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133386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8.20KB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Word格式.docx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的散文真挚、自然、深秀,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把“明断”与“暗续”统一起来,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
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
在抒情上善于创设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结构艺术;
语言艺术;
抒情艺术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引言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都烙上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性
对现代作家的研究往往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每一位现代作家作品中的艺术火花往往是作家本身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时代撞击的结果,作为现代作家群中的一位佼佼者,朱自清也不例外。
他的散文基本集中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所以五四运动和抗日运动对作者的影响自然不在话下,作为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产物“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之一,朱自清自然践行着“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朱自清坚持现实主义的写法使现实性很自然地成为他散文思想性的主要方面,他的政论性散文又是体现这一思想性的主要部分,作者的政论文笔法犀利,揭示认识问题深刻、透彻,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同时,他的散文又体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性,分别体现在散文的诗意化语言、散文的真挚情感和散文的缜密结构上。
李广田曾对朱自清作过这样的评价:
“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
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
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这是中肯的评论。
在“五四”以后的散文作家中,有“名士风”,有“绅士风”,有“隐士风”,而朱自清却能够独树一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建立了“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必须指出,朱自清的这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正是“五四”以后我国白话散文崭新的民族风格。
朱自清认为,“中国文学向来大抵以散文学为正宗”,现代散文的发展,“正是顺势”。
他的许多文章在“民众文学”、文学的“通俗化”、“雅俗共赏”、语言的“谈话风”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大多围绕着关于散文的民族形式的问题。
不仅在理论上如此,朱自清还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努力通过文学的民族形式来体现散文的民族风格。
如在艺术构思方面讲究“眼”的安设;
在抒情方面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
在结构方面注重贯穿线索,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把“明断”与“暗续”统一起来;
在语言方法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平易、雅俗共赏的作风。
他在我国古代散文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并进行自己的创造,建树了他散文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二、朱自清散文艺术的基本特点
散文作品不仅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还应该尽可能地写得优美,这里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是美,文字的绮丽和结构的纤巧是美,优美的意境和暖暖的亲情也是美,都能够唤起读者不同的审美情趣,陶冶读者的审美情操,培养读者的审美观,提高读者的审美趣味。
朱自清不仅仅在自己的散文里描述了美,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了他对美的独特理解,并从中散发出一种独特魅力,把读者带入一个韵味悠长、遐想美妙的艺术境界,并且在心里留下经久不灭的痕迹,特别是他的抒情、叙事、写景的散文,更让人感动!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取材于平常的生活,不同的是他的作品能从这些普通的生活细节中提炼主题,挖掘新意,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且善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情景交融中表现出韵味深长的诗意,语言平实却不落俗套,仔细品味自有一番清新淡雅的心灵收获。
(一)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
朱自清的散文行文如诗,辞藻平实而饱含真情,描写清淡而韵味悠长,叙述随意而其文意却丝丝入扣,其文中语言平淡却不失优雅,行文流畅且极具内涵,郁达夫说: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开始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一种诗意。
”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
作家怎样把自己感到的“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使读者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我认为缜密精巧的构思、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真挚感情地注入、凝练生动的语言、优美清幽的意境,无疑是构成他散文之美的重要因素。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关于诗意美的精彩语段比比皆是,如《歌声》中,暮春早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着她们的清梦。
”“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少壮的麦”;
《匆匆》中,日子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而《绿》在朱自清笔下,那梅雨潭的“绿”已经不单单是自然界的一种色彩了,它已经被拟人化了,根据作者情感的加入,这片“绿”被富于了动感,特别是有感而发的那几句: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她又不杂些儿尘渣,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
”这些像诗一般优美的句子,无不为读者营造出一种诗化了的意境,令读者浮想联翩,唤起读者心灵中潜在的美好体验。
朱自清散文语言非常自然、精炼,真挚、亲切,于平常之中显示出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境。
(二)朱自清散文的绘画美
朱自清在探讨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提出了“逼真如画”的问题。
他说:
“‘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由此,他在写人、状物、描景都力求“逼真”的艺术境界,采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如同以文字作画,达到“如闻其声”,“如在眼前”的艺术效果。
所以读朱自清的散文就如同欣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例如《春》就可以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
而中间部分“绘春”则完全就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几幅关于春天的美丽图画。
这里有花有草,有静有动。
草地上快乐的孩子,果园里竞相开放的鲜花,花朵上嗡嗡的蜜蜂翩翩飞舞的蝴蝶,草地上零星点缀的野花,树林里百鸟呼朋引伴的歌唱,细雨中劳动的农民,撑着伞的行人,放风筝的场面,处处呈现出盎然的春意,而哪一种情景细细想去,不都是一幅很美的画吗?
