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178157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55KB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
特征:
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
决定性、因果必然性、可预测性;
还原性;
可逆性;
简单性。
4、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物质处于联系的普遍性与运动的永恒性。
*三种自然观的比较:
中国古代:
整体观;
古代和近代西方:
原子主义;
当代:
系统观。
4.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科学的本质,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具体研究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加工整理科学事实以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和假说方法,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评价理论的方法等。
5.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1)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技术的本质、体系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技术方法论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围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过程,研究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实验和实施等方法,以及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战略等内容。
6.科学技术与社会:
把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社会体制、社会运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及伦理应对。
7.找到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合适方法、根本态度
我们应当尽可能发挥技术的正面作用,把它的负面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技术,而是人们的技术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是人们的哲学观念。
自然辩证法从科技哲学角度研究科学技术问题。
8.自然的概念:
(1)纯粹的自然(天然自然)没有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自然,或自然界自身产生出来的自然。
(2)人化的自然(人工自然)受到人的活动的影响的自然,或人工产生出来的自然。
9.自然观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自然观:
自然科学理论的思想基础近代产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而构成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思想前提。
从更具体的方面来看,有关物质结构的分子、原子乃至基本粒子的理论,则是在古代的原子学说等自然观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并建立起来的。
(2)自然观:
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定的自然观不仅决定着其科学研究的选题和方向,而且决定着其假说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和结果的评价。
10.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要点:
任何系统必须有2个以上的要素构成;
系统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11.系统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
系统思维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要素区别于整体:
2、层次性:
高层次系统包含低层次系统,两者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层次和系统复杂性有对应关系。
层次越高,复杂性越大。
3、有序性:
指系统各部分在空间、时间上分布规则性、组织性和确定性。
4、动态性:
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都有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
5、稳定性
12.系统的种类:
(1)孤立系统——同环境没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
比如上了发条的机械钟。
2)封闭系统——同环境只有能量交换而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比如人在火炉旁取暖。
(3)开放系统——同环境既有物质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比如人从空气中呼吸氧气。
13.“生态危机”的多重根源:
1、人口根源:
人类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总要消耗自然资源。
人越多,消耗的资源也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越大。
2、经济根源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的发展,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就可能导致资源的枯竭。
3、技术根源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界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积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4、观念根源人类中心主义!
14.可持续发展:
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既要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
15.建设生态文明:
中共十八大阐述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过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16.科学的本质和属性:
(1)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2)它有其共同体、结构和建制;
(3)遵循一定严格的方法,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理性和逻辑性等特征;
(4)完整的、不断发展的由定理、定律和理论等构成的实证知识体系。
属性:
(1)客观真理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可检验性:
重复接受实验检验;
(3)系统性:
有结构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的实验检验,并在主体间畅通地讨论、交流。
17.技术的本质:
指技能,艺术,当代技术是科学的应用。
一切为达到某中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工具、规则和方法。
技术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有效活动,是求功用的活动。
18.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物,都是自然界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都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都需要正确的自然观作为哲学基础。
二者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相通之处。
(2)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用、控制、改造、创造和保护自然的需要科学认识自然是技术改造自然的前提,技术改造自然是科学认识自然的最终目的。
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价值的进一步实现。
19.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不同的性质和目的:
科学是认识活动,是求知(西方)。
技术是实践活动,是提高效率和获得功用。
(2)不同的成果形式:
科学是知识创新活动,科学创新的成果是新知识;
方法也是科学成果,但最终要转化为知识。
技术是物质创新活动,技术创新的成果是新产品;
新工艺也是技术成果,但最终要转化为产品。
科学知识产权的核心是“荣誉”;
技术知识产权的核心是“利益”。
(3)不同的评价标准:
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求真程度,包括正确度、深度和广度三维:
;
技术的评价标准是获利程度,包括价格、功能和操作方便三维(4)不同的生产力形态(5)不同的更新速度和生效时间(6)不同的竞争形势(7)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有所不同:
科学研究者应具有好奇心、想象力、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技术研究者应具有设计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经济头脑、市场意识。
20.科学技术的二重社会效应:
(1)积极方面①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从近代产业革命发生以来,科学技术所显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功能,也是科学技术的主要社会功能。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②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
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事实表明,近几十年间,有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三分之二来自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中国家要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③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历史上科学曾经在反对宗教神学的统治中起着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作用。
今天,仍然有必要在全体公民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用科学技术战胜迷信、愚昧和贫穷,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2)消极方面:
科学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
包括资源、环境等多方面。
21.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选题:
始于科学问题;
2、获取科学事实:
按课题的需要收集和整理事实材料;
3、进行思维加工:
基于已有的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科学假说;
4、验证:
对已形成的假说进行检验;
5、建立理论体系:
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
22.什么是科学问题、科学假说、科学观察、科学事实、科学实验、科学理论?
