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治理方案修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211472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95.52KB
瓦斯治理方案修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瓦斯治理方案修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瓦斯治理方案修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15″—26°
20′30″,东西长(最大)约12km,南北宽(最大)11.5km,面积约92km²
。
发耳矿井范围以2009年4月10日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
C1000002009041110011257)所确定的13个拐点坐标圈定,准采标高为300m~1200m;
矿井长约7Km,宽约5Km,面积36.6663Km2。
水盘公路从井田东侧通过,南至盘县119Km,北至水城70Km;
水柏铁路绕井田东部边缘通过,设有发耳站、陈家田站、得窝站,总之,区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
第二节井田地质概况
1、地层
井田内地层有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龙潭组(P2l)、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永宁镇组(T1yn)及第四系(Q),现自下而上分别将其特征叙述如下:
1、二叠系
(1)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
上部为灰绿色玄武岩,坚硬致密,具紫红色铁质晕圈,有气孔,厚度不详。
(2)龙潭组(P2l)
由灰—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及煤组成。
含煤47~78层,底部2-3m为铝质岩。
含大量菱铁矿结核、黄铁矿结核。
总厚410-430m,平均厚418.18m,与下伏峨眉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产Gigantonclea(单网羊齿)、Gigantopteris(大羽羊齿)、及Oldhamina(欧哈姆贝)、Meedella(米克贝)、Codonotusiella(喇叭)等化石。
根据岩性及含煤性,将本组划分为三段:
下段(P2l1):
龙潭组底界(铝质岩)—标志层B6顶板。
厚57~107m,平均厚80.27m。
中段(P2l2):
标志层B6顶板—17煤层底板。
厚137~179m,平均厚157.40m。
上段(P2l3):
17煤层底板至龙潭组顶界。
厚度150~201m,一般厚170~185m,平均180.41m。
2、三叠系
(1)下统飞仙关组(T1f)
总厚约632m。
分上、下两段,其中上段分三个亚段。
产瓣鳃类、菊花石动物群,主要有Claraiawangi(王氏克氏蛤)、OPhiceras(蛇菊石)、Eunorphotismultiformis(多钸正海扇)等,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下段(T1f1):
灰色及灰绿色,薄层状,夹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或细砂岩;
底部见黑色斑粒,貌似碳化植物化石。
厚102.00~199.83m,平均厚154.15m。
上段一亚段(T1f2-1):
紫红色泥岩夹薄至厚层状细砂岩,富见蠕虫状方解石脉。
厚101.00~262.50m,一般123.85m。
上段二亚段(T1f2-2):
紫色、灰绿色相间,钙质泥岩与细砂岩互层,中部及底部夹较多的细砂岩透镜体,厚175.66~251.20m,平均厚196.10m
上段三亚段(T1f2-3):
黄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夹钙质粉砂岩。
底部20m左右为紫红色钙质泥岩,厚151.37~161.63m,平均厚158.00m。
(2)下统永宁镇组(T1yn)
本区出露三段,四段被剥蚀,平均总厚408m。
