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和园林工程名词解释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266896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3.84KB
仿古建筑和园林工程名词解释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仿古建筑和园林工程名词解释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仿古建筑和园林工程名词解释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斗:
牌科中其较大形似斗之立方木块,其上承拱及昂。
25、斗口:
斗之开口处。
26、斗盘枋(平板枋):
枋子之上,承托坐斗之枋。
斗盘枋上不置斗者则称定盘枋。
27、月台:
楼上作平台,露天者。
28、月洞:
墙垣上辟有空宕,而不装窗之空洞。
29、月兔墙:
将军门下槛之下,高门槛两端,所砌之半墙。
30、水榭:
平面为长方形,傍水之建筑物。
31、水戗(戗脊):
建筑物翼角屋面上之脊。
32、升:
类似升之小立方块,以承拱昂及连机。
33、内四界:
南方建筑物,常连络四界承以大梁,支以两柱,此间之地位,即名内四界。
34、木角线:
起线之一种,用于装饰者,其断面于转角处成相连之两小圆线。
35、开间(面阔):
房屋之宽。
36、双步:
连两界中置川童之柁梁,一端承桁,一端连于柱。
殿庭内四界后之地位,亦以双步名之。
37、厅堂:
较普通平房构造复杂,深约六、七界,其构造材料用
扁方者,称为扁作厅;
用圆料者则称圆堂。
38、云头:
梁首伸出廊桁外雕云形装饰,以承桁条者,或十字科之拱头作云头装饰者。
39、瓦口板(瓦口):
锯成瓦楞起伏状之木板,钉于檐口,以稳瓦间空隙。
40、勾头狮:
亦作钩头狮,殿庭水戗尖端,连于钩头筒上之饰物。
41、长窗(隔扇):
窗之通长落地,装于上槛与下槛之间者。
42、石桩:
一般断面200X200mm长1.5m,打入土中以提高地基承载力。
43、夯块石:
打入石桩之间的块石,起固定桩位,增强地基承载力的作用。
44、正贴:
架构之位于正间者。
45、正脊:
前后屋面,合角于脊桁之上,其上所筑之脊。
46、半栏:
低栏干,上铺木板,可资坐息者。
47、半墙:
矮墙,砌于半窗或坐槛之下。
48、半窗:
窗之装于半墙之上者。
49、出檐:
屋顶伸出墙及桁外之部分。
50、立脚飞椽(翘飞椽):
戗角处之飞椽,作摔网状,其上端逐根立起,与嫩戗之端相平者。
51、包檐墙(封檐墙):
墙顶封护椽头者。
52、甘蔗脊:
平房正脊式样之一。
筑脊两端,作简单方形回纹者。
53、发戗:
房屋于转角处、配设老戗、嫩戗,使屋角翘起之结构制度。
54、龙吻(正吻):
殿庭正脊两端,龙头形翘起之饰物。
55、台明:
指台基露出自然地平的部分。
56、兰花座:
殿庭屋顶竖带下端承托花兰之饰物
57、边贴:
梁架位于山墙之内者。
58、地袱:
或作地复,用于墙门,铺于垛头扇堂间下槛下之石条。
59、地穴:
墙垣上辟有门宕而不装门者,采用砖细做的地穴,就叫做砖细地穴。
60、光子(穿带):
门框除两横料外,中间所用横料名为光子。
又板壁除上下槛,中间所用横料,亦名光子。
裙板所用横料亦同。
61、老戗(老角梁):
房屋转角处,设角梁,置于廊桁与步桁之上者。
62、回顶(卷棚):
厅堂两步柱间之界数成单数,其顶界架弯椽者,有三界回顶及五界回顶。
63、亚面(混):
线脚之凹而带圆形者。
64、托浑(上枭):
