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合集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258024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64.49KB
初中古诗词合集Word格式.docx
《初中古诗词合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词合集Word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崔九:
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5.江南:
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6.落花时节:
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7.君:
指李龟年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
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注释:
①九日:
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
勉强。
③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④怜:
可怜。
⑤傍:
靠近、接近。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
“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
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
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
笛子。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秋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①悲寂寥:
悲叹萧条。
②春朝:
春天。
③排:
推开。
④碧霄:
青天。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南园十三首·
其五——唐代·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⑴吴钩:
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⑵凌烟阁:
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这首诗由两个反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豪情。
"
男儿何不带吴钩"
,起句峻急,紧连次句"
收取关山五十州"
,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
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收复关山"
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
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夜雨寄北——唐代·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1.寄北:
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
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
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
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
秋天的池塘。
6.何当:
什么时候。
7.共:
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
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
回头说,追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宋代·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⑴溪柴:
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⑵蛮毡:
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志器》:
“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
⑶狸奴:
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⑷僵卧:
躺卧不起。
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僵,僵硬。
⑸孤村:
孤寂荒凉的村庄。
⑹不自哀:
不为自己哀伤。
⑺思:
想着,想到。
⑻戍(shù
)轮台:
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
戍,守卫。
轮台:
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
此代指边关。
⑼夜阑(lá
n):
夜深。
⑽风吹雨:
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
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⑾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
⑿冰河:
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
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
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
竹里馆
唐代: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
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⑴竹里馆:
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
ng):
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
o):
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
指“幽篁”。
⑸相照: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
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春夜洛城闻笛——唐代·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①洛城:
今河南洛阳。
③暗飞声:
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
声音。
④春风:
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
听;
听见。
⑥折柳:
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
“《乐府杂录》云:
‘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王之涣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思想感情: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⑴入京使:
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
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
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
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
“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
托,烦,请。
传语:
捎口信。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
此时人已年近半百。
不久归:
将结束。
杨花:
指柳絮榆荚:
亦称榆钱。
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
才华和能力。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
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登幽州台歌——唐代·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
⑴幽州:
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
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
过去。
古人: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
未来。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
想到。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
ng)然:
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
古时指眼泪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望岳——唐代·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
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1、岱宗:
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
赋予、集中。
3、决:
裂开。
4、凌:
跃上。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
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登飞来峰——宋代·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
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一作:
自缘)
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⑴飞来峰:
有两说:
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
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
听说。
⑷浮云:
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
视线。
⑸缘:
因为。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游山西村——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⑴腊酒:
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
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足:
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
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
吹箫打鼓。
春社:
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
如果这样。
闲乘月: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
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
u)门:
敲门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1.这是《己亥杂》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已被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第八首)
2.生气:
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
):
依靠。
4.喑(yīn):
哑。
5.万马齐喑:
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6.究:
终究,毕竟
7.天公:
造物主,这里指天帝
8.重:
重新。
9.抖擞:
振作精神。
10.降:
降生。
11.九州:
中国。
12.风雷:
风、雷一般的样子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泊秦淮》—唐代·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⑴秦淮:
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
烟雾。
⑶泊:
停泊。
⑷商女:
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
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创作背景: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
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
陈国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的诗说: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
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
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
秦淮一隅,寄至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