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通识课四大名著鉴赏笔记最新最全听课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249259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100.82KB
尔雅通识课四大名著鉴赏笔记最新最全听课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尔雅通识课四大名著鉴赏笔记最新最全听课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尔雅通识课四大名著鉴赏笔记最新最全听课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脂评情况复杂,不可一概轮值,应用正确的态度,尽量分辨,了解不同人的角度、观点不同。
1、曹雪芹家人:
畸笏叟(曹父),曹棠村(弟);
2、曹雪芹亲友:
孔梅溪、松斋;
3、合作者:
脂砚斋(虽为重评,但评了4次);
4、圈外人:
鉴堂、绮园、玉兰坡,立松轩。
四、脂评本的价值:
1、提供了作者写作的情况:
①原稿的回数(并未在写作中直接分好);
②初稿已基本写成,末回是“警幻情榜”;
③很多地方未分回;
④被借阅者迷失了五、六稿;
⑤前书《风月宝鉴》;
⑥曹雪芹未修补完全书就已逝世(1764年);
⑦脂砚斋于曹雪芹逝世半年后离世(1764年)。
2、秦可卿情节初稿及回目;
3、八十回以后后半部佚稿;
4、人名、地名的寓意。
第三讲索引派与自传说的谬误
一、索引派的谬误:
(一)索引派定义:
索求曹雪芹隐去的事情
索引派认为小说故事表面上讲的是这一个故事,隐去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实际上是通过小说用荒唐言、假语把它说出来。
方向有误,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牵强附会,错误地把文艺形象与现实的人相联系。
(二)索引派示例:
1、顺治皇帝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
2、明珠家事说;
3、张侯家事说;
4、傅恒家事说;
5、和珅家事说;
6、吊明之失,揭清之亡说——蔡元培《石头记索隐》;
7、宫闱秘事说。
(三)索引派成因:
《红楼梦》创作具有较强先进性,超越当时的文艺理论。
(四)新索引派:
新索隐派(刘心武的秦学):
编造历史
二、自传说的谬误:
(一)自传说定义:
自传说(自叙说):
胡适——红楼实际上是作者的自叙传。
成功将小说作品和作者自己的家世、背景相联系,但未深入了解小说的虚构本质,将小说与作者家世相对等,有失偏颇。
(二)驳斥理由:
1、小说本身并非始终以贾宝玉为主线;
2、政治环境不允许;
3、伦理不通;
4、作者并无完全相似的经历。
第四讲石头撰书与甄贾宝玉
一、石头是曹雪芹虚拟的原始作者:
石头≈作者;
补天=科考,经国济世
石头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石头记中更多是作者家中长辈的经历。
石头记:
石头写的故事,石头城的故事。
书中多处文字以石头口气叙说,石头自称“蠢物”而不是“我”。
二、石头通灵:
“通部情案,必皆从石兄挂号,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
”——脂砚斋
三、虚拟石头撰书的主要意图:
(一)强调“满纸荒唐言”的小说中所蕴藏之“真”;
(二)兼备两种叙事方法之所长(第一与第三人称)
第一:
给人亲身经历的感受,增强真实性;
第三:
叙述方式自由,范围广。
四、设置甄贾二府的作用:
(一)提醒“真与假”;
(二)“明写”同“暗点”。
五、石头的转移:
四大关键:
贾家之败;
元妃之死;
黛玉之死;
甄宝玉送玉
第五讲眼泪还债与黛玉之死
一、眼泪还债的特定含义:
1、林黛玉报答前生“甘露之惠”;
2、切合故事情节;
3、“潇湘妃子”雅号的寓意:
(1)解释林黛玉心理;
(2)暗示林黛玉命运。
二、《终身误》&
《枉凝眉》:
《终身误》——薛宝钗;
《枉凝眉》——林黛玉
