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208907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57KB
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文档格式.docx
《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彻“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具体体现。
(宁夏党校写作组)
准确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
《建议》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在准确把握“十二五”的主题和主线上下功夫,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在当代中国,发展是硬道理。
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水平总体还不高。
因此,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
发展科学才能全面推进各项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要做到“四个更加”。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十二五”直至今后,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建立更加科学的发展指标体系,确保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
当前我国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
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类社会矛盾增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等等。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仅有经济规模的扩大远远不够,还需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和自然协调发展。
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各项建设,这是体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
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高度统一的发展。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的目标突出了“富民”。
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障民生,维护公平。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那种靠高投入、高能耗取得的增长,已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现代经济比拼的是科技和创新,追求的是高端和低碳,仍走以前的老路,就会被奔腾向前的发展潮流甩下。
由此可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客观规律使然,人民意愿使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使然,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为了把握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进一步明晰如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议》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
即: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这“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
在发展方向上,要做结构上的战略调整;
在发展理念上,要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发展目标上,要关注民生、注重保障;
在发展重心上,要把节能减排、环境协调作为突破口;
在发展动力上,要坚持改革开放。
对“五个坚持”还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把握:
一是在发展的动力方面,要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方式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方式转变。
二是在增长源泉方面,要从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要素驱动的方式,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方式转变。
三是在资源环境方面,要从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低碳、绿色、集约的增长方式转变。
四是在产业的支撑方面,要从过度依赖房地产支撑增长的方式,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经济发展多元化支撑转变。
五是在分配方面上,要从过度依赖部分人先富的非均衡方向,向均衡共享、包容性增长的方式转变。
“十二五”规划主题的科学性和主线的创新性
主题是“核心、,抓住核心才能发展。
发展就要两个字:
“科学”。
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身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把原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中“增长”改为“发展”。
从“增长”方式转变到“发展”方式转变,不仅仅是字面的改变,它记录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探索历程,反映了党对我国国情的把握与对科学发展的慎重,更反映了党的发展理念的创新性。
“要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
“把我国建设成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各族人民美好家园”。
这就是主题的科学性的体现。
主线是“纲”,“纲举”才能“目张”。
“纲”就是两个字:
“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就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发展的“纲”。
转变发展方式既有以往建设理念的一脉相承,又与以往的转型不同,具有鲜明的创新性。
这种创新体现在此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多领域转变、多层次叠加和多方位突破的特征。
多领域转变。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也就是说“十二五”将要在各领域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而各领域的发展方式转变是密切相关。
要从以往过分强调GDP增长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转变;
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还要从资源一次性、单一性利用为主向循环利用、综合利用为主转变等等。
多层次叠加。
“十一五”时期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做了很大努力,但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需要多层次的转变。
要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转变,从区域经济同构化向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展转变,以及新兴劳动者从农民工身份向城市居民身份的转变等等。
多方位突破。
“十二五”时期已经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攻坚阶段,必须找到转型的突破口。
城市化进程问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等,都将是此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它顺应了国际形势新变化,顺应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牢牢抓住这个主题和主线,不能有任何偏离。
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推进科学发展,更加主动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作者系广西妇女干部学校校长、教授)
「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包括: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研究经费支出占GDP2.2%。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能耗降16%、碳排放降17%。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镇人均收入增7%以上、农村社保全覆盖。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法制更健全、人民权益获保障。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财税金融、垄断行业等改革得明显进展。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
“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包括∶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措施
一是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中国有占世界20%的人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设都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
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的潜力,既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的立足点。
他说,我们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上下更大的功夫。
中国的最终消费品目前还不到50%,这与国际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为了挖掘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政府将多措并举,包括实施就业发展优先的战略,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的人数将达到450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的劳动力达到4000万人以上;
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五年内使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由47.5%提高到51.5%;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积极发展新兴的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建设等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的总规模能够位居世界的前列。
我们将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无论是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供给能力,还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
我们要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卫生、科技、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建设。
另一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区域的发展不够平衡,这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教育的主要症结。
增强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这也有利于培育和创造更多的国内需求。
我们将适应国内外需求变化的趋势,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同步的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的力度,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加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使中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
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等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尽快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自主性的产业。
到2015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力争在五年内服务业的比重能够提高四个百分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7%左右。
我们将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的有序转移。
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期间,要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个方面做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实施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
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的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全覆盖;
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基金的支付水平,发展社会的救助事业,切实加强对孤残老人和儿童的帮助和救助;
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逐步减少贫困人口。
我们将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同步提高。
未来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实际增长达到7%以上。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
我们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全面落实优先战略,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再生利用的产业化;
提高应对气侯变化的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实施重大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
到201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分别比2010年降低16%和17%,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为实现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依靠的是改革开放,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仍然是强大的推动力。
我们将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金融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税的改革,扩大增值值的征收范围。
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稳步的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的改革,推进水价、电价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提高排污费的征收率,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的交易机制。
“十二五”规划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对大学生有什么启示?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跟上毕业生将成为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成分的现实,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社会就业主要矛盾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
二是在政府促进就业政策安排上存在缺位。
例如,在中央政府每年投入的上百亿元就业工作经费中,长期没有安排用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专项经费;
出台的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与再就业的创业优惠基本相似,不能满足和适应毕业生创业的需要等。
三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阶段性滞后与毕业生高速增长的阶段性不匹配,以及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变革的滞后,增加了就业岗位与毕业生需求之间的错位。
四是劳动力管理、社会保障体系和户籍制度改革没有到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就业。
五是教育费用分担机制设计上存在缺失,政府对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不足。
例如,高职、二级学院的高收费与学生毕业后低回报的矛盾,违背了高投入、高回报的普遍认知和经济规律,造成就业欲望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错位,促使有业不就状况的增加。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社会各个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增强对就业形势变化的心理承受的准备,形成良好的社会主流舆论环境。
政府要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重要目标,加快社会、经济转型改革的步伐,完善促进创业的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其次,坚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方向,完善和发挥政府主导毕业生就业改革的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环境和效益;
完善国家的公共事业财政政策,调整教育费用分担比例;
调整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重心,建立适应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主要竞争者的就业政策体系、就业服务的组织构架;
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方面要有保障和倾斜性的安排。
第三,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规范就业,防范毕业生大量出现体制外就业。
制定促进各种所有制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相应优惠政策;
加强劳动执法,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在体制内就业。
如果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在体制外就业,失去了社会保障,很容易成为边缘人群,必然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
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寻求四个突破:
第一,大学生就业应在就业观念上求突破。
一是大学毕业生要明确就业的目的。
二是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
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
考研的学生也要处理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不要轻易错过难得的就业机会。
第二,大学生就业应在技能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上求突破。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预备就业”机制。
“预备就业”是大学生在“学校待业”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学生根据企业工种需求再学另一种职业技能的过渡阶段。
在校学习有余力的大学生,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就业机会。
二是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实施和完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第三,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方式转变中求突破。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创业培训,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由“找饭碗”向“造饭碗”模式转变,以创业促就业,通过成功创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
第四,大学生就业应在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上求突破。
一是高校应建立人才库,对最优秀的人才向企业等用人单位输送,进行重点培养。
二是企业和学校实行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和造就适用人才。
三是利用并进一步完善现有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更多的大学生。
四是通过与更多的国家的合作,拓宽大学生出国深造和工作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学子在全球范围内择业。
你认为大学生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及主要任务与目标
谈谈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十二五”将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节点。
作为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应该关注和了解“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把科学发展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建立在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把握 十二 规划 主题 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