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陵川一中高平一中阳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203409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2.12KB
学年山西省陵川一中高平一中阳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学年山西省陵川一中高平一中阳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陵川一中高平一中阳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
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
”主要反映了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中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答案】B
A项是对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内容的分析,不是影响,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可知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之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
材料中注重的是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不是其政治作用,故C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儒家思想对国家统一的作用,故D项错误。
4.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A属于法家的主张,故排除;
C中的“追求平等”属于墨家的主张,但墨家不维护地主利益,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
D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故排除;
儒、墨、道、法四家学说都有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也都希望实现自己阶层的人生理想,故B属于其共同之处。
5.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
A.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
B.得到了当朝统治者推崇
C.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
D.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董仲舒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他开启了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故A项不符合朱熹,故错误;
朱熹的思想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论,朱熹的“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故C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儒学的封建正统地位,朱熹的思想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
6.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
A.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依据材料中东汉时期“尊儒成风”,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可知这反映了从东汉到魏晋时期对儒学态度的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学思想开始产生了怀疑。
这说明了时代的变迁影响着价值观念的选择。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决定”一词过于绝对;
B选项错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并没有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选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佛道思想对儒学地位的冲击。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阅读《宋代已知书籍插图及版画一览表》(局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书名
刊刻时间
备注
《三朝宝训》
皇祐元年书成,御府刻本
彩绘书籍
《卤簿图》
元丰末重印
绘图精美,镂板于禁中
《宸画》
仁宗朝
仁宗自绘,曾镂版印刷
《古列女传》
嘉定七年
列女人物画专集
《耕织图》
绍兴年间
《本草》
动植物插图
《梅花喜神谱》
嘉熙年间刻印,景定年间重新刻印
梅花画册
A.它反映出两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和推广
B.插图艺术在宋朝主流文学小说应用普遍
C.书籍插图及版画有助于提高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D.插图艺术开始运用到各大类型的书籍中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书籍配有插图及版画,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故C正确;
根据“御府刻本”“重新刻印”可知是雕版印刷,A错误;
材料只是反映了宋代部分书籍插图及版画,无法体现插图艺术在宋朝主流文学小说应用普遍,排除B;
表格信息只是反映了宋代部分书籍插图及版画,无法体现插图艺术开始运用到各大类型的书籍中,排除D。
8.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元朝开科取士共16次,录取进士1100多人,其中蒙古族有300多人,而蒙古族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一共是10000多人。
这表明元朝的科举考试
A.促进了元朝政治制度迅速转型
B.体现元朝时已经实现公平公正
C.折射出元曲繁荣出现的原因之一
D.反映元朝实现了国内民族平等
【详解】材料表明元朝的科举制度明显倾向于蒙古人,这种不公平的科举考试,使汉族文人感到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促进元曲繁荣,故C正确;
元朝的科举考试对政治制度迅速转型影响不大,排除A;
材料信息表明元朝科举制倾向于蒙古人,不公平公正,B错误;
材料信息表明元朝科举制倾向于蒙古人,“国内民族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录取进士1100多人,其中蒙古族有300多人,而蒙古族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一共是10000多人”,联系所学元朝元曲兴起繁荣的原因分析解答。
9.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
这说明唐代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
C.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
D.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
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说明儒家思想统治面临着困难,为此要进行儒学理论的重构,D正确;
A是魏晋时期;
B中平民化不符合事实;
C中神秘化是汉代。
10.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重建儒学信仰目标初步实现
B.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C.战乱与动荡社会环境的需求
D.佛道二教自我改造
