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4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201813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27.33KB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4Word文件下载.docx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4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4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试题分析:
由于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数量比较少,4个试管中的种群都会经历J型曲线增长,A正确;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错误;
试管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C正确;
试管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试管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D正确。
点睛:
本题以酵母菌的培养作为背景,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考查,对于B项,考生一定要注意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
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可西里的所有藏羚羊构成一个种群
B.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C.在弃耕的农田上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D.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C
【解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故可可西里草原上的藏羚羊属于一个种群,A正确;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B正确;
在弃耕的农田上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
5.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D.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的丰富度低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
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B错误;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C正确;
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错误。
【点睛】
1.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
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
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
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3.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易错警示—落演替有关的2个误区: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是一个准确值
【解析】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于辨别个体数目,双子叶植物较易辨别个体数目,故一般选择双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
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B错误;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正确;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调查种群密度都只是估算而不能准确反映准确的种群密度,D错误。
7.下图表示某农田的田鼠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d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0
B.田鼠的数量为b点时,增长速率最大,灭鼠效果最好
C.当田鼠的种群数量达到300只,即c点时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D.d点时种内斗争是制约田鼠种群密度的内在因素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d点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即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A错误;
人工灭鼠时要将田鼠数量控制在a点以下,而b点种群有最大自然增长率,B错误;
当田鼠的种群数量达到200只,即b点时开始出现环境阻力,C错误;
d点种群数量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是制约田鼠种群密度的内在因素,D正确。
8.如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叙述正确的是
A.O~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
B.B~C段种内斗争最激烈
C.为有效防止鼠疫,最好将种群密度控制在B点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鼠,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O~B段,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增加,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A错误;
C~D段,种群数量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B错误;
为有效防止鼠疫,最好将种群密度控制在K/2以下,使其增长速率较小,C错误;
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既能使植物等生产者被啃食的较少,又可以保持该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9.某弃耕大豆田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组成,某生态学家通过调查得知,田鼠种群密度为80只/hm2。
调查时,他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弃耕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为植物,次级消费者为鼬
B.弃耕农田里发生初生演替,和弃耕前相比该弃耕地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C.该生态学家第二次捕获的田鼠中,有标记的田鼠有20只
D.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估算的种群密度大于80只/hm2
【答案】AD
【解析】鼬属于第三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A正确;
弃耕的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错误;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
第一捕获并标记的总数=第二次重捕总数÷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X,计算得出80:
40=30:
X,X=15只,C错误;
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会减少,计算出来的种群数量会增大,故估算的种群密度大于80只/hm2,D正确。
【点睛】本题要识记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即:
种群数量(N)÷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10.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原理、方法或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需保持细胞的活体状态
B.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吸取培养液制临时装片前要将试管静置后才能取样
C.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可根据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判断CO2的产生量
D.在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加少量SiO2是为防止研磨时叶绿素被破坏
【解析】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在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A错误;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吸取培养液制临时装片前要将试管摇匀后才能取样,B错误;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时候,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是不同的,根据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可以依据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来判断产生二氧化碳的量,C正确;
在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加少量SiO2是为了研磨更充分,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1.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长期自然选择
的结果B.缓解了种间竞争
C.其结构主要由水分决定D.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解析】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
森林群落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照决定的,C错误;
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BD正确。
12.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
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时
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3
【解析】图中显示甲、乙两种群的增长率都是从0增加到最大值,后又都降低为0,所以两者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A正确;
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但是仍然大于0,所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
t5时种群密度最大,所以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时,C正确;
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3,乙种群为t5,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能正确分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曲线,明确甲、乙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再结合曲线图中的信息答题。
13.下列关于调査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草地中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B.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志重捕法的调査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C.应在患者的家系中调查某种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
D.黑光灯诱捕法与取样器取样法的原理均是利用了动物的趋暗性
【解析】单子叶植物常常长成一片,即一株可以发出多个茎杆,不好区分,不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
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计算出的调査结果比实际值偏大,B正确;
应在患者的家系中调查某种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C错误;
黑光灯诱捕法与取样器取样法的原理均是利用了动物的趋光性,D错误。
14.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
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
雌鸟的长鸟噪适于在弯曲的长简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咏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
