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各论资料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166634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188.47KB
矿物学各论资料文档格式.docx
《矿物学各论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物学各论资料文档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自然金属类:
主要是铜族:
自然金铂族
2)自然非金属类:
3)自然半金属类:
很少见。
§
2主要矿物
一、自然铜族包括自然铜、自然银、自然金等矿物。
自然金:
Au
化学组成:
纯金极少见,常有一定数量的类质同像混入物Ag。
自然金—自然银完全类质同像系列
Ag含量
(%)
0~5
5~15
15~50
50~85
85~95
95~100
矿物名称
自然金
含银
银金矿
金银矿
含金
自然银
此外,尚可含少量Cu、Pd、Bi、Pt、Te、Ir等。
含Cu20%者称铜金矿;
含Pd5~11%者称钯金矿;
含Bi4%者称铋金矿。
晶体结构:
等轴晶系,Fm3m。
Au原子呈立方最紧密堆积,具立方面心格子的铜型结构。
一般呈分散粒状、不规则粒状或树枝状等集合体。
鉴定特征鉴定特征:
金黄色颜色及条痕,强金属光泽。
硬度低(2~3),无解理,强延展性。
比重大(15.6~19.3)。
熔点高(1062℃)。
化学性质稳定,在空气中不氧化,只溶于王水。
成因产状:
主要产于高、中温热液型含金石英脉中;
蚀变岩中;
火山岩系与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矿床中;
砂矿床中。
二、碳族
金刚石:
C
化学组成:
带色和不透明者常含Si、Al、Ca、Mg、B、N、Fe、Ti等杂质及石墨、橄榄石、磁铁矿、金红石等包裹体。
杂质N和B的含量和存在形式,直接影响着金刚石的光、电、热等
物理性能,成为金刚石分类的基本依据。
金刚石分类
类型
杂质元素
物理
性能
备注
N
B
I型
Ia型
含量>0.1%,
以聚集体形式,
呈极细小片状
导电、
导热性
较差机械强度高
在天然金刚石中占98%
Ib型
含量较低,
主要以分散的
顺磁性N形式
导热性
较差
在天然金刚石中约占1%;
绝大多数
合成金刚石为Ib型
Ⅱ型
Ⅱa型
不含N
或
含N<0.001%
不含
B
良好的
导热性
在金刚石矿床中的
含量一般<2~3%
Ⅱb型
含B
天蓝色,
具半导体性能
罕见
混合型
在同一颗粒中
N的分布不均匀
等轴晶系,对称型m3m,具立方面心格子。
C原子位于立方晶胞的8个角顶和6个面中心,以及相间地分布于半数的1/8小立方晶胞的中心。
CN=4。
多呈{111}、{110},常呈浑圆粒状。
浑圆粒状。
金刚光泽。
极高的硬度(H=10),解理{111}中等。
日光曝晒后,在暗处发淡青蓝色磷光。
用途:
名贵宝石、切削工具、研磨材料、精密仪器的零件、钻头、尖端技术材料等。
产于金伯利岩、橄榄岩、钾镁煌斑岩和榴辉岩中。
主要产地有澳大利亚、南非、俄罗斯、扎伊尔、巴西、美国及我国山东、辽宁、贵州、江苏、湖南等。
石墨:
C.
