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263180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2.59KB
脉学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脉学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脉学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奇特的是脉管周围组织振动觉异常清冷,与脉壁毫无交融之态。
脉象分析:
血管挺直,血流充实、稳定,构成自主自立性格及有所作为的基本脉象形态。
患者血管脉流的充实而稳定,无异常杂波,标志着当前心理与生活环境的稳定。
脉管充实而脉壁张力略大,是某种心理负荷造成的压力。
而无异常杂波,标志着目前这种压力并没有形成明显心理上的波动。
脉管略显粗隆,稍有结节感,反映了过去曾经有过挫折和压力的痕迹。
脉管周围组织振动觉的异常清冷,和周围无交融之势,显示了其内心心理的闭塞状态,从心理上不能达到和周围环境很好的交流。
患者说她刚从国外归来,希望检查和调整一下身体。
我给她做了如下分析:
你一般身体情况还好。
从脉象上看,有点胃寒的征兆,要少吃冷食。
目前主要需要的是心理上的调整。
你到国外很多年,取得了相当的社会地位,可能已经适应了那里的生活方式,但有一点,你的内心始终未能加入融会到那个社会之中去。
你的心理结构实际上还游荡于那个社会之外,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应,造成你目前身体上的某些症状。
患者表示同意,她说到国外居住多年,与外国人结婚并有两个孩子,生活富足而稳定,但心理上始终未能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
对于当地的人际关系,人文背景,家庭结构,社会观念,处事哲学等等,总感到有某些心理上的不适应。
虽然和爱人友好相处,但都忙于各自的事业,感情上总有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缺少更多的心理上的沟通。
孩子都已长大自立门户,家中难免有些孤单。
虽然事业上成功,有众多的崇拜者,但在说教之中,有时感到力不从心,很难达到心心相通。
半年之后她来信说:
在京成了您的病人,甚觉欣慰。
回来后,我十分认真按时吃药,感到身体在好转。
真是谢谢您,您说的十分正确而恳切------。
按语:
此案开始时虽然不知道患者背景、家庭及工作情况,但从尺脉形态入手,分析出其与周围缺乏沟通的心理障碍。
这种缺乏沟通实际反映在两方面:
一是未能得到周围环境及亲情的重复关怀,作为家庭来说,缺少更多的温馨气氛,这从她后来介绍的家庭背景情况可以得到印证,但她是个自强奋斗的人,这点可以造成心理压力,并未能形成更大的心理伤害。
二是由于种族、文化、信仰等多方面原因,使其不能真正从心理上融入当地社会,形成心理上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感觉。
如此,造成身体上的不适也就理所当然了。
脉学的思考
(二)
脉
脉象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
譬如人走路的步态,虽然迈开腿走就是,但一人一个样,公安部门甚至形成了“步态追踪”;
还譬如人的口音,南腔北调,同样的话,说出来也不一样,是不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原理却不好懂。
说明它们是有深刻道理的。
脉象的形成要比口音和步态还复杂。
我们要感谢祖先的伟大智慧,是他们发现了脉学的规律,记载下来,流传于后世。
还是那个观点:
如何提取出脉象中的生命信息、生理、病理信息,至关重要。
记得在搞糖尿病脉象的时候,整整用了一个月。
摸了几百人。
但是结果出来了,问题也出来了。
因为这仅仅是脉里很小的东西,而且是跟在西医的屁股后面走,人家说有个什么东西,咱中医赶紧的跟着弄,没有先机可谈。
再说了,我们犯不上用三个手指头去和机器打擂台。
怎么正确的发展脉学,正确应用脉象里的信息是应当深思的。
脉是微观的东西,似乎像是现在“全息”之类的理论。
但我觉得任何理论都不会彻底搞懂脉学的奥秘,在人类没有破解生命现象之前,不要企图脉学首先被突破。
中医临床医生的不懈探索,是脉学发展的原始动力。
病人的所苦、其基本状况、脉象、中医医理、治疗方法,这是实践和发展脉学的轴心链条。
对于我们这些“脉痴”而言,能借贵论坛以结交关心、信奉、投身脉学的人士,共同发展中华脉学。
此吾之志也。
请大家千万相信:
脉象是真的能够摸出东西来。
说了这么多,无非想在人们心中摆正脉象的位置。
千万!
