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168856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15.61KB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数据的调查与整理
第一节数据调查的方式与程序
一、数据调查的方式
数据调查的概念:
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对总体中个体的相应特征进展观测取得数据的工作过程。
数据资料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是对统计资料调查的根本要求。
调查方式:
现场调查、实验调查。
二、数据调查的一般程序
数据调查的环节:
制定方案、登记数据、数据整理与显示。
确定调查目的是首要问题
第二节现场调查
一、调查的抽样方式
现场调查:
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调查的抽样方式:
普查、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
从总体中抽取部份个体进展观测,取得样本数据,然后依据样本数据推算总体数据。
随机抽样又称为概率抽样调查,被调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被抽中或不被抽中的概率一样
非随机抽样:
又称非概率抽样调查,凭调查人员主观判断进展选取,便利而随意选取。
二、调查的观测方式
三、问卷调查的设计
问卷设计技术主要包括:
提问方式和提问次序
调查问卷提问方式:
封闭型提问、开放性提问。
提问次序:
先一般后特殊,所谓漏斗式。
第三节试验观测
第四节数据整理与显示
一、分类遵循两个原那么:
互斥性、完备性
观测个体分类:
单值分类、组距分类
统计表概念:
显示数据资料表格
统计表的构造:
总标题、横栏标题、纵栏标题、数据资料、表示附注。
第三章次数分布
第一节次数分布的编制与显示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次数分布的概念:
各个不同数值及每个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顺序排列
二、次数分布表及其编制
次数分布表概念:
表示观测变量的次数分布的统计表
单值分组次数分布表:
每一个不同的取值代表一个组的变量值,并计算各组出现的个数或次数。
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
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数列:
可采用向上累计或向下累计。
向上累计:
由变量值低的组向变量值高的组累计频数。
向下累计:
由变量值高的组向变量值低的组累计频数。
重点掌握:
直方图和柱状图
第二节次数分布的理论模型
一、次数分布理论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三种:
概率分布表、概率分布图、概率分布函数。
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泊松分布:
对于描述在一个特定时间或空间范围内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有用。
一、间隔期内发生次数概率相等
二、某一间隔内发生与否相互独立。
三、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第四章分布特征的测度
第一节分布中心的测度
一、分布中心的概念及意义
分布中心的定义:
距离一个变量的所有取值最近的数值
变量分中意义:
1、变量取值的一个代表,反映取值一般水平。
2、可以提醒取值的次数分布在直角坐标系上的集中位置。
二、分布中心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1、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重点计算〕
算术平均数又称均值,它是一组变量值的总和与其变量值的个数总和的比值,是测量分布中心最常用指标。
2、组距数列算术平均数
首先计算出每组的组中值,组中值就是各组变量的代表值
组中值=〔上限+下限〕/2
缺下限的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2
缺上限的组中值=下限+邻组组距/2
3、应用算术平均数应注意的问题
㈠容易受极端变量值的影响,极大值或极小值应剔除
㈡权数不取绝于它的绝对值大小,而取决于它的比重
㈢组中值作为各组变量值的代表
4、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
㈠变量值与平均数离差总和等于零
㈡变量值与平均数离方平均和为最小
二、中位数
中位数概念:
将某一变量的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位于这列数中心位置上的那个变量值。
中位数确实定:
〔1〕未分组资料中位数确实定:
变量值由小到大排列〔n+1〕/2确定中位数所处的位置,最后寻找位置的变量值为中位数,假设变量值n为偶数,那么以排在数列中n/2项n+1/2项变量值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2〕单项数列中位数确实定:
计算向上或向下累计次数,由公式计算结果与累计次数的结果确定中位数在单项数列中所处组的位置,那么该组上的变量值就是中位数。
〔3〕组距数列中位数确实定〔例题公式重点〕p88
三、众数
众数概念:
变量取值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
众数确实定:
未分组的变量值,统计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假设是单项数列那么频数〔或频率〕最大的变量值就是众数。
众数组距数列:
依距各组变量值出现次数的多少确定众数所在的组,然后采用上限公式或下限公式确定众数即可。
〔公式、例题〕p90
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正态分布的情况下,三者在数量上完全相等。
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测试
一、离散程度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反映各个变量值之间的差异大小,可以反映中心指标变量值代表性的上下。
第五章抽样估计
第一节抽样估计的理论根底
抽样估计的根本内容根据总体的部份数据信息去估计未知总体指标的理论和方法。
1、大数定律
大量的独立重复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具有稳定性,对于这种稳定性构成大数定律的根本内容。
两个重要的大数定律:
贝努里大数定律、辛钦大数定律
第二节抽样方法与抽样分布
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掌握概念〕
抽样分布:
对于给定的总体和抽样方式以及样本容量,样本指标取值的概念分布就称为抽样分布
第三节点估计
一、总体参数与其估计量
总体参数:
根据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指标数值,总体指标又称为参数
根据样本来推断总体指标数值称为抽样估计
估计量:
估计总体指标数值的统计量
估计值:
估计量的数值为该总体指标的估计值
二、构造估计量的方法-矩法估计
构造估计量的方法:
矩法估计,用样本矩作为总体同一矩的估计量或者用样本矩的函数作为总体相应矩的函数的估计量,最直观、最简单也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就是矩法估计。
三、判断估计量优劣的标准
常用的标准主要有:
一致性〔根本要求〕、无偏性〔不应存在偏大或偏小偏差〕、有效性、充分性、稳健性。
估计量的标准误:
样本估计值与总体指标真值之间存在着误差,误差越大,抽样估计的准确程度就越低。
标准误的概念:
样本估计量的标准差通常称为该估计量的标准误差。
标准误的计算:
〔例题、公式〕
样本均值的标准误:
〔三〕影响标准误的因素
〔1〕总体中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
〔2〕样本容量的大小,样本容量越大,标准误差越小,抽样估计误差也就越小
〔3〕抽样的方式与方法
第四节区间估计
区间估计的概念:
事先给定的概率保证程度下,根据样本估计量的概率分布确定可能包含未知总体参数的某个区间,作为对未知总数的估计。
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一节相关分析
一、相关关系
当一个变量的变化完全决定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或两个变量之间是一种严格确实定的关系时我们称之为函数。
相关关系的概念:
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又不是严格的,确定的关系。
