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医案31例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176430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1.62KB
黄芪桂枝五物汤医案31例Word文档格式.docx
《黄芪桂枝五物汤医案31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芪桂枝五物汤医案31例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痿证(原发性脑萎缩)胡青山医案:
某女患,45岁。
四年来头痛,头晕,健忘,并日益加重。
经全脑造影、脑电图、超声、脑脊液等项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脑萎缩。
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头昏健忘,气短便难,舌质淡红,脉弱,属中医痿证。
用本方加减:
黄芪150克,白芍50克,何首乌35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当归、鸡血藤、牛膝各20克。
水煎服,日1剂。
半年后基本痊愈,随访2年余,病情稳定。
(《黑龙江中医药》1985;
&
lt;
1):
20)&
p="
"
gt;
按语:
肌肉萎缩而见头晕气短,健忘,脉弱,气血虚候迭现,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牛膝等,以补益气血,通利血脉获愈。
三、中风后遗症钟耀奎医案:
陈某,62岁,广州江门。
1947年由美返国后,迷信风水,每日与地理师访寻龙穴,连续数月。
某日,寻穴方定,突然中风倒地,抬返家,延医诊治。
醒后,口眼向右歪斜,右半身瘫痪,不知痛觉。
舌微强,言语不能流利,病约50余日,数易医,未效。
初诊:
六脉微细,便秘,两日一行,诊属气血俱虚,拟方大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750克,桂枝’750克,杭白芍750克,生姜750克,大枣100枚,虎胫骨300克,桑寄生300克。
上药用水一大锅,煎取12碗,每小时服1碗。
二诊:
服后证如前,惟大便1次,较溏而已。
再服原方,续服7日,右手稍有知觉,可微举,足仍如前,言语较清楚。
续服至第10天,手足均能举动,但乏力,未能走动。
余认为病已去其半,药力亦宜酌减,因此照第一日之剂量减半,再服10天。
三诊:
余诊后第20天,症状大有好转,可步出中庭走动,家人大为欣喜,但口眼仍微歪斜,说话不十分清楚。
改与干金附子散。
炮附子90克,桂枝尖90克,细辛15克,防风24克,生晒党参90克,干姜30克。
服3剂。
四诊:
口眼较正,说话已清楚流利,惟足部乏力,手可举至与肩’平。
改与真武汤加味。
炮附子60克,杭白芍90克,云茯苓90克,生白术60克,生姜90克,虎胫骨90克,桑寄生90克,桂枝90克。
服10剂。
五诊:
病者能行前来门诊。
此后以黄芪建币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真武汤等三方每日轮服。
服20天,各证均如常人,惟口眼微向右歪,不能复原,停药。
本案重用黄芪至750克,桂、芍、生姜亦均用750克,大枣用到百枚,胆略之大,为常人所不及。
钟氏自注曰:
病者对我信仰甚笃,故余能投此重剂,病者亦敢服,否则,难取速效也。
四、无脉症李宜方医案:
田某,男,42岁。
1988年2月6日就诊。
右手麻木、发冷、脉测不得一年余。
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并背部紧缩疼痛,遇阴雨天加剧。
半年前曾在省级医院诊为大动脉炎。
血压左臂20/13kPa,右臂血压没有显示。
舌质淡红,苔薄白,右脉不得。
中医诊为脉痹,辨证属营卫不和,气虚血瘀,脉道痹阻。
治以调和营卫、补气温阳行痹。
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30g,芍药12g,桂枝9g,红花10g,川芎10g,生姜3片,大枣6枚。
服药6剂后,自觉右手麻木减轻,脉搏微弱可取,背部紧缩疼痛亦明显好转。
药已中的,守方加当归20g、丹参20g,以增强活血之力,再进12剂。
药毕自述右手麻木、背部紧缩疼痛等症均消失,切诊右手脉有力可取。
至此,服药不足20剂而症获痊愈。
(山东中医杂志1993;
(3&
:
33)按语:
(原按):
西医学认为,无脉症多发于大动脉或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而多见,发病以青年为多。
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肢易疲劳、麻木或发凉,病侧血压测不出或极低。
治疗本病,西医以激素为主,效果多不理想。
无脉症属中医“脉痹”范畴,病机虽与气血相关,但症结在营卫不和,而此营卫不和的本质又为营卫不足。
《素问·
逆调论》说:
“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营血不足则不能充盈脉络,卫气虚弱则无力通达四末,故出现肌肤、血脉之“不仁”、“不用”病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本病对证之方,果获良效。
五、肩痛(肩周炎)张民钦医案:
金某,男,48岁,1993年1月6日因车祸右肩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两月后右肩关节疼痛,右上肢不能抬举,X线示:
右肩关节及诸骨质未见异常。
诊断为他伤性右肩关节炎。
黄芪30g,白芍12g,桂枝12g,生姜10g,大枣5枚,鸡血藤12g,秦艽1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服。
服药10剂后,右肩关节内旋及外旋外展功能恢复,疼痛较前减轻。
守法治疗2周而愈。
随访1年,右肩关节功能正常。
(国医论坛1995;
3):
11)&
创伤性肩周炎临床较少见,但素体虚弱,复加肩部或上肢外伤史者容易诱发。
痹论》曰:
“营气虚,则不仁。
”人至中年,素体“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邪遂凝于血脉,再加外伤,而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方中黄芪益气,桂枝、芍药通阳行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鸡血藤、秦艽通络止痛,共奏益气温阳除痹之功,用治创伤性肩周炎可谓方证相符,故收效颇佳。
六、低热刘殿青医案:
朱某某,女,35岁,教师。
1982年10月5日初诊。