三、明义的题诗——“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四、林黛玉的花名签——“莫怨东风当自嗟”
五、贾府中人看法(对宝黛二人关系)——府人皆知
六、其他线索——林黛玉不断为宝玉牺牲,为宝玉痛苦。
第六讲褒贬纷争的薛宝钗
一、贬宝钗议论的出现及原因:
贬宝钗的议论出现在120回本刊行之后,前八十回中宝钗不是宝黛之恋的障碍,后四十回众人集体“谋杀”黛玉(调包计),众人形象发生了变化。
在一百二十回本中的宝钗,具有以下形象:
1、封建卫道者(但作者曹雪芹本身不可能具有明确的反封建意识);
2、主张仕途经济(但主张仕途经济并不一定就是封建卫道者);
3、恪守封建道德(但林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避尊者讳也是封建宗法等级思想的体现)。
综合以上三点及分析可看出,作者本身绝无适意贬宝钗之意。
二、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关系:
金玉良缘、木石前盟被后人误解成为三角关系,实与作者本意貌合神离。
黛玉对宝玉——泛爱(因而难免会有妒忌)
宝钗本身并未与黛玉争过宝玉
在第二十七回,宝钗“滴翠亭扑蝶”时,作者已经将宝钗的心理详细描述,并未有所遗漏,宝钗绝非恶意嫁祸。
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薛宝钗)兰言解疑癖”中,薛宝钗劝导林黛玉少读如西厢之类的杂书;
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想私下煮好中药给黛玉带来,免得外人说道,两人始得相知。
从以上诸多情节都可以看出,原作者并不想把三人写成三角关系
三、宝钗为人并不虚伪:
金钏儿投井自杀,宝钗是安慰王夫人,以减轻其精神压力并非虚伪。
四、作者态度:
宝钗——“随分从时”;
梁鸿和孟光——举案齐眉
作者写人并不是从某一种观念出发。
从作者自身的角度看,他怀金悼玉,对薛宝钗一生的遭遇抱有同情。
作者曹雪芹对现实不满,客观上对封建意识形态有很多冲击、批判,应将作者主观意图通作品客观意义相区分。
作者本身绝无以贬宝钗来反封建之意。
宝玉三大病:
情极之毒、恶权、重情不重礼。
第七讲对史湘云由来已久的误解
一、史湘云的身世、性格、为人:
身世:
从小父母双亡,婶母待她不好
性格:
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憨湘云醉卧芍药裀),爱淘气(生烤鹿肉),不瞻前顾后(憨直点戏子),诗才敏捷(秋阴捧出何方雪,咏白海棠时压倒群芳),。
娇憨可爱(醉卧芍药裀(青石板上)),襟怀坦荡
“(史)寒潭渡鹤影,(林)冷月葬花魂。
”一句诗昭示两人日后结局。
二、史湘云和贾宝玉的关系:
青梅竹马,知己好友
三、由来已久的误解及原因:
(一)误解:
认为最后宝钗早产而死,宝玉当更夫的时候遇到湘云,然后两人同湘云的忠婢翠缕不知所踪。
(宝玉湘云结为夫妇)
(二)误解根源:
书中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双星”实为“牛郎织女星”:
意为到老都分离,不能在一起
(三)结局:
嫁给皇孙公子卫若兰,又因为金麒麟的误会与卫若兰分离
(四)脂砚斋评:
“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个金麒麟,是间色(陪衬之意)法也。
”
第八讲王熙凤、巧姐与刘姥姥
一、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写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最精彩的角色。
情节、文字精彩纷呈,对话谐趣横生。
(一)政治性很强的角色:
贾府可以看做是封建宗法统治的缩影,作者更是有意识地以小喻大。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第十三回中,宁国府办理秦可卿的丧事,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
凤姐分析宁国府五大弊病:
人口混杂、遗失东西;
事无专执、临期推委;
需用过费、滥支冒领;
任无大小、苦乐不均;
家人豪纵。
解决方法:
岗位责任制;
规定制度、有令必行;