所以我认为只要保持这样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应该会打破自己的这个观点——“但我觉得任何理论都不会彻底搞懂脉学的奥秘,在人类没有破解生命现象之前,不要企图脉学首先被突破。
”——愿那一天早日到来!
记得上学时,我的中医诊断老师在台上公开讲,他始终摸不出涩脉,此人是学校知名教授,得取过校内金话筒奖,那时我想,搞脉象一定要先从涩脉下手。
我认为涩,是一种感觉,是脉气不流畅的表现,在传统脉学里面,对应着很多内容,主要是气血郁滞的病。
但是光这么说太笼统,一个涩脉,还可再细分下去。
因为涩的程度不同,病也不一样。
如:
老人的脉通常涩,因其血浊;
欠聪明的人脉涩,因其气浊;
甚至穷人的脉也涩,因其志短。
不止是“涩”,而是所有脉象的表达都是用手用心去感受体会最后得出的文字表达。
“因为涩的程度不同,病也不一样。
”----这一段对涩脉的论述,可是不敢苟同。
我见到的涩脉,多是血分有素寒,其状往来艰涩,其形众人皆可得之。
对“看意”的部分同样不同看法。
——虽说笼统但有一定的特征范围。
没一个具体的脉象表达都有其不同的特征,有些是存在交错的。
所以不仅要用手更需用心。
根据脉管形态和脉管周围组织动态诊脉其思维方法独特,对认识和体验脉诊很有邦助。
脉象的变化是直接反应附近脏器组织的代谢变化情况。
是动脉血进入脏器组织代谢变化情况的反馈。
这种反馈是最直接的。
如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可以说现代的医学仪器是很难测得出是人体哪一部位出现问题,而中医学的脉诊就能诊断出来,如果借助四诊八纲就能更准确。
中国的传统脉象,作为一种优秀的历史遗产,处在当今的21世纪,我认为是面临巨大的机遇,千载难逢。
谁下了功夫,谁就会有所得。
感谢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这样优秀的文明。
我们是他们的传人,拥有与他们同等的智慧,更加有条件发扬光大。
脉学的思考(三)
脉诊、四诊八纲——主要在于直接反应人体的生理变化。
表面上看好象落后、不先进,但这才是科学的。
是最及时、最直接的反应人体生理变化,而且反应出来的变化更细微、是符合每个不同人体病情、素质的综合反应。
而不是以一种固定、死的指标来衡量不同人体病情、素质的综合变化。
——明白这些道理,应该就能分辨出中西医在这方面的正确性、科学性、实用性。
——事物的先进性是以正确性科学性来衡量的,而不是以新的来衡量。
新的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好用。
从反关脉、斜飞脉看中医脉象
脉学界公认,反关、斜飞脉是比较难以诊断的脉象,能够提取的信息与正常的寸口脉是不同的。
是一个难点。
也正因为此,反证了一点:
一般的人和西医认为,脉象就是心脏搏动。
作为搞脉象的人,却认为脉象绝不仅仅是这样的。
从反关、斜飞等这些特殊脉象可以看出,血管移位了,脱离大环境,作为血管搏动的特点多了,反而不利于人体生命信息的携带。
离开了寸口周围环境的共振,就像离开舞台的演员似的,无法粉墨登场,难以展开多姿多彩的演技。
故思考脉象是什么要看形,要看意,还更要看势,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我为脉象正名
这是我一贯的看法:
脉象是近道的东西。
别把它简单化了、程式化了。
要为脉象正名,打开中医脉象真正的大门让大家看一下,一个很奥妙的东西,
不是玄学,不是可有可无的。
中医里面大量的精华退化了,剩下的是个形式,内涵丢掉很多。
这是文化传承不连续的结果。
现代社会科技昌明,相形之下,人活的明白多了,有西医和现代科技等很多的旁证,对比,从多方面反映事物。
一个脉象,仔细体察,包括许多信息。
如果摸到一个脉象,既有浮的样子,又有沉象,既滑又涩,有软还有硬,有的地方长,而有的地方短,甚或以上的形容方法都用上还不足以表达你对脉象的体会,那我应当恭喜你,而你应当站起来感谢病人,这是脉象的老师来到面前。
因为时间短了形不成这样的脉,经历少了也形不成,脏腑损伤的不够形不成。
这就是脉象,摆在那里,清清明明的。
这不就是非可道的“道”吗。
比如说斜飞脉、反关脉反映生命信息,是不是有点像只允许让赵本山上台演小品的意思。
把他单立出来,光干一个活,失去了陪衬,失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怎能真实全面反映一个人呢人是个复杂事物,脉象也是。
这不就是非可道的“道”吗。
”
——是的。
名称、语言只是人的意识表达。
而脉象是人体体质内外在的体现。
这两样永远是不一样的。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这就是认识事物“形上”的一个过程。
也是走向正确哲学理论的重要过程。
若能达到这种境界,就能以其来指导认识人体脉象的变化规律。
那时的速度与正确率将大大提高!
