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262807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4.85KB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与意识形态。
地理面积、地形地貌、人口、经济、语言、文化传统等。
在世界范围内,大致存在三种不同模式的广播电视体制:
A、国营制度型(政府经营型):
广播电视完全由国家控制。
国营制度型电视传播,一般不从事商业性活动,就是政府的直接舆论机构。
我国的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属于“国营制度型”,分别由中央或地方的广播电影电视管理部门直接领导,我国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就是党、政府与人民的喉舌。
(俄罗斯、朝鲜、古巴、越南、法国、新加坡、印度、土耳其、西班牙、罗马尼亚、印度尼西亚等近50个国家)
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特点:
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占有主要地位,强调新闻节目与教育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娱乐性节目强调节目的品位,以健康为前提,没有广告或广告比例较小。
B、公共制度型:
这一现象就是电视传播管理的特有现象。
国家不直接参与管理,电视台既不为政府所有,也不为商业财团所有,而就是由国家特许的非盈利性公司或社会各界的联合体进行管理。
广播电视通过国家立法而建立,受国家法律保护。
经费主要或全部为受众缴纳的收视收听费,有的还从少量的广告中取得部分费用。
(代表国家:
英国、荷兰、瑞典、比利时等)
实行原因:
实行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便就是基于广播电视频谱资源的公共性与稀有性这样的传统信条,通过国家特许与委托公共机构经营广播电视媒介,以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特点:
广播电视台(公司)由国家委托\特许公共机构经营
公共机构经营型电视节目主要特点:
新闻节目强调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以公众代言人自居,对政府的方针、政策采取独立立场,娱乐节目比较健康、干净、重视受众调查,重视传播的社会效益。
(BBC世界最早的公共广播机构;
日本NHK)
局限性:
首先,由于其不播或较少播广告,全部或大部分费用依靠收听收视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众的经济负担;
其次,“正统权威”的节目内容与单调死板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观众的收视兴趣。
再次,在全部实行公共机构经营广播电视的国家,由于没有商业电视的竞争压力,广播电视缺乏活力与进取精神,决策迟缓,弱于应变。
C、商业制度型:
按市场原则组建的。
由财团或个人所有与经营,以广播电视节目与播出时间为商品,以受众为市场,以广告为主要收入(其财政收入来源于商业广告、节目销售与其她经营性收入),以赢利为重要经营目的。
国家只就是通过一定的法律与法规来进行管理。
(这一模式最早在美国建立,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香港、台湾、葡萄牙、卢森堡、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都采用这一模式。
)
商业台节目内容的基本特点:
娱乐性节目的比例高于新闻、教育节目,品位不同的娱乐性节目的比例高于趣味高雅的娱乐性节目;
电台业务受制于商业广告及某些财团,为取悦某些需要播出的内容往往夹杂着格调低下的东西;
广告达到法规所容许的最高限度,无孔不入地插到各档节目当中(商业台对市场价值的追求压倒对社会影响的考虑);
新闻节目力争报道迅速,消息来源多样,报道面开阔;
对政府的方针政策持独立态度,在新闻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或赞成、或反对,甚至进行激烈的抨击;
极为重视收视(听)率的调查。
激烈的商业竞争往往导致广播电视事业的兼并与垄断。
垄断的方式有:
(1)在兼并的基础上成立大型媒介联合企业;
(2)通过其政治势力对公营传播媒介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费间接影响与控制其她中小媒介的活动。
2、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
在中国广播电视史上,从1940年春季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设立广播委员会筹建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继承性的中国广播(电视)制度就形成了。
我国广播电视大发展分为这几个时期:
(1)、雏形期(1940-1949年)战争年代形成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广播(电视)体制的雏形。
(2)、成形期(1950-1981年)广播电视形成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事业体制。
(3)、发展探索期(1982-1990年)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广播电视纵向管理的体制转变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即广播电影电视部统一领导与管理全国的的广播电视事业,指导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播电视宣传。
(4)、创新期(199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也得到确认,广播电视体制的变迁呈现出集团化的趋势。
3、四级办台
提出: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制定了“四级办电视”的方针;
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提出由中央与省级、地级市、县级四级一起办电视,实行混合覆盖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电视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用:
彻底改变原来中央与省(区、市)两级办电视的事业格局,使中国电视事业结构向多级办台转变
成熟:
我国广播电视制度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就是从80年代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四级办”广播电视体制的形成开始的。
除了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办广播电台与电视台以外,凡就是条件具备的省辖市、县,也可以根据当地的需要与可能开办广播电台与电视台,除了转播中央与省的广播、电视节目外,还可以播出自办的节目,覆盖该市、县。
随之,还建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完善的广播电视管理机构体系
体制:
我国四级电视台基本上为国营体制:
①国家级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②省、直辖市所属电视台③市级所属电视台
④县级电视台与企业自办电视台
问题:
①建台多,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不平衡(总体覆盖率增长速度慢)
③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不平衡
④在节目转播中的广告收入问题
4、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
中国大陆的广播电视事业
(一)广播事业:
从20世纪20年代我国广播新闻的初创,到今天广播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广播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以新中国成立为发展界限。
(1)、新中国成立前的广播事业:
最早的公共广播电台成立于上海,由美国人奥斯邦创办于1923年;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由我国早期的无线电专家刘瀚主持筹建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内容主要为新闻、音乐、演讲与物价报告。
(2)国民党统治下的广播事业:
国民党所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
规模及影响力:
1932年,国民党建成新的广播中心,就是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创办的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主要播送唱片并转播南方戏曲。
从1928年到1946年,国民党政府在国内成立的电台达41座,形成了大规模的广播网络;
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广播电台具有很强的正面意义。
(3)新中国成立前的人民广播事业:
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
这就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1947年3月更名为陕北新闻广播电台。
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曾在淮海战役中撰写了三篇广播稿,包括《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等,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4)新中国成立后的广播事业:
广播事业以对内广播为主。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对内无线广播系统就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各级地方广播电台共同组成的。
1949年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ChinaNationalRadio),简称CNR。
90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的受众发生了很大变化,广播的核心受众群正在由乡村转向城市;
随着私家车的迅猛增加,受众由固定收听转向移动收听;
由收听调幅广播转向收听调频广播甚至数字音频广播;
受众的收听习惯也由以往的“固定收听”转向“移动中的清晰收听”。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先后建立诸如文艺频率、新闻频率、音乐频率、交通频率等专业化频率,我国广播开始进入“窄播”与频道专业化的探索实践。
(二)电视事业:
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1958年,到2003年,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4%,观众超过11、15亿人,全面进入到空前大发展的时期。
(1)初创期:
中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1958年。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广播,这就是我国一座电视台(央视前身),这标志着我国电视事业的正式诞生。
9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分别成为我国第二座、第三座电视台。
中国电视事业就是在大跃进中开始起步的。
1958年6月1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自己拍摄的第一条电视新闻片(指图像报道)——报道《红旗》杂志创刊。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1958年6月19日,第一次现场直播体育比赛实况:
“八一”男女篮球队的比赛;
1960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试验成功。
我国早期电视特点:
a、节目形式简单,新闻以口播与纪录片为主。
b、电影与戏剧转播在电视节目中占很大比重。
c、节目的重播量非常大。
d、特别重视宣传性与政治性。
e、受众面非常小
(2)停滞期文革十年,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挫折,进入停滞阶段。
(3)发展期(三次革命)从1977年开始,中国电视事业逐渐恢复,并进入迅猛的发展期,文革中停办的专栏节目得到恢复,同时又创办了一些新栏目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试播彩色电视;
1978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办《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标志着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广播网的初步形成。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定名为“中央电视台”,成为我国的国家电视台。
(CCTV——ChinaCentralTelevision)
*“台”时代----“栏目”时代----“频道”时代(三次革命):
第一次:
中央电视台CCTV东方时空,记者身份播新闻,老百姓的事,制片人制与聘用制。
第二次:
湖南省湖南台《快乐大本营》,综艺节目
第三次:
地面频道《南京零距离》,老百姓的事,民生新闻的出现。
*电视新闻各项改革如火如荼:
新闻业务的改进(电视同期声的增加,加强直播、与新媒体的互动合作等);
新闻观念的更新(时效性,监督功能);
新闻体制的改造(产业属性);
*名牌栏目相继开播:
《观察与思考》1980年7月12日;
《东方时空》1993年5月1日;
《焦点访谈》1994年4月;
(3)现状(特点)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
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香港、澳门、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1)香港的广播电视
香港广播事业始于1928年6月30日香港电台的正式播音。
