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考研笔记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162570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54.57KB
实验心理学考研笔记文档格式.docx
《实验心理学考研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考研笔记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可测量出个人的态度和观点
1不能进行因果关系推理2自我报告的真实性3选择无偏向的样本难4有效问卷回收率低
测验法
1测验编制严格可靠
2定量化程度高、数据易处理
3种类多、灵活方便4有常模、可对照研究
1难以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
2不能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3对研究者要求高4受非人为因素干扰
一、观察法:
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现象的过程。
自然观察法:
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
试验观察法:
在一定的人为干预和控制条件下,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相关研究法
定义:
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用以说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评价:
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前提条件是否满足;
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改进:
将相关研究建立在观察研究基础上;
利用交叉-滞后法来逼近因果关系解释
三、实验法
人为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一)实验假设和推论
假设:
用来说明某种现象的未经证明的论题
推论:
从假设出发做出某些适合于实验检验的推论。
必须是客观的、可具体测量的,这直接影响到实验变量的选择;
合适的推论能将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验直接可以采用的指标
实验法通过对基于假设的推论的检验,来判断最初的假设是否正确
二)实验变量
自变量(实验变量)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作和控制的变量;
必须能被很好的操纵。
因变量(实验变量)在实验中被试对自变量操作反应的实验反应值,即实验者观察和记录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反应;
必须能被客观的测量。
控制变量(额外相关变量extraneousrelevantvariable)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潜在因素或条件。
实验控制:
对实验精度的保障工作,以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消除额外变量和实验误差,在整个实验中保持无关变量的恒定
三)实验法的结果
1)实验符合假设
A实验所直接检验的不是实验假设,而是假设衍生出的推论。
因此推论成立不一定假设成立
B实验法说明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某种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存在因果关系,而此关系不一定推广到所有场合
2)实验不符合假设
零结果:
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使测量结果只能“停留”在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天花板效应(ceilingeffect)、地板效应(flooreffect)
4、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4、保密原则
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确定课题
1、选择课题:
根据各方面需要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
1)实际需要2)理论需要3)个人经验4)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2、确定实验类型
因素型实验(factorialtypeexperiment)--定性实验
探明规定行为的要因的实验(主试要逐个排除或变化那些被认为是规定行为要因的几个条件,然后根据行为有无相应变化,来判断这些条件是否是行为的要因,此时研究者应当对被操作的条件之外的其他条件进行严密的控制)
函数型实验(functionaltypeexperiment)--定量实验
探求各种条件是怎样规定行为的“怎样型实验”,也即探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3、提出假设
因素型假设:
如果把条件(自变量)记为A,把行为(因变量)记为B,那么因素型假设就是(如果A,那么B)的形式。
函数型假设:
它用方程式b=f(a)来表明自变量a与因变量b共变的函数关系。
(二)选择被试
(三)确定实验控制—实验设计(experimentaldesign)
(四)数据整合
计数资料:
计数资料只反映个体间质的不同,而没有量的差别。
如性别、婚否。
计量资料:
用测量所得到的数值的大小来表示的资料,如年龄、智商。
等级资料:
介于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之间,如领导能力强、中、弱。
描述性资料:
非数量化的资料。
1、自变量为计数资料,因变量为计量资料
方差分析:
将对应自变量每个水平的因变量数据叫做一个组,并告诉研究者各组数据间是否存在差异。
2、自变量、因变量都为计量资料:
多元回归
3、自变量为计量资料,因变量为计数资料:
阙限测量实验
4、自变量、因变量都为计数资料:
卡方检验
(五)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实验研究的变量
一、变量:
实验的基本特征
变量(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
相关变量(relevantvariable,简称R.V.)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无关变量(irrelevantvariable,简称I.V.)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额外变量(extraneousrelevantvariable)(extraneousvariable);
或控制变量(controlledvariable)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
二、自变量
(一)自变量的分类
1)作业变量:
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
