
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问题二:
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
参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
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问题三:
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参考——“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
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处理以上大问题时,有可能随意地出现以下小问题:
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写我们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笔头一转,却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
为什么又出来了呢?
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怎样?
母亲对儿子怎样?
母亲听话和儿子听话有什么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远了会累
儿子劝她该出来走走
儿子孝顺关心母亲,母亲也很听话
小时侯我听话出于依赖和尊敬,母亲听话出于信任和尊重。
“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
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
“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我打算怎么办?
为什么?
"
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隐含了一层什么意思?
最后走大路了吗?
为什么?
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哪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这种感情?
委屈儿子。
大路方便老人,为了照顾母亲,我打算走大路。
母亲年老体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没有母亲改变了主意。
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母亲爱孙子,想让孙子高兴
对晚辈关心爱护,对孙子真心喜爱
摸摸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呢?
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
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
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
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
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
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
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
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
五、依据范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以“小”见“大”
教师提示:
这篇散文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作者有没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种事情都拿来写呢?
作者是怎样做的?
[或者:
教师设问: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
)本文正是通过散步这样的小事,表现了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进而赞美了敬老爱幼这种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
这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
结论:
“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什么是“小”?
请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细节?
s:
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思考后决定走大路(对母亲的尊敬);
母亲改变主意,(母亲喜爱孙子)这些细节描写,细致而传神,表现了一家人互相理解体谅的情感
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儿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
“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
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
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
什么是“大”?
(课文短短八百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
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
)
故事层面:
亲情。
文章的基本线条是:
“我”劝母亲散步&
rarr;
全家人一块散步&
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
“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
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从而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
寓意层面:
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称叙述,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
文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当“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里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
哲理层面:
生生不息。
当我们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
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
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哲学的色彩。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它的基础是对文本的学习,因此,它放在对文章的阅读赏析之后。
而且由于在课堂之始已着力于“小”(故事、细节、情节)的指导,此处就着力于对“大”的理解。
六、读写结合,进行仿写练习
[这一步未必进行,有必要则行之;
无必要则删之。
仿写练习一:
依照句子“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在路平坦;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句话,要出“一家人”的一个分歧点或矛盾产生的焦点所在。
有时候,()个人也会——
后来发生了——
仿写练习二:
依照句子“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
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不多了。
”写一段在家庭成员产生意见分歧或矛盾时,“我”的心理活动(请注意,你可能不是决定者,所以不能简单地模仿)。
仿写练习三:
我说:
“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水波粼粼的鱼塘。
七、由一到多,从“多篇”中悟得“一法”
[这一步也是机动,有时间行之,时间不足放到下一课时进行。
阅读学生习作《散步》,体会换一角度对家庭生活题材的把握方法,进一步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文章详略的处理方法。
教师指导:
1、莫怀戚的《散步》是从一个中年人的角度来写的,沈愚的《散步》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由于角度的不同,两篇文章在叙述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由于“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转换成需要教育帮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详略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它详写了什么?
略写了什么?
八、小结
1、大家要相信一点:
好作文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
许多细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体味,用匠心去构思,就能写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结合适应性考试的近满分作文)。
2、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写记叙文,“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小处要能见细,即要有细节;
大处要落实,即不能刻意夸大。
3、这样的好文章很难得,大家要争取把它背出来。
这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果说作文的技法是建筑的设计和建筑技术,那么好文章的朗读背诵就虽对材料的积累——没有大理石、花岗岩、好的木材钢筋,我们怎么能建造出美丽的高搂呢?
九、作业
1、仿写;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
真正的作文写作是第二课时的重点任务,所以,这时的作业主要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散步 精选 优质课 教学 设计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