仰置之浑面起线。
65、字碑:
正脊或墙门上留备题字之部分。
正脊字碑部分,亦称过脊枋。
66、阶沿(阶条):
沿阶台四周之石,包括踏步。
67、阶台(台基):
以砖、石砌成之平台,上立建筑物者。
68、收水(收分):
墙之自下而上,渐渐向内倾斜之度数。
69、夹堂板(垫板及绦环板):
连机与枋子间之木板,厚约半寸,中置蜀柱分隔之。
70、仿古建筑:
指仿照古建筑式样而运用现代结构材料技术建造的建筑物。
71、观音兜:
山墙由檐成曲线至脊,近脊处隆起似观音兜状者。
有半观音兜及全观音兜之分。
72、步柱(金柱或老檐柱):
廊柱后一界之柱。
73、步枋(金枋):
步柱上之枋。
74、步桁(金桁):
步柱上之桁。
75、坐槛:
半栏上铺之木板,备坐息用。
76、坐狮:
殿庭水戗上之脊兽,用以装饰。
77、角飞椽:
老戗上不置嫩戗,而以飞椽代之,宽与老戗同。
78、吞头:
水戗戗根之兽头形饰物,张口作吞物状。
79、抛枋:
外墙上部,以清水砖或水作做成形似木枋之枋。
80、走狮:
81、旱船:
筑于水中,仿船形之建筑物。
82、里口木:
位于出檐椽与飞椽间之木条,以补椽间之空隙者。
用于立脚飞椽下者名高里口木。
83、纹头脊:
正脊两端翘起作各种复杂之花纹,称为纹头脊。
84、轩:
厅堂之—部,深一界或二界,其屋顶架重椽,作假屋面,使内部对称者。
85、轩梁:
在轩内交汇于两柱子之间梁内构件,其形状随着轩的形式不同而变化。
86、轩椽:
轩内各种式样的椽子的总称。
87、轩桁:
轩内的桁条,用于搁支轩椽。
88、库门:
装于墙门上之木门。
89、连楹(连槛):
门楹之相连者;
其外椽作连续之曲线形。
90、连机:
桁之下辅以与桁平行通长之小木枋。
倘其短者名为机。
机因所雕花纹式样之不同,名水浪机、蝠云机、金钱如意机、滚机等。
91、驳岸:
沿河叠石成墙,中实塘石、泥土以为岸。
92、花边:
盖瓦用于檐口,其边缘作曲折花纹者。
93、花篮靠背:
竖带下端及水戗间,用砖砌成靠背状,以承天王,坐狮等饰物。
94、花墙洞(漏墙或漏窗):
墙垣中所开空穴,以砖、瓦、木条构成各种图案,中空便凭眺及避外隐内之用。
95、花街铺地:
以砖、瓦,石片等铺砌地面,构成各式图案
96、进深:
房屋之深。
97、金童柱(金瓜柱):
亦名金矮柱,童柱之位于金桁下者。
金童柱加多时有上、下金童柱之分。
98、金柱:
脊柱与步柱间之柱。
99、金刚座(须弥座):
露台外缘,作凹凸之线脚者。
100、美人靠(吴王靠):
装于半墙面可以作靠背的半栏,在外缘做成曲形靠背状。
101、垂莲柱:
亦名荷花柱,即花篮厅之步柱不落地,所代之短柱。
102、垂带石:
踏步两旁,由阶台至地上斜置之石。
103、承重:
承托楼板重量之大梁,在后双步时称双步承重。
104、枋:
小于梁之辅材,断面为长方形。
105、板壁:
木板之隔断物。
106、拍口枋:
枋之上直接置桁者。
107、拔亥:
梁端前后各按梁厚锯去五分之一,成斜三角形,其斜弦上端,起自机面处,下端至梁底离桁中心半界处,谓之剥腮,亦称拔亥。
108、枕头木:
南方回顶,于顶椽之上设一横木即枕头木,上安草脊桁,再列椽铺瓦。
109、抱柱(抱框):
柱旁用以安置窗户之木框。
110、抱梁云:
梁之两旁,架于升口,抱于桁两边之雕刻花板。
111、雨挞(雨搭):
墙外伸出部分以避雨者,又地坪窗栏杆外所钉之木板。
112、昂:
牌科向前伸出之拱,拱端下垂,作靴脚或凤头状。
113、底瓦(板瓦):
瓦之仰置,叠连接成沟者。
114、和合窗(支摘窗):
窗之装于捺槛与上槛或中槛之间,成长方形向上下开关者。
115、宕子:
门窗框宕之统称。
116、实拱:
拱之在柱头之上,为增加荷重能力,将拱料加高,与升腰相平,而与拱端锯出升位之拱。
117、宝瓶:
