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七C卷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172656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65.08KB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七C卷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七C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模拟卷二十七C卷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4.(2分)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B.《西游记》描写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作品中塑造的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他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D.《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5.(8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为什么学习古诗文?
学习古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前有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句,奇谲瑰丽;
后有李商隐“________,________”,借想象回家团聚后的幸福情景,抒发心中的寂寞思念。
(《夜雨寄北》)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前有刘禹锡“________,________”之句,一反古人“悲秋”之常态,抒发自己爱秋的新见;
后有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句,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组合创造出别样的诗歌意境。
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写作能力。
如“________”,让我们领略到才女谢道韫别致的审美情趣;
再如“________,江春入旧年”之句,让我们在壮丽之景中感悟到情景交融之美。
古诗文不仅体现古人对事物、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比如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___”之句,告诫后人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6.(6分)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填空。
(1)“奶奶!
”小女孩叫起来。
“啊!
请把我带走吧!
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
从这段话可知道小女孩擦燃火柴依次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慈祥的奶奶。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如________。
①在句子后的横线上补写一句,使这句话成为排比句。
②这句话把日子比作________,说明了时间________。
7.(1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廊桥都建有两层建筑,上有屋yá
n,既可以保护桥体的木结构不受侵蚀,又可为路人提供遮风挡雨、避暑纳凉。
唐人张鷟喻之为:
“长虹饮涧、新月出云”。
庆元著名桥梁有举水乡月山村的如龙桥。
建于明代,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修。
桥木拱架单孔净垮19.5米,外观呈八字形。
其“三折边”、“五折边”、“交叉木”的木撑拱构架已趋势成熟,科学地解决了廊桥的受力问题。
整座桥的设计既思考了功能的完备,又兼顾了外观造型之美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该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的省级、县级文保单位兰溪桥、咏归桥、后坑桥边古杉翠柳、莽莽苍苍,桥边风景格外恬静优雅。
古有诗云:
“月山银汉垂青影,举水金波落绛绡。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yá
n
绛绡
屋________
张鷟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是“________”,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划线句有一个词“________”使用不当,可以改成“________”。
(4)选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列举。
8.(7分)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半夜里听见
A
(形容雨点“密”、“多”)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mè
n)。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piāo)在水面。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dà
n)的,今晨却开满了,
B
(形容荷花高耸直立的样子)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1)请给语段中的三处拼音写上汉字。
mè
piāo
dà
烦________
散________
菡________
(2)请根据意思填写对应词语。
A.________形容雨点“密”、“多”
B.________形容荷花高耸直立的样子
(3)划线词“梗上”的词性是()
A.动词
B.名词
C.代词
D.形容词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
共40分)
9.(15分)阅读《京城戏迷》,完成后面小题。
京城戏迷
①在北京人当中,有不少人喜欢京剧,因而也形成了众多的戏迷、票友。
在胡同大院里,常有一些人打开收音机听着京剧唱段;
在公园,也常有一些人围着拉胡琴的唱上几段;
至于说早晨在故宫城墙下吊嗓子的人,那就更多了。
②北京城的戏迷如此之多,实在令人兴叹。
在众多的戏迷中,老人无疑是多数,但也有不少的年轻人;
有男的,也有不少女的。
这些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熟悉不熟悉,只要是聊戏、唱戏,就都很亲热地聚在一起。
胡琴一响,立马有人唱了起来。
③细研究这些戏迷,还真挺有意思。
这些人都喜好京剧,笔者曾接触过不少唱戏水平相当高的戏迷,他们对京剧的痴迷程度,可以说是“深了去了”。
④邻居杨大叔,长得人高体阔,浓眉大眼,一看就是个唱花脸的材料。
他在电车公司上班,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唱戏上。
傍晚时分,从他家的院里经常传出他唱戏的声音。
小时候到他家去玩,看见屋里摆着不少唱戏的家伙什儿:
胡琴、刀、枪、剑等,还有扮相用的戏装、头盔、胡子。
看着新鲜,我们就拿过来玩。
有一次正在舞刀耍剑玩得兴头儿上,杨大叔推门回来了,见此情景一阵大怒。
过后他又一件一件仔细收拾好,并嘱咐说“以后不准再动”。
⑤邻居们对我们说,杨大叔是个戏迷,在公司里经常参加演出,你们看看他家墙上挂的照片,有不少是他的剧照呢!
