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意外致命个案分析第一集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167346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64KB
职业意外致命个案分析第一集Word下载.docx
《职业意外致命个案分析第一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意外致命个案分析第一集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全面了解这些意外的发生原因、汲取教训和制定适当的改善措施,则未能保障工友在工作时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工作地点的负责人须了解为何会发生意外,和应采取的行动,确保意外不会重演。
本个案集搜集了一些死亡意外个案,加以改编,以作经验分享,防止意外,亦希望前线的员工和管理层藉此设计宝贵的意见,以及向举办安全训练的机构,提供个案分析的训练教材。
劳工处职业安全及健康部
二〇〇三年八月
个案一一名工人从停泊在公共道路的火车车尾的斜放桥板堕地
事发情况
一名承办商承接了一个单位的装修工程,并把拆除和搬运阶砖及泥头的工程交由次承判商承办,而死者是次承判商的工人。
事发前,死者负责把建筑废料搬上一辆停泊于公共道路的货车。
当时,货车与地面之间放置了一块木桥板,桥板有一个端固定在车斗的末端,另一端则置于地面,并呈大约24度角倾斜。
死者踏着这块桥板,从手把建筑废料搬上车斗。
意外发生之前,死者双手捧着一大混凝土块,正沿桥板走上车斗,突然失足滑倒,堕下路面,而他的胸部则被混凝土块击中。
他被送院医治,但终告不治。
个案分析
用作板桥的木板厚30毫米,长2.72米,阔0.23米。
桥板的一端有两个金属钩,用以把桥板固定在车斗上。
桥板面钉上了七块宽0.23米,横切面为18毫米×
20毫米的木板条,供在桥板上行走的人作为踏脚用的防滑板条。
车斗离地面约1.1米,当桥板放置于车斗与地面之间的地方时,会呈大约24度角倾斜。
死者在事发时以手捧着的混凝土块,体积为0.42米×
0.45米×
0.1米,重约20公斤。
这宗意外由下列因素凑集一起而发生:
(a)意外中的桥板只有0.23米阔,工人在上面走动时,可能难以保持平
衡,因此,该桥板不可视为安全通道。
(b)死者双手捧着一大混凝土块,他的视线可能被混凝土块遮挡,因而
影响他对桥板状况作出的判断。
(c)车斗瞄固点突出的钩子可能引致死者绊倒。
(d)验尸报告显示,死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可能影响他身体的协调能力。
而死者在展开工作前,管方并没有就人力搬运工作进行风险评估,以消除上述危险和采取有关的安全措施。
汲取教训
在搬运和处理负荷物方面,应设立和维持安全工作制度,这制度应包括下列各方面:
在进行人力搬运工作前,先作初步的风险评估,以确定工序可能涉及的危险,并制定拟采取的安全措施;
(b)把负荷物从某高度搬运到另一高度的地方时,应选用适当的机械设
备辅助;
(c)如无可避免要徒手提举笨重的负荷物,应先把负荷物捣碎为若干细小部分,以方便搬运。
个案二一名工人从起卸平台跌下吊重机槽底
死者是一名分判商雇用的工人,在一个建筑地盘工作。
该地盘正进行建屋工程,即将完工,而该名分判商所承接的工程,是为住宅单位的厨房安装橱柜及不锈钢洗手盆。
