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产业内贸易良性发展的思考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257296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98.79KB
中韩产业内贸易良性发展的思考Word格式.docx
《中韩产业内贸易良性发展的思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韩产业内贸易良性发展的思考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以及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1)
二、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3)
(一)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3)
(二)中韩产业内贸易的特点(5)
三、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原因(6)
(一)技术差距是造成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原因(6)
(二)韩国对华投资加快,加工贸易发展迅速是造成产业内贸易垂直型特点的重要原因(7)
四、促进中韩产业内贸易良性发展的措施(7)
(一)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7)
(二)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实现规模经营(8)
(三)加强跨国技术合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8)
(四)合理解决贸易逆差问题(9)
(五)建立有效磋商机制,解决好双边贸易中的贸易摩擦和纠纷(9)
(六)引导韩资流向,妥善解决好加工贸易问题(9)
(七)加快技术创新,培育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对韩出口规模和提高出口效益(10)
(八)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提高我国的外贸竞争力(10)
五、结语(11)
参考文献(13)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健康、持续发展。
中韩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不断上升,双边产业内贸易往来频繁。
但另一方面,中韩产业内贸易又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性,制约了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合理地促进两国产业内贸易的良性发展,已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深入分析了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探究了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保持中韩产业内贸易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促进两国产业内贸易良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以及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IIT)是指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相似或同类的产品,因此又叫双向贸易,如美国和日本都在出口汽车的同时又进口汽车;
又如,中国在进口家用电器的同时,又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国内生产的家用电器。
由此,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
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产品差别,二是规模经济,三是消费者偏好差别,四是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合。
产业内贸易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备受关注。
理论经济学家用产业内贸易来解释要素禀赋相似国家贸易得以发生的原因;
而实证经济学家则通过检验不同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相关影响因素来提出政策建议。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包括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国际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与地理区位等。
中国与韩国的地缘优势及不断加强的区域经济合作为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开展打下了现实基础;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是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中韩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规模不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为顺利开展与韩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我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实施规模经营战略、提高引进韩国FDI的档次、促进中韩间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且2006年后中国对韩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出现了明显的贸易失衡。
贸易方式和商品结构的调整可改善贸易失衡,而产业内贸易较产业间贸易具有较小的要素调整成本,即选择并重点发展产业内贸易水平高的行业对于改善中韩贸易失衡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研究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既具理论价值,更具现实意义。
文章以理论和实证为两条主线,在对日臻完善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之后,主要对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层面的检验,分析并阐述了相关结论的含义,最后对中国如何在与韩国的贸易交往中提高自身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对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的结果显示:
中韩两国的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整体很高,而原材料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近年来不断上升。
因此,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正面临产业调整与升级的问题。
从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产品差异性和规模经济对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市场结构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行业而异,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产业内贸易程度更高,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在垄断竞争的市场机构中产业内贸易程度更高。
而韩国对华投资对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可能与韩中贸易模式和韩国对华投资规模有关。
同时注重对企业的引导,培养和加强企业对市场多样性需求的认识;
二、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贸易额不断上升。
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7年,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额首次超过千亿美元,达1119.3亿美元,比1991年的50亿美元多出了20倍,年平均增率达30%以上,这一增长速度约是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率1.6倍,韩国对贸易年平均增长率的3倍。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展阶段,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
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而韩国向中国输出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中韩两国贸易中,中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农业和矿业,1999年中国农业比较优势指数是2.44,20世纪90年代后尽管有所下降,但2006年仍达到2.3,2006年为2.38,2007年则高达2.64,90年代以前,中国矿业的显性比较指数都在3.0以上,2007年后仍居2.65以上。
韩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是化工业和机械电子业,韩国的化工产业比较优势指数长期保持在1.5左右,尽管最近几年有一些下降,但依然大于1,2006年和2007年的比较优势指数高1.03和1.31。
而同时,韩国机械电子行业的比较优势仍十分明显,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从1999年的0.42上升到2007年的1.04,而中国该行业2007年的比较优势指数仅仅为0.72,这表明韩国机械电子行业在中国市场上具有越来越强的竞争力。
90年代以来,从贸易额来看,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约为85%左右。
同时,中国对韩国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也上升到75%左右。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
