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法5清法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212059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78KB
中医八法5清法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八法5清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八法5清法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治疗时应该配合其它症状进行治疗。
治疗时清热药和补气药同时使用。
(b)阴虚发热:
治疗时配伍清热、补气健脾的药物如人参、白术、茯苓。
(6)中暑高热患者的治疗:
中暑主要是由于遭受炽热阳光的照射,身体出现大量汗液,导致体内阴液不足。
暑热不断侵袭肌表之后,不断侵入体内的气血循环加速,体温增加,患者体内出现高热。
参考处方:
生地10克、石斛10克、麦冬15克、北沙参15克、陈皮5克、黄芩5克、生石膏30克、牡丹皮3克、甘草5克、薄荷10克、桂枝3克、白术15克、山药15克。
(7)用清法治疗口舌生疮:
(a)应该分清病程的长短;
短期口舌生疮(1-3月),长期3月以上。
(b)口舌生疮主要是由于心热证造成的,病程长的应该考虑心热证可能传导其它脏腑,如小肠等。
(c)治疗不能长期服用清热药、泻火药,应该同时配伍滋阴药,如麦冬、白芍、女贞子等。
同时应配伍利湿药物如:
泽泻、茯苓等。
(d)病例(口舌生疮同时兼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的治疗)
(1)症状:
患者口舌生疮,嘴唇肿得非常严重,同时伴有糖尿病,因服用麻油鸡,隔天出嘴唇牙龈肿胀的情况,已经治疗两个多月无效,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
(2)糖尿病患者中医称为三消,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
西医认为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过高引起。
(3)三消出现是因为人的体质不同而引起的,有的停滞在上焦(肺),会出现口渴想喝水;
有的出现在中焦(胃),会感到肚子饥饿,经常想吃东西,有的停滞在下焦(肾),会出现经常想要拉尿。
(4)治疗原则:
用药必须加强使用清热、泻火药物,同时配伍足够的滋阴药物,再配伍利湿健脾的药物,将邪热从胃中排除。
参考处方1:
白芍10克、生地15克、知母10克、麦冬15克、北沙参15克、陈皮5克、白术15克、苍术20克、龙胆草5克、黄连5克、白花蛇舌草20克、怀牛膝15克。
参考处方2:
白芍10克、麦冬15克、北沙参15克、白术15克、苍术20克、龙胆草5克、白花蛇舌草20克、甘草5克、怀牛膝15克、大黄5克、枳实3克、厚朴5克。
(e)病例,患者症状:
口苦、咽干眼睛红肿出血。
因体内有邪热造成的,眼睛红肿出血已经有2-3年之久。
属于虚热证或虚实夹杂的体质。
治疗原则:
清肝泻火药物4成,滋阴、健脾、利湿药物6成。
龙胆草5克、黄连5克、夏枯草15克、茵陈15克、甘草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北沙参15克、生鳖甲30克、白术15克。
(f)从痰液颜色判断寒热:
患者体质偏寒,吐出痰的颜色是较白色,体质偏热,吐出痰的颜色偏黄色。
8、治疗慢性喉咙痛:
(1)慢性喉咙痛不一定是肺部的问题,不能用治肺部的药物进行治疗。
(2)慢性喉咙痛可能是由于肾阴亏虚所引起。
(3)判断时除有慢性喉咙痛外,应结合以下几点。
(a)患者脸上是否潮红。
(b)手心、足心是否感到发热;
(c)是否容易出汗;
(d)是否有心悸或口干舌燥,代大便干燥、干硬等现象。
必须同时兼顾上述症状之中的其中两条才能确定是肾阴亏虚造成的。
9、黄疸的治疗原则:
患者症状:
(1)患者24小时没有休息,第二天晚上出现全身发黄。
(2)西医化验报告肝指数已经升到1000多,而正常值是40-50单位。