B.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嚎长度相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D.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食物来源有别,可以很好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食物的斗争。
题干信息告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A正确;
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现存的生物之间的适应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可遗传变异的产生根本上来自于遗传物质本身的变化,主要包括: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可遗传变异,蜂鸟采蜜只属于环境因素,C错误;
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
15.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置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互利共生、竞争、捕食B.互利共生、捕食、捕食
C.互利共生、竞争、竞争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解析】
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乙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
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表示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综上分析:
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16.为调查某人工鱼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用渔网捕获了80条鱼,其中鲤鱼15条,做标记后又放回池塘,半个月后又捕获了100条鱼,其中有标记的鲤鱼6条,没有标记的鲤鱼12条,则该池塘的鲤鱼大约有( )
A.18条B.15条C.30条D.45条
【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原理,设该池塘的鲤鱼大约有x条,则列式计算:
x:
15=(6+12):
6,得x=45,则该池塘的鲤鱼大约有45条,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计算鲤鱼的种群密度时,不要受每次捕获的鱼总数的影响。
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
设种群数量为A只,第一次捕获B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a只,其中有b只被标记,根据公式B:
A=b:
a,得A=aB/b。
17.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
【解析】Nt+1/Nt=1,代表种群数目趋于稳定;
当Nt+1/Nt<
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当Nt+1/Nt>
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
甲种群在0~t3段,数量先减少再增加,A错误;
乙种群在0~t1段,Nt+1/Nt>
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
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因为从t2~t3段,种群数量在减少,C错误;
甲种群在t3后Nt+1/Nt>
1,且不变,代表种群呈“J”型增长,D错误。
【点睛】Nt+1/Nt=λ=1,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性;
λ>
1,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λ<
1,种群数量减少,为衰退型。
18.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解析】A、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B正确;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gλt,其中λ为l.015,C正确;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19.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不同
B.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
C.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査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不同季节,不同的土壤中小动物的适应能力不同,丰富度一般不同,A正确;
不同地点,环境资源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B正确;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C正确;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由于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20.对教材中有关实验或调查的描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调查遗传病患病率时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调查遗传病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②标志重捕法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这可能与动物在被捕过一次后更难捕获有关
③对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进而估算培养液的酵母菌总数
④经低温诱导处理的洋葱(2N=16)叶肉细胞,镜检时可观察到染色体数目为64的细胞
A.—项B.二项C.三项D.四项
【解析】调查遗传病患病率时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调查遗传病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动物在被捕过一次后更难捕获,导致标志重捕法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应对血细胞计数板5个小方格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求平均值,进而估算培养液的酵母菌总数;
洋葱叶肉细胞高度分化,不再进行染色体复制。
【点睛】遗传病遗传方式的调查方法:
(1)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根据亲子代遗传规律判断遗传方式。
(2)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根据男女发病率分析可能的遗传方式。
二、综合题
21.虽然人口增长过快能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但片面追永经济发展,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人口素质问题等,才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題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1)“二孩政策”的实施能提高人口出生率从而改变我国人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森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复杂,这显著提高了____________还为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
(3)环境改善后不断出现狼群活动的报道,狼与兔子之间可以通过识别对方的气味从而捕食或逃避捕食,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
粪便量与摄入量之比一般是__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兔子。
【答案】年龄组成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小于
识记并理解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进而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二孩政策”的实施能提高人口出生率,使幼年个体数增加,从而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2)森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狼与兔子之间可以通过识别对方的气味从而捕食或逃避捕食,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
在生态系统中,狼所处的营养级较兔子高,而且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因此粪便量与摄入量之比一般是狼小于兔子。
22.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正因全球变暖导致的重大事件而逐渐消失。
下图为某苔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分析:
(1)科学家发现,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正在逐步让位于灌木丛和北方森林,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___,此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除了含有图中的成分之外,还应含有_____________,某国家因核事故曾向该地区的大气中释放了铯等放射性元素,铯若被地衣吸收并积累,则该生态系统中受核污染最严重的生物是___________。
(3)在理想状态下,一对旅鼠每月能生一胎12个幼崽,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一个月后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
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旅鼠种群的数量呈现_____________型增长,请尝试建立t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月后该种群的数量。
)
【答案】(次生)演替温度的升高更有利于灌木的生长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北极熊JNt=N0×
7t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数量增长的相关知识。
需要考生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演替。
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这些元素和化合物越多。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在理想环境中,即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即Nt=N0λt。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演替。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正在逐步让位于灌木丛和北方森林的过程称为(次生)演替;
此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温度的升高更有利于灌木的生长。
(2)图中只包含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含有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铯若被地衣吸收并积累,由于生物富集作现象,随着营养级的增加,铯在生物体内积累增多,则该生态系统中受核污染最严重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北极熊。
(3)在理想状态下,旅鼠种群的数量呈现J型增长;
J型增长是数学模型是Nt=N0λt。
根据题意,一对旅鼠每月能生一胎12个幼崽,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一个月后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
则一个月后变成7对旅鼠,两个月后变成7×
6=42对,由此推知,该旅鼠种群中的λ(第二个月的数量是第一个月的倍数)=7,因此,t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是Nt=N0×
7t。
23.下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
①用于与其它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需的能量③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
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的同化量应包括自身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能量,某种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
过程越激烈,其用于繁殖的能量分配百分比相对就越_______。
(2)图中情况________(填A、B、C或D)最可能代表群落演替早期的一般情形,一段时间内,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________。
(3)从上图分析,为防治农田鼠害,可考虑引入__________(填“食物竞争”、“捕食”、“食物竞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版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单元测试 北师大 生物 群体 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