鉴定特征:
鳞片状、致密块状、土状。
铁黑色—钢灰色,条痕亮黑色,半金属光泽。
{0001}极完全解理,硬度小(1-2)。
比重小,性软,有滑感,易污手,可书写。
冶金工业:
作高温坩埚铸件
机械工业:
润滑剂
电池工业:
电极
原子能工业:
中子减速剂
用于制造铅笔芯、涂料、染料等。
石墨-3R可作合成金刚石的原料。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大类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
一系列金属元素与S、Se、Te、As、Sb、Bi等化合而成的化合物。
已发现的矿物种达370种左右,约占矿物总数的1/10,其中硫化物占2/3以上。
为有色金属矿床的主要矿物。
一、化学组成
1.阴离子:
主要为S,少量为Se、Te、As、Sb、Bi等。
2.阳离子:
主要有:
铜型离子:
Cu、Pb、Zn、Ag、Hg、Cd、Au……
靠近铜型离子的过渡型离子过渡型离子:
Fe、Co、Ni、Mo、Mn、Pt……
类质同像替代极广泛,矿物成分复杂,Ga、Ge、In、Re等稀有分散元素呈类质同像混入物存在,具重要经济价值。
二、晶体结构
本大类矿物的阴离子的半径较大、电负性较低,易被极化;
阳离子的半径小、电价较高,极化能力强。
常可看作S2-等作最紧密堆积,阳离子充填四面体或八面体空隙。
矿物的化学键由离子键向共价键或金属键过渡。
同质多像现象普遍,主要取决于形成温度及成矿溶液的酸碱度等。
三、形态
简单硫化物,组分简单,对称程度一般较高,多为等轴或六方晶系,少数属斜方或单斜晶系,组分复杂的硫盐主要为单斜或斜方晶系。
大多数硫化物的晶形较好,特别是复硫化物更常见完好晶形;
硫盐主要呈粒状或块状集合体。
四、物理性质物理性质
取决于矿物的成分、结构及键力特征。
1)具明显金属键的硫化物(方铅矿、黄铜矿……):
金属色,条痕深色,金属光泽,不透明,强导电性和导热性。
具明显共价键的矿物(闪锌矿、辰砂……):
鲜艳彩色,条痕为浅色或彩色,金刚光泽,半透明。
电和热的不良导体。
2)简单硫化物解理发育,复硫化物解理不完全或无解理。
3)简单硫化物的硬度较低,一般在2~4,层状结构者(辉钼矿、雌黄……)为1~2;
但复硫化物具较高的硬度,一般5~6.5,个别达7~8。
4)本大类矿物比重一般>4。
熔点低。
五、成因产状
绝大多数系热液作用的产物,也有属岩浆成因、接触交代成因、沉积成因。
六、分类
据阴离子特点分三类:
1)简单硫化物:
S2-与铜型或过渡型离子(Cu、Pb、Zn、Ag、Hg、Fe、Co、Ni…)结合而成,如方铅矿(PbS)、闪锌矿(ZnS)、黄铜矿(CuFeS2)等。
2)复硫化物:
哑铃状对硫[S2]2-、对砷[AS2]2-及[AsS]2-、[SbS]2-等与Fe、Co、Ni等过渡型离子结合而成。
如黄铁矿(FeS2)、毒砂(FeAsS)等。
3)硫盐:
S与半金属元素As、Sb、Bi结合组成络阴离子[AsS3]3-、[SbS3]3-等,与铜型离子Cu、Pb、Ag结合成较复杂的化合物。
如黝铜矿—砷黝铜矿(Cu12Sb4S13—Cu12As4S13)等。
方铅矿:
PbS
晶体结构晶体结构:
NaCl型结构:
S2-作立方最紧密堆积,Pb2+充填于全部八面体空隙中,CN=6。
化学键为离子键—金属键的过渡类型。
铅灰色,条痕黑色,强金属光泽。
{100}三组完全解理,硬度低(2~3)。
比重大(7.4~7.6)。
加KI及KHSO4与矿物一起研磨后显黄色。