我们几个蹑手蹑脚走到镜框前仔细一看,果然是杨大叔。
但见他身着戏装,手持一杆长枪,背后插着四面旗子,威武得很。
他很愿意和大家聊天儿,可聊着聊着就聊起戏来了。
聊到兴奋处,杨大叔还唱上一段,引得街坊四邻拍手叫好。
⑥京城这些戏迷,还都多少有点学问。
在南城天桥附近,有位叫“二爷”的人,他可是个圈里有名的戏迷。
小时候他就一直在长安剧场听“蹭戏”,金少山、梅兰芳、谭富英这些人的戏,他可没少听。
现如今他退休了.时间充裕了,更是一门心思用在京剧上了。
他每天上午都到公园与戏迷们会合,在大家的撺掇下,时不时地唱上几段。
拿手的是唱老生,有时也反串青衣,嗓音不错,有腔有味。
⑦与“二爷”聊天,从来就离不开这戏。
比如说这看戏,他可有说法。
过去北京人到戏园子里去不说“看戏”,而是说“听戏”。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北京的旧戏园子是由茶楼演变而来的。
舞台下面就是茶桌,坐在茶桌旁的观众都是脸对脸地喝茶,耳朵却向着舞台听戏。
到了精彩要紧之处,观众才会转过头去专注地看台上的表演。
⑧再如这听戏的学问,“二爷”说,听戏不能光听热闹,只有胸中有了涵养才能听出门道。
他以自己为例,当年为听懂戏,在古诗文和历史知识上还真下了不小的功夫。
他说,这么做是为了钻研京戏,京戏博大精深,不懂历史文化不行。
正因为如此,在戏迷聚会聊天时,“二爷”能在关键处讲上一两句要紧的话,博得个“有学问的人”之美誉。
⑨“二爷”对京剧爱得很深,不仅自己喜欢,还经常动员别人去听戏。
有位朋友联系自己的感受说,前几年到国外工作一段时问,临走时“二爷”对他讲:
“我敢说,你会有一天想起京戏来,可又听不着,浑身上下都不自在。
”听了这话他笑了笑,不以为然。
没想到在海外没多长时间,还真琢磨出“二爷”这番话的意思来。
您还别说,那感觉还真是如“二爷”说的那样。
⑩北京城的戏迷,爱戏爱到了痴迷的程度。
一天不听戏或者不唱戏,就觉得难受。
近年来,有关部门专门为戏迷们组织了不少的活动,使他们的戏瘾得以释放、才华得以发挥。
至于说各大公园里的戏摊儿,更日益红火,琴声清脆,唱腔高亢,给那公园平添了更多的乐趣。
您还别说,要是没那唱戏声,公园里还显得冷清呢!
(有删改)
(1)简要概括作者对“京城戏迷”特点的几点认识。
(2)说说文章第⑩段“您还别说,要是没那唱戏声,公园里还显得冷清呢!
”这一画线句的作用。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探索京城戏迷多的原因;
并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个有关当前传承京剧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链接材料一】
要问戏摊儿为什么这么火?
这话就长了。
早在清末,京剧就在北京城风靡。
民国时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更不得了。
戏园子一开锣,人挤得满满的。
戏迷上不了戏台唱戏,就自发地聚在一起自拉自唱,过过戏瘾。
不少戏迷大早晨起来,到故宫城墙底下吊嗓子。
“咿——咿——咿”“啊——啊——啊”地喊个没完。
要是刚学了段新戏,唱得有点谱儿了,赶紧让戏迷们听。
“哎,您听听我这口儿,怎么样?
”说着,就唱了起来,直到叫好为止。
【链接材料二】
《北京市地方初级中学选修课程京剧教材》已由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整套教材覆盖初一至初三年级,由《看得见的京剧》《听得懂的京剧》《学得会的京剧》三册组成。
这套教材于2015年9月在丰台区初一新生中率先使用,这表明京剧正式走进学生的课堂。
“京剧是国粹,涉及的艺术门类很多。
如何能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瑰宝,是教材编写的一个基调。
10.(25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灶台
朱秀坤
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居家过日子,谁家离得开灶台?
砌灶简单,砖块垒就,泥巴涂抹,刷上石灰,半天就成。
砌灶也不简单,得省柴,得旺火,锅要热得快,烟要出得净,还千万不能倒了烟囱——民间谓之“倒灶”,须供上猪头三牲,放鞭炮去晦气的,吾乡风俗是也。
灶台是一个家庭温馨和美好的见证。
夫烧火,妻当锅,一个添柴,一个揉面,可爱的孩子与小花狗嬉笑成一堆。
锅膛内塞一把金黄麦秸,顿时“哔叭”出一团金红焰火,将日子燃得红红火火;
竹笼屉一层层加高,团团热气将农家生活氤氲得蒸蒸日上。
喷香的白雾钻出窗户与门楣,与厨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互为观照,共同营造一个让他乡游子日夜思念的家。
此时,缸里水满,灶台整洁,饭菜喷香,家人团圆。
便是粗粝饮食,也能嚼出心满意足,十分美味。
特别是烤得焦黄的饭锅巴,那香气,啧啧,馋人哪!
