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胶体分散系统与大分子溶液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149999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75.10KB
第十一章 胶体分散系统与大分子溶液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十一章 胶体分散系统与大分子溶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 胶体分散系统与大分子溶液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练习11.20胶体能够稳定的原因是。
练习11.21图11-19能够获得的信息是
练习11.22聚沉溶胶的主要方法有①
高分子化合物聚沉作用是②。
练习11.23阳离子感胶序是①
阴离子感胶序是②
感胶序排列次序的依据是③。
练习11.24在憎液溶胶中加入某些大分子溶液后,会产生
讨论11.4DLVO理论核心思想是什么?
胶体稳定的方法是什么?
胶体聚沉的方法有哪些?
练习11.25乳状液的稳定能够稳定的原因是。
练习11.26破乳的方法有。
讨论11.5K﹑Na等金属的皂类作为乳化剂时,易形成O/W型的乳状液;
Zn﹑Mg等高价金属的皂类作为乳化剂时,则有利于形成W/O型乳状液,试说明原因。
凝胶是什么胶?
有何性质?
有何应用?
练习11.27高分子的分子量分类为①
测定分子量最常用的方法是②
练习11.28高分子溶液产生渗透压的原因是;
三种情况下的渗透压公式为。
讨论11.6同一高分子化合物为什么有许多的分子量?
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方法有哪些?
什么是Donnan平衡?
Donnan平衡获得了什么样的结论?
讨论11.7试解释:
(1)江河入海处,为什么常形成三角洲?
(2)明矾为何能使混浊的水澄清?
(3)做豆腐时“点浆”的原理是什么?
哪几种盐溶液可用来点浆?
(4)常用的微球形硅胶粒子是怎么制成的?
用了哪些胶体与表面化学中的原理?
一、自测题
自测11.1憎液溶胶在热力学上是()。
(A)不稳定、可逆系统(B)不稳定、不可逆系统
(C)稳定、可逆系统(D)稳定、不可逆系统
自测11.2在分析化学上有两种利用光学性质来测定胶体溶液浓度的仪器,一种是比色计,另一种是比浊计。
它们分别观察的是胶体的()。
(A)透射光、折射光(B)散射光、透射光
(C)透射光、反射光(D)透射光、散射光
自测11.3溶胶中的胶体粒子处在等电态,是指该胶粒处在()的状态。
(A)热力学电势为零(B)Stern电势为零(C)ζ电势为零(D)无法判断的状态
自测11.4在晴朗的白昼,天空呈蔚蓝色的原因是()。
(A)蓝光波长短,透射作用显著(B)蓝光波长短,散射作用显著
(C)红光波长长,透射作用显著(D)红光波长长,散射作用显著
自测11.5分散相固体微小粒子表面吸附负离子,则该胶体粒子的ζ电势()。
(A)大于零(B)小于零(C)等于零(D)等于外加电势差
自测11.6向碘化银溶胶中滴加过量的KI溶液,生成的新溶胶在外加直流电场中的移动方向为()。
(A)向正极移动(B)向负极移动(C)不移动(D)无法确定
自测11.7下列分散系统中,Tyndall效应最强的是()。
(A)空气(B)蔗糖水溶液(C)大分子溶液(D)硅胶溶胶
自测11.8外加直流电场于胶体,向某一电极做定向移动的是()。
(A)胶核(B)胶粒(C)胶团(D)紧密层
自测11.9胶体系统的电泳现象说明()。
(A)分散介质带电(B)胶粒带有相当数量电荷
(C)胶体粒子处在等电点(D)分散介质是中性的。
自测11.10将0.12dm3、浓度为0.02mol·
dm-3的KCI溶液和100dm3,浓度为0.005mol·
dm-3的AgNO3溶液混合制备的溶胶,其胶粒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泳的方向是()。
(A)向正极移动(B)向负极移动
(C)不规则运动(D)静止不动
自测11.11下述对电动电势的描述错误的是()。
(A)表示胶粒溶剂化层界面至均匀体相内的电势差
(B)电动电势值随少量外加电解质而变化
(C)其值总是大于热力学电势值