香港电视事业始于1958年丽的呼声有限公司首次播出。
目前,香港共拥有三家广播电台与六家电视台,即香港电台(唯一政府所有)、商业电台(收听率最高)、新城电台,以及无线电视(最大、观众最多/翡翠台与明珠台)、亚洲电视(本港台与国际台)、有线电视、传讯电视(24小时)、华娱电视(无色情、无暴力、无新闻)与卫星电视(香港卫视中文台,凤凰的前身)。
国际性与开放性(播出语言:
粤语、英语、普通话;
时事新闻类节目);
社会性与服务性;
(详尽、立体、多层面、连续展示)
节目来源:
自制、购买(中国内地、英美、台湾、日本等)
视听费:
有的免费,有的收费;
(2)澳门的广播电视事业
1澳门广播电视有限公司(TDM)、澳门广播电台(澳门最早的广播电台1933)与澳门电视台;
2澳门卫星电视台
语言:
中文、葡文、粤语、英语;
(3)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1、最有影响的两个广播机构:
中央广播电台与中国广播公司(最大民营);
2、“三大台”:
“台视(1962)”、“中视”、“华视”
3、“第四台”:
利用录放像设备播放录相带节目,由电线将信号输入邻近订户家庭,供订户收瞧并收取费用的组织,称为“第四台”(娱乐节目、成人节目等)。
5、地球村
“地球村”这一概念事由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
她指出,电视与卫星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间之间可以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村民”即指人类互相之间的信息传播与思想交流极为方便,人们虽距离遥远而联系日益紧密,几乎成为“四海一家”“天涯若比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游离于地球村之外。
地球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使人们与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相互间变得更加了解了。
地球村现象的产生改变人们的新闻观念与宣传观念,迫使新闻传播媒介更多地关注受传者的兴趣与需要,更加注重时效性与内容上的客观性、真实性。
地球村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电视传播的全球化,为人们开阔视野,丰富世界知识,迅速获知天下最新大事提供了有力条件,但同时也衍生出诸多问题。
例如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麻醉现象、混沌社会风气等。
6、文化创意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1)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
A文化:
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一切生活方式的总与,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时也特指精神文化,即所有的价值结构、规范结构、信仰结构等。
有时,我们所指的文化,乃就是个人或群体具备与体现出来的所受教育的程度与水平、知识素养与层次、文学艺术修养。
B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指依靠创意者的智慧、技能与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利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潜力的企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主要有:
a.文化创意产业以深厚的文化做基础,具有高知识性特征。
b.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
c.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
a.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
b.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
c.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
d.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2)强调文化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广播电视传播工具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广播电视所传播的信息的产生过程,但它不就是信息本身,而只就是一种促进。
信息的产生必然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制约下产生的。
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也取决于作为信息携带者的人,而人就是不能脱离其社会文化环境的。
所以,广播电视的发展绝不能忽视人文因素,缺乏人文关怀;
广播电视传播的资讯绝不可能脱离脚下的文化土壤。
至于广播电视相关科技发展的实现需有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在当代广播电视传播状况下的一个显著表现,即一些现代科技无法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广播电视相结合而实现现代化。
广播电视的实现价值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落实到文化层面上。
科技就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基础,但就是绝不可盲目神化它的作用;
在许多人倾向技术崇拜的现状下,不能不强调文化创意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影响。
(3)狭义文化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A.公众文化素质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的关系
a.居民的文化程度就是影响居民成为广播电视稳定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携带的信息越多,文化程度越高,也就越会增强对信息的需求度,具体表现就是成为大众传播工具的稳定受众。
b.受众的文化程度取向与品位影响节目的编排制作。
B.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传播者
a.传播者的文化修养就是在“把关”过程与节目制作中的影响。
文化修养决定了人的知识面、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创意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又体现在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把关的过程中。
b.广播电视呼唤文化底蕴丰厚的界面人物。
(4)广义文化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A.文化本身对原有的文化模式的维护,使广播电视不得不调整传播的内容与方式以适应广播电视传播指向的文化圈的需要。