主要产于中温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中。
提炼Pb最主要的矿石,含Ag多时可综合利用Ag;
作红外探测器及检波器的材料。
闪锌矿:
ZnS或-ZnS
常有Fe2+替代Zn进入晶格,其他尚有Mn、Cd、In、Ga、Ge、Tl等类质同像混入物。
等轴晶系,F3m。
S2-作立方最紧密堆积,Zn2+充填于半数的四面体空隙,CN=4。
化学键具共价键性质。
粒状晶形。
颜色变化大,由无色到浅黄、棕褐~黑色,随含Fe量的增加而变深。
条痕白色~褐色,金刚光泽。
{110}六组完全解理,H3~4。
与方铅矿共生。
为最重要的锌矿石矿物,综合利用Cd、In、Ga、Ge等稀有金属;
结晶良好的单晶体是最佳的红外窗口材料和发光材料。
闪锌矿的标型特征
高温热液
中低温热液
杂质成分
Fe、Mn含量高,
含In、Se、Sn
含Fe少,
含Ga、Ge、Cd、Tl
a0
0.545nm(含Fe26.2%)
0.540nm(纯ZnS)
颜色
棕褐~铁黑色
无色、白色~黄色
条痕
黄褐~褐色
无色、白色~黄白色
光泽
半金属光泽
金刚光泽,
断面树脂光泽
透明度
半透明~不透明
透明~半透明
硬度
4
3.5
比重
黑褐色者4.03(含Fe10%);
铁黑色者3.90
无色透明的纯ZnS4.10
黄铁矿:
FeS2
常有Co、Ni替代Fe;
As、Se、Te替代S。
常含Au、Ag、Cu、Pb、Zn等细分散机械混入物。
等轴晶系,对称型m3。
为NaCl型结构之衍生结构:
哑铃状对硫[S2]2-近似于立方最紧密堆积,[S2]2-之中心相当于Cl-的位置,Fe2+位于Na+的位置。
对硫[S2]2-的轴向与相当于晶胞1/8的小立方体的对角线方向相同,但彼此并不相交。
哑铃状[S2]2-的伸长方向在结构中犬牙交错配置,使各方向键力相近,故解理极不完全,而硬度大。
常见完好的{100}、{hk0}及其聚形,晶面上常具三组互相垂直的聚形条纹。
浅铜黄色,表面有黄褐色锖色,条痕绿黑或黑色,强金属光泽。
参差状断口,硬度6~6.5,性脆,无磁性。
为提取S、制造H2SO4的主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橡胶、造纸、农药、化肥、染料等方面;
可综合利用Au、Co、Ni、As、Cu、Ag等;
副产品“黄铁矿渣”部分用于铸炼生铁;
黄铁矿晶体可入中药;
黄铁矿的成分、形态、热电性等具标型意义,可指导找矿勘探。
黄铜矿:
CuFeS2
常含少量Ag、Au、Zn等机械混入物。
四方晶系,对称型2m为闪锌矿型结构之衍生结构:
S2-作立方最紧密堆积,Cu2+和Fe2+充填半数的四面体空隙,均位于Zn2+的位置,其单位晶胞宛若2个闪锌矿晶胞叠置而成,且Cu2+和Fe2+沿c轴相间排列,每个Cu2+或Fe2+为4个S2-围绕,每个S2-为2个Cu2+和2个Fe2+围绕,CN=4。
常呈致密块状或分散粒状。
铜黄色,表面常有蓝、紫红、褐等色的斑状锖色,条痕绿黑色,金属光泽。
硬度3~4。
性脆。
为提炼Cu的重要矿石矿物。
磁黄铁矿:
Fe1-xS
非化学计量性“缺席构造”
高温下x=0~0.125
>320℃时:
六方晶系变体,成分相当于FeS~Fe7S8之间的固溶体。
<320℃时:
单斜晶系变体,成分为Fe7S8。
通常呈致密块状。
暗古铜色,表面常具黑褐色锖色,条痕亮灰黑色,金属光泽。
硬度4。
具磁性。
主要用于提取S、制作H2SO4;
综合利用Ni、Cu。
辰砂、雄黄、雌黄之对比
矿物
辰砂
雄黄
雌黄
成分
HgS
As4S4或AsS
As2S3
晶系
三方
单斜
对称型