(3)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
(主要是体内有邪热停滞);
阴黄:
邪热与水湿搏结而形成寒湿,称为阴黄;
阳黄:
邪热与水湿搏结而形成热湿,称为阳黄。
该患者属于阳黄。
(4)该患者产生黄疸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体力劳动过度而没有休息而产生了邪热,引起体内的水湿相互结合引起全身发黄的症状。
参考处方:
龙胆草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车前草15克、茵陈蒿15克、甘草5克、白芍10克、麦冬15克、北沙参15克、生鳖甲30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麻黄5克。
9、使用清法的注意事项:
(1)不能贪图疗效使用大剂量的清热泻火药物,这样容易伤害脾胃的正常运化,导致腹泻、腹胀、脾胃功能低下。
(2)不能长期服用清热泻火药物,不见好转应是药不对症。
(3)当患者好了大约3-4成时,应减少清热药的比例。
(4)使用清法时应正确分清患者是实热证或是虚热证。
(5)治疗实热证可以用大量的清热药物来治疗。
(6)治疗虚热证不能使用清热药,必须以滋阴药来进行治疗。
10、清法常用方剂说明:
(1)邪热停滞的部位:
邪热停滞在肌表、肝、肺、胃、脾及脏腑中。
(2)清热泻火药的分类:
清气分热的药物、清血分热的药物、清肺、肝、脾、胃、肝胆、膀胱与肾脏、肌表或体内的药物。
专入胃清胃热的药物(黄连),专入肝清肝胆的药物(龙胆草),专入膀胱清热的药物(黄柏),专入肌表清热的药物(生石膏)。
(3)阳经热(阳明经热证):
阳明经热证:
阳明经热证是指人体遭受风寒邪气侵袭后,风寒邪气入于体内而转变成邪热所引起的证候。
邪热侵犯人体的胃脘部。
治疗阳明经热证的代表方剂为白虎汤:
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粳米15克、甘草6克。
(用清除气分的药物来治疗。
)
注意:
人参加白虎汤有很好的降糖效果,糖尿病人可以使用。
人参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粳米15克、甘草6克。
注意事项:
(1)白虎汤能清热生津,止渴除烦。
但是损伤人体的正气,不宜长期服用,两三剂后,体内邪热得到控制,,应停药。
(2)长期服用必须配伍人参、太子参、等药来补益正气。
但补益的药物剂量不能太大,否则会产生新的邪热。
(3)患者出现口渴、烦躁的现象应加入天花粉、芦根、生地以滋阴润燥。
(4)如果患者热象十分严重,并且时间较长,邪热已经侵入了更深的脏腑,不能单独使用白虎汤,应考虑转化为其它病证。
(二)虚热证:
虚热证是由人体的阴液亏虚,导致体内形成的邪热,称虚热证。
治疗方法主要是用滋养阴液来清除虚热,常用药物:
生鳖甲、生地;
另一种是直接清除虚热,常用药物:
如银柴胡、青蒿等。
常用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知母6克、黄柏6克、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
说明:
知柏地黄丸特点:
清热有余而补益不足。
由知母、黄柏、牡丹皮清除邪热;
用泽泻、茯苓来通利邪热,用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来滋阴;
整体来讲,具有较强的清热作用,药性偏寒凉。
正确使用方法:
长期服用,应该在邪热清除大半时,配伍补气药物如,人参、当归等。
知柏地黄丸中缺少了滋补肝脏的药物;
应同时配伍白芍、天麻等滋补肝脏的药物。
综合应用:
初次使用应在方中加入白芍、天麻邪热清除大半时应加入人参、当归直到全愈。
(三)胃火证
胃火证:
是由于胃中火热炽盛导致胃失于和降所引起的证候。
治疗胃火证的代表方剂为清胃散:
黄莲6克、生地12克、牡丹皮6克、当归3克、升麻3克。
清胃散特点:
通过黄连来清除邪热,生地既可以滋阴同时又可以清除邪热,牡丹皮清热凉血,当归补血润燥,升麻提升胃气,促进脾胃的运化与代谢。
当归药性十分温燥,用量不能太大,最好改用丹参或不用,待服用清胃散两三剂后再用。