低热二年余,体温常在37.5lC左右,偶尔达38℃。
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
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
证属气虚身热。
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焦白术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5枚。
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未发。
(江苏中医杂志1984;
37)&
“甘温除热”大法,肇始于《内经》,自张仲景起,代有发挥,至金代东垣氏,其理论已臻成熟。
所使用方剂,概为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升阳益胃汤之属。
本案中气虚弱兼有营卫不调之候,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加白术、炙甘草者,以增培补中气之功。
七、盗汗刘殿青医案:
张某某,男,36岁。
1982年6月5日初诊。
患者夜间盗汗二年余。
近因工作繁劳,盗汗加重,每夜汗湿衬衣,伴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肢倦无力,纳谷减少,面黄神疲,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缓少力。
此乃劳倦伤气,卫阳不固,营失内守之故。
拟益气温阳,敛营固卫,少佐敛汗之法,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30克,桂枝lO克,白芍10克,炒党参15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30克,生姜3克,大枣5枚。
上方服8剂后,盗汗止,食纳增加,精神好转。
继用黄芪30克,大枣5枚,煎汤代茶饮,巩固一周,随访至今未发。
自古之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然于临床,并非绝对。
张景岳指出:
“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
……何以辨之?
曰:
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
盖火胜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
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
本案盗汗见头昏目眩,气短乏力,舌淡脉缓,显为阳气虚弱之证,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党参、煅龙牡以温阳益气,调和营卫,固表上汗,方证相对,是获佳效。
八、汗出偏沮高濯风医案:
赵某,女,29岁。
1982年9月3日初诊。
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每至子夜左半身汗出如洗,汗后自觉虚弱之至,伴心悸气短、少寐多梦、月事衍期、量少色淡。
高老予调和营卫、补虚敛汗。
药用:
黄芪15克,桂枝、白芍各9克,白术15克,防风3克,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百合各30克,炙甘草6克。
连服9剂,汗止而寐安,心悸气短消失,月事如期来潮,色转红而量亦增。
继服3剂,固其后效。
(辽宁中医杂志1987;
(1l&
25)按语:
“偏沮”一证,首见于《素问·
生气通天论》,其云: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本案因汗出而致虚,气不足则心悸气短,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而少寐多梦,汗泄过多则阴血亏损,故月事衍期,量少色淡。
高老谓血汗同源,汗止则血充,血充则经自荣,故不调其经,而治在调和营卫,补虚敛汗。
因汗泄过多,遂于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加生地、百合,以助阴液生复。
辨证准而遣药精,故收效甚捷。
九、癫痫(Jackson发作)钟强医案:
李某某,女,45岁,1994年10月5日诊。
以左侧颜面及上肢阵发性抽搐3月求治。
左眼及口角阵发牵扯,继之左上肢阵挛抽搐,为时几秒至数十秒,且感左上肢酸麻无力,数分钟后复如常人,每日数次发作,甚为其恼。
脑电图示:
右额顶叶有少许棘尖波发放,中度异常脑电图。
诊为“Jackson氏癫痫”。
患者舌苔薄白,舌质有少许瘀点,脉来细缓。
此营卫虚弱,气血不畅,濡润无权,故作动风。
当调和营卫,通阳活血。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20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大枣10克,生姜5片,酸枣仁15克。
10剂服后,迄今未发。
(四川中医1996;
(5):
四诊合参,一派营卫不足之象,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
以其抽搐,血不养筋也,责之于肝,故加酸枣仁以养肝血。
十、失眠(神经衰弱)郭正杰医案:
肖某,男,30岁。
1985年5月3日诊。
头顶至脑后麻木伴疼痛半年,近一月加剧,且增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经某市人民医院作脑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神经衰弱”,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脑乐静等药,症无缓解,且头痛愈甚。
诊见:
形体稍胖,四肢不温,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涩。
证系阳气不足,复感风寒,浊邪上逆,痹阻清阳,营阴郁滞。
治拟温阳散寒,通痹止痛之法。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15克,酒白芍20克,桂枝、藁本、羌活、远志、生姜各10克,大枣7枚。
服5剂后,诸症减轻,守原方继进10剂而愈,随访二年,未复发。
(四川中医1989;
6):
32)&
头顶为诸阳之会,风寒入侵,寒凝巅顶,阳气痹阻,失之温养,故头部麻木而痛,四肢不温,阳气不行,则营阴郁滞,心失所养,故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藁本、羌活,远志温阳散寒,通痹止痛,和营活络,藁本善治巅顶头痛,尤能引诸?
