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模式的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206625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4.74KB
几种模式的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
《几种模式的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几种模式的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
导入
复习人机关系的定义,任选两组同学通过电子作品方式展示体现人机关系目标的产品图片
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或其它方式搜集体现人机关系目标的产品图片,整理制作成电子作品;
两组学生代表展示本组成果。
通过制作电子作品的活动复习人机关系目标,明确人机关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1
注意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1)教师用一段麦当劳餐厅的视频资料展示面向普通人群的设计;
(2)教师引导学生列举麦当劳餐厅面向特殊人群的设计实例;
(3)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出身边可同时满足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的设计实例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积极思考、总结麦当劳餐厅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表现在哪些方面;
通过举例使学生加深对产品设计应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理解。
将学生身边的实例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合理人机关系,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产品设计应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新授2
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注意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
(1)教师运用实例讲授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的定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出身边动态和静态尺寸协调好或未协调好的设计实例
学生充分理解动态和静态尺寸的区别;
通过寻找生活中“动态”与“静态”没有协调好的实例,体验在设计中忽略了“动态”会造成什么后果。
与“普通与特殊人群”的学习存在并列的关系,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概念并能发现身边的实例。
新授3
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注意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1)教师展示一段饮料性别划分的案例,请同学讨论分析产品之所以畅销的原因?
(2)组织讨论生活中哪些设计满足了人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
引导学生感受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对合理人机关系设计的影响
分析案例,总结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关系应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通过案例的讨论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新授4
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注意信息的交互
教师以乘客电梯为例说明产品的信息交互功能所提供更好的人机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身边其它的实例
学生领会信息交互的含义,并总结身边其它的实例。
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体会信息的交互方式对实现合理人机关系的作用。
实践活动展示交流
教师布置小组实践活动任务:
(1)每小组组成一个设计团队,根据某个主题进行室内设计,说明要实现哪些合理的人机关系而对色彩、功能、环境布置等方面如何设计(见附表)
(2)讨论时间:
5分钟
(3)确定成员分工
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活动,选择主题,根据设计主题、组内协作完成任务。
综合运用本节课程内容,通过设计活动提升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协作、创新的能力;
采取有效分工和监督等组织形式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请3组同学分别展示设计成果
3组同学代表展示设计成果,同学在比较中加深对设计应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的理解。
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彼此共享学习成果
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教师请同学总结学习本课的感受并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总结反思,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
帮助学生总结归纳重点并为下节课作铺垫
七、教学反思
1.用丰富多彩的资源来充实课堂内容
人机关系作为高中学生学习技术设计的入门,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哪些目标,如何在设计中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我认为学习设计应先从观察入手,寻找身边合理的人机关系设计,发现不合理的设计。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日常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在设计存在哪些人机关系,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应注意哪些方面。
例如通过麦当劳产品设计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哪些设计是面向普通人群的,哪些设计是为特殊人群考虑的;
利用西装与运动服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动静态尺寸对人机关系目标的影响;
“他她饮料”案例材料能很好的说明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生理需求,同时要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有好的收益。
手机、电梯、计算机等产品设计更多的体现了信息交互功能,实现了合理的人机关系。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案例资源来突出本课的重点,使学生从直观的体验中逐渐提升对合理人机关系的认识,完成理性的升华。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作用
本课的设计从三个层次体现了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拓展了单纯的将信息技术作为展示工具的局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的作用,让学生利用因特网广泛获取信息并加工制作电子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较好的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实践活动围绕教学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最后环节的小组活动是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普通与特殊人群”“静态与动态尺寸”“心理与生理需求”“信息的交互”四个方面来完成某个主题的设计任务。
完成体验——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已经总结出设计合理人机关系应注意的内容,这是在观察中发现的,那么让学生初步体验设计的过程就是从总结到应用的过程,在设计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四个方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带着“枷锁”跳舞保证课堂活动效果