领导以身作责。
“裙钗一二可持家”——王熙凤管理宁国府,贾探春管理大观园(生产承包制)
(二)王熙凤的是非褒贬:
改革开放前,王熙凤是封建地主阶级权欲、贪婪的阶级本质代表。
但将王熙凤当作是“反面人物”却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思想,曹雪芹笔下金陵十二钗,无一人是反面人物。
在书中,虽有兴儿(仆人)对王熙凤的评价是“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又有别人对她的“胭脂虎”、“女曹操”、“阎王老婆”等评价。
但是王熙凤其人相当复杂,更何况对于未曾侵犯其利益之人,王熙凤从未有过害人之心。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雨鉴“毒”之一字并非完全是狠毒的意思,还有相思局设的绝妙的意思
王熙凤虽爱弄权揽事敛财(弄权铁槛寺),但是她也有节制,讲身份。
贾母给宝钗过生日说贾母小气,鸳鸯抗婚怪贾母,拿贾母头上的疤开玩笑等等情节更是体现王熙凤敢于和贾府高层开玩笑,见缝插针。
(三)王熙凤的结局:
结局:
被拘禁于狱神庙与刘姥姥等人相逢,回家后被丈夫所休。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二、刘姥姥和巧姐:
(一)刘姥姥: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一进”——借贷,为“二进”、“三进”埋下伏笔。
“二进”——答谢并游览大观园,透过刘姥姥的眼睛看出贾府的盛况。
“三进”——看贾府之没落。
刘姥姥进大观园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的体验,但更加生动,更具艺术夸张。
(二)巧姐:
判词: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情节更多应在八十回之后,被狠舅奸兄骗卖,流落烟花巷被刘姥姥救出,嫁给板儿
第九讲幸运的晴雯和不幸的袭人
一、晴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一名):
(一)幸与不幸:
从出场到死亡完全出自曹雪芹笔下,未曾受到后人的续写改编,形象亦未发生改变,因而是幸运的。
而袭人因为受到续写改编,在一百二十回本中饱受后人讥讽。
(二)晴雯为人及性格:
出身低微,反抗性最强(藐视王夫人为了笼络丫头施给小恩小惠,讽刺袭人讨好主子,给袭人取绰号“哈巴狗”),率直任性不收敛,嫉恶如仇。
对赵姨娘虐待芳官被众小孩弄得狼狈不堪感到大为称心。
抄检大观园时唯独晴雯不满。
(三)几处重要情节:
1、宝玉挨打之后支开袭人,让晴雯送手帕给黛玉显出晴雯——纯真无暇
2、宝钗与宝玉说笑时,晴雯自己都要休息了嫌这些人天天往这跑,给黛玉吃了闭门羹——率直任性
3、坠儿偷了平儿的手镯子,平儿只对麝月讲,晴雯知道后用钗子戳坠儿的手——嫉恶如仇
4、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表现出晴雯作为奴才、最少奴性,希望宝玉与她平等相处,尊重她的人格
5、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表现晴雯对宝玉真情切意,敢于牺牲自己。
6、“寿夭多因诽谤生”,将晴雯之死借他人之口以真假两种不同的口吻叙述出来,既不失真实(喊娘亲),又不甚凄惨。
7、宝玉以《芙蓉女儿诔》表现自己的愤慨,小说在最黑暗处显露一丝光明。
二、袭人的为人和贬袭的倾向:
袭人出身贫苦,在环境影响下形成了与晴雯截然相反的思想性格。
温柔和顺,随分从时,似桂如兰,让人可亲。
合乎当时的妇道标准和礼法对于奴婢的要求。
受后四十回续书以及评书者的影响,读者多贬之(因参与调包计);
更有强烈贞洁观的评点家认为袭人本失身于宝玉就应该始终相伴“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袭人或许奴性明显,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能过多苛责。
袭人进言只是其尽职尽责的表现,只是其对宝玉的关心、担忧之意,并无告密之嫌。
第十讲小说中的诗词曲赋
一、曹雪芹是小说家还是诗人?