清热药物过少,只有黄连与牡丹皮,胃火严重者应加入浦公英、栀子,同时配伍滋养胃阴的药物如石斛、玉竹、百合等。
对于胃火特别严重,引起牙龈肿痛或是口臭、便秘时,必须加入大黄,利用下法来清除体内邪热。
(四)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证:
是指停滞于心脏的邪热炽盛,甚至扰乱神明所引起的证候。
代表方剂:
泻心汤、合导赤散。
泻心汤:
黄连6克、黄苓6克、大黄3克。
合导赤散:
生地9克、木通6克、竹叶6克、甘草梢3克。
1、泻心汤、合导赤散只能用于治疗疾病的初期阶段的心火亢盛证。
2、如果长期心火导致气血虚弱时,必须配伍人参、当归补益气血,但药量不能超过清热的药物。
3、如果长期心火造成失眠时,必须配伍酸枣仁、龙骨、牡蛎养心安神。
4、如果长期心火导致阴液严重亏虚时,必须配伍五味子、麦门冬滋养心脏中的阴液。
(五)暑热证:
是指暑热侵袭人体,导致邪热炽盛并且损伤津气所引起的证候。
代表方剂,清暑益气汤:
西洋参6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12克、之母6克、梗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甘草6克。
1、清暑益气汤适用于暑热证的初期。
2、暑热比较严重时,应配伍生石膏、丹皮、栀子以加强清热泻火的效果。
3、如果暑热持续时间长,转变为湿热,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出现脘腹痞满、食欲不佳、或大便溏泻,必须配伍藿香、佩兰、苍术促进脾胃功能。
4、暑热持续时间长,损伤人体正气时,配伍人参、黄芪以补气,但是药量不能大于清热药。
(六)肝火上炎证
肝火上炎证:
是指停滞于肝经的邪热异常炽盛而化为火热所引起的证候。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6克、黄芩6克、山栀子6克、生地9克、当归9克、柴胡6克、车前子6克、木通6克、泽泻6克、甘草3克。
(临床应用加倍)
1、龙胆泻肝汤清火强烈,不能长期使用,否则,将损伤肾脏,造成肾脏坏死。
2、清热药龙胆草、黄芩、山栀子都作用在肝上,清热时,容易损伤肝脏中的阴液车前子、木通、泽泻属于清热药物,主要是透过利湿作用,将体内邪热从小便排除体外,在这个过程中,容易损伤肾脏中的阴液。
多吃损害肾脏。
生地、当归虽具有滋阴补血作用,但与众多的清热药物比较,起不到太大的补益作用。
3、龙胆泻肝汤只适合于肝火炽盛的疾病初期,只能使用到肝火清除大半时必须停药,再由疾病的症状改用它方。
4、龙胆泻肝汤的清热利湿作用十分竣猛,因病情需要长期服用者,应配伍滋阴养血的药物,如百芍、天麻、制首乌、生鳖甲等已克制清热利湿所造成的负作用。
5、对于肝病兼有气弱血虚的患者,使用龙胆泻肝汤时应配伍补益气血的药物,如人参、当归、茯苓、白术。
但剂量不能超过清热泻火的药物,否则,会导致肝火更为严重。
由于西洋参具有一定的清热和补益作用,可改人参为西洋参。
6、对于肝病兼有阴液亏虚的患者,必须配伍滋阴养血的药物,如百芍、天麻、制首乌、生鳖甲等,同时配伍香附、陈皮以克制滋阴养血药的副作用。
但剂量仍然要以清热泻火的药物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不能补益太过或理气太过而影响到滋阴泻火的主要功效。
附录:
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摘自焦树德用药经验选
龙胆草1克、柴胡3克、泽泻3克、车前子15克、木通1.5克、生地1克、当归1克,水煎服。
以上为李东垣原方,目前在临床处方时,多根据原方精神加大其用量。
由于后世方书中所列的剂量,各有出入,并且还有加入黄芩、栀子的也名龙胆泻肝汤。
故而把我用龙胆泻肝汤时常用的剂量列后,以供参考。
龙胆草5~6克,柴胡6~9克,黄芩9克,泽泻9克,木通6克,生甘草3克,竹叶5克,生地6~12克,当归5克,有时加栀子5克。
东垣原方本为治疗因饮酒湿热下注于下焦,前阴热痒臊臭等症而设。
后世又加黄芩9克、栀子6克,生甘草3克,用来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耳聋目肿、前阴湿热痒肿、尿赤溲血、筋痿(阳萎)阴汗、妇女黄带臊臭等症。