牌科斜拱之上,承老戗下之瓶形木块。
118、单檐:
建筑物之仅有一重出檐者。
119、封檐板:
檐口瓦下钉于檐椽(或飞椽)端之木板。
120、侧塘石(陡板):
以塘石侧砌,用于阶台及驳岸者。
121、闸椽:
椽与桁间隙处所钉之间断木板。
122、戗角(翼角):
歇山或四合舍房屋转角处之屋面结构。
123、戗山木(枕头木):
摔网椽下所填之齿形斜木。
124、卷戗板:
戗角立脚飞椽背上的木板。
125、亮花筒:
屋脊漏空部分,中以五寸筒对合砌成金钱形。
126、界(步):
两桁间之水平距离,为计算进深之单位。
127、挖底:
梁、双步、川底部自腮嘴外向上挖去部分。
128、挂落:
柱间枋下之木制似网络漏空之装饰品。
129、挂落飞罩:
与挂落同,惟悬装于内部,花纹较为精致。
130、挂芽:
做细清水砖墙门上,荷花柱上端,两旁之耳形饰物。
131、眉川:
扁作之短川,形似眉状弯曲者,亦称骆驼川。
132、重檐:
凡建筑物有二重出檐者。
133、垫拱板(拱垫板):
两牌科间所垫雕刻漏空花卉之木板。
134、垫板(余塞板):
将军门之门当户对与抱柱间所垫之板。
135、亭:
平面为圆,正方或正多角形之园林建筑物,以备游息者。
136、柱顶石:
石磴和磉石联在一起,由一块石料做成,叫柱
顶石。
137、帮脊木(扶脊木):
脊桁上之通长木条,与桁平行,以助桁之负重。
138、茶壶档轩:
轩式之一种,其轩椽弯曲似茶壶档者。
139、草架:
凡轩及内四界,铺重椽,作假屋时,介于两重屋面间之架构,内外不能见者,用以使表里整齐。
140、砖细:
亦可谓“细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切割、刨削、打磨、雕刻等技法,对砖再进行细致的加工,由此生成的物品即为砖细。
砖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出现的画像砖的形成和发展。
141、将板枋:
做细清水砖墙门,斗盘枋绕于荷花柱顶处,凸出之部分。
142、将军门(大门):
门之装于门第正间脊桁之下者。
143、浑面:
线脚之一种,其断面凸出成半圆形者。
144、结子:
用于栏干及窗之空档,雕成花卉之木块。
145、阀阅(门簪):
将军门额枋之上,圆柱形之装饰品,以置匾额者。
146、阁:
平面为方形,可以登楼,重檐双滴,四面开窗之建筑物。
147、竖带(垂脊):
殿庭自正脊处沿屋面下垂之脊。
148、屏门:
装于厅堂后双步柱间成屏列之门。
149、贴式:
建筑物之架构、梁、柱等之构造式样。
明间之构架称正贴,次间称边贴。
150、钩头筒(勾头):
筒瓦用于檐口,作圆形舌片状者。
151、桁:
承椽之圆木,或成长方形,架于梁端或牌科之上。
152、哺鸡:
筑脊两端作鸡形之饰物。
有此哺鸡者称哺鸡脊。
153、哺龙:
筑脊两端有龙首形之饰物,称其脊为哺龙脊。
154、砷石(门枕石,抱鼓石):
将军门旁所置之石鼓,上如鼓形,
有基座之饰物,亦用于牌坊及露台阶沿旁。
155、眠檐(连檐):
俗称面沿,钉于出檐椽及飞椽尽头,厚同望砖之扁方木条,以防望砖下泻。
156、赶宕脊(博脊):
歇山屋顶落翼上与水戗成450相联之脊。
157、荷包梁(似“月梁”):
轩梁及回顶三界梁上之短梁,中弯起作荷包状。
158、荷包椽(半圆椽):
椽子做法的一种,在椽的背后削掉一部分,因其断面形状似荷包而得名。
159、荷花柱:
墙门上枋子之两端作垂荷状之短柱。
160、莲柱(望柱):
石栏杆两旁之石柱。
161、莲花头(柱头):
莲柱上部,雕莲花形之部分。
162、捺槛(拓板):
安装在木栏杆上面,压住木栏杆的槛。
163、排山(排山钩滴):
歇山侧面,竖带之下,博风板之上,所筑之一排屋檐。
164、船舫:
泊船之所,上建屋顶者。
165、船厅:
厅堂之作回顶式,常用于园林之内。
166、船蓬轩:
轩式之一种,其顶椽弯曲似船顶者。
167、勒望:
钉于界椽上,以防望砖下泻之通长木条,形同眠檐。
168、梓桁(挑檐桁):
挑出廊柱中心外,位于牌科或云头上之桁条。
169、菱角木:
在老戗与嫩戗结合部位的菱状加固木构件。
170、盖桩石:
砌于驳岸桩上之一皮石料。
171、梁垫:
垫于梁端下连于柱内之木条。
172、菱角石(象眼):
踏步两旁,垂带石下部之三角部分。
173、黄瓜环:
瓦之一种,弯形如黄瓜状。
盖于回顶建筑屋脊处,以代脊用。
174、黄道砖:
砖之一种。
用以铺地,砌天井,道路及单壁者。
175、随梁枋:
俗名抬梁枋,在大梁下,与大梁平行之枋。
176、廊:
建筑物之狭而长,用以通行者。
177、博风板(博缝板):
悬山或歇山屋顶,两山尖处,随屋顶斜坡,钉于桁上,前后并列而下缘与屋顶斜坡平行之木板。
178、博风砖:
硬山上部随前后坡所砌成博风形之砖,或称砖博凤。
179、短川(抱头梁):
川或作穿,长一界,—端承桁,以连络两柱之横梁。
180、棹木:
架于大梁底两旁蒲鞋头上之雕花木板,微倾斜,似
抱梁云。
181、棋盘顶(藻井):
屋顶下隔以平顶之纵横木料,作井字形,架于大梁之底,上铺木板,内有斗拱雕刻件、彩画等组成的形似“井”样的内装修,亦称之“藻井”。
182、鲁班尺(八字尺):
是古代木工用以量度,掐定构件、门户尺寸乃至屋宇、庭院、器物尺寸的尺子。
1鲁班尺相当于27.5厘米。
183、裙板:
装于窗下栏干内之木板;
又长窗中夹堂及下夹堂横头料间之木板。
184、提栈(举架):
为使屋顶斜坡成曲面,而将每层桁较下层比例加高之方法。
提栈的算法为界深与两桁高差之比。
如4算、4.5算表示界深与两桁高差比为1:
0.4、1:
0.45。
185、童柱(瓜柱):
置于梁上之短柱,其承重量与普通之柱相同。
亦名矮柱。
186、游脊:
正脊用瓦相叠而斜铺者。
187、搭角梁:
在正方亭或建筑的转角处,搭在成正交处的两桁上的斜梁。
188、落地罩(罩):
与飞罩同,惟两端下垂及地,内缘作方、圆,八角形等式。
189、塔心木:
塔之中央,上层自下至顶,直立之木料。
190、锁口石:
石栏干下之石条,或驳岸顶上一皮石料。
191、牌楼:
亦名牌坊,两柱上架额枋及牌科屋顶等,下可通行之纪念性建筑物。
192、牌科(斗拱):
建筑物之柱与屋顶间传布屋顶重量于柱上之过渡部分。
193、牌科墙门:
做细清水砖墙门之用砖砌牌科者,有硬山,发戗二式。
194、牌条(外拽枋):
架于桁向拱升口上,与拱料相似之通长木条。
195、照墙(照壁):
位于墙门外,相对之单墙,不负重,上复短檐,用为屏障之墙。
196、蒲鞋头:
拱不出斗口或升口者。
197、糙望:
望砖未经过加工者称糙望砖。
198、摇梗:
门窗开关时的转轴,可木质,也可金属做成。
199、滴水:
底瓦用于檐口,底瓦端有如意形舌片下垂者。
200、滚机:
即花机。
见连机项,短机之雕花卉者称滚机。
201、滚筒:
正脊下部分成圆弧形之底座,用两筒瓦对合筑成者。
202、嫩戗(梓角梁):
竖立于老戗上之角梁。
203、摘檐板(摘风板):
檐口瓦下,钉于飞椽头上之木板。
204、摔网椽(翼角翘檐椽):
出檐及飞檐,至翼角处,其上端以步柱为中心,下端依次分布,逐根伸长成曲弧,与戗端相平看,似摔网状,称摔网椽。
205、殿庭:
殿庭之广,随屋之大小,由三间至九间。
正中间亦称正间,其余称次间。
再边两端之一间,除硬山时可称边间外,称为落翼,故称五开间为三间两落翼,七开间为五间两落翼,九开间为七间两落翼。
206、雌毛脊(鼻子):
正脊之两端如鸱尾之上翘者。
又名鸱尾脊。
207、楹子:
位于上、下槛固定门窗的短木构件。