事发当日,死者与其他工人抵达地盘,以物料吊重机把橱柜及洗手盆搬运到较高的楼层。
在午膳后,死者与一工人以物料吊重机把洗手盆从三楼搬运到较高的楼层,而另一组工人则负责接收搬运的物料,再把物料运往30至38楼各层单位。
在工作过程中,该名与死者一起工作的工人离开了三楼,剩下死者独自工作。
在吊运工作进行时,地下的吊重机操作员可看见死者。
当时死者在三楼的起卸平台,离地面12米。
死者以电铃向吊重机操作员发出信号,有时亦会直接向他呼喊示意。
事发前,操作员听见死者向他呼喊示意,于是便把物料吊重机平台从地下升至三楼,然后停下来。
其后,死者告知他,无须调整吊重机平台的停放位置。
因此,他只好在地下再等候信号。
他等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听见吊重机槽传来一声巨响。
他立即跑往机槽,发现死者卧在机槽底血泊中。
同时,他亦注意到吊重机平台仍在移动,于是匆忙把吊重机停下来。
死者被送院医治,其后终告不治。
吊重机
吊重机槽的横切面面积为1.53米(阔)×
1.64米(长),其内是吊重机平台,面积为1.32米(阔)×
1.33米(长)。
吊重机平台由绞车系统控制升降,可经由地面控制室的电击板控制,或以接驳至电击板的遥控器控制。
机槽闸门
在设计上,吊重机平台可停定于任何楼层。
各楼层的起卸平台均设有由两边掩门组成的机槽闸门。
左边掩门中央有弹簧制动微型开关,另一边掩门则有横向金属杆。
闸门必须关闭,使金属杆能压低微型开关的弹簧制动击,吊重机才能开动。
调查人员发现,三楼(即死者的工作地点)机槽闸门的弹簧制动微型开关并无装上防护装置,以避免受到干扰。
即使闸门开启,微型开关的弹簧制动击仍可卡住、关紧或以人手按下,使吊重机开动。
一名在意外发生后赶抵现场的地盘安全人员发现,当时三楼机槽闸门已经开启,但他没有察觉微型开关有无受到干扰。
信号系统
上述地盘设有吊运作业的信号系统电路。
按该电路的设计,较高楼层的起卸平台设有插座,可供多种信号装置使用。
只要把
信号装置的控制电线插头插入指定楼层的插座,工人便可向地下的吊重机操员发出信号。
吊重机操作员可以由下列其中一种方式接受信号:
(a)灯泡亮起的信号;
(b)电铃声;
(c)透过对讲机进行通话。
在事发当日,较高楼层的工人以电铃声向吊重机操作员发出信号,亦使用手提电话通讯。
无人目击上述意外的过程,但根据现场的情况,死者是从高处堕下,地点可能是三楼机槽的起卸平台边缘;
至于他如何和为何堕下,则未能确定。
不过,下列因素可能导致该宗意外:
(a)机槽闸门的微型开关容易受到干扰,以致吊重机在机槽闸门开启
时仍能开动。
因此,机槽闸门在吊重机平台保持关闭时才能开动
的功能已经失效。
(b)由于吊重机在机槽闸门开启后仍可开动,工人有堕下机槽或被移
动中的吊重机平台撞倒的危险。
(a)应在物料吊重机的安全闸门加设有效的联锁装置以防止吊重机在闸
门未关上时启动,其设计以构造足以防止被干扰,影响其功能。
(b)应为物料吊重机的所有开关、控制器及安全装置制定维修计划,并
落实计划。
(c)在工作进行时,应设有适当的检查制度,由一名对物料吊重机工作
有足够经验的主管负责查察工序中的危险情况。
如发现这种情况,
须立即作出纠正,并在适当情况下,停止有关工作。
(d)每名从事物料吊运工作的工人应获详细告知有关进行吊运工作的正
确方法和程序、使用机槽入口联锁闸门的适当方法,以及采用适用
于安全搬运工作的信号系统。
(e)每名从事物料吊运工作的工人应获提供各项有关可能存在的危险(如
