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烟台市芝罘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164257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6.37KB
2烟台市芝罘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2烟台市芝罘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烟台市芝罘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05年,全区共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29家,农贸市场23个,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9个。
餐饮、交通运输仓储业稳步发展,旅游、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增长态势旺盛,以家政服务、养老、婚介、职介、维修为代表的社区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以只楚汽车零部件工业园为载体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只楚药业、大信药业为代表的医药食品业和以南尧外企基地为载体的电子通讯业等行业,已成为工业主要支撑点。
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63亿元和4.9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46.5亿元和4.18亿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6%。
农业结构得以调整优化,海珍品养殖、花卉苗木、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3.6亿元,年均增长47.8%,比“九五”时期增加了196.2亿元。
把APEC中国烟台(芝罘)科技工业园和烟台卧龙经济园区作为全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平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五年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加强了基础设施等建设,引进项目396个,其中外资项目90个。
APEC中国烟台(芝罘)科技工业园汽车零部件和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集群优势逐步形成,烟台卧龙经济园区以商贸物流为主的产业框架已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列入区级调度的5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531个,累计完成投入195亿元;
列入市级调度的1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366个,累计完成投入157.7亿元。
(四)对外经贸增长迅速,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通过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适时调整招商引资策略和方式,加强专业招商机构和招商队伍建设,利用外资实现新的突破。
“十五”期间,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72户,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9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6.48倍。
对外贸易实现稳步增长,2005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4.1亿美元,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5家。
(五)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重点领域的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
“十五”期间,全区共有668户企业进行了改制,企业改制面达到99%。
城郊居民区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12个居民区完成了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造。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末,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84.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了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的基本保障目标。
市区财政体制、区街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制度、行政审批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等项改革稳步推进,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六)城区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旧城旧村改造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配合市里基本完成6个街道的老城区综合环境整治,特别是重点区片改造开发取得成功经验,城郊居民区开发改造力度加大。
“十五”期间,全区城郊居民区控制性规划覆盖率达到100%,五年累计旧城旧村改造开发面积338万平方米。
2005年,市政府下放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权,我区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行政执法大队,城市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
通过积极争取政策和用地指标,有效地解决了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镇改办”、“村改居”工作圆满结束,原有的201个居委会重新划定为75个社区,对67个行政村全部实行“村改居”。
全区已有55个社区基本达到了“三个一百”目标,27个社区被评为“星级”示范社区。
我区荣获全市“争创2005联合国人居奖”先进单位。
(七)“科教兴区”战略顺利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科技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全区累计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3项,有8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0家,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框架,我区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全国首批科普示范城区”。
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事分类管理制度逐步得以落实,2005年,全区人才队伍总量达到2.1万人。
(八)社会事业统筹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中小学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投入逐渐加大,教育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在巩固适龄少年儿童小学和初中入学率100%的同时,普及了高中段教育。
加强了公共卫生等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抗击非典、禽流感疫情及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的阶段性胜利,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城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
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第20届省运会上夺得71枚金牌,居全市各县市区榜首。
污染源防治成效明显,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71%。
生态城区建设任务全面落实,森林覆盖率达到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
循环经济取得新进展,有6个单位通过ISO14000认证。
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了城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新机制,我区被评为“山东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成立了行政审批中心,政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诚信芝罘”建设取得新成绩,连续六届荣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称号,2005年获得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2005年,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7.7%。
加强了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回顾“十五”期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
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动加快发展的首要环节和根本措施,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经济工作;
始终坚持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思路,确立了“学锡山、赶环翠”的学赶目标,实施了调整结构、扩大开放、加大投入等一系列重要部署,促进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始终坚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加快服务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工业、加快园区建设、引进大项目和培育大企业、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
始终坚持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加强“平安芝罘”、“诚信芝罘”和“文明芝罘”建设,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诚信互惠的投资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