32
2/m
形态
分散粒状
柱状、致密粒状、土状块体
短柱状、板状、
片状、土状
红色,有铅灰色锖色
桔红色
柠檬黄色
红色
浅桔红色
鲜黄色
金刚光泽
金刚光泽,断面树脂光泽
金刚光泽,
断面油脂光泽
解理
{}完全
{010}完全
{010}极完全,
薄片具挠性
2~2.5
1.5~2
8.0~8.2
3.56
3.5
用途
提炼Hg;
单晶可作激光调制晶体;
中药(丹砂)。
提取As、制砷化物;
中药材;
用于农药、颜料、玻璃等工业。
提炼As、
制砷化物;
中药
成因
低温热液矿床的典型矿物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大类
氧化物和氧化物矿物:
金属阳离子和某些非金属阳离子(如Si等)与O2-或(OH)-化合而成的矿物。
地壳中分布广泛,仅次于含氧盐矿物大类。
已知的矿物超过200种,占地壳总重量的17%±
:
石英族矿物分布最广,占12.6%,最常见的石英是主要的造岩矿物;
Fe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占3.9%;
次有Al、Mn、Ti、Cr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意义:
1)许多矿物为重要的造岩矿物;
2)许多为提取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Fe、Mn、Cr、Al、Sn等)、稀有金属(Ti、Nb、Ta等)、放射性金属(U、Th、Y、TR等)及非金属的矿物原料以及耐火材料等。
3)为仪表轴承或研磨材料、无线电工业原料、工艺美术原料及宝石的重要来源。
阴离子:
主要为O2-、(OH)-
阳离子:
40种左右。
主要为惰性气体型(Si、Al、Mg、U等)和过渡型(Fe、Mn、Ti、Cr、V、Nb、Ta等)离子;
铜型离子极少见(Sn、Cu、Pb、Zn、Sb、Bi等)。
少数氧化物中附加阴离子(F-、Cl-)和水分子。
1)铜型离子往往见于由硫化物氧化而成的次生矿物中,且含量很少。
2)变价元素Fe、Mn、U等在氧化物中往往呈高价态。
3)氧化物中类质同像(尤其是异价类质同像)替代较硫化物广泛,完全类质同像替代在成分复杂的氧化物中较常见。
氢氧化物中类质同像替代少见,而吸附作用使其化学组成复杂化。
二、晶体化学特点
1.氧化物氧化物
氧化物中O2-常作立方或六方最紧密堆积或近似最紧密堆积,阳离子充填四面体或八面体空隙。
键性以离子键为主,且以低价惰性气体型离子的氧化物中为最强,如方镁石MgO。
由于阳离子具不同程度的极化性质,刚玉(Al2O3)、石英(SiO2)等的键性趋于向共价键过渡;
而磁铁矿(FeFe2O4)、软锰矿(MnO2)等则有向金属键过渡的趋势。
1)阳离子电价增高,其共价键的成分趋于增多,如:
Na+→Mg2+→Al3+→Si4+
离子键→→共价键
2)键性因阳离子的类型而异:
惰性气体型→过渡型→铜型离子,共价键性趋于增强,CN趋向减小。
2.氢氧化物
(OH)-或(OH)-和O2-共同形成紧密堆积,后者中(OH)-与O2-通常成互层分布。
多数矿物为层状结构,层内为离子键,层间以分子键或氢键联结;
部分矿物为链状结构,链内为离子键,沿链的方向联结力较强,链间为氢键。
氧化物常具完好的晶形。
集合体常成粒状和致密块状。
氢氧化物多属三方、六方、斜方或单斜晶系。
具层状结构者常呈板状、片状、鳞片状;
具链状结构者多呈柱状、针状、纤维状。
但更常见成细分散胶态混合物,呈鲕状、豆状、肾状、葡萄状、钟乳状多孔状、土状、致密块状等。