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1、确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
2、确定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
3、测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二、相关关系的描述-散点图
如两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即存在着正相关。
如两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即为负相关。
1、相关的形态:
假设变量Y与变量X的相关关系表现为线性组合或绘制的散点图近似的表现为一条直线,那么称为线性相关,绘制的散点图近似地表现为一条曲线,那么称为非线性相关或曲线相关。
2、相关的方向:
正相关、负相关
三、相关程度的测定-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例题〕
相关系数的性质与具体含义:
1、r的取值在-1~1之间,即-1≤r≤1
r>0说明正线性相关关系
r<0说明负线性相关关系
当r=1时,说明完全相关
当r=0时,说明为无线性相关
当0<r<1时,说明为无完全相关
2、r具有对称性
3、r的数值大小与X和Y的计量尺度无关
4、r是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变量指标
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1、建立回归模型
2、估计回归模型参数
3、对回归模型可信程度进展检测
4、利用回归模型,预测或控制因变量的水平
估计线性回归方程式:
Y=b0+b1X
5、模型参数估计:
b1=b2=
判定系数公式〔例题〕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编制与分类
一、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是把不同时间上的同一指标数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数列。
二、编制时间数列的根本原那么
〔1〕同一时间数列的数据所属时间长短及数据之间的间隔长度具有可比性
〔2〕不同时期的数据核算范围应当一致。
〔3〕不同时期的数据核算内容应当一致。
〔4〕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具有一致性。
第二节时间数列特征指标的测度〔本节的计算为重点内容〕
水平指标:
开展水平、平均开展水平、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速度指标:
开展速度、平均开展速度、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开展水平:
间隔相等、间隔不相等〔公式、例题〕
相对时间数列、平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开展水平〔公式、计算方法〕
环比开展速度、定基开展速度、年距开展速度
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时期水平
开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00%
环比开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100%
定基开展速度=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时期水平*100%
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开展水平*100%=开展速度-1*100%
环比增长速度=逐期增长量/前一期开展水平*100%=环比开展速度-100%
定基增长速度=累计增长量/某一固定时期开展水平*100%=定基开展速度-100%
平均开展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开展速度-100%
环比增长速长=环比开展速度-1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八章国民生产统计
第一节国民生产统计的范围与行业分类
一、国民生产统计的范围
〔1〕但凡有型产品的生产,不管其产品是面向市场对外销售还是只供自己使用,都须纳入生产统计的范围。
〔2〕各种效劳的生产,只有面向市场和社会提供的效劳以及家庭和机构自有住房的自用效劳才纳入生产统计的范围。
三、国民生产统计的内容
产出的统计、各种物质产品和效劳的统计、生产投入的统计、生产要素投入的统计
第二节国民经济行业和产业分类
第三节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本节重点〕
一、总产出和增加值
总产出=产品产量*价格
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投入价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本国经济领土内各常住单位增加值
第四节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统计
一、资本统计
资本那么只是指用于国民经济生产的各种厂房和机器设备、库存原材料和产成品、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即各种物质资产〔不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等各种国内货币金融资产〕
固定资产可分为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及其他设备五大类
流动资产那么仅仅是指实物形态的流动资产,也就是说,仅仅包括企业的库存原材料和产成品,以及尚处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在制品和半成品,即企业的存货。
资本:
指固定资产、存货、不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金融资产〕
1、固定资产总量统计:
〔1〕原值:
取得固定资产时实际的成败。
〔2〕净值:
原值-累计折旧
二、劳动力统计
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充分就业及未充分就业等概念。
劳动相关分析指标:
就业率=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
未充分就业率=未充分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数/法定劳动年龄以上人口数*100%
就业人口比率=就业人数/法定劳动年龄以上人口数*100%
第五节生产率统计
单要素生产率:
指一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可以用生产过程的产出总量与该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或使用量之比来测度。
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
资本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总值
生产净值=增加值-固定资产损耗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损耗总值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第九章国民收入分配与使用统计
第一节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分类
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个国家的生产总收入如何在该国的各类经济活动主体之间进展分配,分配过程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使用统计是要计算各类经济主体所得收入的使用去向和金额及其比例。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是要计算统计各个不同的经济主体部门,在各个不同分配工程下所得的金额,以及经过分配各自所得的收入总额及其相互间的比例和居民家庭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及其变化。
第二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统计
一、企业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对其所生产的增加值的分配过程
生产净值=增加值-固定资产损耗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内资产损耗总值