堕下吊重机槽、受夹于吊重机移动中的部份)及预防措施所需的资
料。
个案三一名电工因错误切割一条带电的电缆而触电死亡
事发当日,机场的飞行区地面灯号系统(简称灯号系统)维修工程在午夜后进行,包括更换高压电缆插头,其中一个步骤是割断电缆。
死者和其他四名电工当夜班,被指派进行这项工程,他们在三个不同的地点工作。
死者和一名获委任为合资格人士的工友被编成一队。
死者一队在成功更换两个灯头的插头后,正欲更换编号AGL-4650灯头的插头之际,上述工友离开死者,把他们的维修工程车驶至近现场。
当该工友回来时,发现死者倒卧在距离另一组编号AGL-4651的灯号系统的不远处。
他发现连接AGL-4651灯号系统的电缆曾被切割,切口更有烧焦的痕迹。
其后,死者被送往医院,抵院后证实不治。
事发现场两组不同的灯号系统,是由两条独立电路供电的。
每条电路都是经由地下管道以电缆连接起来,而灯头埋入地下罩壳内,并以盖板密封。
两条电路均朝同一方向并排敷设,在其上每隔大约7米交错安装了灯头。
连接每个灯头的电缆都附有识别标记。
透过不同的电源,每条电路均获供应1,000至2,000伏特输出电压。
由于上述系统设有恒定电流调节器,整条电路都能保持3至6.5安培的稳定电流供应,视乎所需的灯光强度而定。
在工程展开之前,工程范围内的灯号系统是不通电的,电源已关掉并上了挂锁,而且挂上了警告牌。
不过,另一组灯号系统则仍然通电。
死者的验尸报告显示,他的双手的左脚都有被电烧伤的痕迹,相信是因接触电流所造成。
死者显然是在工作时错误切割一条通电的电缆而触电死亡。
调查结果显示,下述因素可能导致这次不幸事故:
(a)有关主管人员利用电缆路线分布图和工作纸,以口头方式向工人说
明有关工程细节。
不过,电缆路线分布图所显示的资料错误,令人
混淆,因为依照改图则显示,在意外中切割的电缆(编号AGL-4651)
是连接至拟进行工程的电路,但实际上却是连接至另一条带电的电
路。
(b)这项工作是在黑夜进行,有关工人按照工作纸/分布图上的识别标记
资料,核对电缆上细小的识别标记时可能出错。
(c)虽然地盘有提供钳式安培计供工人作测试用途,但工序并无规定工人使用安培计。
(d)一名工友获委任为队中的合资格人士,死者理应在该工友的监督下进行电力工程,但他却在意外发生前不久离开了死者。
(a)在切实可行范围内,在插头更换工程附近的飞行区地面灯号的所有
电路,均应切断电源。
(b)用以显示哪些灯号需要施工的电缆路线分布图和工作纸,应妥为设
计,以便提供清晰准确的资料,俾能安全施工。
(c)在施工前应证实飞行区地面灯号的所有电路不带电,并应在文件上
记录所验明电路状况的程序。
(d)应提供和维持具体而步骤容易遵循的工作许可证,以确保妥善遵守
安全施工方法。
该工序应提供清晰的指导和指示,使工人确实知道
飞行区内哪些地面灯号已经切断电流及与所有带电电源妥善隔离,
并且可予以安全施工。
(e)飞行区地面灯号插头更换工程应由合资格人士进行,或由工人在其
适当监督下进行。
工人如无具备所需资格或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不应获准进行这项工程。
(f)应设立安全工作制度,以确保飞行区地面灯号的维修工程能在安全
的情况下进行。
该制度应包括采取适当的步骤,确保工人获提供适
当的训练、资料、监督及指导,并制定安全施工方法及程序,供工
人采用。
个案四一名地盘副总管于台风过后,在一个与建楼宇工程的建筑地盘内被高处堕下的物件击中
在意外发生的前一天,天文台悬挂八号风球,有关的建筑地盘的各项工程已暂时停工。
在台风过后,一名副总管(死者)返回建筑地盘。
