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146423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9.95KB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文档格式.docx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尚在:
栗深林兮惊层巅:
青冥:
来下:
失向来之烟霞:
须行即骑访名山:
开心颜:
蓬壶:
悲千古:
棹歌:
佯羞:
三、学习课文
(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
天宝三载(744),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
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
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
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苍茫一片如入仙境。
李白初出川时就想游历越东,其《秋下荆门》有句“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人剡中”。
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
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生自由朗读。
3.基本解读:
这首诗为留别友人所作,通过写梦中游仙境界,表达诗人不满社会现实,不为名利所困,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
(主旨)
解题:
梦游:
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
所梦内容。
吟: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
也由诗人情绪定。
留别:
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性格傲岸,不事权贵
4.理思路
出梦之叹
入梦之因
安能
摧眉折腰
高大脱俗
梦度镜湖
梦游山景
梦入仙境
梦醒长嗟
5.问题探究
问1:
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
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
明确:
问2:
诗中写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
问3:
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
哪些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问4:
诗人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洞天仙境的?
仙境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5:
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怎样的心情?
6.小结:
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
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
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
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
2、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
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3.诗的语言格调奔放。
以七言为主,问用四、五、六、九言,句法错落有致,用韵变化多端,这正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豪放飘逸诗风的完美结合,不愧是千古名篇。
7.知识点概括
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一词多义
訇然中开
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来万事东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
云青青兮欲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
8.课堂巩固
1、对一二诗段的诗句与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标题上的“吟”字,表明了古诗中的一种体式。
这类诗篇的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
其形式则较自由,犹如散文中的随笔。
B、“云霞明灭”4字,诗人运用光线强烈对比,侧面衬托了天姥山的既高且大——有时被云遮掩,足见其硕大无朋。
C、“连天向天横”5字,诗人正面描写了天姥山的的既高且大——“连天”,极言其高;
“向天横”,则极言其所占空间之大。
D、“一夜飞度”之“飞”,实为神来之笔,给人飘逸之感——折射出诗人被誉为“诗仙”的气质。
若无此“飞”,则何以“登云梯”,“见海日”,“闻天鸡”……
2、对一二自然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宝元年(742年),李白42岁奉诏入京。
他本想借此行施展才能,有所作为;
然而他只被玄宗视为“词臣”,并不重用,且又受到权贵排挤,仅住一年便放放。
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以排遣胸中块垒。
B、第二诗段为全诗核心,体现了“游仙诗”特色,尤其主体部分“云青青……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种角度描写仙境,给人脱俗之感。
C、诗人游仙之念,源于对社会的不满,因而他借助梦境,虚构出万花洞般的迷离幻境,以及自己与仙人们的聚会场面,揭示出与现实世界决不合流的高尚情怀。
D、杜甫评价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上述二诗段,就体现出这种特质:
对天姥山与仙境的精心刻画,有正面直接性,有侧面烘托性的;
有实写的,有虚写的……其构思,的确够“不群”;
其描绘,实在够“飘然”了。
3、对诗篇末段诗句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世间行乐亦如此”——此,指代的是上一诗段描绘的仙人聚会的场境与情景。
B、“古来万事东流水”——可以联想到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诗人意在激励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C、“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从句式上审视,似乎是一问一答;
然而,下句并未正面回答上句所提“何时还”的问题。
D、“骑白鹿,访名山。
”——诗人写出了自己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
白鹿,相传古代神仙或隐士常骑着它漫游,象征自由自在。
4、对末尾诗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白的游仙诗,大多只有记游,而无规范的故事情节。
本诗的结尾段,也有这一特色。
B、诗篇结尾回应了诗标题上的“吟留别”,即留给在东鲁的朋友,因而特提出“别君去兮何时还?
”的疑问。
C、诗篇卒章显志。
诗人为什么梦游天姥山?
为什么描摹仙境?
为什么骑白鹿访亲友?