(D)当双电层被压缩到溶剂化层重合时,电动电势值变为零
自测11.12下列各电解质对某溶胶的聚沉值分别为
电解质
KNO3
KAc
MgSO4
Al(NO3)3
聚沉值/(mol·
dm-3)
50
110
0.81
0.095
该胶粒的带电情况为()。
(A)带负电(B)带正电(C)不带电(D)不能确定
自测11.13在一定量的以KCl为稳定剂的AgCl溶胶中加入电解质使其聚沉,下列电解质的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正确的是()。
(A)AlCl3<
ZnSO4<
KCl(B)KCl<
AlCl3
(C)ZnSO4<
KCl<
AlCl3(D)KCl<
AlCl3<
ZnSO4
自测11.14用0.08mol·
dm-1的KI和0.01mol·
dm-1的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制成水溶胶,电解质CaCl2、Na2SO4、MgSO4对它的聚沉能力顺序为()。
(A)Na2SO4>
CaCl2>
MgSO4(B)MgSO4>
Na2SO4>
CaCl2
(C)Na2SO4<
MgSO4<
CaCl2(D)CaCl2>
MgSO4
自测11.15对于以AgNO3为稳定剂的AgCl水溶胶胶团结构,被称为胶体粒子的是()。
(A)
(B)
(C)
(D)
自测11.16制备
溶胶时,是用
作为稳定剂,则
溶胶的胶团结构为()。
(A)
(B)
(C)
(D)
自测11.17由等体积的1mol·
dm-3的KI溶液与0.8mol·
dm-3AgNO3溶液制备的AgI溶胶,分别加入下列电解质时,其聚沉能力最强的是()。
(A)K3[Fe(CN)6](B)NaNO3(C)MgSO4(D)FeCl3
自测11.18在两烧杯中各放有25cm3浓度为0.016mol·
dm-3的AgNO3溶液,分别加入浓度为0.005mol·
dm-3的KBr溶液60cm3和100cm3,两烧杯中均制得AgBr溶胶。
如将这两杯AgBr溶胶进行电泳实验时,则()。
(A)两烧杯中AgBr溶胶的胶粒均向正极移动
(B)两烧杯中AgBr溶胶的胶粒均向负极移动
(C)用60cm3KBr溶液的AgBr溶胶的胶粒朝正向移动,而另一烧杯中溶胶的胶粒朝负极移动;
(D)用60cm3KBr溶液的AgBr溶胶的胶粒朝向负极移动,而另一烧杯中溶胶的胶粒朝正极移动。
自测11.19用三氯化铝AlCl3水解制备的氢氧化铝溶胶,哪种物质聚沉能力最强?
()哪种物质聚沉能力最弱?
()。
(A)Na2SO4(B)MgCl2
(C)La(NO3)3(D)K4[Fe(CN)6]
自测11.20用新鲜Fe(OH)3沉淀来制备Fe(OH)3溶胶时,加入的少量稳定剂是()。
(A)KCl
(B)AgNO3(C)FeCl3(D)KOH
自测11.21明矾净水的主要原理是()。
(A)电解质对溶胶的稳定作用(B)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
(C)对电解质的敏化作用(D)电解质的对抗作用
自测11.22溶胶有三个最基本的特性,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A)特有的分散程度(B)不均匀(多相)性
(C)动力稳定性(D)聚结不稳定性
自测11.23只有典型的憎液溶胶才能全面地表现出胶体的三个基本特性,但有时把大分子溶液也作为胶体化学研究的内容,一般来说是因为它们()。
(A)具有胶体所特有的分散性、不均匀(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B)具有胶体所特有的分散性
(C)具有胶体的不均匀(多相)性
(D)具有胶体的聚结不稳定性
自测11.24在新生成的Fe(OH)3沉淀中,加入少量的稀FCl3溶液,可使沉淀溶解,这种现象是()。
(A)敏化作用(B)乳化作用(C)加溶作用(D)胶溶作用
自测11.25在四支试管中分别装入用100
KBr溶液制得带负电的AgBr溶胶,而且每支试管溶胶的体积相同。
若试管中分别加入c和V相同的下列电解质溶液,能令AgBr溶胶最快发生沉聚的是()溶液。
(A)NaCl(B)NaNO3(C)
(D)
自测11.26一个烧杯中,盛有某种溶胶20×
10-6m3,如使其聚沉,至少需浓度为1000mol·
m-3的NaCl溶液20×
10-6m3,或浓度为1mol·
m-3的Na2SO4溶液100×