产TirolitesSPinosus(刺提罗菊石)Pteriacfmurchisoni(莫氏翼蛤相似种)、Entoliundiscitesmicrotis(小耳海扇)等化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第一段(T1yn1):
浅灰色,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灰岩,下部夹钙质泥岩薄层。
厚137.14-162.75m,平均厚148.30m。
第二段(T1yn2):
以黄灰、灰绿色钙质泥岩及泥灰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及细砂岩,顶部25m左右为薄层泥灰岩,厚154.00~185.00m,平均厚160.40m。
第三段(T1yn3):
灰色薄至厚层状石灰岩夹泥质灰岩。
区内可见残厚24.00~152.71m。
3、第四系(Q)
厚0~80.50m,以残积物、坡积物,崩积物滑坡堆积体为主。
坡积物、残积物主要分布在同向坡及单斜谷中,崩积物分布于陡崖脚下,另外在井田内分布有大小6个滑坡。
冲积物主要分布在北盘江、发耳河两岸。
2、构造
井田位于杨梅树向斜南东翼。
杨梅树向斜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复式向斜,北东为马龙向斜,南西为妥倮向斜,中部马龙向斜与妥倮向斜之间为芭蕉坡背斜。
地层倾角10°
~35°
,向斜边缘地层倾角较陡,中部较缓。
地层总体地层走向为北东向。
倾角10°
~15°
左右。
井田内发育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断层和褶皱。
(1)杨梅树向斜
向斜轴线位于井田NW侧1km左右,向斜轴向为50°
~75°
,轴部出露最新地层为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1yn),两翼则为飞仙关组(T1f)、龙潭组(P2l)、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以及茅口组、栖霞组和梁山组(P1m+q+l)等,该向斜为不对称向斜,NW翼岩层倾角20°
,SE翼倾角平缓约10°
,轴部平缓。
发耳井田位于该向斜的SE翼。
(2)马龙向斜
大体位于井田NE侧13勘查线附近,轴向100°
~180°
,呈向NE突出的弧形,轴线长约5~6km,从平面上煤层底板等高线向SE方向突出,两翼岩(煤)层倾角N翼较陡10°
~25°
,S翼较缓10°
(3)芭蕉塘背斜
位于井田南侧9勘查线附近,背斜轴向约300°
~320°
,两翼倾角基本一致,煤(岩)层倾角约10°
,呈一对称背斜,从平面上煤层露头线向NW突出,该背斜已有钻孔控制。
(4)老发耳背斜
位于井田中部老发耳至大树脚,地表轴向30°
左右,延展长度3000m左右,轴线基本为1202、1105、1005钻孔与J1002至J1003钻孔之间连线所控制。
该背斜EW两侧同时发育有两组相互平行的背向斜,其中E侧次级向斜地表延展长度达1.90km,W侧背斜延展长度在0.9~1.2km之间,该背斜S端交于F24逆断层上;
北端被F22断层所切,F22断层以N迹象不明显。
背斜轴狭窄,轴部地层倾角较陡,局部达35°
~60°
背斜主轴线与次生背向斜线之间还有小的断裂,断层性质正、逆都有。
井田内规模较大的断层共发育27条,其中逆断层2条,正断层25条;
按落差分大于30m的12条,小于30m的15条。
第三节煤层
井田内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9层,即1、3、5-2、5-3、7、10、12、13-1、13-2、14、15-2、16、17、21、23-1、23-2、29-1、29-3、33煤层。
其中1、3、7煤层全区可采,大部及局部可采5-2、5-3、10、12、13-1、13-2、14、15-2、16、17号10层煤层;
零星可采15-1号仅1层煤层;
龙潭组含煤47~78层,平均总厚45.28m,含煤系数11.1%;
其中全区可采,大部可采及局部可采19层,平均总厚26.82m,可采含煤系数6.4%,主要可采煤层绝大多数发育于煤系中、上部,即煤系顶部至17煤层。
19层可采煤层中稳定及较稳定的是1、3、5-2、5-3、7、10、12、13-1、13-2、14、16煤层,计11层,平均总厚16.64m;
不稳定煤层为15-2、17、21、23-1、23-2、29-1、29-3、33号,共8层,平均总厚10.18m。
