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考点背诵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135711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6.21KB
心理学考研考点背诵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考研考点背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研考点背诵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特瑞斯曼提出的注意衰减理论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它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
它既允许信息从注意的通道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注意到的通道经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在强调上减弱了,并没有完全消失。
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
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其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
“鸡尾酒会现象”。
(3)后期选择理论
①多伊奇等人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装置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重要的反应,不重要的不反应。
该理论又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
“斯特鲁普效应”。
4、简述知觉的含义及特性。
(1)知觉含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知觉的特性有知觉选择性、知觉整体性、知觉理解性和知觉恒常性。
①知觉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事物与对象。
②知觉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中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叫知觉整体性。
③知觉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④知觉恒常性: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以及颜色恒常性。
5、什么是自上而下加工与自下而上加工?
请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1)自上而下加工
①自上而下加工是指人在知觉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概念来加工当前信息的过程,是一种较高水平加工制约较低水平加工的过程,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这种加工的特点是,较低阶段信息加工受到较高阶段信息加工结果的影响。
例如,去车站接一位没见过的客人,此时对来人的期待,会影响对这位客人的识别和确认。
(2)自下而上加工
①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事物开始的加工,强调感官接受的信息决定其在知觉中的地位。
一般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信息的解释。
这种从低级水平的加工到高级水平的加工又称为数据驱动加工。
这种加工的特点是,较低信息加工的结果不受高级阶段的影响。
例如,在看英文单词时,先确认字母的各种特征,再把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然后再结合起来形成单词。
6、试述模式识别理论,并分别举例说明。
模式识别过程是将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决定它与哪个长时记忆中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
模式识别的主要理论有模板说、原型说和特征说。
(1)模板说
①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各式各样的外部模式的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储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做出决定,看哪个刺激与此模板有最佳匹配,就把该刺激确认为与哪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了识别。
总体而言,模板匹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型。
例如,支票账户和信用卡等的编号识别。
(2)原型说
①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一对一的模板,而是原型。
原型是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它反映的是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在模式识别中,只要刺激与原型有近似的匹配即可。
因此,只要存在相应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也可以得到识别。
这样使得人的记忆负担减轻,模式识别也更加灵活。
总体而言,原型匹配是自下而上的加工。
例如,用有两个翅膀的长筒作为飞机的原型,从而识别各种飞机。
(3)特征说
①特征说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各种特征。
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作用。
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中,首先要对刺激进行特征分析,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加以结合,然后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特征分析模型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没有自上而下的加工。
F可以分解为各种特征,一条垂线,两条水平线和三个直角,根据这些基本特征,人脑可以迅速把它识别出来。
7、简述图尔文记忆SPI理论的基本观点。
图尔文提出的SPI理论是一种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更高综合的框架中的理论。
(1)该理论认为记忆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即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
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记忆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
这5种记忆系统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展中存在一定顺序,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联系。
(2)该理论还假定这些系统,①编码是串行的,即信息以串行的方式在系统中得到编码;
②存储是独立的,即一次编码的事件会在多个记忆系统中产生效应,并存储在不同脑区;
③提取是独立的,即从一个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时可以不受其他记忆系统的影响。
8、简述巴德利和希奇的工作记忆模型。
(1)巴德利和希奇认为,工作记忆具有加工处理信息和存储信息的双重功能,影响人的许多复杂认知活动。
工作记忆包括三个成分:
中枢执行系统、视空图像处理器和语音环。
(2)①中枢执行系统是工作记忆的关键成分,不受感觉通道的影响,有点类似于注意。
它虽容量有限,但可以参与任何认知活动。
②语音环以语音形式保持信息,它的容量由保持时间决定,记忆广度由复述率决定。
③视空图像处理器专门用来储存和加工视觉或空间信息。
语音坏和视空图像处理器都从属于中枢执行系统并为特定目的服务。
(3)工作记忆的每一成分均是能量有限的,而且相对独立于其它任一成分而工作。
9、简述想象的含义及其种类。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其基特定时形象性和新颖性。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叫不随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也叫随意想象,它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①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②创造想象:
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
③幻想:
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0、简述语言的种类及特点。
语言通常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外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又分为对话语言和独白语言两种。
(1)对话语言
对话语言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
它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其他语言都是在对话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
情境性、简略性、反应性、合作性、直接性。
(2)独白语言
独白语言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
独自进行、展开性以及有准备有计划。
(3)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是指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阅读别人的语言。
它比口语出现的晚得多,只有在文字出现以后,才为人们掌握和利用。
随意性、严谨性、展开性和计划性。
(4)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它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语言器官的参与。
隐蔽性、简约性。
11、试述詹姆斯-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学说,并分别举例说明。
(1)詹姆斯-兰格理论
①该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觉知,人们由于哭泣而悲伤,由于打斗而愤怒。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是与血管变化有关,情绪决定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它的意识。
两人的基本观点相同,都认为情绪是对身体生理变化的知觉,个体的情绪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
略。
(2)坎农-巴德学说
①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过丘脑,分别向上向下发出。
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二者都受丘脑控制。
坎农的学说得到了巴德的支持和发展,因此也被称为坎农-巴德学说。
12、试阐述情绪的认知理论。
情绪的认知理论包括: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以及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该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清晰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若评估的结果对个体有害,则会产生否定的体验,反之则产生肯定的体验。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调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兴奋时情绪行为的最重要条件。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环境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输入外界信息;
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和骨骼肌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的变化;
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当前情景的评估。
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
①初评价,即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
②次评价,即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③再评价,即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13、简述动机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动机的功能。
(1)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有:
①激活功能,②指向功能,③维持和调整功能。
举例:
14、简述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并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1)动机与行为效率是一种倒U曲线的关系,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行为效率最高,动机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2)各种行为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且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①在相对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②在相对较难的任务中,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举例:
15、简述动机的驱力减少理论。
(1)赫尔提出了动机的驱力减少理论,他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给有机体提供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所以寻求驱力降低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动机。
(2)赫尔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从经验中习得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即习惯来支配的。
因此,他强调经验、学习,认为学习对个体成功适应环境至关重要。
(3)赫尔认为,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驱力可以来自内部刺激,称为原始驱力;
也可以来自外部刺激,通过学习得到,称为获得性驱力。