10-6m3,由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A)溶胶带正电,NaCl的聚沉值比Na2SO4的聚沉值小
(B)溶胶带负电,NaCl的聚沉值比Na2SO4的聚沉值大
(C)溶胶带正电,NaCl的聚沉值比Na2SO4的聚沉值大
(D)溶胶带正电,NaCl的聚沉能力比Na2SO4的聚沉能力强
自测11.27工业上为了将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分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溶胶性质中的()。
(a)电泳(b)电渗(c)沉降(d)扩散
自测11.28在pH<7的Al(OH)3溶胶中,使用下列电解质使其聚沉:
(1)KNO3,
(2)NaCl,(3)Na2SO4,(4)K3Fe(CN)6在相同温度、相同时间内,聚沉能力大小为()。
(A)
(1)>(4)>
(2)>(3)(B)
(1)<(4)<
(2)<(3)
(C)(4)>(3)>
(2)>
(1)(D)(4)<(3)<
(2)<
(1)
自测11.29由0.01dm30.05mol·
dm-3的KCl和0.1dm30.002mol·
dm-3的AgNO3溶液混合生成AgCl溶胶,为使其聚沉,所用下列电解质的聚沉值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A)AlCl3<ZnSO4<KCl(B)KCl<ZnSO4<AlCl3
(C)ZnSO4<KCl<AlCl3(D)KCl<AlCl3<ZnSO4
自测11.30有一带负电的Al(OH)3溶胶,若往该溶胶中加入浓度为8.0⨯10-2mol·
dm-3KCl溶液时,溶胶刚好能沉聚;
同样,若往该溶胶中加入浓度为4.0⨯10-2mol·
dm-3的K2C2O4(草酸钾)时,该溶胶刚好沉聚。
若用CaCl2溶液,则其浓度为()才能令该溶胶刚好沉聚。
(A)19.3⨯103mol·
dm-3(B)4.0⨯10-2mol·
dm-3
(C)1.28⨯10-3mol·
dm-3(D)8.0⨯10-4mol·
自测11.31溶胶的动力性质是由于粒子的不规则热运动而产生的,在下列各种现象中,不属于溶胶动力性质的是()。
(A)渗透压(B)扩散(C)沉降平衡(D)电泳
自测11.32为直接获得单个胶体粒子的大小和形状,必须借助于()。
(A)普通显微镜(B)Tyndall效应(C)电子显微镜(D)超显微镜
自测11.33溶胶的聚沉速度与电动电势有关,即()。
(A)电动电势愈大,聚沉愈快(B)电动电势愈小,聚沉愈快
(C)电动电势为零,聚沉最快(D)电动电势愈负,聚沉愈快
自测11.34下述对于stern双电层模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1)
的数值主要取决于溶液中与固体呈平衡的离子浓度;
(2)z电势随溶剂化层中离子的浓度而改变,少量外加电解质对z电势的数值会有显著的影响,可以使z电势降低,甚至反号;
(3)少量外加电解质对
并不产生显著影响;
(4)利用双电层和z电势的概念,可以说明电动现象。
(A)
(1)(B)(3)(C)
(2)、(4)(D)都正确
自测11.35溶胶的电学性质由于胶粒表面带电而产生,下列不属于电学性质的是()。
(A)Brown运动(B)电泳(C)电渗(D)沉降电势
自测11.36对于Gouy-Chapman(古埃一查普曼)提出的双电层模型,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静电吸引作用和热运动两种效应的综合,双电层由紧密层和扩散层组成
(B)扩散层中离子的分布符合Boltzmann分布
(D)z电势的数值可大于
自测11.37作为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大的一端亲水,小的一端亲油,则此乳化剂有利于形成()型乳状液
(A)O/W(B)W/O(C)O/W和W/O(D)不确定
自测11.38对于带正电的Fe(OH)3和带负电的Sb2S3溶胶系统的相互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混合后一定发生聚沉
(B)混合后不可能聚沉
(C)聚沉与否取决于Fe和Sb结构是否相似
(D)聚沉与否取决于正、负电荷量是否接近或相等
自测11.39以下诸因素中,哪一个不是乳状液呈油/水型或水/油型的主要因素?