(三)朱自清散文的情感美
朱自清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他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可以说“真”是朱自清的艺术核心。
讲真话,写真情,叙真事,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往往会被他那种流淌在文章中的深挚感情所感动。
《背影》中他对父亲的爱、感激与怀念,就非常动人。
而那些感情就是这样脉脉流淌在并不华美的文句里。
文章既没有生动曲折的事件,也无华丽炫目的辞藻。
通篇采用白描手法,语言也非常朴实,文中他没有从正面刻画父亲的音容笑貌,而另辟蹊径以父亲“背影”为全文谋篇布局的中心和叙事行文的线索,比如文章开头写道: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中间部分反复描绘父亲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离去的背影,结尾再次提到父亲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语言也很生活化,父亲在把儿子送上车之后有一段这样的对话,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多么朴实的语言啊,可是拳拳父爱,就包含在这简单的叮嘱之中,让人怦然心动。
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也是通过几个典型的动词“蹒跚、探,爬,攀”来展现父爱的深沉,可以说惜墨如金。
然而,正是这淡淡的笔触之中营造了醇浓的情意,我们却被这场景深深打动,难以忘怀极具艺术魅力。
三、布局谋篇的结构艺术
朱自清散文艺术美离不开他精心设计的结构艺术。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
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
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
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
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
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
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
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朱自清的散文“形散神聚”,严谨缜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一)漂亮的构思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集中地体现在“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上。
1.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
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
《春》好像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
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
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严谨合一,完美和谐。
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一般来说,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
《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
“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
《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
“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
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
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
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
买桔子回来;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
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
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另一种是所谓“横贯式”的线索结构。
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的红线连缀各种不相关的生活片断或画面,并列地组织材料。
如《给亡妇》、《冬天》、《春》、《南京》、《蒙自杂记》等等。
《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
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
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用“横贯式”的线索来贯穿全文。
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
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
较之“纵贯式”的线索结构,“横贯式”结构文章较为困难。
因为散文把一件事情按其发展过程,有始有终地写出来比较容易,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既要明断,又要暗续,这就不容易了。
(二)缜密的结构
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
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
”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象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的。
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着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的结构特点。
1.服务性
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
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
正如黑格尔所说:
“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
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
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
“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
《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服务于主题。
2.整体性
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
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
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
《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达了对古城“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
3.多元性
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
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设计他的作品。
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
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
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
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
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
四、朴实清新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是继冰心之后出现的另一位美文家。
他功力于语言的锤炼和讲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散文写得非常细致华美,有如我们传统的“工笔画”,创建了“绘画的美”,具有诗化之美。
三十年代,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在语言上更多地运用口语,使作品显得成熟自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对后世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一)语言的诗化美
孙玉石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
“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
”的确,对古典诗歌的深厚功底,对国外诗歌的深入研究,对同期诗坛的关注和借鉴,以及诗集《踪迹》的问世,这种种经历带到散文创作中来,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诗化美。
首先表现在由诗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所孕育的语言上。
诗人的思维是跳跃、动荡的。
断续的思想、激烈的感情由非凡的比喻、奇特的想象所表现。
其次表现在语言的诗化和跳跃的节奏上。
如《匆匆》一文开头一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作者用联翩而至的排比戛戛发问,感情之水如陂塘明渠,曲折明畅,让读者为之吸引、为之感染,而且通篇句子短促,大致押“e”韵,使全文声韵和谐,琅琅上口,通脱透明,惹人深思。
(二)语言的口语美
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
“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的确,口语化是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色。
在新诗形式运动初期便有“重造新韵”一项。
“重造新韵”主张以北平音为标准,由长于北平的人造一新谱,规范韵脚。
作为当时的青年,朱自清受其影响并将这一影响带到散文创作中加以改进,力图用“活的口语”进行创作。
在《我所见过的叶圣陶》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
“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
‘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
’”真是口吻毕肖!
一个典型的胸怀宽阔的苏州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有时作者也引用方言来指代概括性很强的称呼。
如用吴方言“阿木林”代替“傻子”的称呼用“小划子”、“洋划”代替船的称呼,浓郁了地方色彩。
(三)语言的朴实清新
高尔基说:
“大众是毛胚,加了工是文学。
”为了达到语言的朴实清新,朱自清真是做到了不遗余力。
朱自清在《关于写作问答》里谈到写作上困难之点时说:
“写作散文,很注意文字的修饰。
语句的层次和词义,句式,我都用心的较量,特别是句式。
”而在《欧游杂记序》中则讲得更精确:
“记述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
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
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种句法;
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
”再说这三种句子老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
于是想方设法省略那讨厌的字……”为给读者具体的或整个的印象,常斟酌选用“是”字句。
如“居中是大健身旁,有喷泉两座。
”“场中央是一座埃及的纪功方尖柱,左右各有大喷泉。
”(《罗马》)。
为给人新颖感觉,常变换观察角度。
如“晚餐前我们忽见窗外很远的一片水,大家猜,别是贝加尔湖吧?
”(《西行通讯》)“在这园子里看脚底下的古市场,全景都在望中了。
”(《罗马》)从游人说起,角度新颖。
另外作者为避免呆板,在冷静客观描写外界实物时,常常妙笔生花,化静为动。
五、以形传神的抒情艺术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当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
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
他作品的抒情,是有其鲜明的特色的。
(一)抒情与叙事的结合,追求一种真挚的美。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
叙写“我”和父亲为祖母去世而奔丧回家,“我”要回北京读书,恰好和父亲同行至南京。
“我”渡江到浦口,准备上车北去。
父亲先是再三嘱咐一个熟识的茶房送“我”,后又怕茶房办事不妥贴,又亲自送“我”上车。
临行时,父亲在“变卖典质”、“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情境下,又特地为“我”买几个桔子来。
作品以父亲的“背影”作为艺术抒情的“泉口”,由远而近,铺陈叙事,字字句句融注了惦念父亲的感情和无以孝敬的痛惜之情,字真意切,荡胸涤肠,袒露出感情的真挚美。
作者谈这篇散文的写作动因时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的交融,是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的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
因此,在他的笔下,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感人的“抒情细节”。
抒情的生命在于真实,作者抒发的感情越真实,就越能见其真挚的美。
只强调抒情的技巧则失其真,也必然失其美。
朱自清偏重借叙事抒情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缠绵,真切。
(二)抒情与描写的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的美。
写景是为了抒情。
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论朱 散文 艺术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