(4)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表示为:
P=D*H-I。
16、简述动机的唤醒理论。
(1)唤醒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一般来说,人们喜欢中等程度的刺激,它带来最佳的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太低或太高,个体都会不舒服。
(2)唤醒理论认为,个体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唤醒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
①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
②简化原理,即重复刺激降低唤醒水平;
③个体经验对偏好有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刺激。
17、简述意志的含义及其品质。
(1)意志是指个体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目的性、意识性和克服困难,是它的主要特征。
(2)构成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就是意志的品质,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①独立性是指个体不屈服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的品质。
与独立性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②果断性是指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现这些决定的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③坚定性也叫顽强性,是指长时间坚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决定的品质。
与坚定性相反的品质是,动摇性和顽固性。
④自制力是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的品质。
与自制力相反的品质是,怯懦和任性。
18、简述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
(1)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区别
①分属范畴不同。
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概括;
技能是个体在知识获得的基础上,运用某种活动的方式。
②概括水平不同。
能力是对人的认知活动与行为方式较高水平的概括;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的抽象概括和体系化;
技能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概括。
③发展水平不同步。
知识获得快些,技能需要练习过程,能力的形成于发展比知识获得和技能掌握要晚。
(2)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联系
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能力是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又是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
能力高低影响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③技能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间环节,知识和能力又是掌握技能的前提,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知识的获得和巩固。
19、简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含义和特点。
(1)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是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与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即主要决定于先天的因素,很少受后天教育因素的影响。
流体智力的发展趋势是先提高后降低,一般在20岁后达到高峰,30岁后逐渐降低。
(2)晶体智力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表现为语言、数学知识等能力,它是后天习得的,主要由后天教育和经验决定,是经验的结晶。
晶体智力在一生中一直发展。
(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存在密切关系。
一方面,晶体智力的发展依赖于流体智力;
另一方面,对于晶体智力的发展,只有流体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环境作用。
20、试述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智力看成一个过程,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
主要是指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和戴斯等人的智力PASS模型。
(1)智力三元理论
斯滕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和智力情境亚理论。
①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个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在三种成分中起核心作用,可以支配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操作成分表现为任务的执行过程,指接受刺激,讲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知识获得成分是用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负责接受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
②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与环境拟合的心理能力,是有目的的适应环境、塑造环境与选择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
环境决定着智力的内涵,要在社会文化情境背景下去理解智力。
一般来说,个体总是要适应环境,力图在个体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
③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的能力,一种是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
一个具体的行为是不是真正的智力行为,要看此时的任务在个体经验中占什么位置。
在任务、个体和情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智力的PASS模型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PASS模型包含三次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
①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②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
③计划系统,系统最高层次,负责监督、管理、调节其他心理过程。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时智力活动最一般、最普遍的加工过程,三次系统之间是一种动态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调合作保证智力活动的完成。
21、试述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并举例说明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①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智力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从三岁到十二三岁,智力发展几乎和年龄等速,以后逐渐呈负加速变化。
②人的总体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但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不同。
③成年人是智力发展的最稳定时期,二十五六岁到四十岁之间,人们常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④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但晶体智力一生都在发展。
⑤智力发展趋势存在个体差异。
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
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
(2)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
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
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产前环境、早期经验、学校教育。
③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能力最终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④人的主观能动性。
22、简述人格的含义和特征。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①独特性:
不同的遗传、成长及教育环境,形成了人们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②稳定性:
一时的、偶然的表现不能说是人格特征。
③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④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23、简述卡特尔的人格特征理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征理论分为四层。
(1)个别特征和共同特质
个别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有的特质;
共同特质是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指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那些相互联系的特质,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两者既可能是个别特征也可能是共同特质,是人格中最重要的一层。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根源特质又可以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
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的,而环境特质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这是人格的最下层特质,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
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
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情绪反应的速度和强度的特质。
三者既可能是体质特质,也可能是环境特质。
24、简述性格的含义和结构特征。
(1)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2)性格的结构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在对现实环境的稳定态度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性格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
人在自觉调节行为方式、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处理紧急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性格差异。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人在情绪情感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又称性格的认知特征。
25、简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1)巴甫洛夫根据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基本的神经活动类型。
(2)①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是大脑皮层细胞工作的耐力或能力的标志;
②平衡性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力量,二者大体相同是平衡;
③灵活性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
(3)不同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对应不同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类型:
①强、不平衡的特性对应冲动型,属于胆汁质;
②强、平衡、灵活的特性对应活泼型,属于多血质;
③强、平衡、不灵活型的特性对应安静型,属于黏液质;
④弱特性对应抑制型,属于抑郁质。
26、简述认知风格的种类和特点。
认知风格是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主要有三种。
(1)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①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与人交往时,不够细心、不能体察入微。
②场依存性的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外在参照有较大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与别人交往时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③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但两者没有好坏之分。
(2)冲动型和沉思型
①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精确性差;
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多使用整体性的加工策略。
②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精确性高;
面对问题时总是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决定,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多使用细节性加工策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考研 考点 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