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崇礼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285135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50.51KB
河北省崇礼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河北省崇礼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崇礼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天子
B.诸侯
C.士
D.卿
5.“家”字的字义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见下表)“家”字字义的演变反映出( )
阶段
主要含义
史料来源
一
氏族宗庙
甲骨卜辞
二
氏族(宗族)
西周金文
三
个体家庭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文献
A.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B.道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
C.宗法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6.“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些话反映的是( )
A.皇权至上
B.法律严密
C.相权过大
D.君臣合作
7.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8.“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鉴于以上教训,秦朝实行了( )
A.朝议制度
B.焚书坑儒
C.分封制
D.郡县制
9.基于材料得出恰当的结论,体现了历史学的求真意识。
下列由材料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最严密的
是( )
材料
结论
A
《礼记·
礼
运》中关于“家天下”的记载
可以证明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
B
司母戊大方鼎
可以证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
C
《左传》中关于楚王“问鼎中原”的记载
可以证明春秋时期礼乐彻底崩坏
D
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
可以证明杜牧眼中的秦王朝暴政
10.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
A.树立了官场廉政之风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D.扩大了统治基础
11.余秋雨在其作品《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
A.科举选官更利于国家行政管理
B.选官制度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C.科举及第者已控制了整个国家
D.以门第为依据的选官现象已被杜绝
12.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表明此时西汉王朝已实行了()
A.丞相制度B.郡县制度
C.中央监察制度D.地方监察制度
13.清末一位小商贩说:
“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
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4.《马关条约》的内容中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
A.赔款2亿两白银
B.开发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C.割让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15.“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
有理由。
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的世界大势是指()
A.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
B.
英国对世界殖民帝国地位的追求
C.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延伸
D.中国处于落后状态必须挨打
16.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
“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
”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
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的特权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
17.“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仨月遍地红。
”出现这一历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山东地区
久有义和团活动的传统
B.山东巡抚对义和团采取招抚政策
C.在中日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中山东受害尤深
D.山东教堂密布,受宗教侵略最严重
18.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军230
万海外派遣军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军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近40万。
这说明抗日战争()
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C.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D.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9.李大钊说: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指太平天国()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B.不能充分依靠群众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20.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到: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文中的“中华民国十五年”应是()
A.1924年B.1925年C.1926年D.1927年
21.如图是中国国民党黄埔军校建校十周年(1934年6月16日)的文物——紫铜墨盒,盒面上书有“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何以对民族,何以对国家”的铭文。
对此文物产生背景解读正确的是( )
A.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国民党抗战政策彻底转变D.中日之间民族矛盾逐步上升
22.“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23.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太平天国北伐和西征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4.“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
A.辛亥革命的爆发B.国民革命的兴起
C.土地革命的开展D.抗日战争的胜利
25.近代某条约规定:
英人华民交涉诉讼,英人如
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
。
材料突出反映了( )
A.领事裁判权有利于中国维持治安
B.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C.当时中国统治阶级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26.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一个知识分子在路上遇到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义和团乱刀拿下。
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义和团战士杀害。
”这反映了义和团()
A.滥杀无辜百姓B.反对一切文化
C.极端排外情结D.维护传统社会
27.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这一“里程碑”在政治方面体现为()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威势从此不再
C.此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
D.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28.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
心的爱国口号。
如:
①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②还我山东,还我青岛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②③①
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
29.中国的某些城市是历史的重要见证,其中北京的天安门能直接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①古代专制帝王的权威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国民党政府的覆灭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0.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是“悬在半空的”,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C.决定参加共产国际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
此两制皆起于西汉。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
“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出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门无寒门,下门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
恩幸传》
材料三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
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
算。
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自《通典·
选举·
历代制下
》
请回答:
(1)分别指出以上三
则材料的选官制度并分别说明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6分)
(2)以上选官制度中你认为哪一制度较合理,其影响是什么?
(7分)
(3)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2分)
32.(10分)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
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
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 1914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
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分)
(2)依据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为什么?
(4分)
(4)你认
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33.(15分)诗词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1928年秋)
③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
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
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
(2)诗词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开创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中国选择这条道路的根本原因时什么?
(4分)
(3)导致诗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
(5分)
(4)诗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
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历史答案1—5:
ABBBC6—10:
ACDDB11—15:
ADDDA
16—20:
ACBCC21—25:
DCCDC26—30:
CDCBB
31、(15分)
(1)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3分)品德才能(孝廉);
门第声望;
考试成绩(学识能力)。
(3分)
(2)科举制(1分)
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②扩大官员的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6分,答出3点即可)
(3)启示:
选拔官吏要做到德才兼备;
推荐与考试相结
合,杜绝不正之风。
32.(10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第
(1)、
(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观点的能力,第(3)问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
(1)
(2)(3)问评价时注意一定要结合材料,不可空发议论。
第(4)问考查学生对史料运用的把握。
(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
(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
(3)从范围看,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
从程度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
(4)证据要全面;
孤证不立;
不要武断下结论。
33、(15分)
(1)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主要原因:
抗日战争的胜利;
根据盟国会议的内容;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原因: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分)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左”倾错误指挥。
结果:
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1分)
(4)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2分)主要指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1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崇礼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 崇礼县 一中 学学 年高 上学 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