四、物理、化学性质
1.光学性质
主要取决于阳离子类型
(1)惰性气体型离子(Mg、Al、Si等)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通常为无色、白色或浅色的颜色及条痕,玻璃光泽为主,透明~半透明。
(2)过渡型离子(Fe、Mn、Cr、Ti等)和铜型离子(Sn、Cu等)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深色或暗色,常呈各种彩色或钢灰色~铁黑色,条痕深色(黄、褐、黑色),半金属或金刚光泽,半透明~不透明。
2.力学性质及其他性质
决定于其晶体结构
1)氧化物
大部分矿物为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结构的紧密程度高。
通常具较高的硬度(一般>5.5,最高达9);
较大的比重(多数>4.0,仅架状结构的石英族较低,为2.65);
解理不发育;
含铁矿物具强弱不等的磁性;
含放射性元素者具放射性;
熔点高;
溶解度低。
2)氢氧化物
层状结构者的硬度和比重均较相应的氧化物稍低或低得多,常具一组极完全~完全解理;
链状结构者的硬度和比重皆相对稍大些,其解理中等。
氢氧化物因产于地表,常为胶态或隐晶质,解理的意义不大。
1)氧化物:
广泛形成于内生、外生和变质作用中。
(1)对变价元素:
低价态(Fe2+、Mn2+、V3+、Cr3+等)的氧化物多形成于内生(主要是热液、岩浆作用,次为伟晶作用)或变质作用较为还原的环境中;
而高价态(Fe3+、Mn4+、Sb5+、W6+等)的氧化物则主要形成于外生(表生作用,如岩石或矿床的风化壳)或内生作用的较氧化的环境中。
(2)Fe在不同的氧化—还原条件下,易于相互转变为不同价态的氧化物矿物。
(3)非变价元素的氧化物,绝大部分在岩浆、伟晶、热液或变质作用均可形成,也常见于砂矿中。
(4)少数氧化物具单成因性,如铬铁矿属典型岩浆成因,只产于超基性、基性岩浆岩中。
2)氢氧化物:
往往为低温表生作用的产物,主要产于地表或近地表,由风化作用及化学沉积而形成:
多见于金属矿床的氧化带和水化带或岩石风化壳;
在湖沼盆地中可形成规模巨大的沉积矿床,其中尤以Fe、Mn、Al的氢氧化物最为典型,为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过程中的胶体溶液凝聚形成的。
少数氢氧化物可产于热液矿脉。
七、鉴定方法
鉴定氧化物,主要依据晶形、条痕、解理,以及其他物理性质(如磁性等),必要时可作简易化学实验(如锡镜反应或试Ti、试Mn、试U等)。
氢氧化物粒细,多为细分散胶态混合物,肉眼难以准确鉴别。
因常含(OH)-、H+、H2O,一般需利用差热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并配合X射线分析、化学分析及电子显微镜等方法方能奏效。
也可试Mn或试Al。
一、氧化物矿物
刚玉:
Al2O3
一般含微量Cr3+、Fe2+、Ti4+、Mn2+、V5+、Ga3+等,常见赤铁矿、钛铁矿、金红石、尖晶石、石榴子石等包裹体。
三方晶系,对称型m
刚玉型结构刚玉型结构:
O2-呈六方最紧密堆积构成氧离子层,Al3+在两层O2-之间,充填2/3的八面体空隙。
=4,=6。
晶体常呈完好的腰鼓状、桶状或短柱状。
常依(10-11)呈聚片双晶。
晶面上常见相交的几组条纹。
通常呈蓝灰、黄灰色,含杂质可呈各种颜色:
红宝石:
含Cr,红色;
蓝宝石:
含Ti和Fe2+,蓝色;
黑星石:
含Fe2+、Fe3+,黑色、透明;
白宝石:
纯净无色透明的晶体;
含Co、V、Ni呈绿色;
含Ni呈黄色;
含Fe3+、Mn2+呈玫瑰红色。
玻璃光泽~金刚光泽。
透明~半透明。
在某些红(蓝)宝石的{0001}面上可见因含有定向分布的针状金红石包裹体而呈现的六射星光,称为星光红(蓝)宝石星光红(蓝)宝石。
H9。
无解理;
常因聚片双晶或微细包裹体而产生{0001}或{}的裂开。
各种成因。
多形成于高温、富Al贫Si的条件下。
有岩浆结晶作用形成;
产于碱性伟晶岩中;
形成于岩浆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带;
可产于粘土质岩经区域变质而成的结晶片岩中;
也见于砂岩中。
作研磨材料及精密仪器、仪表和钟表的轴承;
色泽美丽透明的晶体可作宝石;
合成红宝石单晶可作激光材料。
赤铁矿:
Fe2O3
常含Ti、Al、Mn、Fe2+、Mg、Ca和少量的Ga、Co等类质同像混入物,以及金红石、钛铁矿等显微包裹体。
致密块体常含SiO2、Al2O3、粘土等机械混入物。
三方晶系,对称型m刚玉型结构刚玉型结构。
常成各种集合体形态:
镜铁矿镜铁矿:
具金属光泽的片状集合体;
云母赤铁矿云母赤铁矿:
具金属光泽的细小鳞片状集合体;
铁赭石:
红色土状(粉末状)集合体;
鲕状、豆状、肾状赤铁矿鲕状、豆状、肾状赤铁矿:
鲕状、豆状、肾状的集合体。
尚有致密块状集合体。
显晶质者呈钢灰~铁黑色;
隐晶质及胶态者呈暗红色、红褐色。
条痕樱红色或红棕色,金属~半金属光泽,或土状光泽。
H5.5~6,土状者显著降低。
无解理。
无磁性,性脆。
注意:
镜铁矿常因含磁铁矿微细包裹体而具较强的磁性。
形成于各种地质作用。
主要有热液成因、沉积成因(著名产地有河北宣化、湖南宁乡等)和沉积变质成因(著名产地如辽宁鞍山等)。
赤铁矿(Fe2O3)和磁铁矿(FeFe2O4)易相互转变:
在自然条件下,当氧的浓度增大,磁铁矿可氧化成赤铁矿,并保留其晶形,称假像赤铁矿;
当氧浓度减小,赤铁矿可还原为磁铁矿,若原晶形不变,称穆磁铁矿。
提炼铁的矿物原料之一;
纯净的粉末状赤铁矿是天然的矿物颜料;
可综合利用成分中的Ti、Ga、Co等。
金红石:
TiO2
常含Fe2+、Fe3+、Nb5+、Ta5+、Cr3+、Sn4+等类质同像混入物。
金红石具成分标型性:
碱性岩中富Nb;
基性岩和岩浆成因的碳酸岩中的含V;
伟晶岩及热液矿床中者往往富Sn;
月岩中的金红石富Nb和Cr。
四方晶系,对称型4/mmm。
金红石型结构:
O2-近似成六方最紧密堆积,Ti4+位于变形八面体空隙中,
=6。
O2-位于以Ti4+为角顶所组成的平面三角形之中心,=3。
[TiO6]彼此上、下共棱联结成∥c轴的链,链间由[TiO6]共角顶相连。
晶体呈短柱状、长柱状或针状,柱面有纵纹。
双晶依(101)成膝状双晶、三连晶或环状双晶。
致密块状集合体。
通常为褐红、暗红或褐色,富Fe者黑色;
条痕浅褐色~黄褐色;
金刚光泽;
微透明。
{110}完全解理;
H6~6.5。
G4.2~4.3。
试Ti反应:
粉末溶于热H3PO4,冷却,稀释后,加H2O2或Na2O2,溶液呈黄褐色。
高温成因。
主要产于伟晶岩和区域变质岩系的含金红石石英脉中以及砂矿床中。
提炼Ti的主要原料:
Ti具密度小、强度高、耐腐蚀、抗高温等优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矿物学 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