若把作业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则这种自变量就是一种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那么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就是环境自变量。
3)被试变量:
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
实验者可以主动操纵加以改变的:
内驱力强度,生理自变量
被试本身固有不能主动操纵,只能进行测量:
智力、教育程度、人格特征、性别、年龄
对自变量的操纵
1)对自变量下操纵定义:
如何变化自变量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操纵自变量到“什么程度”
3)自变量的水平:
自变量的一个取值(操纵结果)。
三、因变量
(一)因变量的分类(强精难速数)
(1)反应速度简单反应时间、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
(2)反应的(精度)正确性如选择反应正确的次数、走迷宫入盲巷的次数、跟追踪盘离靶的次数或距离
(3)反应的难度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者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
(4)反应的次数或机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者能做出某种反应的次数,例如在心理物理学实验中,根据机率来规定阈限。
(5)反应的强度如情绪实验中的出汗量,皮肤电反射电阻变化的大小
(6)被试者的口语报告内容(即口语记录),(protocol)是指被试者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他对主试者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二)对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
目的:
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纬度上。
方法:
在人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
指导语:
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能够为被试设定课题,也就是控制被试的反应。
要求如下:
1)内容确定,主试要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导语。
2)完全,在指导语中,要把被试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
3)简单明确:
指导语要写的简单明确,保证被试确实理解指导语。
4)标准化:
指导语所用的词语以及说明指导语时主试的表情、语气、声调等方面都要进行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操作性定义,有助于明确某些原本含糊不清的行为变化
为使反应能够具体度量而规定一系列标准或具体指标的过程,即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的过程。
恰当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
1)有效性,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validity)
2)客观性:
即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指标,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
3)数量化:
指标能数量化也就便于记录、统计与比较。
3、避免量程限制
如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都阻碍了因变量对自变量效果的准确反映。
做法:
尝试着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的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对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
四、控制变量
(一)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1、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2、要求特征:
实验中,被试不是消极被动的,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
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二)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恒排配随统)
1、排除法:
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如:
隔音室、双盲实验。
缺点:
结果通常很难推广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同类行为中。
2、恒定法:
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1)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它水平上去。
2)操纵的自变量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3、匹配法:
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
把被试随机的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被试内抵消平衡法:
向同一被试呈现不同的处理顺序。
组内抵消平衡法:
向不同被试呈现不同的处理顺序。
5、统计控制法:
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五、实验效度
实验效度(experimentalvalidity)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实验目的是验证假设,验证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实验结果的推论可用以解释和预测其他同类现象。
(一)影响实验内部效度(internalvalidity)的因素(生前被统实)
内部效度:
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一项实验的内部效度高,就意味着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引起的。
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额外变量。
1.生长和成熟:
解决的主要办法是增设同样条件的控制组进行比较
2.前测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会有一定差异,后测的分数将比前测的高。
3.被试者的选择偏性
4.被试者的缺失