矿井初期开采的主要对象为上煤组的5层可采煤层,即1、3、5-2、5-3、7煤层,现将其特征分别叙述如下:
1煤层
1煤层上分层称1上煤层,1煤层包括分岔区的下分层和合并区的1煤层,位于煤系顶部,以B1作为煤层的直接顶板,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其次是粉砂质泥岩、细砂岩,少数为泥岩、粉砂岩,有伪顶者占28%,岩性主要为泥岩,一般为泥质粉砂岩,下距3煤层顶界6.5~22.0m,平均12.31m。
井田内见煤点共52点,煤层总厚0.73~3.09m,平均1.72m,一般1.20~2.40m,其中大于1.30m者占57%;
大于1.72m的点分布于9至J14勘探线间的大部区域;
该煤层在分岔或合并区域,较1煤层稳定,分岔区主要分布小于1.72m的点,合并区主要分布大于1.72m的点。
1煤层有益厚度0.73~2.70m,平均1.55m。
该煤层结构简单,含矸者占65%,绝大多数含1层矸石,主要位于煤层中部,个别点含3层夹矸;
含矸者总厚0.06~0.60m,平均0.26m;
含矸点主要分布于浅部的中心位置,岩性为泥岩,少数为粘土岩;
测井曲线放射性异常。
1煤层底界至3煤层的顶界,6.5~22.0m,平均12.31m;
以J11线为界大致将井田内1~3煤层间距分为西南和东北两个区域;
西南区间距6.00~12.00m,平均9.02m,间距稳定,岩性以泥质岩为主;
受砂体发育的影响,井田东北区域内,层间距12.00~22.00m,平均15.68m,间距较稳定,主要岩性以砂岩为主。
据煤层可采性指数及煤厚变异系数,1煤层属稳定型煤层
3煤层
属本井田全区可采煤层,位于煤系的上部,上距1煤层6.5~22.0m,平均12.31m;
下距5-2煤层顶界2.5~21.50m,平均8.78m。
该煤层见煤点共51点,煤层总厚0.76~4.14m,平均1.77m,一般1.20~2.30m;
其中大于1.30m占76%,在井田内分布较广;
有2个见煤点大于3.50m,均位于井田东部,有益厚度0.71~3.31m,平均1.60m。
可采系数为100%、煤层变异系数为24.4%,属中厚的稳定型煤层,3煤层为简单至较简单结构;
含矸石者占53%,大多数含矸1层,个别点含矸2层,矸石总厚0.05~0.83m,平均0.29m;
岩性多为泥岩,其次是炭质泥岩及粉砂质泥岩。
该煤层的直接顶板以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泥岩,极少数细砂岩;
其中有20%的点见伪顶,其岩性以薄层状泥岩为主,偶见粉砂质泥岩。
直接底板以泥岩为主,其次是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以及粉砂岩,个别点见细砂岩;
有伪底者占24%,以泥岩为主,见粘土岩以及炭质泥岩。
5-2煤层
为本井田大部可采煤层,位于煤系的上部,上距3煤层2.5~21.5m,平均8.78m;
下距5-3煤层顶界7.0~20.6m,平均12.97m。
该煤层见煤点共59点,煤层总厚0.12~3.52m,平均1.41m;
可采52点,煤层总厚0.73~2.87m,平均1.54m,一般1.20~1.90m。
其中不可采点仅占11.9%,主要分布在井田的东北角;
大于1.30m占57%。
有益厚度0.12~2.36m,平均1.26m,属较稳定煤层。
5-2煤层为简单至较简单结构,含矸石者占55%,大多数含矸1层,矸石总厚0.05~1.05m,平均0.23m;
岩性多为泥岩,其次粉砂质泥岩。
该煤层的直接顶板以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其次是细砂岩、粉砂岩以及泥岩;
偶见伪顶。
直接底板以泥岩为主,其次是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少数点见粉砂岩与细砂岩;
有伪顶者占21%,岩性主要为泥岩,偶见炭质泥岩。
5-3煤层
为本井田大部可采煤层,位于煤系的上部,上距5-2煤层7.0~20.6m,平均12.97m;
下距7煤层顶界10.5~29.0m,平均21.63m。
该煤层见煤点共59点,煤层总厚0.29~2.77m,平均1.33m;
可采50点,煤层总厚0.80~2.77m,平均1.48m,一般1.30~1.90m。
其中不可采点仅占15%,主要分布在井田的东北角;
大于1.30m占59%。
有益厚度0.29~2.77m,平均1.27m。
可采性指数为84.7%煤层的变异系数为36.5%,属较稳定型煤层。
5-3煤层为简单至较简单结构,含矸石者占41%,绝大多数含矸石1层;