所谓带着“枷锁”跳舞就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示才能,在一种公平、有序的环境下进行交流学习。
通用技术课上让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很多,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在布置小组活动内容时,我强调了组内的分工及成员的职责,特别是讨论的时间及展示的时间,在活动进行中使用计时工具进行有效监督。
我认为对时间的规定和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既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保证又可以提高学生有效地利用时间意识,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八、教学点评
1.处理好课程内容与教材的关系,基于教材并不局限于教材。
本课所突出的重点是“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局限于教材中的案例,而是应用了许多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例如:
麦当劳餐厅、他她饮料、乘客电梯等,这些实例既体现本节课程内容又贴近学生实际,既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展现给学生。
2.教学中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组织学生课前将体现人机关系目标的案例制作成电子作品,课上展示。
用这种方式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有利于知识建构。
在小组实践活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围绕“以人文本”核心理念的设计想法,通过课堂交互活动使学生的想法有实质性碰撞和争鸣,在师生互动、同学间的相互协作、亲身体验等积极的学习方式中,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河东教育中心曹彦红)
备注:
本节课获2008年劳动技术、通用技术全国视频说课一等奖;
获2007年天津市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一等奖
九、附件:
实践活动记录表
组长:
书记员:
代言人:
组员:
主题
儿童房中式餐馆办公室
设计中存在的人机关系
涉及到哪些因素和指标
合理的人机关系
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
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信息的交互其它
如何
体现
色彩
选择
功能
确定
环境
布置
其它
方面
范例教学模式
案例2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第2课时)
北师大天津附中张莉
1.课标要求
本节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
必修1《技术与设计1》中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课标中指出:
技术是满足人的需求的。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反映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是众多设计理念中一种较为重要的分析方法。
2.教材地位
“我们设计的产品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最终实现为人服务的目的,因此人机关系也就成为设计活动中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
教材中的这句话说明了学习人机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既是技术的价值和技术的性质的延伸,又是学习“设计的构思”、“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内容的基础。
3.教材内容分析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一节2课时完成,包括什么是人机关系、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三部分内容,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
本节课是第2课时。
“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既是理念学习,又是方法学习。
它为学生提供了设计分析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而对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进行分析,最终还是落实到了人,落实到了技术为人服务这一最终目的。
因此教材中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学会设计分析的方法,也体现了教材人文引领的独特特色。
学生对人机关系这个概念是陌生的。
但是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感悟了技术的价值,了解了“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的技术理念。
再有高一学生也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只是在具体的设计中如何去实现“为人服务”的技术思想和理念方面还有差距。
教学中通过对什么是人机关系、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进行的逐步分析,使学生知道技术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人服务。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深入理解人机关系的概念及其社会价值。
(2)学习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日常生活事件思考中进一步激活思维,在对产品设计讨论中学习和运用人机关系的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案例分析中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
(2)在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如何实现合理人机关系,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
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应用往往隐含在产品的设计中,不易领悟而容易被学生忽视。
使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各有所得、能者多获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2.解决办法
本节课运用范例教学模式,引入“电梯的设计”这一典型案例,利用乘电梯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师生互动进行案例分析,归纳出设计中如何实现合理人机关系的方法。
再对一系列技术产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设计中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做出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
最后通过学生经历设计活动,进一步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体会作为设计者是如何在设计时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形成理念。
五.辅助教学手段及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PPT课件、乘电梯的视频、各种设计中体现合理人机关系的图片、生活中各种产品(耳机、椅子、鼠标、饮料瓶、手机、带显示屏的电话等),自制演示教具、LEGO(乐高)插件等。
教师引领
复习导入
1.播放人乘坐电梯的视频,
要求学生观察人乘电梯时涉及哪些人机关系。
2.提问:
在设计电梯时,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应达到什么目标?
3.板书: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学生观看视频,观察、分析、回答。
人与电梯外按键
人与电梯门
人与电梯内按键
人与电梯箱体
利用视频创设情境,以问题引入,既复习旧知,又引出“电梯的设计”这一范例。
讲授新课
阐明“个”案
1.提问:
在上述分析中人与电梯存在的人机关系中分别涉及的因素。
2.提问这些因素的技术指标是什么?