脉象功课:
指力运用分层法:
1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肺部
2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心部
3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脾部
4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肝部
5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肾部
果真是以“菽重”来衡量吗
—似是而非,以“菽重”比喻之。
医之触觉有别;
病之素象、肤厚薄、脉深浅亦有别。
是故言“菽重”,而实应理其道也!
对于太素脉,我觉得从何种渠道而入,与师承,与脉学悟性有关系,的确是知常达变。
这是脉象的一般规律。
因为对于大多数属于健康范围内的“平人”来讲,脉象中的信息,呈现生理的东西多,介乎中间的有,向病理转化的也有。
故知常有时并不容易,临床上,很多患者在摸过脉之后,会问:
我的脉怎么样通常回答:
还可以。
那就是找不到大毛病,说几个常数吧,难了,没有毛病的脉不好说。
所以需要再往深处走,象以“菽重”来分层就是古人的一个办法。
难经分了五层,基本有那么个意思吧。
不可似是而非。
的确分的出层次来才行,要不怎么叫脉象功课真正需刻苦练习啊。
拳不离手。
脉家不好当,要有过人之处。
触觉是可以训练的。
到一定阶段,把脉象化开了,“病之素象、肤厚薄、脉深浅”自然就有别了,前面谈到首先感受脉象,是第一步。
即是此意。
诊法以平旦:
乃内经所定诊脉之规矩。
今且不论其临床实用性。
既然古人讲了,
一定有他的道理。
这个规矩类似现代医学查体之前要求禁食、禁水,
为什么就是排除干扰,找非常细致的东西。
按照这个要求做,就有可能得到应有的结果。
不相信,就可能永远体会不到某些感觉。
诊脉以平旦,当然不符合临床实践情况。
那就让它只起对照作用吧。
下午的脉象明显混浊。
诊脉时间久了,指端感觉适应了,敏感程度下降,会感到脉变了。
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情况是脉里有些东西,非久按细查不可诊出,越久越好。
您能感觉出的明显变化,应当仔细追下去,看变在何处这也许正是入口呢。
古人云:
至道在微。
当于细微处入手。
附:
清宫医案赏析
清宫脉案描述非常详细。
后面有病症分析,处方用药,及连续治疗过程。
是学习中医脉象不可多得之上品。
举例:
七月二十八日请得慈禧皇太后脉息左关肝脉较平,中侯稍带弦象。
肝郁之气尚未全舒。
余部平平。
便红未见,唯脊背忽凉忽热,颃颡作干,或作酸甜之味,心脾气虚,中土不和。
肝肾阴亏,伤及奇脉,阴阳不相维而然,议用养心归脾汤加减一帖调理。
党参三钱冬白术一钱五分藕汁炒丹参一钱五分归身二钱土炒白芍一钱五分炒制香附一钱炒茯神二钱炙甘草七分生黄芪二钱合欢皮一钱五分女贞子三钱酒炒
引用龙眼肉五枚另煎人参五分,二十九日清晨空心服。
七月二十九日请得慈禧皇太后脉息较为有神,左关中侯尚觉弦大,脾肾久亏,水不养肝,肝阳易动,扰犯心肺。
至颃颡作干,卧寐不实,肾水即亏,阴津不能上承,肝阳上扰,头目为之不清,有时作晕,唯有调养心脾,滋水潜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今议用昨方,减丹参、香附、广皮,加黑豆衣二钱,牡蛎四钱煅,佩兰叶五分,一贴调理。
