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新课标新人教版).doc
- 文档编号:2121836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
- 页数:37
- 大小:159KB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新课标新人教版).doc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新课标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新课标新人教版).doc(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目录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2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6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8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0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 10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 12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14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16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18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20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22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22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4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6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28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8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30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32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4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4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6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
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
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
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
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
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理由:
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说学情
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提问导学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运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通过图片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不应让学生记忆这四个方面,需要归纳为:
(1)直接或间接(化石燃料)为地球提供大部分能量。
(2)维持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以案例分析进行阐述。
对太阳大气层的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现象对应关系要弱化。
运用了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并从地球磁场、地球电离层和气候异常等方面归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辐射的概念、来源、波长等只作一般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像是通过作用气候、地球电离层和磁场而发生的,主要包括磁暴、无线电短波通讯被干扰、极光和气候异常等。
3.教材涉及太阳活动的概念、标志和周期需要明确,而太阳大气分层及对应太阳活动现象只作一般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归纳总结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2.本节多次采用了统计图表,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读此类图表的方法和程序,并学会对图像信息进行概括提取,其中要对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变化统计图(图1.13b)的曲线进行趋势化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几种相关关系,并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关系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布和变化规律,是认识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基础。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在地球上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学难点:
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难点是因为学生对相关的理化知识欠缺,要完全理解对于高一学生难度很大,需要教师不要过多涉及发生机制,多用比喻方式说明。
二、说学情
本节中太阳能量来源等内容,涉及了学生不具备的其他学科知识,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建议对这些内容采用讲授法,同时提供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并不陌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在发散的基础上归纳。
三、说教法
启发式讲授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说学法
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
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
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
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
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其划分依据;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重点。
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对认识以后各章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有统摄作用。
教学难点:
1.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必修 一全册说课稿 新课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