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284227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39KB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学的策略: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比较、观察、概括、归纳、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经历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的实施:
一、利用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促使知识内化,如问题,像现在这样有多余的情况我们怎么用算式来表示呢?
谁有什么好办法呢?
一句话启发了学生去探索,发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充分相信学生,注重问题引导。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所以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从低年级就开始引导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必将使学生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
三、有效处理教材,把学生推向问题中心。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总是低估了孩子,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灌输给他们,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变得越来越不爱动脑筋,也越来越不会解决问题,其实我只要我们愿意放手,孩子们是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的。
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把创设情境,调动、启发学生参与探究贯穿于教学始终。
通过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即问题被提出的过程。
通过组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实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精巧练习,使学生实现“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老师适时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观察、思考与比较中,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初步养成观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
3、通过探索、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流程示意图
一、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1回顾“平均分”与正好分完。
2初步认识“余数”。
3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4在比较中深化平均分。
↓
二、感悟余数与除数的关系→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2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
3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
三、应用新知,巩固提高→1基础题
2提高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为什么会有余数呢?
教学过程:
一、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回顾“平均分”与正好分完
师:
同学们,快瞧瞧,兔妈妈正在给小兔分胡萝卜呢!
兔妈妈拿出6个胡萝卜,它给每只小兔分了2个胡萝卜,能分给几只小兔呢?
谁愿意帮它分分呢?
找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操作。
学情预设:
学生到黑板前边操作边表述:
第一只小白兔分得2个胡萝卜,第二只小兔又分得了2个胡萝卜,最后将2个胡萝卜又分给第三只小白兔,正好分完。
黑板呈现分的结果
分给了几只小白兔?
分完了吗?
用算式怎样表示?
6、2、3各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
这是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解决。
学生能根据演示过程正确列式,在表达算式的意义时,有的学生能明白,但是用数学语言表示“6里面有几个2,就分给几只小白兔”有些困难。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帮助兔妈妈分胡萝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运用除法意义解决问题,为下面研究有余数的除法做充分的铺垫。
】
2.初步认识“余数”
兔妈妈还想给每只兔子2个胡萝卜,9个胡萝卜又能分给几只小兔呢?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分一分。
有的学生在没动手操作之前就有“会出现剩下”的想法,在操作后有的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很是兴奋,有的学生手里还剩下1个胡萝卜不知给谁。
遇到了什么新情况?
谁到前面将你分的过程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演示
每只小兔分得2个胡萝卜,能分给几只小兔?
剩下1个胡萝卜为什么不分了?
学生根据自己动手分的体验与学生的演示过程,都知道能分给“4只”兔宝宝,对于“还剩下”的1个胡萝卜,有的学生小声地说出“余数”,有的学生能说出不继续分的道理,有的学生并不是很清楚如何处理。
正像同学们说的,这还剩下的1个胡萝卜不够分给一只小兔,这也是我们在分东西时遇到的新情况:
分的结果出现了剩余,不够1份就不能再分了,我们把剩下的1个,给它起个名字叫做余数。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分一分,在活动与观察中,经历“余数”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3.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平均分后有剩余,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
怎样表示?
小组讨论
学生能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有的学生这样表示:
9÷
2=4(只)余1(个),部分学生不清楚“余数”在横式上怎样表示,也想不到要关注“单位名称”。
学生汇报
教师边说边写算式:
9里面最多有4个2,商是4,余下的1就是余数也要写在横式上。
为了分清楚商和余数,我们用六个点将它们隔开,9÷
2=4(只)……1(个)我们把这样的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应该怎样书写,教学中提供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汇报中产生碰撞,教师及时点拨,使学生初步理解其意义。
4.在比较中深化平均分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能一眼发现不同之处即第一个算式没有余数,第二个算式有余数;
而对于相同之处,暴露出学生认为“没有余数”才是“平均分”的思维定势,有余数不认为是平均分。
第二个算式,每只兔宝宝得到的胡萝卜一样多吗?
是不是平均分?
小结:
将一些物品平均分,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分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但不够再分剩下的部分就是有余数除法中的余数。
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平均分物品的两种情况,在比较中寻找相同与不同。
无论结果是否有余数,分的过程都是平均分,以此帮助学生澄清思维定势,并将新知及时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
二、感悟余数与除法的关系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想一想,用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如果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你还能不能快速摆出呢?
能摆几个?
怎样列式?
为什么用除法?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8÷
4=2(个)
学生能够很快地摆出正方形,能说清算式表示的意义。
如果是9根,能摆几个?
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2(个)……1(根)
1根为什么不再分了?
10根、11根呢?
10÷
4=2(个)……2(根)
11÷
4=2(个)……3(根)
学生用9、10、11根摆正方形没有问题,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认识到“10、11根里面有几个4,就有几个正方形,余数不够1份,就不能再分了”,通过这一活动将学生的动作表征、符号表征与语言表征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如果继续摆,12根能摆几个正方形?