矸石总厚0.03~0.35m,平均0.16m;
岩性多为泥岩,其次为泥质粉砂岩。
直接顶板以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其次是泥岩,少数为细砂岩、粉砂岩,偶见伪顶。
直接底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其次是细砂岩,少数点见泥质粉砂岩及粉砂岩;
有伪顶者占30%,岩性主要为泥岩,偶见粉砂质泥岩。
7煤层
是区内主要的可采煤层,也是辅助标志层(B辅);
位于煤系的上部,上距5-3煤层底界10.5~29.0m,平均21.63m;
下距10煤层顶界5.5~20.5m,平均10.79m。
该煤层见煤点共63点,煤层总厚1.00~3.43m,平均2.33m,一般2.00~2.60m;
大于1.30m占90%;
大于2.00m者占68%;
大于2.00m者分布于井田东西两区域。
有益厚度1.00~3.06m,平均2.20m。
可采性指数为100%、煤层的变异系数为23.7%,属稳定型煤层。
7煤层为简单至较简单结构,含矸石者占41%,含矸1~2层,绝大多数含矸1层,一般位于煤层中部,矸石者总厚0.07~0.89m,平均0.30m;
含矸点主要横向分布在井田中部,见图4.2.5~3;
据本次勘探统计岩性为泥岩,偶见粘土岩。
该煤层的直接顶板以粉砂质泥岩为主,其次是泥质粉砂岩、泥岩,少数为粉砂岩、细砂岩;
未见伪顶。
直接底板以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其次是细砂岩,少数点见粉砂岩;
偶见伪顶,岩性为泥岩。
第四节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地质特征
一井区,首采标高+980m水平,煤层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900m)以上,地表切割强烈,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泄,未来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含煤地层本身的裂隙水和滑坡中的上层滞水及老窑水,富水性由浅到深明显减弱,富水性弱。
井区内多数断层富水性弱,仅有少数断层富水性中等。
该井区以裂隙含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二井区,主采标高+700m水平,大部分煤层位于当地基准面(+900m)以下,河流、冲沟发育,有利于自然排泄,在降落漏斗未形成之前,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差,北盘江位于井田西部边缘,距井区较远,对首采区影响不大,但发耳河自西向东横穿井区,对未来矿井开采会带来影响,主要充水因素为含煤地层本身的裂隙承压水、富水性弱,井区内多数断层富水性弱,第四系覆盖面积小,厚度薄。
本井区为裂隙充水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2、含、隔水层
矿井出露地层为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和龙潭组(P3l)、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永宁镇组(T1yn)及第四系(Q)等地层,含水层主要为碳酸盐岩溶裂隙水或层间裂隙水,隔水层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等。
各含水层的地下水位标高随含水层出露的地形高度及沟谷切割深度变化,一般山脊部分较高,山坡及沟谷岸边较低。
含水层
(1)第四系(Q)孔隙弱含水层:
为坡、残积物及冲、洪积物等。
坡积、残积层主要分布于发耳、老高寨、酒店子、江西坡等地的含煤地层之上,其厚度变化较大,在2.57~38.74m之间,一般约20m。
其透水性较强,往往有泉水出露,流量在0.0~0.28l/s之间。
动态严格受季节控制。
洪积、冲积物一般分布于河床两岸及冲沟沟口。
厚度、范围均较小,仅在北盘江东岸的河坝等地,其河漫滩上堆积的厚度达数十米。
成份主要为玄武岩及砂岩形成的砂和砾石。
未见泉水出露。
(2)滑坡体弱含水层
井田内滑坡总计有5处,面积大于0.5km2分别为芭蕉塘滑坡、王家寨滑坡、尹家寨滑坡及大寨滑坡,总面积约4.15km2。
分述如下:
①芭蕉塘滑坡:
长约2.7km,宽1.1km,面积约2.7km2。
