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型化效应精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272053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41KB
定型化效应精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定型化效应精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型化效应精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心理学上,定型化效应被称为心理定势。
为什么老师一见到两个酷似的小孩,就马上想到他们是双胞胎而不是三胞胎中的两个呢?
原因就在于她习惯了一种常规性思维,因为常规性思维方式会让人的思维产生一种惯性,这种惯性还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影响人的活动,这就是心理定势。
人的心理定势有三个特点:
1.它是由早先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容易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2.它是对先前经验的间接、概括性的反映,并影响人的后继心理活动趋势;
3.它具有相对的成熟性和稳定性。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心理游戏:
如果有人问你:
“什么老鼠两条腿走路?
”你或许有些茫然。
别人稍加提醒:
“想想动画片中的..”
你不难找到答案:
“米老鼠!
“那么什么鸭子两条腿走路?
你脱口而出:
“唐老鸭!
可是,两秒钟以后,你又会后悔:
还有什么鸭子不是两条腿走路?
!
为什么会这样?
简直是恶作剧。
做完上面的游戏你肯定会有这样的抱怨。
其实没什么可抱怨的,因为并不是某个人在和你开玩笑,完全是心理定势在发生作用。
这是无法回避的。
“思维定势”多出现在成人身上,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存在于世俗中的成规就会像一层密不透风的“茧”,紧紧束缚着成人的思维。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聊天,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冲冲地对公安局长说:
“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
”老人问:
“这孩子是你什么人?
”公安局长说:
“是我儿子。
你知道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吗?
曾对100个人测试过这个问题,但是100人中只有两人答对了,并且这两个人都是孩子:
“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就是孩子的爸爸;
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就是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回答不正确,而孩子却很快就答对了呢?
因为按照成人的惯性思维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条线索去推想,无法找到正确答案;
而孩子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定型化,因而很快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因此,作为成人,一定要对定型化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障碍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尽可能有意识地避免。
所以,夸美纽斯才说:
“在我们的果园里,我们不独喜欢有早结果实的树,也喜欢有晚结果实的树。
因为每一事物总有它可以称赞的季节,尽管季节迟一点,毕竟它的生存没有白费。
”大教育家这番话实际是想告诉我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定型化效应”的积极作用,摒弃其消极作用,不能犯“出了窑的砖——改不了”、“一日行窃终身是贼”、“一碗清水把人看到底”的错误。
尤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对他们精心培养,不能放弃任何使他们向正面转化的机会。
心理定势的影响有多大
定型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
可是,定型化一经形成,就很难打破,并且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看过驯象的人都知道,驯象人只需要把象用绳拴在竹竿上就可以了,许多人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怎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呢?
原来,在象很小的时候,就被拴在上面,小象虽然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最后终于放弃了努力。
再比如,市场咨询公司在招聘入户访问的员工时,一般都喜欢选择女性,而不太愿意要男性。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人的心目中,女性一般比较善良,具有亲和力,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时不会对主人造成太大的威胁;
而如果换成身强力壮的男性,要求入户访问,则被拒绝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为他们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情,增强人们的戒备心理。
尽管大家都知道,事实并不是那么绝对的。
由此也可见定型化效应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有多大。
针对定型化效应,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对第一组学生说:
这个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
对第二组学生却说:
这个人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
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用词汇描述所见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描述为:
仇恨、绝望..第二组描述为:
深邃、坚强..对于同一个人,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提示不同,就在描述时用了差别如此之大的词汇,可见,定型化效应的力量真的是很巨大。
某校一次中考,高三某班竟然有三个学生没有参加考试,另外还有一名学生缺考了语文和物理两门功课。
当老师问到原因时,这几个缺考学生的理由竟然都是:
因为自己前几次没有考好,所以这次考试担心再考不好。
还有一名同学说,根据自己的考试“规律”,是一次好,一次坏,上一次考得不错,这一次要是再参加的话,肯定考不好。
再者,依据自己的推断,如果这一次考试也算是“考试”,那么,自己的最后一次考试,也就是高考,肯定就考不好了。
而那个缺考语文和物理两科的学生的理由更是让人吃惊:
“我每次考试都有一门考不好,上几次分别是英语、数学和化学。
这一次如果参加考试,就应该是语文和物理了,所以干脆就不参加语文和物理的考试了。
心理定势的力量真的很可怕,难怪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重复一些同样或相似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并产生思想上的惯性,不由自主地依靠过去的经验,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而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爱迪生曾让一位数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计算灯泡的体积,这个高材生费了半天劲,几乎把他的平生所学都拿出来了也没算出来。
爱迪生说:
“你为什么不转换一下思维,试一试别的方法呢?