思考、讨论、回答。
电梯的门、按键、箱体的大小、位置、材质、颜色等因素。
分析“电梯的设计”这个典型案例。
从而了解在设计中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3.组织学生用皮尺测量人体各项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
结合电梯门,总结在设计中实现合理人机关系要考虑人的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
分组活动,体会人体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的不同。
理解设计中要考虑人体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
4.提问:
①姚明进门时会怎样?
②电梯按键在哪一面?
③按键的设计中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总结:
实现合理人机关系不仅要考虑普通人群,还应关注特殊人群。
如:
按键上设计成凸起,方便盲人乘坐。
通过对特殊人群乘电梯的分析,体会特殊人群的独特需要。
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以升华。
5.提问:
①电梯内的按键为什么不安装在迎门的位置?
②分析电梯箱体内的设施(照明、报警、消防)作用?
③分析电梯的运行速度?
实现合理人机关系不仅要关注生理需求,还要关注心理的需求。
思考、讨论、交流、体会设计中要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6.提问:
电梯按键有显示、运行的楼层有显示、超载了有声音提示的作用
总结实现了人与电梯间的实现了良好的信息传递。
回答、体会人机之间的信息交互。
探索“类”案
举例
①战斗机中推杆的设计,体会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②小游戏:
用自制演示板模拟战斗机油量表的指示,判别反应速度,区别指针式和数字显示信息传递的不同。
总结选择最佳的信息传递的类型。
③展示图片:
带盲文的公交站牌、无障碍通道、体育场上的跑道宽度、风景优美的汽车站、电脑界面人性化等。
参与活动、举例分析,进一步体会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举一反三,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进行思考,体验人机关系在产品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深入理解人机关系的概念及其社会价值,
体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方法。
掌握规律的阶段
归纳总结实现合理人机关系的基本分析方法。
①首先应该明确设计涉及哪些人机关系;
②其次要考虑这些人机关系中涉及哪些因素和技术指标;
③还应处理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关系。
总结、归纳
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
归纳,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获得经验的阶段
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利用塑料插件玩具进行自命题设计制作,巡回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成果
分组合作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深入体会。
各组派代表分析各自作品中是如何实现合理人机关系的。
让学生亲历设计实践,在设计中体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实现合理人机关系的设计方法
总结
作业
①看书P32-P35
②完成P35-1、2题
③进一步完善设计作品。
完成作业
检查反馈
1.对教材的处理有深度
教科书上举了一些例子着重分析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应该注意的处理好的几个方面的关系,但是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就能在设计中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了吗?
“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这节课的重点不仅仅是学习这四个知识点,而是学习如何实现合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了“电梯的设计”这个案例,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分析电梯的设计。
首先明确电梯设计中涉及到哪些人机关系;
其次考虑到这些人机关系设计到电梯哪些因素(门、箱体、按键、速度、照明等)和技术指标;
还应该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特点和需要、符合人体的动静态尺寸、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选择最佳的信息传递类型。
通过“电梯设计”这个范例引领学生学习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的方法,然后举一反三,通过一系列相似案例引领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最后通过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巩固深化知识。
2.丰富的教具使教学直观
本节课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
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产品、各种设计中体现合理人机关系的图片、自己拍摄学生乘电梯视频、用来说明选择最佳的信息传递的重要性的自制教具——模拟战斗机指针式和数字显示油量表等。
这些教具不仅直观形象,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技术设计就在身边,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本节课运用范例教学模式,选取“电梯设计”这个典型范例,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选择范例验证知识”和“学生运用知识创造范例”几个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多种智能的训练,包括:
观察、分析、比较、分类、记忆、推理、判断、想象、创造等,帮助学生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的知识构建,最终理解和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原理,促进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天津市教研室关锡良)
本节课2006年11月在河西区教学节上做观摩课。
探究教学模式
案例3流程的设计
天津一中张君
1.课标要求
本节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中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对于这部分内容课标中提出“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和“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的要求。
2.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设计实践的好教材,突出了技术设计的思想方法,为下一节的流程优化做好准备。
另外,学习流程设计具有普遍意义,有助于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和生活。
3.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在介绍明确流程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应考虑的基本因素的基础上,以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案例加以阐述;
又通过手工、批量生产小铁锤的工艺流程设计案例分析,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流程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和设计步骤,使学生明白流程并非自然过程,是需要根据目标和环境的要求人为进行设计的,流程设计的不同,产生的效益不同。
流程设计重在如何设计流程。
学生不了解生产实际,对合成氨以及小铁锤这两个案例分析存在一定困难,为了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本节课以本校配套教具——宝高教育(现名“智慧天下”)《技术与设计2》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并参考地质版的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在学习了第二单元第一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后,学生对流程有了相应的认识和理解,那么怎样进行流程的设计呢?