208、磉石(柱顶石):
磴下所填之方石,与阶沿石平。
209、横风窗(瞄披):
窗之装于上槛与中槛之间,成扁长方形肴。
210、檐人(帽钉):
亦名钉帽子,屋面出檐头,盖瓦上之小瓦人装饰。
211、磴(柱顶石):
柱底与磉石间之石础,形似的石构件。
因有花纹与否,而有花、素磴之分。
212、露台(平台、露台):
殿庭建筑前之四方形平台,较台阶低一级。
213、《营造法原》:
一部较完整的苏南地区传统建筑技术书。
姚承祖(1866〜1939)原著,该书系根据其祖传建筑做法和本人的实践经验编成。
印本终张至刚增编,刘敦桢校阅。
1959年出版。
214、地仗:
按明、清建筑传统的工程做法,油饰彩绘前要在木构造表面分层刮涂用血料、油满(或光油)调制的砖灰作为底层,称作地仗,为防止其龟裂剥离,刮涂过程中还要披麻或糊布。
明、清建筑
油饰彩绘工程的地仗是由唐、宋建筑油饰彩绘工程的衬地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215、单披灰:
口语称“单皮灰”,只用灰料分层刮涂,不使麻、糊布的地仗做法。
216、麻灰地仗:
分层做法中含有使麻的地仗,常见的有一麻五灰、二麻六灰两种做法。
217、布灰地仗:
分层做法中含有糊布的地仗,有一布四灰、一布五灰两种做法。
218、库金箔:
明代称“薄金”,清早中期称“红金”,晚清至今称“库金”,又称“库金箔”,颜色发红,金的成色最好,含金量为98%,又称九八库金箔,库金箔是与2%的银和其他稀有材料经锤制而成的。
由于含金量最高色泽为纯金色,因而品质稳定,耐晒、耐风化,不受气候环境影响,色泽经久不变,辉煌延年;
其中颜色发黄的称“黄金”(似苏大赤),金的成色稍差,清代工程做法中红黄两色金均指“红金”、“黄金”。
在古建中常采用库金箔饰金,金箔为正方形,规格93.3mmK93.3mm/张,其厚度只有0.13卩m左右。
金箔计量按10张为1贴,10贴为1把,5把为1包,两包为1具=1000张。
219、赤金箔:
颜色浅发清白头称赤金箔(似田赤金),又称七四赤金箔,金的成色稍差,含金量为74%,每万张耗金量为110g,耗银量为28〜30g,和其他稀有材料经锤制而成的。
亮度同库金箔,但延年程度远不如库金箔,外檐用容易受气候环境影响,光泽逐渐发暗,甚至发黑,光泽不受气候环境影响能保持五年以上。
贴赤金箔后,需在表面罩光油或涂透明清漆加以保护。
赤金箔为正方形,规格83.3mmx83.3mm/张。
金箔计量按10张为1帖,10贴为1把,5把为1包,两包为1具=1000张。
220、铜箔:
比金箔厚,是近些年来代替金箔用于建筑物的,由
于易氧化变黑,需在表面涂透明涂料加以防护,故不适应环境湿度大的地方。
规格为正方形,有100miX100mm120mX120mm140miX140mn等。
铜箔不宜使用在文物建筑上。
221、金胶油:
以有粘稠度的光油为主要材料,加入适量豆油坯
或糊粉即为金胶油,使用时分隔夜金胶油和爆打爆贴的金胶油,隔夜金胶油适用于5-8月份贴金工程,爆打爆贴的金胶油适用于9月份至来年4月份贴金工程。
好的隔夜金胶油干燥时间在24-28h脱滑,从17h(在早晨6点)后,开始贴金7h内拢瓤子吸金,金面饱满光亮足。
爆打爆贴的金胶油一般要求在10-11h干燥为好,因此使用油金胶在四季中应充分利用夏季的特点,因该季节的金胶油结膜后,手指背触感有粘指感,似漆膜回粘,既不过劲,也不脱滑,还拢瓤子吸金,贴金后金面饱满光亮足,不易产生绽口和花。
切不可将金胶油内掺入大量成品油漆作为金胶油使用,易造成贴金后的多种通病。
传统为了打金胶防止落刷,掺入了微量的黄或红(允许掺入少于1%的混色产品油漆)颜料光油,但不论配兑隔夜的金胶油还是配兑其他季节爆打爆贴的金胶油,均应在建筑物贴金的部位处进行样板试验,要控制好贴金时间,否则易影响贴金质量。