脉学的思考(五)
一 斜飞脉辨析
上月下旬,崔星*,女,71岁,来诊.面色不华,步态疲惫,坐定,将手侧放在脉枕上,说,医生,我有内热,你
给看看.我就问了,怎么个内热法.回答,牙疼嗓子干,头上出热气,非得用凉水洗头才得舒服片刻,浑身疼痛,
小便灼热感,有乳糜尿病史,初愈.医生给我把把脉吧.先切右手脉,若有若无,正疑惑间,老妇说,医生,我这
个手是反脉从这个骨头(桡骨茎突)上绕到后面来了.不觉面上发热,慌忙依言换到腕侧.暗想,书中有斜飞脉
反关脉,万无一见,不想今天碰到一个.轻按即指下觉洪滑略数,重按稍无力,左边位置正,脉细数.当下没有
细想,觉得"
脉象"
和她的说法都表现出热象,便开了人参白虎汤加味3付.
3天后患者复至.牙疼减轻,小便无热感,头上仍热,但小便浑浊,小腹有点冷痛,浑身乏力,下肢尤甚,仍
有游走性疼痛.复诊其脉如故.以为药过病势,改用竹叶石膏汤加乌药化裁3付.
3天后患者又至.病如前述,无明显变化,小便浑浊加重,下肢无力.诊脉如前,左手脉象沉细唯寸上细数
.病已至此,我不得不从新思考这个病例.想起患者第一次来时,我按正常位置切脉时,好象如有如无,因患者
提醒所以没有细究.于是我再次按正常位置切脉,沉按果得脉象,沉细数,与左脉象相符.再切腕侧,亦有搏动
仍是洪滑略数.再看舌象,舌红苔白厚润,四诊合参,于是我判断:
这个患者所谓的反脉是错误的,脉象仍是
在正常位置,证为虚火上炎,下元虚损.方以参芪地黄汤加肉桂合萆薢分清饮5剂.
5天后,患者又来,喜言诸症轻,病有回头.后经调治引火归源,诸症消失,复投经验方射干汤治愈乳糜尿
.前日特来感谢.
本案初以斜飞脉为真,以实火论治.险些酿成大祸.好在及时纠正.可见临证审病,切须小心谨慎,如临
深渊.而关于斜飞脉反关脉,确实是存在的,只是本例患者何故脉似斜飞.而本位亦有脉象呢着实让我费解.
细查<
正常人体解剖>
教材,桡骨茎突处未见其他明显动脉,是否留在正常位置的是桡动脉的一个细小分支,
而主干则由茎突处斜飞入手背了呢未敢定论。
二 学生与教授之问答
学生:
今日一男来诊,唯出双手不言,脉之:
右沉细无力,左弦寸浮滑重按应指稍弱,对曰:
心肺之病,彼言胸左侧酸痛,胃时不适,先生可否指教愚脉诊之疏一女,脉左弦浮,中空,沉应指有力,右沉细软,断为月经期,彼言值月经4天,请先生发明脉理又,对于停经一周诊断妊娠,脉象如何把又,胎里男女脉象何如
教授:
右沉细无力,左弦,寸浮滑重按应指稍弱,对曰:
心肺之病.。
彼言胸左侧酸痛,胃时不适,先生可否指教愚脉诊之疏
根据描述,此人一般情况还可以,其体力可能稍差,自觉乏力。
你脉象不错,有时病人故意考医生,很难让他满意。
脉象属于体征,你摸到异常,病人并不见得自己有感觉。
一女,脉左弦浮,中空,沉应指有力,右沉细软,断为月经期,彼言值月经4天,请先生发明脉理又,对于停经一周诊断妊娠,脉象如何把又,胎里男女脉象何如
早孕脉象,因我不是中医妇科,体会不多。
但临床意义很大,孕脉也还有治疗价值。
我的体会是,孕脉,还真有不上脉的。
大多数孕脉是,一:
尺脉旺盛,至于哪一侧,不一定,而且,此正是判定胎儿性别的着眼点。
可参阅左大为男之说。
二:
脉象有一种灵动之气,可以用滑形容,且脉象底层会有一脉线,沉静不动。
学生:
左侯血,右侯气,先生以为如何
教授:
好像左是物质,多代表人本原的东西。
右是功能,是后天的东西多一点吧。
对于月经脉象一说,可从鼓指感的深浅部位来判断月经的时间,将来时,沉取明显鼓指,初到,浮取鼓指而滑利,2天,脉变粗,3天,复稍细,后渐渐只见滑象而脉稍粗似平时.