”这个高材生又费了半天劲,还是局限在他的数学计算的经验中。
见此情形,爱迪生有些生气地说:
“你只要用水装满灯泡,再用量筒量出水的体积,不就算出灯泡的体积了吗?
可见,有时候,阻碍我们学习、发展的并不是我们未知的领域,而是我们已学过的东西。
一位教授给一群学生出了这么一道题:
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买钉子,他用右手做锤打状,售货员递过一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又用左手做持钉状,捏着两只手指放在柜台,这回售货员明白了,给了他两颗钉子;
这时候,又有一名盲顾客走进了五金商店..
教授说:
“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盲人将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一把剪子?
有个学生很快举起手来:
“伸出两个手指模仿剪布的样子就行了,多简单!
”这个学生话一说完,全班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
可是,教授却说:
“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不就行了。
定势思维的副作用真的很大,有时完全可以导致人们在某些方面的判断失误。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一个人一旦进入思维死角,智力就可能在常人之下。
⊙定型化效应对人认知过程的影响,弊大于利
*定型化的错误在于过度概括,即在有限的材料基础上,做出了极其宽泛的结论。
*忽视个别差异,经常导致对人的错误认识,作出错误结论。
*对人知觉的定型化会造成有失公正的社会偏见。
*按照既定的模式思考问题,不仅容易使人厌倦,更容易“麻痹”人的思想,影响潜能的发挥。
打破定型化效应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老话说得就是有道理,尤其是在科技发展如此迅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但是,如果一味地遵照定势思维来思考,我们就会落入一个“创新——否定——再创新——再否定”的怪圈,社会就不会发展得这么快。
所以,必须打破定势思维。
那么怎样才能打破定型化效应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摆脱旧有的思维习惯。
可是要摆脱已经成型的思维方式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要有勇气和决心,因为告别习惯是很痛苦的事情。
老鹰的寿命很长,可以活70年,是世界上最长寿的鸟类。
可是,你哪里知道老鹰要想活到70岁,必须在40岁时做一次告别过去的痛苦的努力,因为,40岁时的老鹰,爪子开始老化,已经不能很灵活地抓住猎物;
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
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对于老鹰来说,40岁简直是一道“槛”,要么勇敢地跃过去,要么等死。
但是要越过这道坎,绝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那是一个漫长的、痛苦的再生过程:
它必须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
然后先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
再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等新的指甲长出来,再用新指甲把羽毛一根根地拔掉。
完成整个过程要花费150天的时间。
直到新的羽毛长出来,老鹰才能开始飞翔。
通过这次更新,老鹰能再活30年。
如果人能想老鹰那么有勇气摒弃旧的思维习惯,就能跳出定型化效应的陷阱,就等于重获新生了。
换个角度思考,也是打破定型化效应的不错的方法。
司马光小时候和小朋友们一同在花园里捉迷藏,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却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小朋友都吓坏了,有的哭,有的喊,有的跑,只有司马光不慌不忙地举起一块石头向大缸砸去。
缸被砸了个大洞,水流了出来,小朋友得救了。
司马光没有采取费劲的直接把人从缸中拉出来的救人方法,而是采取了更简单的、见效更快的把水放出去的方法,他就是靠打破定势思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勇于用新的眼光和思维对待问题,也是打破思维的框框、解决问题的途径。
十几年前,世界上还不曾有弯曲的吸管,全是直的,一位美国公民发现了这点不便,稍加改进,制成现在的弯曲吸管,申请专利后,他获得了几百万美元的奖金。
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破思维定势,有意识地克服习惯于用旧办法解决问题的弱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有更多的发现和发明,说不定还会给自身带来不菲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有的时候,打破心理定势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动手做就行了。
古代有一位国王,他把几个儿子带到一座巨大的石门前,对他们说:
“谁能推开这扇门,谁就继承王位。
”王子们望着巨大的石门,都摇摇头放弃了。
