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学前教育学重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149485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9.16KB
教师资格证学前教育学重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师资格证学前教育学重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学前教育学重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动是人最重要的本能,主张幼儿园开展各种活动,让儿童的身心都获得发展。
)
4、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福禄倍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位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
(1)他认为幼儿是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的
(2)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他还认为游戏中玩具是必需的。
他根据儿童的特点,将玩具、教具、教材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操作物——“恩物”。
5、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
(二)蒙台梭利:
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1909年发表了代表作《蒙台梭利教育法》,1933年出版了《童年的秘密》较全面地论述了她关于学前教育的独特观点,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传遍了全世界。
1、学前教育必须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心理有“吸收力”、“敏感期”,“敏感期”又叫“关键期”)
2、儿童有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自由活动、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来实现。
3、重视教育环境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
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自由发展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
(2)有秩序的环境,儿童能在那里安静而有规律的生活
(3)生气勃勃的环境,幼儿在那里充满生气、欢乐和可爱,毫不疲倦的生活,精神饱满的自由活动。
(4)一个愉快的环境,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为儿童准备,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吸引力。
4、重视儿童的自我教育,注重感官训练
蒙氏认为3—6岁幼儿的各种感觉先后处于敏感期,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
因此,她专门设计了教具。
教具的特点是:
简单、幼儿能自我纠正错误、教师容易掌握指导时机。
5、教师的作用:
在蒙氏教育中,教师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他认为幼儿自由学习的质量是由教师的质量决定的.
(三)陶行知: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
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出幼稚园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反对束缚儿童个性的传统的教学法。
提出当时的学前教育犯三大病:
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四)陈鹤琴: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被称为“我国幼儿教育之父”,在他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走向现代化而不懈努力的一生中,从理论创立和实践躬行两方面,对儿童成长与发展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实验和探索研究。
(1)他指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2)他强调学前教育要考虑儿童的特点。
(3)他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主张幼稚园“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
二要重视培养儿童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要培养儿童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认识、发展艺术才能;
四要重视儿童的感觉训练和智力发展,特别是观察力的提高等。
(4)他提出幼儿教育要注意多样性
儿童是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
(5)教师要对幼儿加以指导。
第三节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观察法
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三)实验法
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个案研究法
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学前儿童观
儿童观的界说
一、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
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二、儿童的发展演变
1、儿童是“小大人”
2、儿童是“有罪的”
3、儿童是“花草树木”
4、儿童是“白板”
5、儿童是“私有财产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杜威的儿童观:
儿童是中心
爱伦凯:
“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纪”
二十世纪至今,人们在为儿童的世纪做出努力。
第三节正确儿童观的树立
一、儿童有各种合法权利:
1989《儿童权利公约》中指出,儿童具有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游戏权、娱乐权
二、儿童的成长受制于多种因素:
(一)生物因素是儿童成长的生理基础
(二)社会因素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条件
三、儿童发展的潜力要及时挖掘:
儿童的发展有极大的潜力、儿童发展的潜力只有通过适当的环境和教育才能激发出来。
四、儿童的发展是连续不断发展的: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儿童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五、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一)性别差异
(二)个别差异(三)文化差异
六、儿童通过活动而发展:
操作活动、交往活动
七、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
生理、心理、精神、道德、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彼此构成一个整体,互相联系,彼此制约。
第三章
学前教育观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价值:
1、促进儿童当时当下的发展
2、为入小学作好准备
3、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第二节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1903年,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幼教机构
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
二、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三、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两类:
贫困儿童,残疾儿童)
四、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五、网上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托儿所的保教目标
托儿所:
是对0-3岁儿童进行集体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1981年,卫生部妇幼所颁发的《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中提出托儿所的教育任务:
“要培养小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为造就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打好基础”
托儿所教育任务的具体要求:
1.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训练
2.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培养小儿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品德
4.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等文明习惯。
(二)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幼儿园工作章程》,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是:
“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