本节课在学生已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从亲身经历出发,学习流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不但走进了生活和生产实际,拓展了空间,而且还延伸了观察、想象、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和责任感。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中时序和环节的意义;
(2)初步认识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2)能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动脑活动探究有关流程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这些思想和方法在实际的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培养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亲历流程设计的过程,激发学习热情;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将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向其它领域迁移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认识简单的流程设计过程和该过程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能画出流程设计框图。
(1)难点:
学会分析流程设计的目标和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认识优化的作用。
2.解决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认识出发,经历简单的流程设计过程,既是对前一节课流程的基础知识的运用,也是为系统地学习流程设计与优化等内容做铺垫,因此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具体的设计思路与教材中的“先介绍,后举例”有所不同。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设计一个流程,一定要遵循其内在的性质和规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课拟采用“先体验,后总结”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分组,按图纸进行模型组装,认识其过程中隐含的先后顺序,然后引导学生亲历一次简单流程设计的全过程,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评价,从而逐步体会和掌握简单流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PPT课件、“智慧天下”《技术与设计2》配套教具(每组一套试验材料、1~2本使用手册)
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流程的含义及其对生活、生产的意义,理解了流程中环节和时序的意义,并学会了简单流程的方框图绘制和识读。
那么,究竟怎样进行流程的设计呢?
这是我们从这节课开始要研究的问题。
回忆
回顾有关流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
激发主体主动参与。
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进行“盖房子”和“直升运输机的组装”试验。
每个大组中,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模型搭建以及流程分析。
●第一大组:
“盖房子”
第一步:
明确本次试验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步:
讲解试验过程(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盖房子的步骤;
然后,学生实际动手进行模型搭建)。
第三步:
学生分组进行试验,并完成盖房子的流程图。
第四步:
选择与一般盖房子步骤较吻合且质量(稳定性、强度等)较好的小组上台讲讲他们的搭建步骤及最后的结果。
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和思考。
●第二大组:
“直升运输机的组装”
学生分组,按照图纸组装直升运输机。
假设你是一条直升运输机组装流水线的负责人,如何对员工进行合理分工,又快、又好地完成组装任务?
小组讨论,完成直升运输机的组装流程图。
(第四步:
选择两组学生按照他们设计的流程进行实际组装,同时记录组装时间及组装效果。
)
第五步:
对设计的流程进行评价,简单提出优化方案。
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期间,教师在各小组间穿梭,观察每个小组的进度,适时地给予指导。
对于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学生有自己的经验。
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逐步认识流程设计的相关因素。
明确试验目的、任务及过程。
学生按照已有生活经验和有关流程知识的理解,设计盖房子的步骤,动手搭建模型,讨论交流,画出流程图。
各组认真讨论和分析直升运输机的组装共有哪几个环节以及这些环节之间的先后顺序因该是怎样的。
提供组装流程图。
(分工合作进行实际组装。
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活动,引发主体主动探究。
●“盖房子”
试验目的:
了解盖房子的流程;
理解盖房子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试验类型:
学生分组试验(4人一组)
试验准备:
教具A401114
试验时间:
15分钟(搭建时间:
10分钟)
●“直升运输机的组装”
设计一个直升运输机的组装流程。
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模式 教学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