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嫁娶习俗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277195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7.14KB
山西嫁娶习俗Word文档格式.docx
《山西嫁娶习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嫁娶习俗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交换婚交换婚也称换亲,普通是指男女双方各以其女互给对方做儿媳妇。
有的是由于家景贫寒,没才能办婚礼嫁妆的;
有的是因为联姻相互制约的;
也有的是因为门当户对,亲上加亲的。
一般因家境贫寒的换亲,婚礼一切从简。
1.2姑表婚、姨表婚姑表婚、姨表婚均属于近亲结婚,一般是指家里的女儿跟她姑姑、姨姨家的儿子结婚。
这种婚姻是《婚姻法》所制止的,也违反了伦理道德。
1.3招赘婚招赘婚又称招门婿,也就是上门女婿,俗称“倒插门”。
一般是指家里只有女儿,不儿子,为了顶挡门户,传宗接代,招婿作子。
女婿要随着岳父姓,按儿子对待,履行养活岳父、岳母的义务,能够继续女方的家产,家族也不会轻视,这种招赘称为“逝世招”;
假如招来的女婿不更姓,则不能继承女方的家产,只有实行供养岳父、岳母的责任,这种招赘称为“活招”。
“活招”多数都会遭遇到家族的歧视。
1.4童养婚童养婚就是指童养媳,个别是指不太充裕的家庭,收养未成年的女孩儿做儿媳妇。
等女孩儿到了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再与自家的儿子完婚,完婚之前就称作童养媳。
童养媳完婚很简单,抉择吉日,童养媳先回娘家,穿上婆家给准备的新衣新鞋,在回到婆家同新郎拜天地,这就算是完婚了。
做童养媳的女孩儿大都是因为家景清贫,为了糊口、活命而采用的不得已的措施。
收养童养媳的家庭也往往是不太富裕的,童养媳大多都是受尽苦难,受尽打骂的,一般的父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相对不舍得把本人的女儿送去做童养媳的。
1.5指腹婚指腹婚一般是指两家平时来往甚好,门当户对,如果两家女方都怀孕了,双方就提前预约,产后如果是一男一女的话,就让他们结亲成婚。
明、清两代固然有过禁文,但明间仍旧有指腹为婚的现象。
1.6转房婚转房婚,也称转亲。
一般是指三家的女儿辗转作为三家的儿媳妇。
婚礼和一般的婚嫁是一样的,惟有因家境贫寒的转亲,婚礼和嫁奁所有从简。
1.7冥婚冥婚,又称“鬼婚”,“娶鬼妻”。
一般是指有的男子没有授室就过逝了,他的家人为他追求未婚的女尸进行相配。
有的要通过牵线说合的“鬼媒人”说合好,选鬼节日(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将女尸移迁到男方的坟地,与男尸合葬在一起。
民间以为人死后犹如去了阴间,所以有鬼婚之俗。
三、井而有序的婚嫁礼仪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古至尽从无变故,在古代,婚姻更是家族中的一件大事。
和其别人生习俗比拟,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这种变更重要表示在运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而婚礼所创造的气氛之隆重、热烈、喜庆、吉祥,则始终不变。
婚俗为世代相传的文化景象,拥有一定的传承性。
自古以来朔州地区的婚俗礼仪的程序类同山西有些其余地域的风俗,但又有其奇特的一面。
随着时光的推移,这种固定的程序也在由繁到简的发展着。
自古以来婚嫁从定亲到迎娶,旁边有很多繁缛的礼仪程序。
周代婚俗已断定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清期、亲迎、”六礼。
清《朔州志·
方地志》中有记载:
“朔州婚姻,论财者少,初换帖,次纳定,次通讯,次完婚。
仿古议婚、纳采、问名、请期之礼,喂不亲迎。
五日后,会亲拜门,肆筵设席。
”至清末,大的程序仍基原形同。
一般的嫁娶礼仪都要有严厉
的讲究:
1.1议婚议婚又称议亲。
包含求婚、过帖、相亲等阶段。
议婚正常先由男方托伐柯人提亲,相称于古代六礼中的纳采。
若双方批准,即请算命先生测生辰“八字”,核定双方是否相合。
1.2定婚定婚也称定聘,经由仪婚,如果一切相合,就要约定彩礼。
一切“礼金”或“聘金”都已经议定并列成礼单,仪定聘日后,男方只纳“礼金”的一局部,俗称“上半礼”。
然后,交换庚贴,交换庚贴以后,就是正式定婚了,同时这也称许亲。
有的在交换庚贴是,双方要设筵招待亲友,名为定亲饭。
有的还讲究调换“龙凤贴”,即男方贴上印有“龙”,女方贴上印有“凤”,一般还要互送订婚物。
男方送女方的有:
银钱、衣服、首饰、什盒等;
女方要送男方的有:
纸墨笔砚、瓷瓶、扇子、荷包、红裤带等。
不管贫困还是富饶,红裤带是必不可少的,隐喻拴系在一起的意思。
1.3成婚成婚也就是娶亲。
由男方取舍吉日,给女方下“娶贴”,双方都提前筹备。
迎亲的前多少天,男方就要把彩礼、衣物、首饰、酒肉送给女方;
迎亲的前一天,女方就要把陪送嫁妆如:
桌椅、箱柜、被褥、梳妆器具等送给男方。
女儿出嫁前夕,往往要在家“阴脸”,也就是避日晒不出门,一般都要二、三十天。
出嫁前一、两天,母亲要给女儿“开脸”。
也就是美容、修脸,如:
整眉、拔汗毛、剪鬓角。
拂晓前,要将发辫梳成发髻,这个就成为“上头”,这就表现姑娘要做媳妇了。
迎亲的仪仗形式有繁有简。
一般为三乘抬轿,两、三匹马,富裕人家五乘抬轿。