幼儿园保育教育的目标: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自信、友爱、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比较托儿所与幼儿园目标的差异
1、托儿所重保育、幼儿园重教育
2、托儿所重视婴儿的健康,日常生活活动;
幼儿园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求水平较高
二、外国学前教育目标的比较
我国与其它国外教育目标的比较
相同:
都重视全面和谐发展
差异:
(1)我国较关注丰富知识、培养能力
外国较关注培养兴趣和求知欲
(2)我国较注重形成儿童良好习惯
外国较注重儿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我国较重视儿童的性格
外国较重视儿童读写算的初步技能。
第四节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
一、热爱儿童:
1、教师热爱并公平对待每一个儿童
2、关心儿童、爱护儿童
3、理智的爱
二、尊重儿童:
1、信任儿童
2、尊重儿童年隐私
3、鼓励儿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
4、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5、杜绝体罚
三、全面教育儿童: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提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体、智、德、美四育之间的关系
1、体智德美四育在幼儿发展中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不能互相取代。
2、四育各方面的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四、寓教于活动之中
1、儿童提供操作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劳动活动的机会
2、为儿童提供观察、散步、娱乐等方面活动的机会
五、教育要儿童化,不能“小学化”、“成人化”
1、内容选择时,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入手,儿童学习粗浅的知识技能
2、方法运用上,注意直观、生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六、多种教育形式结合:
集体、小组、个人多种教育组织形式
七、因儿童施教:
儿童的行为、兴趣、爱好、才能等各方面的差异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
八、争取家庭配合
1、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法规的精神,使家长能正确的理解学前教育
2、利用儿童入园的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
3、教给家长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使家长能够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卫生习惯。
4、教给家长一些教育知识,使家长能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动权。
5、帮助家长解决面临的疑难杂症。
6、组织家长一起开展活动,使家长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第四章学前教育的课程
第一节学前教育课程的界定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涵义:
学前教育课程是教育原则和教育计划相互作用于的结晶,它包括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儿童的学习活动;
学前教育课程应不断发展和完善,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并促进儿童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
指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教育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
(一)公开的学前教育课程:
即显在的、正式的学前教育课程。
它包括学前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切教育活动。
(二)隐蔽的学前教育课程:
即潜在的、非正式的学前教育课程,它一般体现的托幼机构和班级环境中。
即包括建筑物、设备、器械、游戏材料、玩具等物质环境。
也包括指幼儿园的工作制度、作息制度、园风、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等等人际环境。
第二节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观点
(一)成熟社会化的理论
理论基础是卢梭的自然主义等理论,其心理学的基石则是由埃里克森和格塞尔等人奠定的。
这种理论的特点是重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认为学前教育应让儿童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展。
让儿童这个“花蕾”在温暖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中生长、开花、结果。
教育目标发展儿童的自信心、创造性,敏感性和实效性,促进儿童内部潜能的全面开发,培养完整儿童。
教育原则强调成人应提供适合儿童兴趣和发展水平的环境;
不要求儿童表现出超越其发展水平的能力;
教师的作用是为儿童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帮助儿童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发展自己。
教育内容特别强调游戏的作用,尤其是角色游戏和创造性游戏,幼儿通过探索角色表现自己。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通过自由游戏,即一切活动都不必按照一定的顺序,听凭儿童自己的兴趣进行。
儿童可以自己选择、自己设计、自由活动,不受任何约束。
主要特点是注重儿童的整体发展;
不强行塑造儿童的发展;
允许每个孩子按自己的速度前进。
(二)教育训练理论
也称行为主义理论,是以哲学家洛克、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杜拉等人的思想为基础的。
该理论认为,学前教育是为儿童以后的教育和未来的生活作准备的,必须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准备学习的知识、技能、道德观念和社会规则教给儿童。
该模式的教育目标是以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儿童学业技能、道德知识和社会规则,形成今后成功接受学校教育必须的行为、读写算等技能。
教育内容以阅读、语言、计算为中心科目,尤其重视儿童的语言发展,认为语言的教学,儿童正确使用语言,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育原则强调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行为塑造。
在教育方法上要求教师制定严格的教学大纲,按照一定的课本,要求孩子学习,
其主要特点是课程按成人精密设计的程序和内容展开,教师和教材具有权威性;
重视强化技术。
(三)认知发展理论
创始人是皮亚杰和布鲁纳。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教育应该贯穿于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相互作用往往是自发产生的,成人不仅要加以承认,而且要给予鼓励。
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性、情绪等方面平衡发展。
教育原则强调教师根据儿童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环境,保证儿童与环境进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
强调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鼓励儿童自己探索、自己发现;
提供儿童操作、与人相互作用的机会,使儿童获得多种经验;
强调教育内容与儿童生活相联系。
教育内容包括物理知识、逻辑数学知识、社会知识。
教育方法鼓励儿童自己动手参加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主要特点是视儿童的发展是主体(儿童)与客体(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造成的认知结构变化的结果,知识的发展是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内容应与儿童各年龄阶段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拟定
(一)制定课程大纲
(二)确立课程目标(见《纲要》)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学科知识;
教师的态度、行为及个性特征;
儿童的行为。
2、目标的特性水平:
促进儿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3、目标的层次序列
教育目标分解:
按时间的范围划分,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可分四个层次:
1)每一个学年的教育目标
2)学期教育目标
3)一个月或一周的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单元活动目标
4)幼儿园一日活动,一个活动或一节课的教育目标
按教育目标指导的范围来划分,分成四个层次:
本园的教育目标
本班的教育目标
不同活动组的教育目标
每个个体的教育目标
第四节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原则
(一)承认儿童的权利
(二)反映民族特色
(三)面向世界
(四)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五)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
二、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
(一)全面性(为什么:
1、是实现托幼机构教育任务的需要
2、是儿童整体发展的需要
3、是世界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发展的需要
怎么做:
1、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要全面