2006年~2007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约为7.1%,工业制成品比重则高达92.9%,中国对韩国主要出口商品的86.1%为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仅为13.9%。
这充分说明两国的贸易已经发展到了主要是工业制成品的相互贸易阶段。
根据谷洛贝·
洛伊德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
产业内贸易是指发生在同一种产业内差异性产品的贸易。
一国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种类型产品,按照SITC标准分类方法,相同类型的产品是指至少属于同章、同类和同组的商品并同时出现在一国的进出口项中。
通常情况下,一国产业内贸易水平如何,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T)来衡量:
T=1-|X-M|/(X+M),而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由不同产业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求得。
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范围介于0-1之间,T=0时,表示该国在这一产业或这类产品上只有进口或出口;
T=1时,表示该国在这一产品或这类产品上既有进口又有出口,而且进出量相等,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化。
T越接近于1,说明该国产业内贸易比重大;
T越接近于0,说明该国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小。
早在本世纪初,韩国学者李准晔等人就曾对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测算,见表1,其测得的数据表明:
在20世纪90年代,无论是涉及所有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还是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是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
这说明,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其地位不断提高。
表1:
1992年~2000年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数据来源:
根据李准晔,金洪起:
中韩贸易结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
(2)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成。
(二)中韩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进一步研究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可以把产业内贸易再细分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品质量很相似,只是在产品特性或属性上有所不同,它是基于消费需求多样化和产生产规模化专业化而发生的。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品间通常存在明显质量差异,它是一种基于产业内国际垂直分工的贸易形式。
根据格林纳韦等人的公式计算,各个产业(出口单价/进口单价)之比在0.75-1.25之间,就说明这种贸易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此范畴之外的则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根据李准晔等人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韩贸易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没有明显提高,相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中韩贸易中起主导作用,而同类商品的相互贸易中所获得的收益差距较大。
以2006年~2007年中韩两国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为例,根据有关统计2006年中国对韩国逆差达81.41亿美元,2007年逆差达108.67亿美元,增长54.15%。
钢铁及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中,2006年中国对韩国逆差为18.57亿美元,2007年逆差为6.75亿美元。
化工产品产业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主要以有机化工产品为主,出口额高达31.11亿美元,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产品合计仅为8.16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对中国车辆及附件的出口额位于韩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第8位,出口额达13.67亿美元,而中国对韩国出口仅为1.007亿美元。
另外,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在钢材类进出口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不锈钢板材,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普通钢板,矿物燃料的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对韩国出口中主要是煤及其制品,而韩国对中国出口主要是石油及沥青提取的油类及制品。
由此可以看出,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呈现严重的不平性,并且以工业制成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
三、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技术差距是造成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原因
中韩两国在同一产业内由于技术差距,导致技术密集型产品与技术密度底的产品存在分工。
2006年1月份韩国产业资源部对58家制造业的调查显示:
韩国制造业技术水平是世界最高水平的80%左右,与中国相比,韩国的技术水平平均领先4成。
两国在机电﹑电子通讯设备以及纺织品服装上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
韩国在这些产品方面比中国具有优势,而中国受技术的限制,只能凭借其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在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纺织品面料,非核心技术的电子部件以及电脑﹑汽车组装等中下游生产环节具有相对优势。
从而形成了双方在同一行业内部上下游生产环节的分工。
同时,技术差异引起同行业内垂直型的“产品差异”分工相应地带了相关中间产品﹑产成品的产业内贸易。
(二)韩国对华投资加快,加工贸易发展迅速是造成产业内贸易垂直型特点的重要原因
据韩国产业资源部统计:
按年度计算的韩国对华投资额和出口额之比一直维持在0.9左右。
这显示了韩国对华出口为投资拉动型出口,而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有两大特点:
一是加工制造业居多,据韩国产业资源部统计,2006年,韩国对华投资中制造业投资达94%,2007年占到了89.7%;
二是韩国对华投资基本属于成本节约型投资。
由于韩国国内劳动力成本,公共费用提高,这些都加速了韩国对华轻纺、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在产业结构上,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鞋、纺织食品、机械加工、电子装配等投资成本低、见效快的轻加工业。
中国从韩国进口化工、针纺原料及机械电子类中间产品,而对韩国则输出附加值及质量、规格要求均较低的针纺和电子元器件产品为主。
这种产业内垂直型分工格局决定了双边贸易呈粗放型增长的特点。
四、促进中韩产业内贸易良性发展的措施
不断完善我国对韩的产业内贸易结构,使之从低质量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向高质量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过渡发展,是推动中韩贸易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
技术差异是导致我国对韩国产业内贸易以低质量垂直型为主的直接原因,因此积极培养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在一些产品生产上的技术含量和研发水平,对于优化中韩产业内贸易结构,扭转我国对韩贸易中的不利地位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我国政府不断完善自身技术,力求实现自身产业升级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技术帮助。
而我国企业也应抓住机遇,开发核心技术,利用新技术不断改造现有产品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创造出适合不同消费者口味的产品,促使传统产品向精加工、多功能、高附加值的科技新产品转换,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逐渐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结构发展,最终改变中韩两国贸易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实现规模经营
我国企业要更好的发展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就必须在加强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之上提升国内产业的规模水平,形成产业持久的竞争力。
与韩国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规模要小得多,这些企业或由于规模太小,未达到最低有效规模;
或者尽管企业规模较大,但未实现规模经营。
因此,要加快国内企业的资源整合,建立起专业化的大型企业,实行产、供、销、科研开发一条龙经营,建成具备竞争实力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提高企业在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以规模经济为基础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中高价值链分工的高质量经营管理。