脉学的思考(六)
大部分脉象是在跳动时特征明显,但有些脉象,反而是在不跳时特征明显。
很奇怪。
比如多梦的脉象就是这样,脉中悬着一条线。
搭手一摸就是,不必等脉管跳动,甚至可以说跳不跳都关系不大。
左右手关系也不大。
寸关尺分布也没关系。
且这种脉象特异性很强,连做的梦都相似,古人形容为“兵火之梦”。
向病人老师学一招。
今天一个老者,在他处看病,接着来我处闲聊,谈论他的病情时,最后偶然露出一句,我原先有个老毛病,经常没劲,多年来一直吃归脾丸。
问:
管事吗答曰:
很有效。
摸脉。
结果在其左手上找到了,归脾汤证脉象表现。
此老有高血压病史,右脉弦着,摸上去两手脉象反着,一紧一松。
向病人老师学一招
(2)。
有一个中年人陪妻子来看病,胃口不好。
处置完之后,对她脉象里的一个特征(就是上面提到的多梦脉象),提了一个问题:
你睡觉怎样,做梦多吗答曰:
睡眠很好,不做梦。
哎,怪了,其脉中的那条线太明显了。
怎么会有误呢
分析一下,脉气很浊重,往来艰涩,古人讲:
黎藿之体。
难道是她对外不敏感,吃的饱,睡得着。
病人走后,纳闷许久。
后来有认识他们的人来说,此男子家贫,中年方娶妻,妻是傻子。
于是恍然大悟也。
转朋友的一个帖子如下,这正代表了我的观点。
“问:
昨日把两脉,记录如下:
其一,女,46岁;
左:
略沉,大,关位犹显,尺弱于寸、关;
右:
沉,弦,较左脉明显细,寸滑明显(感觉在食指肚下),尺脉几乎摸不到。
其二,女,73岁;
浮,滑,弦;
寸点在指肚中下部,洪滑;
长越尺位;
反关脉(遗传),浮,弦,略洪;
长越寸位,寸关不连(中间像是断开一样的感觉)关尺连。
请教上两脉像主何症”
---
“答曰:
并非我故做深沉不回答你的问题,而是这种分析与实际相差很大。
原因如下:
1,脉象的把握很难。
“心中易了,指下难明”。
不说毕业时间不久的学生和中医爱好者,就是一些资深的中医师也不能精确的把握。
所以发上来的脉象我一般不认同。
如浮、沉、伏的就是一个位置的条件,没有其他任何条件。
望体察我的苦衷。
2,你发上来的当为后世脉法,其以脉对症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在以前已经说过。
3,脉象只有一个,如弦脉,没有程度上的区别。
比如高血压、肝炎、肝硬化都是一个弦脉,在文字描述上没办法分别,但在临床中任何一个有脉诊经验的都很容易分别出三个病的弦脉的不同。
4,如果分析脉象,大致原则是这样的:
首先看整体脉象是否与季节相符合。
(比如第一例,整体脉沉,与现在秋季当稍浮不符,此为当来不来,为不及,为阳之不足,沉为冬季脉,在秋季出现提示为阳不足、里寒。
但是这个整体脉象还要和各个分部的脉象结合起来分析,而这个分析需要明确的脉理和经验。
脉学的思考(七)
我想,其左手脉反映体质现状,即脾虚状态,且长期存在。
右脉则表示机体的内部不协调,象人拿不正姿势的时候一样,紧张、别扭,他自己觉得很吃力。
左右各自代表人体不同的状态。
摸脉会产生一种高峰体验,手下的感觉无法形容出来,但是,又无比真实,而且在内心深处会隐隐感到,这种感受是极其真实的,任何机器见证不了的,唯有人,才能体察之。
唯有此刻,脉诊处在了一个高度,也许此刻,独一无二。