1、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
2、科学假说:
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所做的一种推测性说明。
具有四个原则:
理性原则、解释性原则、可检验性原则、简单性原则。
3、科学观察:
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辅之以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
4、科学事实:
指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是科学研究的指向,具备四个特性:
可重复性、精确性与系统性、单称陈述性。
5、科学实验:
是人们根据一定科研目的,用一定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考察对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种基本方法。
具有主动性、重复性精确性三个特性。
6、科学理论:
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如实反映,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客观真理性与严密的逻辑体系构成了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23.科学问题的来源1、实践与理论的矛盾:
原理论难以解释新现象;
同一事实进行多方面观察、实验,其结果无法给予统一解释。
2、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
例如,微积分初创时期出线的无穷小悖论,推动了极限理论和方法的产生。
3、不同理论、学派之间的矛盾:
4、学科交叉点、空白区:
在各门学科之间的交叉点、空白区,会存在大量的科学问题。
5、实践需要而现有科学技术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24.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1、需要性:
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或是与学科发展本身需要密切联系;
2、创造性:
科研是探索性工作,本质上要求创新,其生命在于创新;
、科学性:
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事实的依据,把选题置于当时背景条件下,使之成为科学上可成立和探索的问题:
4、可行性:
与主客观条件适应,据已有条件或努力创造条件,取得预期或一定成果。
25.科学实验方法的特点和作用①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②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③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④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
26.科学抽象的含义:
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知过程。
科学认识完整过程包括两次飞跃:
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的具体。
逻辑思维:
演绎一归纳、公理化方法、分析一综合、类比;
非逻辑思维:
想象、灵感、直觉。
27.演绎方法:
一般→个别: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及其结论的过程。
其在科研中的作用:
1、论证理论:
对某理论命题作出演绎证明,从而对理论(假说)作出某种评价,促使其逻辑严密性。
2、解释事实或预见事实:
从理论命题推导出事实命题,或解释已知事实,或是预见未知事实。
3、发展假说和理论:
通过演绎从假说和理论中推演出一个可以与实验相对比的具体结论,通过实验的验证推翻或证实理论的正确或错误。
28.归纳方法:
个别→一般:
从个别或特殊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在逻辑上叫做归纳推理。
作用:
①从事实材料中得出普遍规律或结论;
②发现科学事实、提出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
③从经验事实上升到一般原理的方法。
29: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
屈从和顺应自然-利用和强化自然-控制和改造自然。
30、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领域,科技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
我们只有认清趋势、前瞻擘划,才能顺势而为、抢抓机遇。
从宏观视角和战略层面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呈现以下十大新趋势。
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将催生产业重大变革,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
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
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和“人造叶绿体”、纳米科技和量子点技术、石墨烯材料等,已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这些颠覆性技术将不断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科技更加以人为本,绿色、健康、智能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
未来科技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致力于研发低能耗、高效能的绿色技术与产品。
以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加速光合作用、智能技术等研发应用为重点,绿色农业将创造农业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
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远程医疗等技术大规模应用,医学模式将进入个性化精准诊治和低成本普惠医疗的新阶段。
“互联网+”蓬勃发展,将全方位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无线传输、无线充电等技术实用化,为实现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服务互联向“互联网+”发展提供丰富高效的工具与平台。
随着大数据普及,人类活动将全面数据化,云计算为数据的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太空互联网等新网络形态不断涌现,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能生活等应用技术不断拓展,将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环境,对人们的交流、教育、交通、通信、医疗、物流、金融等各种工作和生活需求作出全方位及时智能响应,推动人类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学习和思维方式等发生深刻变革。
互联网的力量将借此全面重塑这个世界和社会,使人类文明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迈向新的“智业革命”时代。
科技创新活动日益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新型研发组织和创新模式将显著改变创新生态。
网络信息技术、大型科研设施开放共享、智能制造技术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研发工具和前所未有的创新平台,使创新门槛迅速降低,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创新生活实验室、制造实验室、众筹、众包、众智等多样化新型创新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科研和创新活动向个性化、开放化、网络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催生越来越多的新型科研机构和组织。
以“创客运动”为代表的小微型创新正在全球范围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软件创业”方兴未艾,由新技术驱动、以极客和创客为重要参与群体的“新硬件时代”正在开启。
这些趋势将带来人类科研和创新活动理念及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
正如雨果所说:
与有待创造的东西相比,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
科技创新的前沿永无止境,科技创新的未来激动人心。
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树立创新自信,抢抓战略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究生 自然 辩证法 考试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