方中以龙胆草泻厥阴肝经之热,柴胡平少阳胆经之热,二药共泻肝胆之热为主药。
辅以甘草缓其急且护胃。
更以黄芩清泻中上二焦之热;
泽泻、木通泻肾与膀胱之湿,大利前阴,为佐药。
车前子利湿而不伤阴为使药。
尤为妙者,是恐大队泻肝胆利湿之药伤肝阴,而少佐了归、地以养肝血,在泻肝之中设有补肝之品,又寓有战胜之后,兼顾安邦之意。
近代医家也常以此方加减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出现肝胆湿热证者。
有黄疸者,我常加茵陈15~30克、黄柏9~12克、生大黄3克(大便干结者可用5~9克)。
上腹胀满者加厚朴9克、枳实9克。
食欲不振者加陈皮6~9克、麦芽9克。
肝区痛者加炒川楝子9~12克、元胡6~9克。
呕恶嗳气者,加半夏9克、苏梗12克、茯苓12克。
我最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缠腰蛇(龙),即西医诊断的带状疱疹,能获得良好效果。
在日本和美国讲学时,也遇到过此病患者,都很快治愈。
今简举两例仅供参考:
例一:
在美国时会诊一位韩国中年妇女,半个多月以来,左胁肋部起红色疱疹,从左乳外下方向左腋下及肩脚下蔓延,起疱疹处有的约2厘米宽,有的约4~5厘米宽,烧灼疼痛,影响饮食及睡眠,舌苔略黄,脉弦,小便短赤,大便略干。
证属肝胆湿热,蕴成毒火,发为缠腰蛇病。
治以清利肝胆湿热,泻火解毒。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3克,泽泻21克,车前子9克(布包),木通9克,柴胡9克,生地12克,当归尾6克,蒲公英24克,连翘15克,苦参15克,白藓皮15克,黄芩9克,竹叶6克,忍冬藤30克。
水煎服3剂。
二诊时疼痛大减,夜间已能睡,食纳亦转佳,起床时很快即能起身下地,大便偏干。
患处已有1/3干瘪生痂。
上方去竹叶、加酒军4.5克、青黛6克(布包煎),又进5剂而痊愈。
例二:
苏某某,男,65岁。
3天来初起似感冒,但很快即局限在左眼赤痛及在鬓额处头痛,在鬓额处皮肤发红,起小红疹,疼痛难忍,半夜即急去某某大医院急诊,诊断为眼型带状疱疹。
经治疗无效,次日即来邀余诊治。
诊其脉弦数,左目赤痛,左偏头痛,大便偏干,小便黄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腻。
辨证认为肝开窍于目,头两侧属少阳,脉症合参诊为肝胆湿热,肝火上亢之证。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5克,泽泻30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夏枯草15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车前子15克(布包),连翘15克,银花15克,蒲公英30克,蔓荆子10克,木通6克,白藓皮15克,柴胡6克,黄芩10克,川连6克,玄参12克,5剂。
服3剂,头目即不痛,诸症减轻。
仍以此方加减,共进14剂而愈。
当归龙荟丸(当归30克、黄连30克、黄芩30克、龙胆草30克、栀子仁30克、大黄15克、芦荟15克、青黛15克、木香7.5克黄柏30克、麝香1.5克,共为末,炒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20丸,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与本方皆治肝胆实热之证。
但当归龙荟丸治肝胆实火兼见惊悸、烦躁狂妄、大便秘结者,功用偏于治肝胆实火,可使火热从大便而去;
本方功用偏于治肝胆湿热,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二药功能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临床使用,须详为辨析。
泻青丸(龙胆草、山栀、大黄、川芎、当归、羌活、防风、蜜为丸)虽也可泻肝胆大热,但偏用于肝胆风热,症兼多惊多恐、目赤肿痛及小儿急惊抽搐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