5.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仪器、控制方式的不一致,测量程度的变化,实验处理的扩散和交流等都可能混淆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
实验者知道实验目的所产生的“实验者效应”以及被试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等都将混淆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降低内部效度。
6.统计回归:
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回归(statisticalregression)后,可能使实验者对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产生误解。
(二)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外部效度:
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实验的外部效度主要受下列三方面的影响: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第二节实验研究的设计
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
主要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
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从而增加实验产生有效的一致结果的可能性。
实验设计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采用多少自变量、因变量
2、各自变量、因变量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
3、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根据这三个条件的组合,就可把实验设计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种:
1)被试者内设计:
被试者在自变量发生变化的所有情况下接受实验
2)被试者间设计:
被试只接受多个自变量的一个,即不同的被试者接受不同自变量的处理
3)混合设计mixeddesign:
是指在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者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试者间的。
如一个被试者接受甲变量的每一种情况,但只接受乙变量的一种情况。
一、多变量设计
多变量设计:
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一)多自变量实验设计:
在一个实验中包含2个或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交互作用:
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
优点:
1、效率高2、实验控制好3、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二)多因变量实验设计:
一个实验中包含有2个或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三)拉丁方设计:
(Latin-squaredesign)
是多变量实验设计中一种较为常用的设计方案。
心理实验中采用循环法平衡实验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就使实验顺序、被试者差异都作为一个自变量来处理。
只要是实验中自变量的个数(因素)与实验处理水平数相同,而且这些自变量之间没有交互作用的存在时,都可采用拉丁方设计方案。
这里对于这些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的假设是很重要的。
否则,若按没有交互作用的统计方法处理实验结果,只能是准实验设计。
拉丁方设计能够抵消实验中因实验顺序、被试者差异等造成的无关变量效果,因此在心理实验中经常被应用。
二、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sdesign)
每一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
1、匹配:
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中。
步骤:
先对被试进行前测,然后根据前测的作业分数进行匹配。
2、随机化:
把被试随机的分配到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而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1)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
2)由于接受不同处理的总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被试间设计从根本上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一)随机组设计
随机组设计(random-groupsdesign)是将被试者随机地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随机分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同时分配法
同时分配的条件是,被试者同时等候,而实验者可随意调派其中任何一个被试者。
(1)抽签法:
先将所有被试者编号,记入纸片,每一纸片号码代表一个被试者,然后将纸片放入容器内搅匀,按组抽取。
若要将40个被试者分为四组时,第一次抽10片,代表第一组,第二次也抽10片,代表第二组,依次类推。
假定40个被试者中有16个女生,则每组应各有4名女生。
所以可以在16名女生中先随机选4名,再在24名男生中随机选6名,归入第一组,依次类推。
(1)随机分配被试的方法,可控制两组被试者变量的差异,分组方法简单可行
(2)由于对每一被试者只作一次观测,可消除某些实验误差,如消除学习误差的影响。
缺点
(1)分成等组的方法仍欠精密。
(2)若两组在不同时期观测,就有可能插入实验以外的偶发事件,影响因变量的观测结果。
(二)配对组设计
配对组设计(或对等组设计)(matched-groupsdesign)这种设计可控制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
这一设计要求把共变量分成几个等级,经过测量,然后把具有同一等级特征的K个被试者加以配对,此时,每一个配对组便是一个层级。
配对组的K个被试者每人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至于谁应接受哪一种实验处理,则用随机分派的方法来决定。
两个步骤:
第一步:
共同作业
共同作业(commontask)。
配对组设计的优劣完全依赖实验作业是否与共同作业有高度的相关。
先检验与实验作业的相关越高,组间差异越小,则接受不同处理后的实验结果越能反映实验处理的差异。
先检验作业有两种:
一种是和实验作业有高度相关的其他作业;
另一种是利用被试实验作业的初期表现。
通常,同一作业两个阶段的行为表现是相关的。
第二步:
配对分组
配对分组(matchedgroups)乃是取得先检验测试分数后,再用两种方法形成配对组。
方法一:
将被试者按先检验作业分数的高低排列。
现设有三种自变量处理(情况),将前三个被试者依区内随机方式派到A、B、C三组,接着将后三个被试者如法分配,直到分配完毕。
