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大题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234723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5.62KB
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大题答案Word格式.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大题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大题答案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要通过教学来进行,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因此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7.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判断,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活的有关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
同时,道德行为的形成还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
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8.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因此,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持久的而非短暂的。
9.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培养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民主法治等多方面。
因此教育不仅仅是道德品质教育,故题目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10.直观教学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直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因此它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教学原则。
11.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
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
由此可知,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有意识的;
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二者不能等同。
12.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
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和发展;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和消极型之分,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的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阻碍作用。
教师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
13.
201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性。
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
同时,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样政治经济制度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14.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
15.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
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本说法错误。
16.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
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不同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
德育过程影响品德形成过程,品德的形成需要德育来促成。
区别:
(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儿童品德进行培养的过程,它是受教育者与外部教育相互作用的过程。
(2)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人在外部影响下,内部思想品德的变化发展过程,是主体人与外部各种教育、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一定思想品德变化发展结果的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和发展范畴。
品德形成是人的发展过程,是儿童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构建完善的过程。
它侧重于道德主体的内部运动。
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因此,品德形成过程是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17.
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①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故,教育是有目的地影响人的活动。
②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③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自发的,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才是教育。
18.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1)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包括: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19.逆向迁移即负迁移
逆向迁移和负迁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指得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两者本质完全不同。
20.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等几个要素。
在这几个要素中,遗传因素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由遗传决定的结论。
第一,先天素质本身就不完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是因胎儿期由于母体环境的各种变异的影响。
第二,先天素质职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
第三,同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与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1.
2012
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
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够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22.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直观教学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或在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而不能把直观作为教学的目的。
23.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24.负强化就是惩罚
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不同概念。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不良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5.
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6.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成正比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而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领域。
知识与能力是互动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会更好地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能力又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
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知识的吸收与积累,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快、越多。
机械地说知识与能力成正比,说法有失片面。
27.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如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对学习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迁移对学习起干扰、阻碍的消极作用。
由此,笼统地说学习迁移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是不准确的。
28.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
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二、简答题
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3.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慢,而人们不需要的、不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快。
②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形象性的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
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就越多。
③学习程度。
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要好。
当然过度学习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④材料序列对遗忘也会产生影响
4.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
—评估—情绪,即对情境的评估引出了情绪,且这种评估是一个皮层过程,因此,皮层的兴奋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所以,阿诺德的学说被称为评估—兴奋学说。
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需考虑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学校的实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6.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7.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的特征占据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
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前提,并孕育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这即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
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8.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1)真诚。
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
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2)尊重与接纳。
相信学生是有价值的人,并帮助学生相信自己的价值,无条件相信学生有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
(3)同理心。
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前提。
包括三个条件:
①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
②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
③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教师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参考系,从学生的立场、利益、处境出发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
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
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批改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査与评定。
10.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品德形成的动力。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德育活动与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11.简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实施启发式教学。
(2)设置合适目标,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合理利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表达明确期望,提供及时反馈
(6)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12.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1)教师的一般综合能力。
教师的一般综合能力主要指教师具备广泛的基础知识;
良好的人品;
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
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要求教师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相关知识;
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形成学科的思维方式。
(3)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
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包括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先进的教育理念;
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较高的教师专业能力。
总的来说,教师需具备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教育机智等。
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
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14.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坚持。
15.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要及时。
一般来说,当天学过的内容要在当天之内进行复习
(2)复习要合理。
复习方法合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用的方法有:
①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
②在复习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简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
③复习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其中综合识记效果最佳。
④让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3)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
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佳。
16.简述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福勒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简述学科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这个原则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而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但是这个学派的理论较多强调的是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而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
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准备也较少关注。
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18.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现代先进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结合知识、技能中存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等思想政治教育。
(2)贯彻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19.简述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整合性;
(4)功能性;
(5)社会性。
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知识 能力 历年 真题大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