始终坚持提高工作成效,促进工作落实,全面实施政府工作提速,建立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加大工作实绩考核力度,努力营造抓落实、求发展的浓厚氛围,确保了各项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
但也应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我区环境资源的压力增大,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锐减,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经济和社会成本上升;
经济总量偏小,传统产业改造滞后,主导产业规模扩张的速度不快,服务业发展层次不够高,成效不明显;
重点项目建设面临制约因素较多,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渠道有限,人才的支撑作用还比较薄弱;
对外开放整体水平不够高,主导产业利用外资效果不突出,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外向度高的项目较少;
地方财力相对薄弱,财政增收压力较大,刚性支出不断增加;
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长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此,要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展望“十一五”,发展的主旋律由加快发展转变为赶超发展,新一轮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区既面临实现赶超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面临结构调整的战略转型期,还面临各种严峻挑战不断出现的战略竞争期。
(一)赶超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日、韩和欧美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的重心正由东南沿海向北扩展;
从全市和我区看,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城市配套功能和扎实的产业基础等优势,将有利于我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形成与赶超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
大规模投资建设迎来回报期。
“十五”期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较高增长,一批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工业在建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投产运营并产生效益。
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区仍能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继续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随着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消费增长机制的逐步形成,将为我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中心城区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现。
“东部突破烟台”、制造业基地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烟台市入选“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连续四年夺得全国“长安杯”,同三高速公路、八角港、烟大铁路轮渡等重大项目的加快建设,烟台市的战略地位和综合竞争实力将进一步增强,为我区赶超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我区作为中心城区,处于全市北部沿海产业带和南部交通干线城市带“T”型轴线的紧密交接点上,拥有提高城区综合竞争力更直接、更有力的基础条件,有利于中心城区进一步发挥对区域经济的集聚、辐射、服务作用,将使我区具备从烟台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区”向发展战略上的“中心区”转变的良好机遇。
(二)结构调整的战略转型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立足我区,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赶超发展,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色和优势,全面释放服务业发展潜能。
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将越来越高,服务业将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
国家、省、市相继出台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为我区服务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从我区基础条件看,随着我区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发展空间受到制约,依托我区丰富的楼宇资源,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占地少、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的都市型工业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
城区北部滨海观光道路和沿海一带的整修,一系列城区道路的扩建改造,城郊居民区旧村改造步伐的加快,为我区推动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加大对老城区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我区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旧城旧村改造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必将有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促进城乡区域的统筹发展。
和谐社会加速实现。
“十一五”期间,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注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结合,将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应对挑战的战略竞争期
区内外的竞争压力加大。
我区的主导产业规模扩张不快,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与先进城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烟台市“拓展东西两翼”战略的实施,周边城区的各种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城市中心呈现出多中心的趋势,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等资源向周边城区转移,因此我区作为中心城区,主导服务功能亟待巩固和增强。
瓶颈制约因素较多。
部分领域改革还不到位,市场化机制没有普遍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还有待提高,土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等短缺的矛盾更加尖锐,人口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实现社会和谐的任务很重。
我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特别是城郊居民被征地后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加大,城乡差距、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比较复杂,维护稳定的任务艰巨。
面对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新的思路,抢抓机遇,不断开创我区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任务和目标
(一)主要任务
今后5年及到2020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站在新起点,实现思想新跨越,打造发展新优势,开创工作新局面。
主要任务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东部突破烟台”和市委、市政府“又快又好、赶超发展、走在前面”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中心区为目标,实施服务业强区和科教人才兴区“两大战略”,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开放型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五项重点”,促进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现上述任务,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
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5亿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步:
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0亿元,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步: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中心区。
(二)预期目标
“十一五”期间芝罘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的跨越。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5亿元,年均增长18%。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7∶30.8∶68.5。
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6亿元,年均增长20%,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8%。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70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3%。
——开放型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亿美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7%,利用内资五年累计达到400亿元,基本建立起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国内经济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0年,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五年累计开发旧城旧村面积600万平方米以上。