三乘抬轿就是单娶单送,五乘抬轿就是双娶双送。
有的地方新郎要去女方家迎亲的,但有的地方新郎就不去的。
男方娶亲的和送亲的均骑骡马。
迎亲的仪仗,从前之后都要有炮手,开道旗、鼓乐、花轿、骑乘。
娶亲的人是在女方家娶的,一般都会受到女方家的筵席款待,还要吃一些简略的茶果、油炸食物,这称为“穿茶”。
新娘上轿头蒙红盖头,由兄长抱到轿上,免得脚着地带走娘家好运。
迎娶路线回时不走来时路,讲究走大回环。
返回是如果经过寺庙、井台、碾磨的时候,就要用红毯或红布遮蔽新娘坐的轿窗,意思就是以防白虎星、鬼邪等开打搅。
如果行走路上有水井、洞口、窟窿的地方,都要用红纸遮蔽,为了避邪煞。
迎亲回来,鼓乐齐奏,炮声连天,迎接人一拥而出。
花轿停下后,先由婆母给新娘擦粉,喂新娘一块冰糖。
随后由一个“全福人”(双亲俱在之人)或两童女相扶,同新郎一起脚踩红地毯步入院内,新娘下轿时,双手拿“宝壶”,由赞礼人撒五谷、红枣、糖块、钱币开路。
院内旺火已经点燃新郎背者或抱着新娘绕着旺火转圈,以图吉祥。
正房前放置香案,香案除供品外,还放有弓箭、斗、尺子、称、镜子等物品,意在镇妖辟邪。
新娘和新郎同到香案前,在赞礼人的主持下,先拜天地,后拜高堂,再夫妻对拜。
礼毕落后入洞房。
院内观看的人争先敲破洞房窗纸向内窥视,窗孔敲破的越多越好,意取多生子。
入洞房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周虚射,名为“撵白虎”。
然后,新郎将新娘的“红盖头”揭去,二人共饮一杯酒,名为“团聚酒”。
晚饭后,家人、亲戚或村民,都要来闹洞房,又称“耍笑”新娘。
其间也有的是耍笑大伯、公婆的。
民间有谚语说:
“不闹不发”,“闹洞房,没大小”。
有的是“文闹”,以向新娘出谜语、说趣话而取乐,有的是“武闹”,逼新娘和新郎做一些亲切、戏弄的动作。
闹洞房后,新郎和新娘入睡,姑嫂、小叔或婆母要在洞房窗前“听房”以观新郎和新娘是否和美。
1.4拜人第二天,新郎和新娘要在香案前分离按辈分大小向家人、亲朋叩头,这就称作“认大小”、“谢人”,被拜人则应备有礼物。
1.5回亲回亲又称“回门”。
结婚后第二、三天上午,新娘带着新郎回到娘家认亲。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仪。
新娘家白叟心里十分看重三天回门,因而新郎当时不论是从思维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预备,争夺给岳父岳母留下好印象。
回到外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
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
村民要来看女婿,“评头品足”取笑“新姑爷”。
中午吃饭的时候,有的给新郎吃里边包着盐、花椒和辣椒的饺子;
也有的调皮的女孩儿(一般是小姨子)给新郎脸上暗地争光,或有男青年让新郎做些过火的事,如让给村里的同辈或小辈叩头等。
1.6送和堂在回亲的第二天,有女方的同辈把新郎和新娘送回新郎家,这就称为“送和堂”。
1.7住对日这是婚礼中的最后一项。
从送和堂那天开端,先到新郎家住一天,而后回到新娘家住一个月,其间,两方的村里的亲戚分辨请新郎和新娘吃请,这称作“认亲”。
至此,热闹盛大的婚礼才算宣布停止,一对新人正式开始了婚姻生活。
婚嫁礼节程序有繁有简,但人们依然认当真真的办理,毫不马虎。
其目标有两个:
其一,就是要使婚礼得到社会的否认,正当化;
其二,就是为新婚夫妇肃清邪恶,期求圆满幸福的生涯。
实际上,现在许多乡村还连续这种风俗,而城市人有的参杂了良多古代时尚的因素,乡土气味越来越淡了。
四、独特的婚俗讲究山西朔州繁琐的嫁娶礼仪中,也有过细的、独特的一面。
在议亲的进程中,要请算命先生测“生辰八字”。
从来认为“白马怕青牛”、“龙兔泪交换”、“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锉”、“羊鼠一旦休”、“金鸡怕玉龙”等等,这些属相都是相克的、“方冲”的。
古代不知有
多少意中人因属相分歧而被迫分别。
不光是要测属相,还要波及阴阳无行。
无行也有相生相克,从而就能断定婚姻的吉凶。
在迎亲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嫁妆送给男方,有的女方在送嫁妆的物品中放一些核桃、枣、花生,意义在于祝贺早生贵子;
也有的在梳妆匣或衣物皮箱底部放置铸有“密戏图”的铜镜(俗称“压箱底”,现代人一般都放些钱或珍贵的东西)、花线等,供女儿到夫家后翻开看。
旧时女子出嫁年纪较小,此物为古人的性教导用品。
当然最具特色的要属朔州平鲁地区特有的“骡驮轿”习俗。
这种习俗就是在举办婚礼的时候特有的,在迎亲时新娘的肩舆要用“骡驮轿”。
“喜轿”也称“花轿”是旧时婚礼礼仪的交通工具,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
“骡驮轿”就是两头骡子一前一后的驮着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轿。
所应用的两头骡子是练习有素的骡子,体质壮、毛色好、听“骡夫”的话。
“骡驮轿”的花轿唱工讲究、木料结实、雕刻细腻、构造谨严,它同其他的花轿最大的差别就是壮实坚固。
“骡驮轿”的花轿装潢图案皆具有喜庆吉利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高低回旋,两两绝对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乡亲相爱的意思。
也有双兔和双鱼等,俗称“滑鱼急兔”。