2、每一方面的发展要均衡
(二)启蒙性(为什么:
1、学前教育的性质决定的(起始阶段)
2、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3、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1、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2、选择儿童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
(三)社会性(为什么: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环境之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1、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地理环境、气候等都都能增长儿童的知识
2、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环境也是独特的内容
3、社会生活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
怎么办:
1、联系幼儿生活的自然与社会
2、内容选择注意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
(四)发展性(怎么办:
1、课程内容不断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内容要不断扩展扩宽,以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
如何做:
1、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时代性、丰富性
2、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五)灵活性(为什么:
1、不同的托幼机构课程内容不应完全一致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条件)
2、不同的教育对象,课程内容也应调整
(不同人、不同班级、不同幼儿园)
1、教师要根据一日生活常规,随机应变。
(挖掘教育价值)
2、善于利用偶发事件作为随机教育的素材
3、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学科内容,灵活选择。
三、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策略
(一)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
当班级儿童改变时,儿童兴趣、爱好、能力、需要也随之改变,课程的策略要做相应的调整。
(二)要不儿童不断提供新的学习机会,鼓励儿童的自发活动、自由游戏,充分利用周围环境。
(三)为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和材料,发展儿童的社会性等等。
(四)鼓励幼儿参加大组活动,也尊重每个儿童的决定,尤其是自由选择。
(五)照顾到特殊儿童的需要。
第五节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儿童的发展:
(一)多种形式评价:
(谈话、观察、记录、家园联系……)
(二)多进行纵向评价,少进行横向评价
二、评价课程的所有环节
(一)评价课程目标制定是否适宜
(二)评价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
(三)评价课程形式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
有计划性、稳定性,又有偶发性、灵活性。
了解评价的作用:
鉴定作用:
鉴定教育目标是否达成以及其达成的程度
诊断作用:
及时发现现行课程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和问题,以改善教育教学。
改进作用:
发现不中和问题,及时通过信息反馈,引起注意改进保教工作。
导向作用:
评价依据《规程》和《纲要》,对教育实践有积极指导作用。
了解课程评价的原则
(一)评价应有利于改进和发展课程
(二)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三)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四)评价应客观真实
第五章幼儿园的社会教育
第一节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和内容
一、什么是幼儿园社会教育:
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具体来讲,它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掌握与人、环境互动的方式,以便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教育。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
(一)有助于幼儿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二)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陶冶
(三)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四)有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五)有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
(一)传授粗浅的社会知识:
如社会风俗习惯、礼仪信仰;
社会规范、行为准则;
职业、生产消费等;
家乡、祖国等方面的知识。
注意问题:
1、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
2、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3、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提高基本的社会能力:
如自理、学习、思考、交往、表达、遵守规则、完成任务等能力。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广泛开展游戏活动2、充分发挥语言作用。
(三)培养科学的社会态度:
包括对自己、对群体、对知识的态度。
1、树立模仿范例
2、重视情感感染
四、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1、自我意识
2、集体感
3、社会交往能力
4、遵守行为规则
5、道德判断水平
6、了解社会工作的意义:
职业、与他人关系
7、文化意识:
如爱家乡、爱祖国等。
五、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过程
(一)创设隐蔽性环境:
在环境上注重德育化、儿童化
(二)落实重复性任务:
对社会教育过程需要螺旋式上升,有反复有提高
(三)运用实践性方法:
除解释说服外,练习训练等也很重要。
如观察学习、品行模仿、行为练习等等。
(四)利用社会性资源:
如家长园地、家长会、社会外出参观等等。
第二节幼儿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
一、幼儿社会化的涵义:
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幼儿逐渐了解社会关系、获得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而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是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幼儿社会化的理论
(一)统一论
在幼儿社会化进程中,个体与社会是统一的,通过教育传授道德观念、集体意识,使年幼儿童社会化并个性化,以便维持社会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班级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地,传递社会文化,并使之内化与幼儿。
“民主集中制”——班集体统一
(二)冲突论
个体与社会并非和谐统一,而是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班级内的师幼关系,是一种制度化了的支配与众属关系,幼儿并不能个性化。
如重视集体教育,轻视其它。
(三)互动论
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交往非常重要。
交往的模式包括:
前喻、并喻、后喻文化
(四)主体论
在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中,幼儿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特别重要,教师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布置环境,安排活动。
三、幼儿社会化的成因
(一)教师及其教育行为
1、积极的社会强化
(1)不应轻易使用奖赏
(2)不宜多用外部强化(3)广泛使用认知与非认知的强化
2、模仿与辨认
榜样的特征:
能力、教育、知觉的类似性
辨认:
禁令学习、辨认侵犯者、分享体验
3、期望和要求
4、特性分类(积极评价)
(二)同伴及其相互交往:
朋友、互助、冲突、社会地位(明星儿童、中间儿童)
四、幼儿社会化的内容:
道德社会化、认知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职业社会化
五、幼儿社会化的特点:
能动性、强制性、连续性
六、幼儿社会化的策略:
(一)合理安排幼儿园活动
(二)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三)注意挖掘社区潜力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方法
二、兼顾幼儿现实生活和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
三、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教育相互补充
四、班内、园内与班外园外的教育相结合
五、幼儿社会知、情、行的发展相互统一
六、面向全体幼儿与注重幼儿个别差异
第四节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一、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特点:
(1)根据幼儿园社会教育要求
(2)反映幼儿的水平
(3)说明幼儿园与社区、城市、国家、世界的特征
(4)让幼儿认识到人类的知识来源于文化教育
(一)主题教育活动
如“我们的社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学前 教育学 重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