能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能正确用算式12÷
4=3表示
12÷
4=2(个)……4(根),余数是4,为什么不行?
如果再继续摆,余数会不会比“4”大?
为什么?
学生借助小棒发现“剩下的4根还能再分”,因此没有余数;
有的学生还发现“用三四十二的口诀”就知道商是3。
基于上述的认识,学生很顺利解读余数不会出现“5”的根据。
如果根数再多些,如13、14、15、16等等,余数会出现哪些情况?
看来,我们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摆完之后剩余的根数就叫余数。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除数是4,余数只能是1、2、3以及不可能是4或比4还大的情况,初步渗透余数与除数有一定的关系。
2.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
我们再用小棒摆摆三角形吧,用5根小棒能摆几个三角形,快速摆一摆,你有什么发现?
5÷
3=1(个)……2(根)
请每个同学随意取一些小棒,先数一数有几根,然后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三角形,写出算式汇报。
学生都能选择不同的根数,先动手操作,然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师有选择地请学生汇报:
6÷
3=2(个)
7÷
3=2(个)……1(根)
3=3(个)……2(根)
3=3(个)
3=3(个)……1(根)
11÷
请你观察,有的算式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
有的算式有余数,余数是几?
学生通过有序观察,发现余数只能是1、2,不可能有其他余数,并合理表达出依据。
请你观察上面的两组除法算式,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余数会不同呢?
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渐渐有了新发现。
有的学生急于表达,教师并没有马上让其发言。
在用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通过有序观察与教师追问,引发学生对问题产生共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3.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摆一个正五边形要用5根小棒(出示图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你认为余数可能是几?
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和小伙伴交流。
小组合作,先想要摆的根数再验证,最后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对于新问题跃跃欲试,很高兴和小伙伴交流:
他们发现余数与所摆几何图形的根数有关系。
在验证中,学生的积极性高,非常投入。
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
通过验证,证明很多学生的发现都是正确的。
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能够发现:
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多1,除数都是5,余数只是1、2、3、4,余数不能比除数大。
如果余数大了,说明还没分完,需要继续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及时板书: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追问:
余数和除数相等行不行?
比除数大为什么不行?
我们今天研究的除法算式出现了新情况:
不能正好分完,出现余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说明还能再分,所以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中让学生先猜测再验证,符合孩子的学习心理。
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既达到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与互动交流,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追问中,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深化余数与除数关系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1.基础题
圈一圈、画一画、填一填
出示课本第60页“做一做”的第2题
生独立完成
第
(1)题学生能正确圈画,并能正确列式。
第
(2)题有的学生一时不知怎样画,需要在同学的启发下正确画出,能结合图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意义,还不能关注到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和商相同。
借助圈图、画图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尤其是一个一个地分是学生理解的困难点,借助画图沟通了“每份同样多、还剩下的不够平均分就不再分了”,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无论是一份一份地分,还是一个一个地分,都是平均分,如果剩下的不够一份或者不够每份同样多,就不能再分了,就会出现余数。
2.提高题
(1)()里可以填几?
☆÷
8=9……()
(2)除数可能是几呢?
怎么想的?
()=□……5
(3)被除数是几呢?
说说你的想法。
()÷
6=2……5
有的学生看到算式中的符号有些茫然,经其他学生解读后渐渐明白题意,第
(1)题能正确解答;
第
(2)题虽然逆向思考,由于有第
(1)题的基础,也能顺利完成并说清依据;
第(3)题大部分学生借助情境依据除法意义能正确解答。
围绕教学重点,通过不完整的算式,突出余数与除数以及被除数与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深化对除法算式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四、梳理知识,总结回顾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余数是不是真的不能再分了呢?
”随着年级的升高,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学生能结合板书梳理所学知识以及重点。
通过全课的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回顾所学知识。
通过教师的设问,引发学生的一种感觉:
余数也是可以再分的,为学生后续研究小数除法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2=4(只)……1(个)
余数
余数<
除数
教学反思:
一、借助旧知,分化新知。
有余数的除法建立在除法意义的基础上。
教学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帮助兔妈妈分萝卜的情境中,产生“正好分完”与“还剩下”两种情况,自然分化出新知识。
在比较中,拓展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初步理解了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经历过程。
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采用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环环相扣,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的研究历程,不仅探究“余数要比除数小”,还清楚其中的道理,探究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与学习需求,探究目标明确,思维有序,体现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
三、关注细节,注重学生发展。
研究有余数的除法,从一份一份地分逐步过渡到一个一个地分,将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有机统一,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体验。
在课的结尾,教师的设问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是站在数学知识体系的高度,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
四、遗憾之处。
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多让学生说,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余 除法 教学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