“骡驮轿”的花轿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就是“轿杆”,它长而硬朗,架设在花轿的两侧,“轿杆”两端绑有用上乘皮革做成的“达腰”,“驮”的力点就在这里。
娶亲这天“驮夫”最受人尊重,他们身着玄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打扮的精精悍干的。
好的“驮夫”即便途径曲折,他们也能把“骡驮轿”赶的稳稳当当的,又使人不必饱受平稳之苦,所以,“小红包”往往是新娘子送“驮夫”的必须品。
新娘下轿后,新郎要背着或抱着新娘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以图吉利,这种风俗无比相似与南方婚嫁中的“跳火盆”。
“旺火”用碳块垒成塔状,中间放有木柴,为的是能使碳块更轻易焚烧,再用彩色的纸或布做成各种图案披在“旺火”的外面,这就叫做“披彩花”,在“旺火”的顶部贴上大红字条,上面要写着“旺七冲天”四个大字,也有辟邪的说法。
朔州嫁娶礼仪的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讲求。
一般的富裕人家的喜宴上都会有“六六”、“八八”之说,所谓“六六”、“八八”就是指“六凉六热”、“八凉八热”,还有的处所有“十全席”,也就是加上了“火锅”。
不论是什么喜,都不回缺“喜馍”,上面一般都捏有“滑鱼吉兔”等吉祥物。
美酒也是筵席所不可缺乏的货色,在加上朔州特有的游艺竞技民俗——划拳(猜拳),能使喜庆氛围更加浓重。
朔州嫁娶礼仪中的禁忌也很有特点。
如:
一年内忌办两次婚嫁;
婚嫁一般忌姑姑做娶亲,姨姨和姐姐做送亲;
新娘的红盖头上一般都绣有“龙凤呈祥”;
如果在婚嫁当天,迎亲路上有两队迎亲的相遇,双方新娘要互换针线或喜帕;
拜天地时忌寡妇在场;
洞房忌用新居;
忌寡妇和有身孕的女子进入洞房。
篇二:
山西的民族婚嫁禁忌等习俗
在山西生活中结婚的习俗与禁忌
本资源:
山西嫁娶习俗)内容。
这一礼仪的重要意义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那样: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
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
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婚姻礼仪必然带有那一社会的深深烙印;
而当社会发生变革时,其影响也必然反映到婚姻礼仪上来。
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婚姻礼仪的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礼仪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演进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传承性和稳定性。
好的合情合理的婚姻礼仪,会受到人们广泛的承认而历久不衰;
一些恶风陋俗也会凭借旧的社会残余势力因袭衍留下来。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
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
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
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
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
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
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
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
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
这一程序相当了“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
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
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
在晋中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
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
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
现在山西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
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像”是也。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
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
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
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