——结尾的两句诗显豁地作了回答。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前5拍,后4拍。
其句式与节奏参差铿锵,且富有变化,正展现出诗人的匠心;
若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句式虽整齐了,却失去了诗的韵味。
(二)哭晁卿衡
1、写作背景简介
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
唐开元五年(717),日本国遣使来朝。
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
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
使命完后,渡海回国。
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
天宝十二载(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
李白作此诗哀悼他。
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770)卒。
2.基本解读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
“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
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
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
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
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
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
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
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3.鉴赏要点
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
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
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
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
拟人手法的运用。
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三)丁都护歌
1.写作背景简介
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
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
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
”语声很哀切。
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李白是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秦时称曲阿,唐天宝后改为丹阳,属江南道润州(今江苏镇江),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
当时,太湖产多孔石,建筑需求大,唐人已非常珍视。
云阳地近太湖,官吏驱民把开采的石料通过运河运往中原供园林建筑之需。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云阳上征去”六句写暑天拖船之苦。
炎炎夏日,纤夫们逆水拖船,艰难地行走在两岸都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对比之强烈令人震撼,拖船之苦况尤为触目惊心。
热天最为难耐的便是口渴,而纤夫们只能就河中取水而饮,但河水混浊,一壶水中竞有半壶为泥土。
通过这六句,读者似乎看到一群褴褛的纤夫,背牵着纤,喘着气,低着头,一步一步地行进在江边……
“一唱都护歌”二句写纤夫的心情。
他们拖着船,唱着号子,歌声凄切哀怨,故口中唱,心中悲,泪水更是如雨一样零落不止。
“万人系磐石”二句,场面更为让人惊心动魄,磐石大且多,即使有万人之力拖曳也难以达至江边。
此句照应了“拖船一何苦”,极言行役之艰巨。
“君看石芒砀”二句由眼前所见联想到更远的将来,石芒砀,是指石头又大又多。
这样的石头采之不尽,输之不竭,而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没有尽头。
3.鉴赏要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的可贵情怀。
最后一句深化了主题,诗人由眼前景想到将来,纤夫们的痛苦何时才能到头呢?
正是“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
(《唐宋诗醇》卷三)
全诗采用了白描手法,如“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的直白描绘,震撼人心。
4.问题探究
关于“芒砀”的解释: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认为“芒砀诸山实产文石。
意者是时官司取石于此山……为数甚多,无由即达江浒……谓芒砀产此文石,千古不绝,则千古常为民累。
有心者能不睹之而生悲哉?
”即“芒砀”为山名,而程千帆不认同此说,他认为“芒砀”既非旧说的山名,也非芒砀文石,而是大、多之意,与“旁唐”、“沆砀”、“莽荡”、“旷荡”意同。
(《李白《丁都护歌》“芒砀”解》,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2期)
(四)越女词五首(其三)
《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
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
谢诗:
“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
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
但问情若为?
月就云中堕。
2.基本解读:
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入”二词入神之笔。
“棹”指摇船的动作。
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
“入”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四.课后练习
1.易读错的字音练习题
谙习()白雪皑皑()狭隘()凹陷()迸发()濒临()秘鲁()刚愎()荫庇()针砭()巨擘()哺育()粗糙()为虎作伥()刹那()谄媚()赔偿()电掣()嗔怪()瞋目()支撑()瞠目()驰骋()鞭笞()整饬()忧心忡忡()不啻()炽热()流水淙淙()瞅见()废黜()喘气()一蹴而就()忖度()殚精竭虑()悼念()傣族()真谛()堤岸()滇池()掂量()玷污()咄咄怪事()惊魂甫定()缚住()讣告()言简意赅()百舸争流()觥筹交错()桎梏()粗犷()皈依()刽子手()骸骨()精悍()干涸()一丘之貉()怙恶不悛()徘徊()病入膏肓()诲人不倦()畸形()稽留()汲取()嫉妒()掎角之势()歼灭()缄默()信笺()矫正()发酵()嗟叹()浸润()狙击()沮丧()含英咀华()炯然()龟裂()隽永()揩油()慷慨()同仇敌忾()亢奋()犒劳()恪守()岿然()喟叹()纨袴()骷髅青睐()烙印()勒令()迤逦()莅临()租赁()身陷囹圄()贿赂()联袂()愤懑()谬论()秣马厉兵()羞赧()阻挠()泥淖()木讷()拈轻怕重()气馁()酝酿()虐待()奇葩()澎湃()蹒跚()滂沱()庖厨()抨击()否极泰来()纰漏()毗邻()媲美()糟粕()一曝十寒()解剖()亲戚()绮丽()稽首()面面相觑()收讫()悭吝()祛除()龋齿()蜷缩()商榷()怙恶不悛()霎时()威慑()莘莘学子()吮吸()谥号()作祟()塑料()鞭挞()风流倜傥()剔除()恬静()恸哭()荼毒生灵()水流湍急()蜕变()虚与委蛇()山岭逶迤()猥亵()欺侮()膝盖()畏葸不前()狡黠()骁勇()挟持()垂涎()混淆()和煦()酗酒()渲染()戏谑()勋业()驯服()湮灭()筵席()造诣()肄业()良莠不齐()锃亮()确凿()破绽()拯救()诤友()笨拙()伫立()浸渍()
2.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7)即穿巴峡到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9)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3.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菩萨蛮(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6、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分类鉴赏小知识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碑,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例显得不很突出了。
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 李白 诗四首学案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