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2114991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916.21KB
洛阳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word版).docx
《洛阳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阳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洛阳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卷交回。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晋书·傅玄列传》中记载:
“耕夫务多种,而耕蟆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不务
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适时收割D.因地制宜
2.明崇祯末年的《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3.墨子说:
“今也,农夫早出暮人,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4.《国语·晋语》中说: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5.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合理解释应该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C.手工生产产品质量欠佳
D.官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
6.史籍记载:
西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
从材料可以看出该时期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7.《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税)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
”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B.推行抑商政策
C.粮食产量大、出口多D.农民的负担较重
8.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人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9.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在当时看来,上述观念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B.不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C.不利于工商业发展D.不利于保护小农经济
10.“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
”苏轼认为废井田
A.促使土地数量增加B.有效遏制土地兼并
C.有利社会合理分工D.加大社会贫富悬殊
11.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该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2.据资料统计:
在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主要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13.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
“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在吞进食物,阻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
A.没有发生“价格革命”
B.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洗札
C.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
D.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
14.《国史概要》一书中说:
“以澳门—果阿(印度地名)—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1580-1590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生丝为3000担,价值白银24万两,利润达36万两……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
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
”上述材料反映出
A.世界市场已经最终确立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葡萄牙建立殖民霸权
D.中国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15.现代化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以下对新航路的开辟的认识中符合这一史观的是
A.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之路B.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
C.世界市场联系之路D.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之路
16.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意大利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传统贸易中心的转移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17.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
这种现象表明
A.美洲新兴工业城市大量出现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在美洲的扩展D.欧洲的殖民扩张加剧
18.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
导致其变化的
关键因素是
A.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B.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C.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
D.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19.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日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20.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上述材料反映出
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革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1.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右图为《1700-1890年世界GDP的份额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B.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D.亚洲国家的衰落
22.“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下列观点符合材料的是
A.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D.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23.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总销售量(万包)
出口量(占总量%)
内销量(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94年
16.02
8.23(51.94%)
7.7(48.06%)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
24.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
“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
”上述材料表明开平煤矿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C.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D.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25.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
它们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本命的影响
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6.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
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
依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入资金
27.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上,实施的结果却是纺织业发展空前,而钢铁业没有得到发展,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少资金
B.清政府顽固派阻挠发展重工业
C.重工业因周期长,利润少,民族资本家不愿涉及
D.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业资源的掠夺和外资工业的激烈竞争
28.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二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
“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票,引起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C.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性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29.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有历史学家认为: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人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30.结合《1957年—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
万吨)》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1957
19505
164.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洛阳市 20122013 学年 第二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参考答案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