(三)加强跨国技术合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鼓励外商对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环节进行投资,加强与韩国跨国公司的合资与合作。
韩国有三星、LG、现代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先后来中国投资建厂,有的甚至准备把研究中心搬到中国来。
中国应抓住这一机遇,争取与这些韩国大公司合资和合作,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和国际知名度。
总之,要不断优化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结构,积极发展两国水平型特别是高质量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缩小乃至改变现阶段我国对韩贸易逆差,实现中韩贸易的和谐发展。
(四)合理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韩国应当更多地向中国开放市场,为了扭转中韩贸易过程中中国严重的逆差局面,使双方贸易关系稳定发展,韩国应该在发展双边贸易的过程中作更多的努力,降低贸易壁垒,增加对华进口。
截止2007年8月,韩国的外汇储备额为1704.9亿美元,超过了其总外债规模,这说明经历过严重金融危机的韩国,已经具备名副其实的对外支付能力,所以韩国有能力增加进口,特别是从中国的进口来解决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
(五)建立有效磋商机制,解决好双边贸易中的贸易摩擦和纠纷
中韩双方应积极参与WTO现行机制的完善和建设工作,在WTO的规则下,更地加强交流合作,特别是充分发挥民间沟通机构的作用,加强两国行业协会与进出口商会之间的合作,及时交换信息,规范企业的行为,决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使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六)引导韩资流向,妥善解决好加工贸易问题
如上所述,韩资企业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且是中小企业居多,地区特点明显。
对华投资的结果是加工工业生产能力急剧扩大,加工贸易成为韩国投资企业出口的主要方式。
然而,由于现阶段加工贸易多为技术含量不高,大多属装配环节,因此对中国的出口结构、产业布局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所以,当前应结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倾斜政策取代地区倾斜政策,利用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韩资流向通信、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及深层次的农产品深加工、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带动技术贸易、大型设备等贸易的发展,同时完善基础设施,降低运输成本引导韩资流向中西部地区。
避免加工贸易的“高进低出”、“转移利润”、“资本外逃”现象,提高加工贸易的出口效益。
(七)加快技术创新,培育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对韩出口规模和提高出口效益
对中国本土企业而言,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开发自己核心技术,使中国企业在某一领域的技术处于明显的领先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决定着一国的总体竞争优势。
目前,中国在对外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基础薄弱,国家已经在信息产业、新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等多个新技术产业方面制定了产业倾斜政策,中国企业应抓住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产品开发,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是改变中韩贸易产业内不平衡性和垂直型贸易方式的必由之路。
总之,要不断优化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结构,积极发展两国水平型特别是高质量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缩小乃至改变现阶段我国对韩贸易逆差,实现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和谐发展。
(八)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提高我国的外贸竞争力
积极进行产业升级,重视发展高新技术,把发展高新技术与劳动力资源优势这两个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
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高新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无法同发达国家在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上形成水平分工。
跨国公司之所以不对我国进行水平一体化投资,原因也在于此。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竞争优势不在技术水平上,而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上。
因此,一贯以来我国的传统贸易模式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即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实行分工,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诚然,为了解决就业压力问题,我们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仍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但从长期来看,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性技术优势却是势在必行。
因为只有我国的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展,我们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改善商品结构,实现产业内贸易的升级。
用钱纳里和泰勒对产业发展三分阶段划分的概念来描述我国现有的产业发展水平,我国的产业正处在早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并兼有向后期发展的特征。
这种产业结构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约束主要表现在商品结构的低层次上。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虽然现在工业制成品在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远远超过初级产品,但制成品中高附加值、高技术、深加工的重化学工业产品、机电产品所占比重甚小,而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
可见,这种出口商品结构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要求的产品特征相去甚远。
要改善我国现有出口商品结构,就必须在某些战略性领域赶超,形成有中国独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实现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的内涵型扩张,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符合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要求,最终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结语
当今世界经济已从商品的国际化进入生产的国际化,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商品贸易的发展速度,并呈现出直接投资补偿技术贸易劳务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中国与韩国之间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逐步向产业内贸易发展,并产业内贸易中呈现出由互补到竞争的发展态势,这归根结底是产业结构差异及调整所带来的虽然中韩贸易从建交之初的产业间贸易上升到产业内的垂直贸易,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形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在垂直贸易的商品中,各个商品的分工程度仍然有较大的差异中韩呈水平分工态势的商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在当今世界贸易格局中,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市场前景不容乐观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来促进贸易结构的升级,对于推动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宏,胡春叶.国际经贸探索[J].2009,
(2).
[2]张宏,丛静.影响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
(2).
[3]李准晔,金洪起.中韩贸易结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
(2).
[4]林琳.促进中韩双边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J].亚太经济,2008,(6).
[5]秦熠群,金哲松.中韩产业内贸易结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3).
[6]林琳,张浩.中韩两国双边贸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理论学刊,200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贸易 良性 发展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