实现城区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无缝覆盖,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管理体制。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100元和9110元,年均分别增长9%和8%。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均期望寿命75岁以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
——人才资源达到经济发展需要的规模和素质。
2010年,全区人才队伍总量达到3.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45万人,高级技工以上人员占技术工人的比例达到40%。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5.3%,万元GDP用水年均降低4.2%,城区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显著增强。
——社会和谐程度显著提升。
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每千人拥有医生2人以上,刑事发案率控制在总人口万分之二十五,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5%以上,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4.5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建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结构,形成“服务多元化、设施现代化、结构高级化”的服务业发展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大幅度提高,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中心区。
四、实施服务业强区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突出服务业主导地位,高标准建设全市服务业中心区
服务业作为我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是我区实现赶超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必须创新发展思路,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坚持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和优化结构并举,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加大特色街区培育力度,高标准建设全市服务业中心区。
1、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在巩固传统服务产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布局,创新经营方式,提高服务效率。
商贸流通业,根据《烟台市市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整合商贸流通业资源,抓好商业设施的规划布局,适应不同消费群体和消费层次的需要。
集中打造以海港路和西大街为主要轴线的市级商贸中心,引导以振华集团、百盛商城、国美电器、大润发超市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跟踪调度阳光国际购物广场、银都广场等中高档商贸设施建设,使其尽快形成规模。
加快膨胀两个区级商贸中心,城区西部以新世界振华广场、九隆广场为中心,扶持发展家世界超市、家家悦超市等大型商贸企业,推进幸福商贸城等综合百货商场和超市的建设;
城区东部以胜利路南段为轴线,加快中奥广场和胜利路区片的商贸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入驻。
合理配置中小型商贸设施,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在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城郊居民区集中建设组团式社区商业中心,设置配套完整的中小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便民、便利型商业网点。
以黄务组团为中心,抓好城区南部烟台汽车交易广场、北方温州城、现代果蔬水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引导市区内中小型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向黄务组团迁移,打造汽车销售、家居建材、果蔬水产、食品医药等专业市场群。
有步骤地推进市区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加快其向超市化过渡。
2010年,全区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27%。
餐饮业,鼓励发展集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饮食服务龙头企业,突出发展特色餐饮,做好品牌菜的开发运作文章,加大以鲁菜为代表的地方特色菜系研发力度,引进外地特色菜系和餐饮连锁企业。
结合芝罘岛、崆峒岛旅游开发,建设以经营海鲜为主,富有芝罘特色、档次高、品种全的大型美食服务场所。
2010年,全区餐饮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4%。
2、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交通物流业,充分发挥我区海、陆、空和口岸资源综合优势,强化交通枢纽的辐射作用,整合区域内现有物流资源,完善仓储、装卸、包装、分拨、运输、配送等物流功能,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
城区南部依托专业市场群和烟台空港、货运客运中心建设,突出货物流通加工和货物中转配送功能,重点培育海尔物流、瑞康药业物流、安德水产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建设黄务物流配载中心。
城区西部依托现有铁路专用线及靠近港口的地理优势,整合现有的木材、钢材、煤炭、旧金属、机电、新旧汽车等生产资料市场,突出货物的仓储、集散、配送功能,建设珠玑物流配送中心。
利用烟大铁路轮渡等铁路、港口设施及出口加工区功能,积极参与城区北部港口铁路中转站物流园区(集装箱中转站场)建设。
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30%。
中介服务业,围绕为全市优势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挖掘我区中介服务客户资源。
规范提高律师、公正、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工程与管理咨询、科技咨询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人才、劳动力、基层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组织,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方式,鼓励发展行业准入要求高、专业技术要求强的知识型、科技型服务业,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金融保险证券、科技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企业,以国际知名服务机构的先进理念、管理经验和资本,提升我区商务服务业的水平。
3、壮大发展新兴服务业。
抓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市场潜力大的行业,使其成为支撑全区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
旅游业,加快推进崆峒岛、西炮台、夹河生态景区、幸福北部沿海景区、南尧龙山等重点景区建设,明确山海风光、海岛风情和休闲度假的特色定位,实现与省内和周边历史名胜地区的差别化发展和错位经营,将我区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北方观光娱乐和休闲度假区。
抓好重点景区的策划、创意和包装,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加快崆峒岛、芝罘岛码头、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举办一些与旅游相关的节庆活动,集聚人气,引导消费。
重视民俗型、生态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提高旅游纪念品开发的规模、档次和水平。
2010年,全区旅游总收入达到19亿元,年均增长30%。
房地产业,积极做好房地产开发和城市运营的有机结合,推进商业、商务、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城市资源与房地产业的整合嫁接,拉长房地产业链条。
引进、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管理水平高、规模较大的房地产开发、经营集团和物业管理公司,大力推行节能型、环保型精品房地产项目建设。
加快旧城旧村改造步伐,鼓励有实力的开发商进行成片旧城旧村改造开发。
五年累计开发旧城旧村面积600万平方米以上。
社区服务业,积极扶持家政服务、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洗浴健身、美发美容、社区医疗等有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的社区服务项目。
按照社区服务“四个面向”的要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改进服务的方式方法,提高服务质量。
鼓励兴办社区服务企业,引导赢利性社区服务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进一步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要制定鼓励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的优惠政策,将养老服务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困难老人养老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建立政府财政支持、慈善公益资助、民间组织运作、服务网络健全的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努力争创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
4、加快发展楼宇经济。
深入挖掘我区最具潜力的楼宇资源,向空间求发展,向空间要效益,努力探索集约型和扩张型相结合的服务业发展新路子。
一是加快整合一批现有楼宇。
以南大街和北马路为两条轴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烟台市 芝罘区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 一个 总体规划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