北宋时期对佛道二教的批判比南宋时期要激烈得多,这说明北宋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削弱,而南宋时期儒学信仰的重建已经基本实现,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C、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
11.朱熹“无极而太极”的观点吸收了道家以“无”为本和“无中生有”的思想。
他把太极解释为总天地万物之理,又只是一个实理,这就将儒学传统中的纲常伦理,以“理”这一最高范畴的普通形式上升为宇宙本体,从而取代了董仲舒儒学中“天”的地位。
由此可知,朱的学说
A.弥补了儒学思想缺乏思辨的弱点
B.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C.完全否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D.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
【详解】根据“将儒学传统中的纲常伦理,以‘理’这一最高范畴的普通形式上升为宇宙本体,从而取代了董仲舒儒学中‘天’的地位”可知,朱熹的学说弥补了儒学思想缺乏思辨的弱点,发展了儒家思想,故A正确;
朱熹的学说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错误;
朱熹发展了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完全否定了”表述错误,排除C;
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2.王夫之说其父严于取与,即使对于已成年的儿子,涉及财产,也界限分明,并不以享用其子的供奉为当然。
其父这样做的理由是:
“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
”材料表明
A.保护私有财产观念受到重视
B.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受到质疑
C.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
D.追求物欲的观念在民间盛行
据材料“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传统儒家“父为子纲”的家族宗法观念的批判,主张父子财产界限分明,故B选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说明父子财产关系的问题,不是保护私有财产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
材料也无法体现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故C选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追求物欲的观念,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3.有清朝康乾“扬州画派”的画作里、郑燮的竹石具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李鲜的鹤担负着“唤起人间为善心”的重任,黄慎笔下的鬼则是一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神情。
由此可知,他们的绘画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精神
B.已经失去了文人画特质
C.强烈批判了现实的黑暗
D.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要
根据“任尔东西南北风”“担负着‘唤起人间为善心’的重任”“有钱能使鬼推磨”可知,他们的绘画具有反映社会现实和勇于担当社会重任的责任感,体现经世致用的精神,A正确;
文人画强调意境,他们的绘画体现了各自的思想和情趣,符合文人画特点,B错误;
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是风俗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14.顾炎武说: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虚之学,吾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深远,故D正确。
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非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故排除A项。
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符合顾炎武学术主张,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BC项。
15.近代学者辜鸿铭认为:
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同欧洲相比,汉代儒学相当于古罗马的旧教,而宋代儒学则类似新教”,按照他的看法,宋代儒学同欧洲新教都
A.否定真正权威
B.注重回归古典
C.顺应世俗要求
D.精于哲学思辨
【详解】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反对汉代儒学,欧洲新教主张《圣经》至上,回归古典,故B正确;
宋代儒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批判继承,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A错误;
宋代儒学是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思想理论,并非顺应世俗要求,排除C;
宋代理学具有思辨性特点,不符合欧洲新教,排除D。
16.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说:
“欧罗巴人天人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作迂怪,亦为异端之尤。
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
”由此可见
A.“西学东渐”促成了传统思想的转变
B.认同西方文化价值并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对西学采取选择性的价值认同与学习态度
D.是天朝上国观念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
【详解】根据材料“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可见A项错误。
认同西方文化价值并主张全面学习是在近代鸦片战争后开始的,故排除B。
根据材料“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可见对西学采取选择性的价值认同与学习态度,故选C。
天朝上国观念是以中国为中心,拒绝向西方学习,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排除D。
17.魏源在《海国图志》对英国有如下描述:
“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
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
”材料表明《海国图志》
A.主要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
B.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C.借以表达反君主专制思想
D.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材料中提及议会以及“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说明魏源对于君主专制的反思,D正确;
A不是材料主旨目的;
魏源思想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不是推动民主思想传播,B错误;
反对君主专制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18.《海国图志》发表十年后,还有一些开明人土认为“中国水师与之争锋海上,即便招募夷士,仿其制作,面茫茫大海,无从把握,亦望洋而叹耳!
然则将欲以御夷,将何道从之?
”这表明当时
A.封建守旧势力逐渐占据上风
B.魏源的海防思想影响有限
C.开明人士质疑“师夷制夷
D.人们对海防状况极为担忧
【详解】《海国图志》发表十年后,一些开明人土慨叹“然则将欲以御夷,将何道从之?