在当时,写小说之人的地位并不如今日,周围亲友更多地将曹雪芹视作诗人。
友人敦敏在曹雪芹逝世后写诗怀念“逝水不留诗客杳”(比作阮籍)、“诗才忆曹植”(比作曹植)、“狂于阮步兵”,敦称的“鹿车荷插葬刘伶”(比作刘伶);
友人张宜泉“谢家池塘晓路香”(将曹雪芹比作谢灵运);
又有“直追昌谷破篱樊”——比作李贺,敦诚“牛鬼遗文(最早被杜牧用来形容李贺)悲李贺”。
又有“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红楼梦》全书中以作者的名义写的诗只有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首,全书创作曾经五易其稿。
脂砚斋评:
“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意”,曹雪芹写曲:
“语句泼辣,不负自创北曲”。
书中写“葬花”与唐代诗人韩偓“哭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楼梦》中人物越重要越虚,与西方小说大不相同,留给人最大的想象余地。
以上种种可体现曹雪芹即是诗人又是小说家。
二、小说里的诗词曲好不好?
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多数读者(年轻人)认为诗词写得好,少数读者(专家、学者)认为诗词写得不好。
贬低书中诗词者问题在于衡量诗词优劣的标准不对,曹雪芹写《红楼梦》一书时写入诗词更注重真实性,不曾突破小说本身设定的限制,更接近“女儿笔墨”,“香奁体”、“初唐体”为主,更切合小说创作的本来目的。
(春花秋月)
小说中人物写的诗词要为形象服务,应切合每一个人物的性格、思想、修养。
三、小说中作诗谁是第一高手?
(“可叹停机德(钗),堪怜咏絮才(黛)”。
小说中作诗谁是第一高手?
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
史湘云——咏白海棠“秋阴捧出何方雪”
林黛玉——咏菊“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曹雪芹自题)
薛宝钗——螃蟹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三、贾宝玉诗才如何?
不愿与姐妹相争,实则诗才不弱。
《芙蓉女儿诔》;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不求大士瓶中露,但乞嫦娥槛外梅”;
。
第十一讲续作与原著的落差
前提:
前八十回曹雪芹,后四十回后人续作。
后四十回应该是由程伟元、高鹗收集后人续作增删补改。
依据:
1、后四十回没有曹雪芹一言一字;
2、续书与脂评提示无一相合:
续书
脂评
贾府
“沐皇恩,复世职。
“兰桂齐芳,家道复初。
“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贾宝玉
其父贾政依旧强迫其参加科举;
出家前留恋红尘
贾政已经不强迫其参加科举;
“狱神庙”经历;
出家即“悬崖撒手”
林黛玉
为“调包计”误会贾宝玉,气愤而死
为贾宝玉“狱神庙”受苦泪尽夭亡
薛宝钗
参与“调包计”
没有“调包计”;
与贾宝玉“水到渠成”
袭人
宝玉出家时出嫁;
贾府事败出嫁,之后供养原主
元春
圣恩隆重,发病而死
其死与政治斗争有关(类似《长生殿》)
迎春
贾母临终前身亡
受孙家种种迫害身亡
探春
嫁后仍能锦衣回家探亲
远嫁不归
惜春
栊翠庵中出家;
衣食不缺
公府千金缁衣乞食;
“独卧青灯古佛旁”
史湘云
贾母死时,夫婿暴病
未曾点明,渐渐淡出
妙玉
流落瓜洲渡口,风尘肮脏(拼命挣扎)违心愿
凤姐
赵姨娘死后相信因果报应;
死后“衣锦还乡”
“狱神庙”经历;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巧姐
险被卖于藩王;
嫁于财主周家
流落烟花巷;
后嫁于板儿为妻
李纨
贾兰考中后无下文
贾兰有出息前已死
香菱
借因果报应,幸免存活于夏金桂毒害;
后生育时死
受夏金桂迫害致死
鸳鸯
追随贾母而去
独处未死
贾芸
有所成就,仗义探庵
续书与原著落差:
(一)变了主题,与书名旨义不符
把家庭从荣华富贵到没落这一主要话题写成男女婚姻恋爱故事,把红楼梦写成良缘梦。
(二)过于穿凿,求戏剧性而失真
不符合作者美学理想(注重真实性)。