按这种方法分配的各组在平均数和标准差上都很接近。
配对组设计的作用在于控制组内变异与组间变异。
优点是在实验处理之前,就把组间变异缩到最小和要求两组组内变异比单独的随机分配更接近相等。
小型实验用配对设计,其效果比用随机分组的效果更为显着。
缺点是,实验者因分配被试者而大大增加其工作量。
三、被试者内设计
被试者内设计(withinsubjectsdesign):
每个被试者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要求每一个被试者接受所有自变量处理,关键是如何安排各处理的先后次序。
基本原理:
每个被试者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者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这种实验设计下的同一被试者既为实验组提供数据,也为控制组提供数据。
因此,被试者内设计无需另找控制组的被试者。
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者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一般可考虑采用被试者内设计。
(一)实验前后设计
实验前后设计(experimentalbefore-afterdesign)是指在实验条件处理前对被试者进行观测的结果与实验条件处理后所做的同样观测的结果加以对比的设计。
(1)能较明显地检查出实验处理的效果。
因为在这种实验中,前、后被试者是同一的,如果能够控制好无关变量的话,那么实验处理前后的差异,就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2)对被试者的需要量较少,一组被试者当二组被试者用,无须再增设被试者控制组。
不仅效率提高了,而且被试者变量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不足
(1)这类设计需被试者在实验中花费很多时间。
通常一个被试者被要求执行几项任务,这势必会产生疲劳,影响实验结果。
(2)两次观测间时间间隔,会带来外来影响。
一般来说,前、后间隔时间愈长,则影响就愈大。
反之,如果前、后两次观测时间很接近,倒可以认为这是实验处理引起的行为差异。
(3)容易产生顺序误差。
即前面的观测影响后面观测的结果,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第一次观测会产生学习、疲劳、情绪等效应,从而影响第二次观测的结果
(二)定时系列设计
定时系列设计(timeserialdesign)实验处理前对一组被试者作一系列的定时重复观测,然后实施实验处理。
处理后对被试者作一系列的定时重复观测,分析自变量(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关系。
定时系列设计可以看作是前、后设计的扩展形式。
定时系列设计,一般先分别求出实验处理前和实验处理后的平均数。
1)能较明显地检查出实验处理的效果。
2)对被试者的需要量较少
3)降低由于一次观测而得到被试者不正常行为的机率。
4)提供测量过程中的信息。
无论是在实验处理前,或是在实验处理后,均对被试者进行一系列的观测,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看出发展趋向。
(1)由于更多次的观测,延长实验时间,从而会有更多的外来影响。
(2)也正是更多次的观测,更易引起顺序误差,更易导致练习、疲劳、紧张或厌烦等效应,影响实验结果。
(三)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reversalexperimentalconditiondesign)是指抵消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的一种设计。
有些无关变量在某些实验情况下既不能被消除,又不能保持恒定。
例如,单组实验往往由于前一处理影响后一处理的效果,产生顺序误差。
为了抵消顺序误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ABBA的排列顺序来安排实验顺序。
ABBA设计:
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A/B),被试要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四次试验处理,两次A条件,两次B条件。
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成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
(1)能较好地控制被试者变量,这是单组实验设计的共同优点。
单组实验设计不但比两组实验设计用的被试者数量少,而且由于两种实验条件使用同一被试者,从而较好地控制了实验变量。
(2)能较好地控制顺序误差。
在心理实验中有许多变量与时间有关,例如学习、练习、迁移、挫折、疲劳等等。
这些变量特别需要用这类实验设计来消除顺序误差。
如果一半被试者所作的顺序为ABBA,另一半被试者所作的顺序为BAAB,那就抵消得更彻底。
(3)时间上比较经济。
(1)反应变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关系是线性时才能使用。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反应变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关系是线性关系。
(2)对有些实验不适用。
(四)拉丁方设计
当自变量的水平有2个以上时
四、混合设计
混合设计(mixeddesign)在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两种基本设计的实验设计,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如被试者内设计处理,而另一个自变量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如被试者间设计处理。
这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两个实验。
第三节实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第四节实验研究的仪器
一、几种常用实验仪器
听力计(audiometer):
测定个体对各种频率声音的感受性大小的仪器,通过与正常听觉的比较,可确定被试的听力损失情况。
立体镜:
是一种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
深度知觉仪:
是用来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
时间知觉测试仪:
时间知觉实验的基本仪器,可用于检验各种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二、计算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1较好的控制变数2计时精确3减少主试对被试的影响4记录方便
1适用范围有限2程序编写耗费时间3剥夺主试观察被试的机会
三、脑功能成像技术(functionalbrainimaging)
(二)脑电图
原理:
大脑在工作时,神经细胞中的离子运动会产生电流,在头皮表面形成微弱的电位,脑电装置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心理学 考研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