夜了,勤劳的妻还在灶台前收拾碗筷,夫坐在灶门口搓草绳,孩子找小伙伴捉迷藏去了。
一对夫妻,一个“刷刷刷”,一个“窣窣窣”,两人手不闲着,嘴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谈些人情世故、家庭琐事,声音不高,语调平和。
头顶悬下一盏白炽灯,橘黄的灯火将擦拭干净的灶台、灶阁上的油盐酱醋佐料瓶、搁在锅盖上的舀水瓢、房梁上挂着的竹篮、灶间的稻草以及墙角的坛坛罐罐,连同夫妇二人涂抹成一片微熏似的淡黄,虽是家常日子,但也平淡温暖。
若是雨天,灯亮着,狗卧在锅膛门口。
哪怕无人,透过窗前射出的灯光,能看到一根根雨丝闪着银光轻轻落下,亦让人感到暖意。
嗅一嗅,蓦然闻到一阵诱人的香气从灶间溢.出,抬头看到烟囱懒懒地冒着淡淡的炊烟,那锅膛里肯定是烤得流出糖稀的大山芋——等着孩子回来吃呢。
灶台是一个家庭的热闹之所。
灶台上不是“笃笃笃”的切菜剁肉声,就是热锅内“哧哧哧”的烟油炝锅声,锅膛里则回应出棉花秸、芦柴秆、杂柴爿“噼里啪啦”的爆裂声,锅里面是水与米、菜与肉“咕嘟咕嘟”在跳舞在争吵,灶台下又是手拉风箱“呱嗒呱嗒”粗重的喘气呼吸声——如此种种,共同合成了一曲生动活泼的灶台交响曲,天天上演,百听不厌。
如今啊,连最偏僻的村野,都用上了煤气灶、电饭煲或微波炉,风箱早成古董,柴草更是进不得厨房。
连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也省了,没了旧时的柴火灶,哪来的灶王爷?
没了袅袅炊烟,灶王爷如何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只是,当游子归乡,看不到炊烟飘向天空的村庄,总感觉是寂寞的。
看不到大灶台上翻炒的喷香菜肴,总感觉不是肠胃与舌尖想念的正宗美味。
哪怕不说,心里也是空的。
尽管如今城里也有农家饭、柴火灶,不过是个形式罢了,还真不是自家灶台上烹煮的那个味道,不好比的。
记得我家的灶台上还有一只咸菜罐,家家都有的吧?
绿釉、腰鼓形,发出幽幽青光,揭开盖子,一片诱人的老咸菜香。
抓两把,炖肉,煮鱼,炒毛豆,烧茨菰汤,如汪曾祺说的: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那是老家的滋味,乡愁的滋味啊。
那年早春,老母亲去世。
后事完毕,告别老屋,我又看到了那只绿釉咸菜罐,打开来,是半罐老咸菜,闻一闻,已是潸然泪下。
我知道,那是老母亲腌好了,让我带进城的家乡风味啊……
如今,吃不上母亲腌的咸菜了。
老家的灶台并没拆,还在,冷.着.,再没了炊烟。
乡间,还有几户人家烧柴,让袅袅炊烟升上天空,点燃家的温馨,慰藉游子念叨的古典情怀与似酒乡愁。
(选自2016年08月17日《思维与智慧》)
(1)文章以“灶台”为题,有何妙处?
(2)结合具体的语境,说出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嗅一嗅,蓦然闻到一阵诱人的香气从灶间溢出,
②老家的灶台并没拆,还在,冷着,再没了炊烟。
(3)请赏析第⑦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灶台上不是“笃笃笃”的切菜剁肉声,就是热锅内“哧哧哧”的烟油炝锅声,锅膛里则回应出棉花秸、芦柴秆、杂柴爿“噼里啪啦”的爆裂声,锅里面是水与米、菜与肉“咕嘟咕嘟”在跳舞在争吵,灶台下又是手拉风箱“呱嗒呱嗒”粗重的喘气呼吸声。
(4)品读第⑧段,说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5)作为“乡村的记忆”的灶台、炊烟已经渐行渐远,而如今的城里却渐渐兴起了柴火灶的农家饭,农家土味引得食客争相品尝。
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请分析其中原因。
三、古诗文阅读(共2题;
共21分)
11.(14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句子中划线词语。
①俟其欣悦________
②持汤沃灌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计日以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从乡之先达
而承天子之宠光
C.是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
12.(7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在军登城楼①
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②,歌舞入长安。
【注释】①弘道元年(663),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废中宗(李哲)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异己,刑法严苛,引起人民不满。
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一时响应者甚众,起兵十来天就纠集了十多万人,震惊了全国。
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任匡复府的艺文令,负责军中宣传工作。
②定:
这里指革命胜利。
(1)本诗是诗人率领起义军登上某一座城楼时所作,第一、二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充分表现了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
(2)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后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文(共1题;
共5分)
13.(5分)作文:
请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一个遭受挫折的年轻人,情绪低落地走到自家的一扇窗前,推开了窗子。
窗外是拆迁后留下的一片废墟,断壁残垣,杂草丛生……他猛地关上了窗子,低着头,坐在房间的一隅,默默无语。
他的父亲看到了,忙拉着他来到客厅的落地窗前。
窗外绿草如茵,花坛中一簇簇盛开的鲜花,迎风摆动……看着眼前美丽的景色,他觉得自己的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
这个材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环境会对人的心情产生一定影响;
正确而及时的引领有助于走好人生之路。
作文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1、
2-1、
3-1、
4-1、
5-1、
6-1、
6-2、
7-1、
7-2、
7-3、
7-4、
8-1、
8-2、
8-3、
9-1、
9-2、
9-3、
10-1、
10-2、
10-3、
10-4、
10-5、
11-1、
11-2、
11-3、
11-4、
12-1、
12-2、
13-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模拟 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