B.文化传播的优势扩散原理告诉我们,优势文化有利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C.文化的圈层性使广播电视产生“窄播”与非群体化的发展态势。
7、受众(受众就是印刷媒介的读者与电子媒介的听众、观众的集合与总称。
(1)受众在广播电视视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a.受众就是广播电视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与使用者,广播电视最终在受众那里实现节目价值,从而实现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b.受众就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服务对象,就是传播的目的地与归宿,就是一个完整传播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信宿
c.受众就是广播电视传播的参与者与行为主体之一
d.受众就是广播电视传播的反馈者
受众作为构成广播电视过程的两极中的一级,作为从传播行为双主体中的一方面,就是传播的重心,其地位与作用非常突出,以致构成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支点
(2)受众大致具有下述七个特征:
人数众多,不计其数(广泛性)
差异显著,层次丰富(复杂性)
没有组织,没有纪律
分布散乱,个别接收(稳定中的流动性)
接收自愿,选择自由(自主性)
目的多,动机复杂
时空分离,无缘见面(隐匿性)
(3)受众心理:
A需求构成动机:
认识外部世界;
获得各种信息与知识;
寻求娱乐消遣与刺激
B心理效应:
微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晕轮效应、从众效应
C心理倾向:
求新重快、求知重趣、求真重美、求富重乐、求深重活、求实重尊
D影响因素:
气质、年龄、地域、职业、文化程度
8、广播传播的语言符合系统、特性及其构成
(1)广播的语言、音响及音乐
语言作用:
播报信息;
营造节目内容的过渡;
提供艺术情境;
营造作品情节
音响
A.效果——写实的,唤起情景想象的效果;
象征性的,唤起情绪的效果;
习惯性效果;
印象性效果;
音乐性效果
B.作用:
a.原汁原味的音响能增强内容的真实感
b.特定音响能表现时间与空间
c.音响能渲染、烘托环境气氛
d.音响能表现新闻人物、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言谈举止,从而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e.音响有时具有蒙太奇式的功能
音乐功能:
A.以独立的音乐节目形式存在,充实广播的文艺版块
B.作为一种有效的编辑手段,使广播节目系统连贯有序
C.音乐的美感效应能够渲染环境,使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2)广播语言系统的诸种构成模式
A.纯有声语言的构成模式B.语言+音响类的构成模式C.有声语言+音乐的构成模式D.有声语言+音乐+音响的构成模式
(3)广播传播对语言的要求
A.广播的语言必须就是口语化的语言B.广播语言应力求形象化C.广播语言应该规范化D.广播语言应该具有清晰的感知性E.广播语言应简洁明快F.广播语言应就是质朴的语言
9、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特性及其构成
(1)电视语言的视觉性子系统
A.造型语言:
形体语言;
表情语言;
着饰语言;
色彩语言;
空间语言;
图表语言;
特技语言
B.文字语言:
画面文字;
屏幕文字(加强节目的记忆深度;
保持节目的完整性;
易于受众理解与接受
(2)电视语言的听觉性子系统:
A.形象性的音响语言:
音响;
音乐B.抽象性的新闻语言:
画内语言;
画外语言
10、声画合一
(1)电视画面与声音同时指向一个具体形象的结合形式。
它的特点就是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与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性。
(2)声画合一就是一种“高保真”的传播方式,也就是最基本的电视大众文化的组合方式,真实可信,易于为受众所接受。
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讲话、同期声音响、电视实况转播等,都就是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
声画合一、统一的结构方式,符合一般观众的观赏收听水平,比较明白畅销,通俗易懂。
(3)分类:
画内声画合一(同期声讲话与同期声音响);
画外声画合一(播音语言与画面的统一)
11、声画对位
(1)定义:
电视节目中画面与声音对列,她们按照各自不同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事物的信息,却又有机地围绕与表现同一内容。
声画对位中的声音与画面不就是同步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就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声音与画面形像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自独立发展,即在形式上不同步、不合一,但两者又彼此对列、彼此配合、彼此策应,分头并进而又殊途同归,从不同方面说明同一事物的涵义。
这种声画结构形式,称为声画对位。
它就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能产生声音与画面形像各自原来不具备的新的寓意,包括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2)形式:
声画对位有声画分立与声画对立两种形式。
声画分立:
声音与画面不同步,不对应,形式上互不相关,内容上统一于同一主题。
声画对立:
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在形式上就是对立关系,声音与画面在相互反衬的特殊情景中表现同一主题。
12、广播电视模式
(1)中央台模式:
节目以录播为主,审查严格,制作精良,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同时穿插一些直播板块式节目。
这种模式具有权威性高、分类清晰、制作严谨等优势;
但也存在风格单一、单向传播、缺少必要的反馈等缺点。
(2)珠江台模式:
主持人中心制与直播大板块节目为代表。
节目以直播为主,强调双向交流,具有风格生活化、节目容量大、操作手法灵活等长处;
同时也存在节目分类不明确、粗放制作、内容随意性大等短处。
(3)东广模式:
广播节目板块化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东方广播电台的节目设置就是较完整意义上的板块式节目,采用主持人串联直播,基本实现主持人全天候直播。
13、广播电视节目的系统构成(按节目内容划分)
(1)六分法:
新闻类节目;
言论类节目;
知识类节目;
教育类节目;
文艺类节目;
服务类节目
(2)四分法:
教育类节目
(3)不同:
一就是四分法把六分法中的新闻与言论两类节目归为新闻性节目;
二就是四分法把六分法中的知识、教育两类节目统归为教育性节目。
比较起来,四分法显得更直观实用,国际上也以四分法为主。
14、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播电视 概论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