222、金琢墨石碾玉:
清式旋子彩画中等级较高者,所有纹线均用金线勾勒并退晕,花心、菱角地皆饰金。
223、烟琢墨石碾玉:
清式旋子彩画中等级仅次于金琢墨石碾玉者,其与金琢墨石碾玉的区别在于旋花瓣及栀花为墨线退晕,其余均与金琢墨石碾玉相同。
224、金线大点金:
清式旋子彩画之一种,主要纹线沥粉、贴金、退晕与烟琢墨石碾玉相同,旋花瓣及栀花为墨线不退晕,花心及菱角地均贴金。
225、沥粉:
将土粉子、清粉(现多用大白粉、滑石粉代替)按比例掺合后用胶液及少量的光油调兑好,用漏斗形的沥粉扦将其挤成细条状粘着在地仗上,以形成凸起的彩画纹线。
226、片金做法:
清式彩画做法之一,用沥粉的方法绘出纹路线和花饰的轮廓线,并将纹路线和花饰全部饰以金箔,在金色花饰周围涂以颜料或油漆作底色。
227、浑金做法:
在雕刻或沥粉纹饰构造的表面满饰金箔者,称浑金做法。
浑金做法可用单色金,也可用两色金。
228、退晕:
清式彩画做法之一,即将纹线和轮廓线绘成同一色系由深到浅顺序排列的若干条色带。
该做法由宋代叠晕做法发展而来。
229、攒退:
清式彩画做法之一,即用深颜色(老色)将花饰的中心部分表现出来(称作攒色),并向外用同一色系的颜色由深到浅作退晕。
230、金琢墨:
清式彩画做法之一,花饰为攒退画法,花饰轮廓及主要纹线均为金线,并在金线旁描白粉线。
231、素箍头:
清式彩画中“箍”在梁、枋、桁、檩两端的带状纹饰,有活箍头和死箍头(素箍头)之分。
素箍头是明清彩画术语,指箍头带上不画图纹,只用青、绿颜料着色之做法,又称死箍头。
232、盒子:
清式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在梁、枋、桁、檩两端各自的两条箍头带间的略似方形部分内的绘画称作盒子。
233、枋心:
清式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等,在每间的梁、枋、桁、檩中段各有一约为开间1/3长的扁长画框,称作枋心。
234、找头(藻头):
清式梁枋彩画中箍头与枋心(或包袱)之间部分称找头,也写做藻头。
由于枋心两边的找头面积之和大于枋心面积,因而整个梁枋彩画的色彩、命名基本上依找头的图案内容而定。
235、包袱:
清苏式彩画典型的构图中,将檩、垫、枋上下三件为一体,在每开间中间一段用退晕方法画的一近似半圆形向上开口的退晕画框,内画各种风格的彩墨画,称作包袱。
236、卡子:
绘在苏式彩画找头部位的一种图案,因其形状似开口相对的“卡子”而得名。
由直折线组成者为硬卡子,由曲线组成者为软卡子。
237、池子:
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绘在垫板上或平板枋上的小画框,其上下以垫板、平板枋的边缘为界不绘边框线,只绘左右边框线。
238、聚锦:
苏式彩画的卡字与包袱(或枋心)之间绘在桁檩和枋上的小画框,多以器物、动物或植物阔叶、果实的剪影为其外轮廓,内画各种彩墨画。
239、规矩活:
清代中叶后,匠师们将每类彩画按照等级划分为几种做法,并按照每种彩画的制度安排色彩和图案,习惯上称为“规矩活”。
所谓规矩就是各种彩画的构图、颜色、工序以及操作技巧等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法式。
240、白活:
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仿古 建筑 园林工程 名词解释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