在地盘全面复工之前,死者和棚架分判商的管工一起检查楼宇外墙的临时构筑物(如竹棚、斜栅和保护幕)的损毁情况。
他们在平台上第5座旁边的空地商讨如何进行修补工程。
在他们商讨期间,一块混凝土从高处堕下,击中死者。
他的安全头盔严重损毁,并遭击落地上。
死者受伤倒地,头部大量出血,他在同日终告不治。
该地盘第5座已兴建至第50楼的高度。
楼宇的外墙架设了竹棚。
并有斜栅和双层保护幕覆盖。
除双层保护幕外,外墙的吊重机槽和垃圾槽亦用胶布覆盖。
第5座的27楼、38楼和48楼外墙已搭建斜板,但部分斜栅和保护幕已被台风吹毁。
在该穜楼宇面向事发地点的一边,由45楼向下直至27楼的保护幕出现多个0.3米这0.45米宽的空隙或缺口。
碎料和泥浆块亦散布在斜栅和保护幕上,大量碎料堆积在48楼高度的位置,而38楼高度的位置则有一些混凝土块。
在意外发生后,死者倒卧在距离第5座约7米的地上。
警方在意外地点附近捡走两块混凝土。
科学鉴证显示,死者被其中一块250毫米x150毫米x50毫米的混凝土块击中,因为在这块混凝土的表面留下了属于死者所戴安全头盔的塑胶屑,而这块混凝土块亦和在38楼斜栅上发现的其他混凝土块类似。
当局在意外发生后随即进行的调查亦显示当时仍然大风,而地盘风势有时强劲。
因此,这可能引致38楼斜栅上其中一块混凝土块从保护幕的空隙或缺口坠下,击中死者,造成意外。
(a)应该不时清楚堆积在斜栅和保护幕上的建筑废物和物料。
(b)雇员应避免在台风过后不久,便在建筑地盘的空地上工作,而应在
评估恶劣天气对建筑地盘的影响后,才恢复在空地上工作。
个案五轮胎式高架起重机卸下货柜时,一名清洁工人被货柜压死
在某货仓码头,一名承判商请包括死者在内的四名清洁工人清洁货仓装卸场。
每名工人独自在承判商指定的地方工作,他们用扫帚和铲清理地上垃圾,并用手推车把垃圾运往垃圾收集站倾倒。
四个小时后,只有三名清洁工人在完成清洁工作后返回休息地点。
因此,一名工人前往找寻死者。
在货仓堆迭区(该区堆放了12米长的货柜)内两条主要通道的交界,该工人发现,在一个摆放在地面的16公吨重货柜下,有两条人腿露出,其旁边有一把破烂的胶扫帚和一把铲,几米外则有一部手推车。
该工人立即向货柜码头的管理员报告。
在吊起该16吨重的货柜后,有关人员发现死者。
货柜下亦发现死者盖上了草帽的安全头盔。
死者其后证实不治。
在意外现场,货柜层迭堆(每个货柜的体积为12米长×
2.6米阔×
2.9米高)以分行方式排列。
面对主要通道的区域预留了可平放6个货柜迭堆的空间。
意外发生前,第一迭堆有三层货柜,第二迭堆有五层货柜,第三和第四迭堆均有四层货柜,但在预留给第五和第六迭堆的位置上并无货柜摆放。
货车上的货柜会以轮胎式高架起重机吊架吊起,再吊往指定货柜堆的正确位置,或预留给该货柜的地面上。
起重机把货柜从货柜堆吊运至货车时,程序则刚好相反。
涉及意外的轮胎式高架起重机的驾驶室距离地面约18米,吊架和起重设备安装在驾驶室前面。
驾驶室底部有一个宽阔的观察窗,操作员可监察下面货柜的移动情况。
当驾驶室停留在第四迭堆上面,而吊架正悬吊货柜时,操作员如从底部观察窗下望第五行,只能看见地面有限的范围。
当起重机逐步把货柜吊下时,能看见的范围便会进一步收窄。
虽然驾驶室前面装有闭路电视摄影机,以便操作员监察下面货柜场的情况,但该摄影机不能提供地面的详细情况。
如从驾驶室望向货柜场,有些地方甚至难以看见的。
清洁工人通常不会进入两个货柜之间的空位,他们只会在堆迭区内没有摆放货柜和附近没有货柜搬运时,才入内清洁。
一般而言,货柜码头禁止任何人进入货柜堆迭区或走近操作中的机械。