作者本意是将自己生活中所见之悲欢离合按迹觅踪、合乎情理写出,“不敢稍加穿凿,徒然供人之目”
续书中,“调包计”即是“穿凿”明显之例,婚嫁之时即是黛玉香消玉殒之时,明显失真。
(三)扭曲形象,令前后判若二人
续书中擅自更改人物形象:
1、贾宝玉:
厌恶仕途——“道学先生”
诗才风流倜傥——诗才平平
2、林黛玉:
从未规劝过宝玉科考——劝宝玉读八股,取功名
3、贾母——势利
4、薛姨妈——奸诈
(四)语言干枯,全无风趣与幽默
续本言语干枯,幽默风趣尽失
前八十回无论灯谜、“解妒”药方、“贾芸认父”皆风趣幽默
(五)缺乏创意,重提或模仿前事
续书中不断重提或模仿前书中的情节,缺乏自信,缺乏创意。
诸如回忆海棠诗社,宝玉、凤姐回忆病情,两番入家塾时回忆秦钟,钗黛二人回忆海棠诗社,薛蟠再杀人,宝玉再忆雀金裘,再提太虚幻境,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等情节多是对前情的重提亦或是模仿,实在不高明。
(六)装神弄鬼,宣扬封建迷信
前八十回唯有秦钟死时,偶提鬼神之事,不过也是借此讽刺社会官吏的贪权畏势。
后四十回妄把通灵宝玉当作宝玉的灵魂,将其鬼神化;
林黛玉死后大观园中出幽魂,潇湘馆听鬼哭;
鸳鸯之死是由可卿引其上吊;
赵姨娘恶有恶报……鬼神之说纷繁复杂,毫无意义。
(七)因袭前人,有时还难免出丑
续书中“调包计”抄袭他人(《聊斋》);
黛玉焚稿——抄袭明代才女冯小青;
夏金桂害人自害——《窦娥冤》;
八十七回“失意人逢失意事”——秦观《鹧鸪天》;
八十九回“绿窗明月在”——崔颢;
“瘦影正临春水照”——冯小青《焚余草》;
“心病终须心药治”——《指月录》;
宝黛二人谈禅时“禅心已作沾泥絮”——宋代参寥写给妓女的诗(“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第十二讲红楼梦还是良缘梦以及改编等问题
一、续书评价:
《红楼梦》的续书虽然保留了悲剧的气氛,不过悲剧减弱了,性质也改变了,悲剧范围也缩小了。
书中开篇即有作者本意:
“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相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皆定”
续书作者未能理解曹雪芹深意,将“红楼梦”理解成为描述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良缘梦”(金玉&
木石)
续书中对于封建婚姻的悲剧描写,在前书中已早有揭露(元春、迎春),且前书中蕴含的悲剧范围要大得多,不仅限于宝、黛、钗三人的婚姻恋爱悲剧。
二、其他改编版本:
(一)1962年越剧版:
1962年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版电影《红楼梦》(非常成功)
出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词句;
其实源于《红楼梦》的另一种弹词形式。
其思路是拿“良缘梦”统一全剧,主要表现的就是宝、黛、钗三人的婚姻恋爱关系,与之无关的所有情节(可卿之死、元妃省亲、“二尤”、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等)全部删掉,将宝钗在三人关系中的角色做必要的修正。
但终究改变了原作者的思路,改变了原著的构思和主题。
(二)1987年央视版:
1987年由周雷(主要工作)、刘耕录、周岭改编,王扶林导演的电视剧版本,共36集。
迄今为止重播了700多次,难以超越。
思路:
尊重曹雪芹原著的思路,遵从荣衰、兴衰、荣枯一条线。
缺陷:
未对书中语言、对话作适当修改,稍显不自然;
八十回之后无统一意见,电视剧采用了史湘云结局。
前八十回拍了30集,后四十回拍摄了后6集,但值得议论的地方有很多,但编剧尊重作者。
(三)1989年北影版:
1989年谢铁骊导演6部8集735分钟
(四)改编《红楼梦》的问题:
1、剧本问题;
2、导演;
3、演员。
(五)现代续书者:
现今已经不具备当时的环境、历史条件,续写《红楼梦》难以完成。
如今更应注重研究曹雪芹原作的思路,科学总结艺术的经验。
侯会解读《水浒传》
第一讲《水浒传》的思想主题