只有最小的王子走过去,用力一推,门就开了。
很多人就是因为囿于思维定势,才走不出宿命般的悲剧结局的。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势,我们就能有机会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还可以创造出人生奇迹。
因此,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想问题,我们就不难从舞剑中悟到书法之道,跟飞鸟学会制造飞机,由蝙蝠联想到电波..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同样,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上了别人用旧有的眼光看待你时,也要做到处变不惊,切忌大惊失色,埋怨对方欠通情达理。
在这方面传为美谈的是新华社记者杨建业对马寅初的采访。
因为特殊的政治环境,“文革”期间新闻报道“假大空”是当时的风气,在大多数人心中留下了“记者喜欢说假话”的印象,这一定型化效应给杨建业的采访带来很大困难。
马老对所有记者采访一律回绝,并且出言偏激。
杨建业采访遇阻后,并没有就此放弃,在仔细分析了马老当时的具体情况后,杨建业不仅没有见怪,反表现出真诚的理解。
他暂不急于采访马老,而是以客观的态度上书中央。
先为马老平反奔走呼吁,在成功地打破定型化效应后,不仅获得了满意的采访,还和马老成了好朋友。
你的看法决定他的人生
法国名画家纪雷出席一次晚宴,一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鞠躬,恳请他收自己为徒。
纪雷打量了一下来人,发现他居然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疾人,就委婉地拒绝了他,说:
“我想你画画不太方便吧?
”但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
“不,虽然我没有手,但是上帝还给了我两只脚。
”说完,便请主人拿来笔和纸,放在地上,用脚指头夹着笔画起来,虽然他是用脚画画,但是画的很好,显而易见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
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他的画惊叹,并被他的精神感动。
纪雷很高兴,答应收他为徒。
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后,更加刻苦用功,很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杜兹纳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人们这个不可思议的结论。
人们之所以会觉得它不可思议,原因就在于人们预先就有了一种思维定势,那就是“没有手就不能画画”。
从纪雷的经验可以看出思维定势不但影响了他的判断力,还差一点影响了杜兹纳的前途。
劳伦斯经过繁华的火车站前,看到一个双腿残疾的人摆设铅笔小摊,他漫不经心地丢下五十元,当作施舍,然后快步离开。
但是没走一会儿,他又返回来了,劳伦斯抱歉地对这残疾人说:
“不好意思,我居然把你当作一个乞丐,你是一个生意人,对吗?
”过了几个月,他再次经过火车站,一个店家老板站在店门口微笑喊住他:
“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现,”那个残疾人说,“你是第一个把我当作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现在是一个真正的生意人了。
真是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
这两个例子已经足以证明“你的看法决定他人的人生”这句话的正确性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当你和几个人提起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给你留下的印象还不错的人时,你会发现大家众口一词,对他嗤之以鼻。
究问原因才知道原来他的表现不是很好,所以才遭到大家的“棒杀”。
这样的“棒杀”合适吗?
他都已经不是原来那样了,还不能原谅他吗?
别忘了,你怎么看一个人,那人可能就会因你而改变,你看他是珍贵的,他就是珍贵的。
另外,也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觉得某人以前不好,后来进步了,还是认为他不好。
这样会使他失去自信心,导致最后真的变坏。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你的固执,而让定型化效应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以致酿成悲剧。
这样的后果可不是哪个人能承担得了的,它会成为一个包袱,让你永生永世都无法摆脱。
尊重和爱心,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果大家都能用心去感悟世界,去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生活将处处充满光彩。
核心理念:
人们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物持稳定不变的看法。
应用要诀:
打破思维定势,善于接受新的事物。
应用领域:
社会生活、组织管理。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定型 效应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