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
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
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
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
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
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
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
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
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
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
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
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
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
“愧乏玉田,仰祈舍诺。
XXX鞠躬”。
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
“德愧比凤,愿切乘龙。
姻愚弟(兄)鞠躬”。
“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
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
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
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
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
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
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
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
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
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
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
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
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
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
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
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
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
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
“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
“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
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
“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
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
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晋南襄汾一带,在女儿出嫁前夕还有“踩花堂”的习俗。
一般是由女方派两名能言善辩的妇女,打着喜字灯笼,提着小箱子,抱着个瓷娃娃,在夜里二、三更天到男方家中去。
进了新房后,女婿取出箱子里的镜子照照脸,意为新郎、新娘见面;
来人在瓷娃娃两腿之间洒点水,意为贵子洒尿。
然后,男方再给来人些喜钱,并把她们恭恭敬敬地送走。
篇三:
《山西农村结婚风俗》
20XX年8月12日喜庆的一天,我妹夫家开始热热闹闹的准备着一切。
我妹夫抱着他的小侄女也来露个脸
我们老家的风俗就是骑马去迎亲,看我妹夫都上马等着了!
伴郎也激动的骑上了马
出发了!
!
迎亲队伍得先通过了我们新农村街道
转眼间,就到马路上了!
来个近景瞧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 嫁娶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