()
(A)乳化剂的性质(B)两种液体的互溶程度
(C)两种液体的相对体积(D)温度
自测11.40将大分子电解质NaR的水溶液用半透膜和水隔开,达到Dannan平衡时,膜外水的pH()。
(A)大于(B)小于7(C)等于(D)不能确定
二、综合训练题
综合11.1在NaOH溶液中用HCHO还原HAuCl4可制得金溶胶:
HAuCl4+5NaOH→NaAuO2+4NaCl+3H2O
2NaAuO2+3HCHO+NaOH→2Au(s)+3HCOONa+2H2O
(1)NaAuO2是上述方法制得金溶胶的稳定剂,试写出该金溶胶胶团结构的表示式。
(2)已知该金溶胶中含Au(s)微粒的质量浓度ρ(Au)=1.00kg·
m-3金原子的半径
=1.46×
10-10m,纯金的密度ρ(Au)=19.3×
103kg·
m-3。
假设每个金的微粒皆为球形,其半径
=1.00×
10-8m。
试求:
(a)每立方厘米溶胶中含有多少金胶粒?
(b)每立方厘米溶胶中,胶粒的总表面积为多少?
(c)每个胶粒含有多少个金原子?
综合11.2某粒子半径为30×
10-7cm的金溶胶,25℃时,在重力场中达到沉降平衡后,在高度相距0.1mm的某指定体积内粒子数分别为277个和166个,已知金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分别为19.3×
m-3及1.00×
试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为若干?
综合11.3由电泳实验测定Sb2S3溶液(设为球形粒子),在电压210V下(两极相距38.5cm),通过电流的时间为36min12s,引起溶液界面向正极移动3.20cm,该溶胶分散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81.1,粘度η=1.03×
10-3Pa·
s,试求该溶胶的ζ电势。
已知相对介电常数
、介电常数ε及真空介电常数
间有如下关系:
,
=8.854×
10-12F·
m-1,1F=1C·
V-1。
综合11.4如图所示,在27℃所示,膜内某高分子水溶液的浓度为0.1mol·
dm-3,膜外NaCl浓度为0.5mol·
dm-3,R+代表不能透过膜的高分子正离子,试求平衡后溶液的渗透压为多少?
综合11.5实验测得聚苯乙烯一苯溶液的比浓粘度
与溶质的质量浓度
的关系有下数据:
/(g·
dm-3)
0.780
1.12
1.50
2.00
/(10-3·
g-1·
dm3)
2.65
2.74
2.82
2.96
且已知经验方程式
中的常数项K=1.03×
10-7g-1·
dm3,
,试计算聚苯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若干?
综合11.6某溶胶中粒子的平均直径为4.2nm,设25℃时其黏度h=0.001Pa·
s。
试计算298.15K:
(1)胶体的扩散系数D;
(2)在1s的时间内,由于Brown运动,粒子沿x轴方向的平均位移
。
综合11.7某金溶胶在298.15K时达沉降平衡,在某一高度时粒子的密度为8.89×
108m-3,再上升0.001m粒子的密度为1.08×
108m-3。
设粒子为球形,已知金的密度为
=1.0×
104kg·
m-3,分散介质水的密度为
103kg·
试求:
(1)胶粒的平均半径r及平均摩尔质量
(2)使粒子的密度下降一半,需上升的高度。
综合11.8在内径为0.02m的管中盛油,使直径d=1.558mm的钢球从其中落下,下降0.15m需时16.7s。
已知油和钢球的密度分别为ρ油=960kg·
m-3和ρ球=7650kg·
试计算在实验温度时油的黏度。
综合11.9在实验室中,用相同的方法制备两份浓度不同的硫溶胶,测得两份硫溶胶的散射光强度之比为I1¤
I2=10。
已知第一份溶胶的浓度c1=0.10mol·
dm-3,设入射光的频率和强度等实验条件都相同,试求第二份溶胶的浓度c2。
综合11.10已知在二氧化硅溶胶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下列反应:
SiO2+H2O→H2SiO3→SiO32-+2H+
(1)试写出胶团的结构式,并注明胶核、胶粒和胶团。
(2)指明二氧化硅胶粒电泳的方向。
(3)当溶胶中分别加入NaCl、MgCl2、K3PO4时,哪种物质的聚沉值最小?