驾车的巡逻队和安装在电灯柱上的闭路电视摄影机会进行监察,确保上述规则得以遵守。
死者在进入货柜堆迭区之前,可能已知悉附近有轮胎式高架起重机正操作,因为该起重机属重型机械,操作时会发出一些噪音。
死者仍然停留在堆迭区,可能是因为她有工作须要处理,没料到起重机在其位置吊下货柜。
该部轮胎式高架起重机的操作员持有有效的起重机操作证书,并具有15个月的工作经验。
现场没有信号员协助他搬运肇事的货柜;
不过,他习惯在把货柜卸下到地面之前响号。
正当意外发生之前,警号曾鸣响约一秒钟。
相信死者并未察觉这次短暂的警号。
总括而言,根据调查所得,导致这次不幸事故的原因如下:
(a)货柜码头管方没有就清洁工作订立明确的安全程序,供承判商依循。
(b)承判商没有给予工人指引,说明在何种情况下工人方可进入货柜迭
堆进行清洁工作。
次承判商的管工只曾口头告知工人,不应在货柜
搬运工作进行时清洁货柜堆迭场。
(c)负责货柜搬运工作的货柜码头管方与承判商之间缺乏协调。
(a)在切实可行范围内,承判商必须就设立及维持安全工作制度与货柜
码头管方进行协调,以确保所有在货柜堆迭场内工作的清洁工人的安全及健康。
(b)应采取包括但不限于下述的安全措施:
·
委派一名清洁主管监督整项清洁工作;
清洁主管及货柜码头管方之间就清洁范围及工作时间表的安排
进行协调;
把可进行清洁工作的区域隔离,以免受货柜搬运工作及起重机
操作的影响;
在进行清洁的地方摆放适当的标志及交通圆锥筒;
清洁工人、清洁主管及货柜码头控制塔人员之间保持有效的联
系;
以及
设立监察系统,以确保安全规则及程序能妥为实施。
(c)应就与清洁工作有关的危险情况及所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向所有清
洁工人提供训练及资料。
个案六一名工程师在排污隧道内维修电讯系统时触电死亡
有关的排污隧道长7.5公里,直径2.7米,有两个排流出口,分别位于钻石山和沙田。
隧道壁的顶部装设了电讯系统,以便工人在隧道内进行维修工作时,能够以无线电与外间的工人保持通讯。
有关的电讯系统包括一条很长的供电缆,以及为增强发送功率而在每隔一定距离安装的信号放大器。
在隧道维修期间,污水会停止流入隧道内,以便施工。
死者是一名工程师。
在事发当天,他和一名工人负责微调和测试上述电讯系统。
他们乘坐一辆隧道检查车进入隧道,到达距离沙田段出口4.8公里,装有信号放大器的位置。
该车辆的轮胎以橡胶制造,但底盘有一条触及地面的钢炼。
两人在该处走上隧道检查车的顶部工作。
死者从塑胶护殻中取出信号发大气,放在木桌上。
他打开放大器的塑胶盖,调节电子组件卡,在调节的过程中,放大器与供电缆一直保持连接。
由于工作地点阴暗,死者的同事手持电筒,为他照明。
当死者跪在车辆顶部工作时,突然触电跌低。
他的同事立即把他移离隧道。
不幸地,死者送抵医院后证实死亡。
死者在事发时调节的电讯系统有两个直流电增压器,分别连接至隧道两边出口的供电缆末端。
该增压器透过供电缆,以42伏特的电压,为该系统提供直流电。
至于隧道检查车,则以38伏特的电池驱动。
事发现场并没有其他电力设施或照明设备。
在设计上,通讯系统的接地安排如下:
(a)在隧道每边出口,通讯设备和增压器的地线均连接到一个共用的接
地汇流排,然后再接驳到接地系统。
(b)供电缆的外包套以铜线制造,而外包套电缆两端位置均接地。
(c)在每个信号放大器的塑胶外殻内,连接电子组件卡和供电缆外包套
的接地线都包着一层铝箔。
这种安排提供了共用的接地隔层,用作
保护电子组件卡。
沙田段出口的控制站和输入室安装了避雷系统。
该系统可把闪电产生的高压电流接地,以保护通讯设备及主要供电系统。