国内生产净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收入法
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效劳净出口
三、资本所得与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就是指资产的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资产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让渡给其他单位使用而从使用者获得的报酬主要有红利、利息、地租。
四、国民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国外从本国获得的要素收入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五、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
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本部门增加值±
〔生产税-生产补贴〕+〔劳动收入-劳动力支了〕+〔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注:
非政府部门来说支出应用“-〞
政府部门此项是收入应用“+〞
企业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本部门增加值-生产税净值-劳动者报酬率+〔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本部门增加值+〔生产税-生产补贴〕-劳动者报酬率+〔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本部门增加值-生产税净额+〔劳动力收入-劳动力支出〕+〔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国外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劳动力收入-劳动力支出〕+〔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第三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统计
一、转移收支的种类
转移收支指一个经济主体无偿地将物品或货币给予另一个经济主体。
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的这种转移收支就形成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
转移收支的种类:
基于收入和财产的税收,社会保障缴纳和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
不同经济主体间捐赠转移收支,博彩赌博与会费、罚款等罚款引起的转移收支。
二、各机构部门再分配收支核算与可支配收入
部门可支配收入=本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来自外部门转移收入-对外部门的转移支出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转移收入-对国外的转移支出
三、个人收入差距的计算与分析
对居民家庭间人均收入差异进展测算的重要工具主要是收入分配的洛伦次曲线和基尼系数,称为基尼指数或基尼比率。
是目前各国最常使用的测度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和财富分布不平等程度的重要指标。
第四节国民收入使用统计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效劳出口-货物效劳进口〕
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中食物消费支出所点的比例也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支出金额/消费总支出金额*100%
政府消费支出=财政支出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政府部门的营业性收入+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变动额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本形成只计算非金融资本的形成
二、各机构部门储蓄与资本形成的核算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
国民总储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
国民总储蓄率=国民总储蓄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100%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
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国外转移净收入
国民净储蓄=国民总储蓄-固定资产折旧
国民净储蓄率=国民净储蓄额/国民可支配净收入*100%
第十章货币与金融统计
第一节金融机构单位和金融工具的分类
一、金融机构就是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与资金融通经营的机构
二、金融工具及其分类
机构单位之间签订的可能形成一个机构单位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机构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性工具的金融契约。
特征:
流动性特征、法律特征、或有和非或有性特、风险性特征以及期限性特征
三、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内容
货币信贷统计、全社会金融统计、金融业经营统计
第二节货币统计
货币指一国政府或其授权机构所发行的充当商品交换的等价物和支付手段的钞票,包括主币也包括各种辅币又称为现金。
只有经政府法定机构发行且处于流通中的纸币才是纸币,所以也称为通货,即流通货币。
货币供给量流通中的货币存量是一个时点指标,通常统计每个月月末的数额
货币供给量统计:
M0-流通中的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
存款统计:
可分为15大类
货款:
我国货款可分为13大类
利率和汇率统计:
利率统计:
利率体系由商业银行利率、中央银行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三部份组成。
汇率统计:
货币的汇率是以另一个国家的货币表示的本国货币的价格,也称为汇价,标价方法有两种分为:
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一个国家的汇率统计需要逐日记录本国货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价。
第三节全社会金融活动统计
一、金融交易流量的计算方法
金融活动就是资金的融通活动,也就是两个机构单位基于共同的协议使用某种金融工具所进展的金融交易活动,交易的结果是资金从一个机构单位转入另一个机构单位。
金融资产、金融货币
金融交易流量=交易流入量-交易流出量
二、各机构部门资金流量统计〔掌握〕
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国外部门
三、社会融资总额统计
社会融资总额=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货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况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其他各种融资方式之和
四、金融协调开展统计分析
金融相关比率统计
金融相关比率=金融资产/国民财富
实体经济融资比例=实体经济融资规模/全社会资金流动规模
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经统计指数
第二节统计指数的编制原理
个体指数公式
综合指数公式
常用的狭义综合指数主要有以下几种:
拉氏指数、帕氏指数、杨格指数、马埃指数、费舍理想
拉氏物量指数=基期价格*现期产值/基期价格*基期产值
拉氏物价指数=现期价格*基期产值/基期价格*基期产值
帕氏物量指数=现期价格*现期产值/现期价格*基期产值
帕氏物价指数=现期价格*现期产值/基期价格*现期产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民经济 统计 概论 重点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