药达病所,羌活长于治后脑痛,远志宁神益智。
诸药相伍,标本同治,是以诸症得平。
忘机(2009-4-2816:
26:
37)十一、心悸于素勤医案:
刘某,男,52岁,1990年2月初诊。
患者素体虚弱,3个月前因受凉感冒而纳呆乏力,动则汗出,经治疗月余,仍胸闷乏力,心悸气短,饮食不香。
心电图检查示:
窦性心律,频发早搏。
曾服西药治疗近2个月,效果不佳,故延余诊治。
刻诊:
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结代。
证属心气不足、心血亏虚。
白芍、炙甘草各15克,桂枝10克,柏子仁、麦冬各12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水煎服,131剂,分2次服。
服药5剂后,心悸气短大减,脉结代减少,唯仍易汗出,原方黄芪加至30克,再进5剂,脉律规整,已无结代,食纳尚少,原方加砂仁6克,服5剂而病愈,随访1年未再发。
(新中医1992;
47)按语:
(原按)本案素体较弱,又因感冒后失于调养而导致心血亏虚,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心脉受阻,故而心悸气短,出现脉结代。
方用黄芪补中益气,麦冬、白芍补血养阴,柏子仁养心安神,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而通利血脉,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脾。
药证合拍,使气血充足,血脉流畅,心神得养,故心悸自愈。
十二、咳喘(迁延性肺炎)赵克安医案:
刘某,女,4岁,1989年4月6El因发热、咳嗽、喘息,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收住院。
先后给予西药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v,中药麻杏石甘汤、凉膈散、沙参麦冬汤等治疗,达1月之久,仍低烧不退,肺部中、小湿罗音不消。
5月9日会诊,症见面色觥白,气短神倦,虚烦不宁,动则气喘,时自汗,喉间痰鸣,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而淡达气关,脉细无力。
双肺可闻及中、小湿罗音,以右肺为重。
近2周体温波动在37.5~38c,热型不规则。
辨证为肺气虚弱,营卫不调,心阳不振,正虚邪恋。
予黄芪桂枝五物加味:
黄芪9克,白芍6克,桂枝3、克,大枣3枚,干姜3克,附片4克。
1剂,水煎,频频饮之。
次日烦减神安,精神渐振。
再予3剂,体温降至37‘C以下,纳增神振,左肺湿罗音已消失,右肺明显减少,然仍自汗,指纹淡紫,脉细弱。
此阳气渐复,营卫未和,气血未畅,阴不敛阳。
原方去姜、附,加煅龙牡各6克,五味子4.5克,3剂。
药后肺部罗音消失,易方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5月19日痊愈出院。
(山西中医1994;
29)&
(原按)风温犯肺,辛凉宣透;
热结阳明,苦寒通腑,法非不善。
本病人乃寒凉过剂,治上犯中,损正伤阳,正虚邪恋之变证。
“阳不足者温之以气”,故投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补虚和营,甘温除热;
伍附片配干姜共奏温通心阳之功。
阳通血运则肺脉无阻,肺气方有宣降之力。
药切病机,3剂阳复症减;
续剂去附片、干姜加龙牡、五味子以育阴敛阳;
阴平阳秘,诸证悉平。
可见“炎症”并非都是热证,亦非尽为实证。
十三、鼻鼽(慢性鼻炎)黄发盛医案。
李某,女,51岁。
证见鼻塞流涕,时发时止,尤以秋冬为甚,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西医诊为慢性鼻炎。
盖肺主气,外合皮毛,鼻为肺之窍,卫表不固,风邪因袭,鼻窍为之不利。
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以治本,佐以苍耳子、辛荑花、白芷宣通鼻窍以治标,标本并治,数剂后,证见明显好转。
(福建中医药1982;
4):
60)&
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肺气不足,外而侵之,从皮毛内合于肺,上千于鼻窍,而见鼻塞流涕时作时止。
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肺固表,调和营卫,并佐以宣通鼻窍之品而获愈。
由此益知本方补肺气之功。
十四、胃脘痛(胃窦炎)医案:
患者,女,42岁,工人。
胃脘时感隐痛,逢劳遇寒尤甚,已五年许,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
曾屡服大剂辛热理气之品,渐致腹胀纳呆,大便时溏,周身乏力,舌淡润,脉沉弦迟。