滑坡体主要由飞仙关组中、下部岩层组成,北部厚,南部薄,钻孔揭露最大深度223.0m,其边缘常有泉水溢出。
②王家寨滑坡:
面积约0.5km2,1401号孔揭露深度达52.42m。
③尹家寨滑坡:
面积约0.51km2。
由飞仙关组一段粉砂岩及龙潭组砂、泥岩组成。
J1303号钻孔揭露深度为40.87m。
其前缘近年雨季常有滑动。
无泉水资料。
④大寨滑坡:
长约1.5km,最宽约0.7km,面积约0.80km2,由龙潭组砂、泥岩组成。
钻孔最大揭露深度70.5m,滑坡地形坡度较大。
(3)永宁镇组(T1yn)岩溶中等含水层
分布于妥倮屯、棋盘屯一带,形成桌状山。
岩性以灰岩为主,岩溶发育,地表见岩溶洼地、落水洞、天然竖井、溶斗等岩溶微地貌。
调查泉21个,常见泉流量1~5L/s。
含岩溶裂隙水,富水性中等,水化学类型为HCO3—Ca·
Mg型。
(4)飞仙关组(T1f)上段基岩裂隙弱含水层
上段(T1f2):
岩性以砂岩为主,含裂隙水。
地表多发于垂直山脊的冲沟,岩石裂隙发育。
调查泉点41个,一般流量0.03~0.50l/s,总流量6.04l/s,动态变化大,据21号泉长期动态观测,流量为0.05~3.46l/s(1974年4月4日~1975年4月4日)。
本段有少数钻孔发现涌水或漏水现象,如501号孔涌水量为0.044l/s;
602号、J1203号孔发生严重漏水。
富水性弱,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
(5)龙潭组(P3l)基岩裂隙弱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煤层组成。
地表出露面积大,但多被坡残积层覆盖,地貌上多呈缓坡、沟谷。
共调查泉点128个、老窑68个。
一般流量0.05~0.5l/s,总流量为38.16l/s。
动态变化明显,据76号泉长期观测,流量为0.35~1.09l/s(1974年4月4日~1975年3月9日)。
本组施工的钻孔多数具涌水或漏水现象,地下水具承压性,属复合型含水层。
所施工的4个抽水孔,涌水量为0.0142~1.243l/s,单位涌水量为0.00025~0.292l/s·
m。
富水性弱。
水化学类型为HCO3·
SO4—Ca·
Mg型、HCO3—Ca·
K+Na型等。
(6)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基岩裂隙弱含水层分布于井田边缘,大多呈同向坡,局部地方呈耸立的山峰,山间冲沟发育、地表大部分被风化物覆盖。
共调查泉点30个,一般流量小于1l/s,总流量4.36l/s。
动态变化显著,据268号泉长期观测,流量为0.99~8.17l/s(2001年12月8日~2002年11月10日)。
本次施工的钻孔有少数孔具有漏水现象,个别孔涌水。
如J1501号孔,放水试验结果:
水位+7.53m,水位标高为1166.62m,涌水量为0.0112l/s,单位涌水量为0.00149l/s·
上述情况说明本组含裂隙水,地下水具一定的承压性,富水性弱。
隔水层
飞仙关组(T1f):
岩性以粉砂岩为主。
出露于山坡前缘,成缓坡地形,泉水出露少,共调查泉点6个,流量普遍较小,总流量3.42l/s。
枯季多干涸,季节性变化显著。
本段5个钻孔(1007、302、401、501、J1004)有漏水现象,但漏失量较小。
上述情况说明本段几乎不含水,属隔水层。
第五节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
1、瓦斯
根据地质报告,井田内可采煤层瓦斯含量偏高,2015年所采煤层的原始瓦斯含量平均为5~10m3/t(数据来源),瓦斯含量分成不均匀,其中7煤瓦斯含量相对较高,5-2煤、5-3煤、7煤均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发耳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根据地质报告,井田内可采煤层瓦斯含量较高,为5.02~21.11ml/g.r,平均为10.62ml/g.r,瓦斯梯度为煤层埋藏深度每增加24m瓦斯含量增设1ml/g.r,瓦斯风化带最深约200m。
2008年7月份由煤炭部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对发耳煤矿1、3、5-2煤层进行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工作,其中包括对煤的破坏类型、瓦斯放散初速度、煤的坚固性系数、煤层瓦斯压力等参数进行测定,鉴定结果为:
5-2煤层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发耳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2013年8月份由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对发耳煤矿5-3、7煤层进行了煤与瓦斯突出鉴定工作,其中包括对煤的破坏类型、瓦斯放散初速度、煤的坚固性系数、煤层瓦斯压力等参数进行测定,鉴定结果为:
5-3、7煤层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发耳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各煤层瓦斯基本参数表:
没有1、3煤
煤层
煤的破坏类型
瓦斯放散初速度(ΔP)
坚固性系数(f)
煤层瓦斯压力(P)(MPa)
5-2
Ⅲ
10.27
0.2
1.06
5-3
21
0.25
0.8
7
24
0.3
0.85
2、煤尘
根据2010年6月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提交的检验报告,5-3煤层火焰长度为15mm,岩粉比例为50%,具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根据2012年7月贵州煤田地质局实验室提交的检验报告,5-3煤层火焰长度为20mm,岩粉量为40%,具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7煤层火焰长度为25mm,岩粉量为45%,具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1、3煤层资料
3、煤的自燃
根据2010年6月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提交的报告,5-2煤吸氧量为0cm3/g·
干煤;
根据2012年7月贵州煤田地质局实验室提交的检验报告,5-3煤吸氧量为0.73cm3/g·
干煤,7煤吸氧量为0.55cm3/g·
干煤,这些煤层自燃倾向性Ⅲ类属不易自燃发火煤层。
第六节井田开拓方式
发耳矿井由中煤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生产能力300万t/a,服务年限48年。
矿井分两个井区,一井区设计生产能力为180万t/a。
二井区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t/a。
一井区为中央并列式通风,于2009年底建成投产。
二井区待建,初步设计及投资概算优化工作已编制完成并已报贵州能化有限公司审批。
一井分为四个采区,分别为一、三、五、七采区,其中一、三采区为生产采区,五、七采区为开拓采区,正在生产的采区有一、三、五采区。
采用斜井-平硐综合开拓方式,开采北盘江以东、湾河以南部分。
在主工业场地布置一号主斜井、一号副斜井。
在主工业场地以西约1.5km处设置辅助工业场地(风井场地),布置一井回风平硐。
在三采区风井场地布置三采区进、回风平硐(原发耳一矿的主平硐、回风平硐),做为一井三采区的进、回风井。
开采水平标高设在+980m水平,在7煤顶板岩石中布置+980m水平胶带输送机大巷、轨道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与主、副斜井的联系巷道为+980m胶带输送机石门和轨道石门,上下开拓开采上组煤(1~7煤)。
中、后期通过延深石门和回风平硐向下延深(由+980m水平延深至850m水平、700m水平)开采中煤组(10~17煤)、下组煤层(21~33煤层)。
矿井采用分煤组分水平开采,采用一个水平上、下山开采。
上煤组主采煤层最深部标高+750m,湾河以南部分煤层露头标高在1200m左右,上煤组水平标高为980m水平,辅助场地位置将回风排水平硐设在+980m水平,同时在+980m水平布置轨道、胶带输送机和回风大巷,承担一井的煤炭运输和排水任务。
上山开采阶段垂高为220m,下山开采阶段垂高为230m。
中、后期开采中、下煤组同上煤组一样采用一个水平上、下山开采,中煤组开采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瓦斯 治理 方案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