《水浒传》以全景式的宏阔场面艺术地再现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写出了这场起义如何以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继而衰败的过程
鲁迅曾评价《红楼梦》为“时代精神之大宫阙”。
那么《水浒传》就是“时代精神的阿房宫”。
一、历来评价:
大多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批评诋毁:
1、封建士大夫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说这是晦盗之书,明代田汝成认为此书:
“奸盗脱骗,机械甚详”,“变诈百端,坏人心术”。
(诅咒作者祖孙三代皆哑)
2、当代孙述宇认为:
(1)水浒是强人说给强人的故事;
(2)水浒诸人造反的目的是图一时快活,劫富而不济贫,仗义疏财不过是一个好汉对另一个好汉的个人资助,并非用以救助广大的穷苦百姓;
(3)好汉的心态是相当典型的法外强徒的心态,嗜杀成性,对妇女疑虑重重,只讲小圈子的道德,不值得歌颂。
以上评价并非全无道理,不过很不全面,未能把握小说精髓。
一、八方面分析评价:
(一)从小说命名,看小说作者的立场
小说以“水浒”命名背后有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水浒”一词源于《诗经·
大雅》的一首周族史诗《緜》,叙述本来生活在滨地的周人为躲避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由头领古公亶父引领,迁徙到今陕西岐山一带。
由此可以看出小说作者罗贯中对梁山好汉的态度是充分肯定的。
(二)开明文人对水浒的解读
1、明代后期思想家李贽(号卓吾)为《水浒传》作序高度赞扬梁山好汉,他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个颠倒的社会“小贤役大贤,小德役大德”,真正有本领有道义之人反而被逼落草为寇,梁山好汉皆忠义之士,其中宋江是顶尖人物“身居水浒,心在朝堂”。
2、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提出小说的主题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
(1)在贯华堂本第一回的回评中提出写反面人物高俅的原因是“乱自上作”,错在统治阶级;
若先写一百零八人则是“乱自下生”,错在老百姓;
(2)从读者想不到的地方,挖掘作品深意,揭露社会黑暗:
在小说第五十一回的回评中提出,把持朝堂、祸乱朝纲的赃官及其走狗层层延伸、上下勾连、渔猎百姓。
以上两位封建文人都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准确把握《水浒传》的思想脉络,了解小说家面对历史现实所产生的满腔的愤恨和强烈的不满,了解他们同情、歌颂造反者的根本原因,能够抓住小说的主题,肯定好汉造反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三)水浒是农民起义的史诗还是“为市井细民写心”?
将宋江等人的起义定位是农民起义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后半叶,由学者王利器在1953年写文《水浒传与农民革命》提出。
其依据有:
(1)水浒好汉的情感是农民式的(“智取生辰纲”时白胜所唱山歌);
(2)小说第七回中形容起义者的联语“农夫背上添心号,渔夫舟中插认旗”;
这一提法在当时被广泛接受,对文学史教科书大有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起义”的提法大受挑战,有学者认为《水浒传》更多地反应市民斗争。
梁山好汉大多不是农民,而是城镇市井的居民,其活动范围大多处于城镇市井的酒楼茶肆,没有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
因而《水浒传》的主题应该是“为市井细民写心”(最早由鲁迅提出以阐述《三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尔雅 通识课 四大名著 鉴赏 笔记 最新 听课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