方用炙黄芪25克,桂枝12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5片,干姜6片,大枣6枚。
服药后,胃痛顿解。
酌去干姜,加腹皮与茯苓交替使用,予以健脾,因病陈久,宜缓缓图治。
继服20余剂,诸证渐愈。
(天津中医1989;
(3):
18)按语:
综观脉证,四肢欠温,显为胃阳虚惫,化源不足所致。
昔虽屡服辛热理气之品,初可温中祛邪,久则反耗其正。
故改投黄芪桂枝五物汤,以健脾益气,温经通阳,缓急止痛,而能获效。
十五、泄泻(慢性肠炎)赵克安医案:
翟某,女,10岁,1989年10月6日初诊。
腹痛、腹泻,时轻时重3年余,曾服多种抗生素和中药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等不愈。
感寒即发,饮凉即重。
近1月来加重,脘腹隐痛,肠鸣泄泻,日3~5次不等,便稀色黄,完谷不化。
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动则自汗。
舌质淡,苔白滑,脉弱无力。
证属气虚卫弱,中土虚寒,脾失健运。
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12克,桂枝3克,白芍6克,炮姜3克,苍术6克,白术6克,罂粟壳3克,大枣3枚。
3剂。
10月9日二诊:
腹痛止,大便日1~2次,黄色软便,纳食增加,舌苔薄白,脉缓较前有力,仍自汗。
中寒得温,卫阳尚弱。
前方黄芪加至15克,3剂。
10·
月12日三诊:
汗止神和,大便日1次,脉缓有力,食纳正常,上方改为3日1剂,巩固疗效。
进10剂后自行停药。
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6&
30)按语:
张景岳谓: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生血,以行营卫。
”本例病人腹泻反复发作达3年余,脾虚失运,化源不足,中土虚寒,气虚卫弱。
参苓自术散虽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但无温中祛寒之功;
四神丸有温胃暖脾止泻之效,却无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之力;
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中补土、益气和营,加苍术、白术、罂粟壳燥湿健脾,涩肠止泻,药证吻合,故收效甚捷。
十六、臌胀(肝硬化腹水)岳泽民医案:
杨某某,男,58岁,职工。
1982年10月26日初诊。
3年前患无黄疸型肝炎,经住院治愈。
近月来肋痛腹胀,逐渐加甚。
B超示:
慢性肝病伴腹水。
肝功能:
锌浊度14,余无异常。
肝肿大剑下4·
5厘米,肋下2厘米,质中度,脾肿大3厘米,腹部有轻度移动性浊音。
诊断为早期肝硬化伴腹水。
经用西药保肝、利尿药治疗,始服小便略多、腹胀稍减,继用则无济于事,腹胀如故。
素体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食后胀甚,下肢轻度浮肿,小便量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马鞭草各30克,桂枝、党参、茯苓皮各15克,白_术、白芍各10克,甘草梢5克,生姜皮3克,大枣10枚。
以此方为基础治疗2个月,其间加味药物曾用过当归、山萸肉、菟丝子、仙茅、益母草,病情虽略有好转,但腹水未见大效。
服至第3个月,小便突然增多,腹水H渐消退而获效。
B超复查腹水消失,肝功能复查正常。
后用鳖甲煎丸以巩固疗效。
(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56)按语:
本例肝病日久,累及脾肾,膀胱气化受损,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形成肝性腹水。
其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故仅用渗泄之剂不效,是气不化也。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益气扶正,通阳化水,俾膀胱气化而小便自利,腹水自消。
十七、水肿(慢性肾炎)朱志超医案:
王某某,女,38岁。
1985年10月7日诊。
患者_月前右下肢生疮,经治愈后,渐觉面目及四肢浮肿,神疲,腰酸纳呆,面黄虚浮,身重体倦,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缓。
尿检:
红细胞(++),白细胞(+),蛋白(+),颗粒管型(+),西医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辨证为风水相搏,表虚不固,肾亏于下,水溢肌肤。
