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合集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131916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48
- 大小:100.60KB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合集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合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合集Word文档格式.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部分:
(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
(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
(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
(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
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
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
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
的含义又是什么?
外形:
“笔直”,干;
“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
“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
色彩:
“银色”“淡青色”;
风格:
“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
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
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
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2、3小题。
2.识记文常和词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析。
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二、正课
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
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
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句法中有异。
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
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
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
“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
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
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
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
“楠木”象征了什么?
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
举例说说。
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
尤其是谴词用字更
注意形象贴切。
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
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
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
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
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
“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
“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
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
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
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背诵第五自然段。
识记文常
(理解,笔记)
(小组合作,完成分段)
(思考所提问题,举手发言)
(朗读课文,勾画词句)
(感情朗读)
教学反思:
课文朗读还不够,象征手法还要更深入。
学生作文中明显未掌握这种手法的运用。
教师还要多指导。
2.囚绿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难点句子的理解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
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
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
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归纳板书:
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
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
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
(第8-11小节)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
2、
提问:
作者得到“绿”了吗?
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
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
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
常春藤的不屈不挠;
生命不可侵犯;
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
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
(第12-13节)
学生讨论:
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
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
“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
(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
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热爱生命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物抒情
(学生板书课题)
因为他爱绿
他后来把绿释放了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速读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感情朗读
口语表达:
赞绿
(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思考,勾画)
(学生讨论,发言)
(谈自己的感悟)
(积极思考)
设问较好,学生基本能完成对内容的理解。
但对于背景介绍较少,学生缺乏对时代的了解。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开展讨论,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
老师作适时点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伟大人物生活的另一面,培养高尚的情操。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难点:
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五、教学时间:
一、预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2004年2月4日是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
本文写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天之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理解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
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
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
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1.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2.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
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
(
第一个片断是:
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
这些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非常运坚贞。
第二个片断是:
海棠花与邓颖超共同经历了三十八个年头,仍然生机勃勃,花团锦簇,果实累累。
人们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尝果实。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海棠花似乎是个有情物,它用它美艳的花,酸甜的果来报答喜爱它的邓颖超与周恩来同志。
第三个片断是:
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抬头看了又看,以此业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
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
”“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
因为深爱对方,所以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
第四个片断是:
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情,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
这段写得颇为真挚动人,这对革命的伴侣,他们爱得那么真,那么纯,令人动容。
第五个片断是:
“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暧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写出了周恩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正为我们的国家,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继续工作着,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邓颖超的心里,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里。
五、小结
课文前半部分回忆了自己与海棠花与周恩来之间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与崇敬之情。
一、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9)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7段:
概述“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第8段:
详细写了在革命斗争中的相见,建立了纯正的友情,为了共同革命理想,从友谊发展到相爱,定约。
第9段:
写在革命之花开时,我们爱情之花也开放了,1925年8月,结婚了。
二、探究
1.找出文中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
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
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只是为着我们共同的斗争,发扬爱国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
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奋斗。
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及为理解共同理想奋斗的句子,这说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战友、伴侣的关系,“我们”始终把革命放在首位。
2.第8段中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周恩来同志曾主张独身主义,而“我”也对婚姻抱悲观的想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为了革命事情无暇谈及个人问题,说明两人的交往全是为了革命事业,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它使两人的抱定独身的两个青年走到了一起,从友谊发展到相爱。
3.文中提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组织的“觉悟”起到了什么作用?
说明两人相识的时代大背景,作为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反帝,反封建、肥卖国贼,为了救亡图存他们走到了一起来,在那个年代注定了他们的爱情要与革命交织在一起,注定了他们要共同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
三、品味本文的语言
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为均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的邓颖超具有坚强,刚毅的一面,又有女性感情细腻,深沉的一面,它并不一味沉缅于深深的思念之中,在深情的回忆之中给我们的鼓舞,以力量、以启发。
四、小结
邓颖超在该文中称自己的这篇文章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而是“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84岁的邓大姐在文章中深情回忆了她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和相伴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岁月。
文间情深感人,令人动容,“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有时战斗在一起,有时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
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和练习册
了解
(学生讨论,交流)
(探究学习)
(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并归纳)
学生讨论并归纳)
勾画,分析理解,朗读)
(勾画,理解感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
理解
结构能掌握,但借物抒情突出不够,还可以再找几篇同类的文章以加深印象。
4.草莓
1、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
2、从文中得出启示。
二、过程与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及其深刻含意
珍惜时光,奋发有所作为。
学习作者丰富的联想。
通过联想感悟作者所要抒写的情怀。
五、教学时间
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文章结构
(二)质疑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
2.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情怀。
3.试比较第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
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
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
第三段却重在表现秋的气息:
树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
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
4.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
作者漫步在九月的田野:
放眼四望,觉得“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没有变,依然是那些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但是马上“觉察到已不是六月”。
作者在第一段描写完天空,树木的句子后都加上了一个“但”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思考,为了启发人们对这两个季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而感受时间给大自然留下的印记,为下文对青春易失、生命演变的思考作铺垫。
5.细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五、语言品析
选择自己喜爱的语段,反复阅读,体会情感。
例:
地晨新翻的玫瑰红的土块,有如一堆堆绿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艳。
这两个比喻很有创意。
把新翻的土块,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产生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这里一片充满生机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艳”这个词经人以无限的遐想。
六、小结
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触动了情思,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现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完成)
(勾画,比较阅读)
(齐声朗读)
(自由感情朗读)
行文自然是本文的特点,从中理解对生命的感悟还是难点,突出不够。
单元写作:
真情体验,倾吐心声
【教法学法】
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
巧导多练、以习作训练为主线,使作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沟通,使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引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同时创设一个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的教学情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萌发和释放具有创新意识的习作潜质和潜能,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进取精神的培养。
写真情、说实话的个性化文章才能在学生的笔墨下应运而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文题
同学们的中学生活,看似平平淡淡,实则五彩斑斓。
偶尔对它细细咀嚼回味,却是那般绕有兴味,那人事景物,难以忘怀,构成了你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喜怒哀乐,情感体验,成了你一股挥之不去的情愫。
若能将其中的生活浪花掬捧几朵,写入文章,倾吐你的心声,那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诸多情趣和色彩。
本次作文要写一篇抒情散文,要求:
(1)内容是自我感悟;
(2)选材、组材注意围绕中心;
(3)运用适当的抒情方式。
(二)小组讨论,明确要求
1.自由阅读“写作要求”。
2.小组讨论:
(1)如何选择生活中自身体验感悟到的东西?
教师引导:
学生生活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其中有许多东西值得写。
只有对最熟悉的东西,才能有话可说;
只有最动情的东西,才能自己感动,也让别人感动。
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自己亲历的,自我体验到的,情感也最真挚。
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了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情感,根本的经验就是去感受生活。
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密切相关,写作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
另外,生活中许多真正感人至深的东西往往来自对超乎寻常、不同反响的生活内容的反思。
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展开思想的翅膀,去探寻真正属于自我的感受最深的内容。
无论写哪一方面的内容,都应该选择自己最熟悉、感触较深、理解较透的内容来写,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自己满意、别人赞赏的作文来。
(2)如何写好自己有真情体验的东西?
对自己周围的人事景物要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笔墨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情感,写出来的文章才最有个性,也最能打动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文章的生命。
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
面对美好的景物,动人的人事,有了情感,自然就会产生丰富的想象,绚丽的色彩,这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充满无尽的情趣。
有了情感,就可以使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章的内容就会层出不穷。
当然,要学会依照课文中的文章结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语文版 九年级 上学 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