”,表明魏源《海国图志》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有限,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封建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排除A;
材料表明当时人们的海防知识欠缺,不能体现质疑“师夷制夷”,排除C;
材料表明当时人们的海防知识欠缺,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9.甲午战争前,早期改良思想表达分散;
甲午战后,变法思想形成潮流,并出现群体诉求;
既而又发展为以《时务报》为代表阵地的全国性舆论和以湖南维新运动为先驱的实施层面;
最终促成统治集团内部比较强势的变法意向。
这可以佐证维新派的变法
A.注重宣传策略的选择运用
B.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心理累积
C.突出整体舆论氛围的创设
D.由下而上一步一步发展而来
【详解】维新思想从出现群体诉求到全国性舆论,再到实施层面,最后促成变法意向,说明维新派的变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心理累积,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宣传策略的选择运用”,排除A;
C只是部分反映材料,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结合所学,维新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排除D。
20.晚清某论著写道: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
东西律例,以法为宗。
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
“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
”第二百一十三条云:
“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
B.维新派推崇儒家思想
C.顽固派重申宋明理学
D.革命派主张法治社会
【详解】据材料联系所学内容可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他既推崇儒家思想,又学习西方的近代政治思想,故B正确;
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不可能认同“法国律例”,排除A;
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的一切新事物,也不可能认同“法国律例”,排除C;
材料并非主张建立法治社会,而是说明中西方都重视孝顺与男权,D说法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21.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
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
B.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C.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
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详解】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
这一转变适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C正确;
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B错误;
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一一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
22.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
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体现了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经济不可能发展
D.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实际上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披上了神圣的宗教外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答案为A项。
B、C项说法绝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3.有学者指出:
“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
”该学者旨在强调
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依据材料中“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可知反映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地域性,但不能以此说明近代思想解放都具有地域性,故A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
依据材料中“时毛风潮”“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等信息可得出作者更强调“思想革命”,比“时毛风潮”更具有积极意义,即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对两者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
24.古希腊一位思想家说“法律的条文是经过协议达成的,并不是自然形成的。
然而自然的律令(指客观世界发展规律)却不是人们约定的;
法律所确定的利益是自然的桎梏,自然所确定的利益却是自由自在的。
”这位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普罗塔格拉
D.柏拉图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古希腊”、“法律的条文是经过协议达成的,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可知此应为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
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ABD三项,故选C。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
25.有科学史家在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
“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
”这一评价揭示出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
A.构筑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B.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
C.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D.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详解】构筑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的是相对论同量子理论,A错误;
材料强调人们已经开始科学的手段和实验的手段认识研究自然了,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故B正确;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排除C;
D选项与材料强调的主要内容不符合,排除。
26.某学者认为:
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
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
“他们”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D.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详解】“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倡导理性主义的思想,故D正确;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均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与材料信息“理性”不符,排除AB;
“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他们……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符,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思想分析解答。
27.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时说:
“两千多年来阻碍物理学进步的一个信念是,……运动是由外物的作用引起的,在量上可以由该外物所保持的速度来衡量,而方向则决定于该速度的方向。
”率先打破这一“信念”的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率先打破了“两千多年来阻碍物理学进步的一个信念”,故选A;
在伽利略研究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但不是“率先打破”,排除B。
爱因斯坦主要成就是相对论,普朗克主要成就是量子论,排除CD。
根据“运动是由外物的作用引起的……决定于该速度的方向。
”反应的理论是物体“运动”与“速度”的关系。
28.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
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
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
这反映出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材料内容并未涉及救亡图存的主题,故A错误;
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说明《新青年》得到了民众的关注,体现了文化平民化的趋势,故B正确;
“文言文与孔孟之道”之争并不能说明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故C错误;
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故D错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山西省陵川一中高平一中阳城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学年 山西省 陵川 一中 高平 阳城 上学 第三次 月考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