治宜祛风行水,益卫固表。
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30克,桂枝5克,赤芍、桑寄生各10克,白术、赤小豆各15克,生姜3克,大枣5枚。
服药7剂后,浮肿、汗出恶风俱减,尿检蛋白少许。
继服7剂,诸症消失,尿检正常。
15)按语:
肺脾肾三脏气血亏虚,风邪扰之,遂成风水。
权衡病势,以正虚为主,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白术、桑寄生以补肺脾肾三脏之气,以治其本,使肺复通调水道,脾复运化之权,肾复主水之功,如此,水气自消。
十八、淋证(慢性前列腺炎)谷励医案:
赵某某,40岁。
会阴部隐痛2年,平时尿频,尿后余沥不尽,大便时尿道常有粘液滴出,患者形瘦神疲,气弱懒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下肢轻度浮肿,脉沉迟无力,舌质淡,苔白润,前列腺检查质软,有触痛,前列腺液镜检卵磷脂小体(++),白细胞30个/高倍视野,红细胞5~6个/高倍视野。
当属淋症无疑,治以益气温阳,化气利水之法。
药用黄芪50克,桂枝15克,生地25克,泽泻15克,白芍20克,大枣10枚,瞿麦20克,云苓30克。
服50剂,上述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均正常。
(黑龙江中医药1988;
1&
49)按语:
气虚不化,水液运行紊乱,病本在于气虚,可与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并加利水渗湿之品以治其标。
十九、脱骨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闵捷医案:
王某,女,53岁,农民,1981年5月25la初诊。
右侧下肢疼痛,小腿皮色苍白,肤冷,恶凉喜热,右侧足大趾内侧有明显压痛,局部未见红肿等热象,病已一月余,经治不愈。
西医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苔白,脉沉迟而紧,证属阳气虚弱,脉络闭阻,气血瘀滞,治以补气活血,温经通络。
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药物:
黄芪15克,桂枝6克,白芍6克,丹参10克,川牛膝10克,苏木10克,生姜三片,大枣15克。
服上药5剂后下肢疼痛已减,仍按原方共服药20剂后,诸症悉除。
(云南中医杂志1985;
(4&
37)按语:
(原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本方适用于素体脾肾阳虚,复感寒湿之邪,寒凝络阻所致之证,如患肢因长期脉络阻塞不通,失于气血滋养,则见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紫黑,坏死者,应在本方中加桃仁、红花、全当归以养血活血化瘀方可奏效。
若因复感湿热之邪,热盛毒聚而证见患肢红肿灼热溃烂者则不可使用本方。
二十、臁疮(下肢慢性溃疡)程莉医案:
殷某,女,49岁。
1986年11月初诊。
左下肢慢性溃疡反复发作2~3年,每遇阴雨天则瘙痒疼痛,并流稀脓水,常缠裹以纱布,曾多处求治,大都给予抗生素类药治疗,收效甚微。
视其左小腿内踝上方溃疡面积约5cm×
4cm,表面有稀脓水样,白色分泌物,周围皮肤呈晦暗色。
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细缓。
证属阳气失于宣通,气血失常,湿邪痹阻于下,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生黄芪30g,桂枝15g,白芍9g,生姜3片,大枣4枚(劈),土茯苓30g,当归20g,牛膝15g,公英18g,薏苡仁30g。
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以三黄粉(黄连、黄芩、黄柏等份研细粉)撒敷溃疡面。
服5剂后即显效,疼痛消失,渗出物减少,仍感瘙痒。
上方又进10剂,疮面结痂而愈,至今未再复发。
(山东中医杂志1991;
(1):
31)按语:
(原按)臁疮为下肢慢性溃疡性疾病,临床多先以皮肤变色肿硬,搔痒为主症,一旦破脂流水则常缠绵难愈。
此病例病程较长,精血耗伤,故方中用黄芪、桂枝、生姜益气通阳,且黄芪又有消肿排脓、生肌止痛之功,白芍、当归、大枣养血和血,土茯苓为阳明经药,有祛脾湿之功,湿去则筋脉柔,肌肉实。
公英、薏苡仁排脓去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芪 桂枝 五物汤 医案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