验尸报告显示,死者的左胸和左腿近膝关节位置均有烧焦痕迹,这可能是电流流经身体的路线。
根据香港天文台的纪录,在意外发生前,曾发出雷暴警告,而在事发时,沙田段出口有雷暴和数次强力闪电,隧道内相当潮湿。
因此,该宗触电死亡意外可能是下列原因所导致:
(a)事发时,死者跪在隧道检查车的车顶上,该车辆与隧道地面是电气
性连接的。
在同一时间,沙田段出口有雷暴和闪电,闪电可能击中
沙田段出口的避雷系统,或直接击中附近的地方,使该处有大量电
流流向周围,令地电势即时上升至几千伏特。
(b)由于供电缆外包套在电线两端的接地,沙田段出口的电线铜制外包
套的电势上升,令电流经由排污隧道的供电缆外包套,从沙田段出
口的一端传送至鑽石山段出口的另一端。
因此,信号放大器(包括
涉及意外的信号放大器)的电压曾大幅度上升。
(c)意外现场距离沙田段出口4.8公里。
隧道地面和周围的地电势一般为
零伏特,或接近零伏特,而死者所在的车辆因底盘与隧道地面有间
接接触,电势亦相同。
(d)另一方面,死者已除去信号发大器的塑胶外殻,电子组件卡亦已外
露,他可能在某一刻直接触及或非常接近电子组
件卡,令上半身/手部与脚部之间的电压差距很大,这时偏向电弧形成,电流由信号放大器漏出、流经死者身体、隧道检查车和隧道地面,最后在该处接地,死者因而触电死亡。
(a)在施工前,应指派合资格的人员对排污隧道内的工作环境进行风险
评估。
这项工作包括找出可能出现的危险,建议采取的安全措施,
并列明施工时应采用的工作方法、物料和机器。
(b)除非已采取风险评估报告内所建议的措施及发出安全进入隧道许可
证,否则工人不得进入或停留在排污隧道内。
(c)在恶劣天气下(例如雷暴或闪电),应严禁在隧道内进行任何通讯系
统有关的导电体或导电部分、避雷设备或其他电力装置的工程。
(d)在排污隧道内进行电力系统工程的工人,应停留在已连接有效接地
系统的等电位区域内。
工作地点的所有设备、机器和导电部分应连接有效接地系统,以确保工人身体各部分不会有危险的电势差距,引致漏电。
(e)应在排污隧道入口的当眼位置,张贴风险评估报告及有关的安全进
入隧道许可工作证。
个案七一名机械工例行检查飞机时从没有围栏的升降平台边缘堕地
死者是一名机械工,在事发当日,负责检查一架飞机。
在意外发生前一刻,他和两名同事检视飞机的结构部分。
他们须要开启机翼底部的舱门,以检查机翼内部,之后须锁紧舱门。
死者当时在升降平台边缘的延伸坡道末端工作,他为了关上机身底部的舱门,把身体伸出超越延伸坡道的边缘外,从离地3.5米处失足堕地。
他被送往医院,其后终告不治。
有关平台安装在工程车车架上,属「较剪」式升降平台,面积为2.43米×
6.09米。
平台底部内置2.28米阔、可延伸的坡道,从平台前端伸出,以便工人能到达的各部分进行维修工程。
延伸坡道的边缘设有供放置可拆装护栏的窄孔,以供安装护栏。
该延伸坡道这种构造,是方便工人在升高的坡道停于飞机底部时,因应机身的外形而拆去护栏。
不过,延伸坡道两侧并没有设置护栏或围栏。
负责有关工作的一组人员认为,如在延伸坡道的边缘加设护栏,会阻碍机翼底部舱门的开关,并会撞及机翼。
因此,他们没有在延伸坡道上安装护栏。
调查结果显示,在意外发生时;
(a)平台的大部分护栏都没有装上,只是在平台后端安装了护栏,而延
伸坡道则完全没有安装护栏。
(b)有关舱门的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 意外 致命 个案 分析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