综合11.1120℃时的肌红朊的比体积
,在水中的扩散系数
,水的粘度系数
,计算肌红朊的平均分子量。
综合11.12在三个试管中盛0.02dm3的Fe(OH)3溶胶,分别加入三种电解质使其聚沉,不同浓度所需量如下:
NaCl
Na2SO4
Na3PO4
c/(mol⋅dm-3)
1.00
0.005
0.0033
V/dm2
0.021
0.125
7.4⨯10-3
试计算各电解质的聚沉值、聚沉值之比。
有人提出一般聚沉值大致与反离子价的6次方成反比,根据以上实验事实请对此规则作出评论。
综合11.13血清蛋白质分子溶解在缓冲溶液中,改变pH值,并通以一定电压,测定电泳距离为
pH
3.76
4.20
4.82
5.58
∆x/cm
0.936
0.238
0.234
0.700
试确定蛋白质分子的等电点,并说明蛋白质分子带电性质与pH值关系。
综合11.14将某单元酸(HR)0.0013kg溶于0.1dm3的稀盐酸溶液后完全解离。
如果将此溶液(β)用半透膜与膜外0.1dm3蒸馏水(α)隔开,达到平衡后,测得膜外pH=3.26,试计算:
(1)膜内溶液的pH值。
(2)单元酸HR的摩尔质量。
综合11.15一个Donnan样品槽分为两个腔室Ⅰ与Ⅱ,中间被一个半透膜隔开。
半透膜允许小离子和分子通过,但大的胶体粒子不能通过。
Ⅰ中为聚电解质NazP(0.1kg·
m-3)的水溶液;
Ⅱ中为纯水。
(1)定性描述浓度将如何变化。
当系统达到平衡时,Ⅰ与Ⅱ中的离子浓度关系如何?
(2)向Ⅱ中逐滴加入具有一个带电端基的单分散的聚电解质NaR,直到Ⅰ与Ⅱ中的pH值相等。
此时Ⅱ中NaR的浓度为1kg·
已知NaR的摩尔质量为10kg·
mol-1。
定性描述系统中发生的变化。
证明最后
,其中
与
分别为阴离子Pz-与R-的物质的量浓度。
(3)证明渗透压
(4)室温下(RT=2478.9681J·
mol-1),Ⅱ中的渗透压比Ⅰ中的高出225N·
m-2。
由此计算P的价态z与NazP的摩尔质量。
综合11.16一个学生想在室温下用界面移动电泳仪测定一个密度为5500kg·
m-3的球形粒子单分散溶胶的ζ电势。
他向装置中注入溶胶,其中含有10-3mol·
dm-3的KNO3,每10min读一下正极管的界面高度。
在第四次读数后(t=30min)他发现没有打开电流。
他立即施加了一个电势差,使场强为1V/cm,然后观察到了如下结果:
t/min
10
20
30
40
60
70
x/cm
5.32
4.78
4.24
3.70
4.36
5.02
5.68
6.34
已知相对介电常数εr、介电常数ε及真空介电常数
εr=ε/
m-1。
(1)解释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趋势。
电泳速度是多少?
(用单位m·
s表示)
(2)证明对于上述给定的溶胶κ⋅r=30。
(3)当κ⋅r=30,f(κ⋅r)=5/6时,由上述数据计算ζ电势。
溶胶粒子所带电荷的符号是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一章 胶体分散系统与大分子溶液 第十一 胶体 分散 系统 大分子 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