中秋以前,接诊一病人,西医诊断白血病,已化疗,出院。
以不愿吃饭求诊,病人以此症状起病,自始至终贯穿疾病当中。
自述无饥饿感,吃不吃都无所谓。
身体衰弱,卧床不起,起则头晕。
一摸脉,感觉脉浅,磨平了,阴阳谁也不挨谁了,就是这种感觉,没法进一步形容,心想,这那儿是白血病,不吃饭,整个快分开了。
半月后去世。
“像机器一样的能力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不要等,不要靠。
相信我们自己,不要等别人,靠别人。
这种功夫是练出来的。
谈佛教禅宗观对中医脉诊的认识与应用
佛教禅宗医学观诊脉,并非是单纯从指下博动的感觉中诊察疾病,而是通过脉部博动的分类候得其"
神"
!
中医脉诊在脉部搏动的形势下候得其"
,是现代科学所不能完全解释的内容!
禅医诊脉不留于形式,而是通过形式探求生命的所在。
禅医的学术观,是在尊重科学的同时,又不被观念所束缚,她能通过现有的知识范围去探求尚未认识的世界。
禅宗观医学认为:
中医诊脉对"
神韵"
的追求,已经超出了动态的物理概念。
文中说,中医诊脉实际是对生命科学的一种追求。
与脉学朋友讨论弦脉:
朋友的论述:
弦脉:
弦脉在《内》、《难》、《伤寒》中皆为季节脉(微弦)、病的弦脉和肝的真脏脉(纯弦)。
因此大体在程度上分为三种:
正常的季节脉(微弦)---“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
病态的弦脉----“盈实而滑,如循长竿”;
肝的真脏脉(死脉)---“急益劲,如新张弓弦”。
在所有的脉象中唯弦脉最难掌握,除季节脉和真脏脉以外,如病态的弦脉在程度上区别就很大。
如高血压者早期弦可兼实、滑、洪、数等,二、三期高血压其弦可兼沉、迟、细等;
肝炎早期弦可兼数、洪、虚、散等,慢迁肝可兼散、细、虚、沉等;
胆囊疾病于人迎可有弦短如豆的指感;
而乳腺疾病在人迎可见弦细紧稍长进入寸的脉象;
而糖尿病者早期左关可见弦兼洪、滑、实的脉象,后可见弦兼细、紧、沉、弱而无根的脉象。
弦脉的条件:
按前人如弓弦、丝弦、筝弦的描述,弦脉的条件有三:
1,端直以长,长度比较长;
2,脉管端直,按之不移;
3,比常脉稍稍有力。
我的观点:
这个弦脉,脉形非常有特点,脉里的劲是整的。
有一种东西统帅了脉气,就像人走路,有节奏了,步伐踏着点。
它的缺点也正在此,这样往往失於柔和。
弦脉的成败就在此处。
关于对脉象的信心问题。
我这个帖子发表以来,不少脉象爱好者和高人参加进来,给予指点,发表了意见。
这让我着实高兴,毕竟智慧的火花是碰撞出来的,我跟着学到很多东西。
其实喜欢脉象的人很多,在孜孜不倦的钻研脉学。
只是缺乏对中医脉象的信心和入手的功夫。
这个帖子中心思想之一是想说,对于中医的脉象,要有绝对的信心,当牢记脉学的一个定理:
“有其病,必有其脉。
”这是信念。
摸不出东西来,是自己功夫不到,摸错了,是实践经验太少,脉象本身没有错。
在中国,传统的东西非常之多,我称之为“学校院墙之外的学问”,散落在民间,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