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121617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8.44KB
当代科技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Word格式.docx
《当代科技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科技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关于世界的物理图景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传统,明确地尖锐地批评了机械自然观,提出了唯物的辩证的自然观,为人们描述了在自身矛盾推动下的辩证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物理图景,这一图景经受了现代科学发现的考验,被证明为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是应该看到,当初提出和描述这一图景所依据的科学精神毕竟是近代科学的三大发现,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这就使得这一图景不可避免地带有若干历史的局限性,这一图景的若干画面不可避免地带有思辨和不清晰的特点,存在着需要进一步阐明的问题和矛盾。
普里高津在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自然观后说:
“但是机械论却依然是辩证唯物主义面临的基本难题。
辩证法的普遍规律与同样普适的机械运动定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机械运动定律是在达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就不再适用了呢,还是它们本来就是虚假的或不完备的?
回到我们先前的那个问题,过程世界和轨道世界如何才能联系在一起呢?
不过,批判关于不可逆性的主观主义解释并指出它的弱点,这是容易的;
而超出它的范围之外,表达一种不可逆过程的‘客观的’理论,就不那么容易了。
”(《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04—305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显然需要概括现代科学成果,对世界的物理图景作出新的具有当代科学特点的描述,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由于受科学材料的局限而没有完全提出和解决的问题。
2、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
这是天文学、宇宙学和哲学长期热烈讨论的问题。
西方宇宙论的历史经历了好几个时期,提出过一个又一个的宇宙模型,如地球中心宇宙模型、太阳中心宇宙模型、无限宇宙模型。
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后提出了一个静态封闭的有限的宇宙模型。
40年代以来,有些科学家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有起点、时间有开端。
围绕这个宇宙模型,科学家和哲学家又展开了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争论,拥护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说宇宙在时空上是有限的。
这种观点对于主张宇宙无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当然是一种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的科学家、哲学家对这种挑战作了一些回答,但似乎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3、从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以来,进化生物学一直在发展,进化模式不断转换,从达尔文进化模式进到新达尔文进化模式,再进到综合进化论发展模式。
这就要求我们对进化作出新的哲学概括,回答诸如什么叫进化、进化标准、进化机制、进化规律、进化退化关系等问题。
人们还经常讨论进化究竟是单线还是多线的问题,现在人们根据现代系统科学阐述了进化过程中的分叉问题,按照分叉理论,进化当然是朝着越来越多的“元”或“线索”进行的,这可以很好地解释自然界的多样性,但是在多样性的深处有没有统一性呢,在“分叉过程中有没有会聚呢?
这类问题是既需要从科学角度也需要从哲学角度加以说明的。
4、脑科学、神经病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揭开大脑秘密积累了许多新的实验材料,也提出了种种脑工作模型,怎样评价这些学科的哲学意义,如怎样估计认知活动的计算机模拟的心理学意义和哲学意义,怎样阐明裂脑现象(即两个大脑半球象两个独立的心理系统那样操作)的心理学意义和哲学意义,怎样利用认知科学来解决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的被称为“新世界的难题”的行为主义和精神主义、还原论和整体论、意向论和机械论之间的对立,如何利用这些学科的新成就进一步阐明脑工作机理、心理机制及意识、观念产生之谜。
5、人工智能最初是作为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软件技术)的一个分支出现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专家们的答案仍不尽相同。
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也是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中一直在争论的问题。
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是不断模拟人的思维,然而怎样才能将人工智能和人的思维进行科学的比较呢,人类的思维活动都能形式化、机械化吗?
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解放,然而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吗?
人工智能作为高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及整个社会结构的演变都产生着深刻影响,然而怎样才能科学地估计这种影响呢?
6、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及其它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已成为地球系统中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能否保持的重大因素,生态危机、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问题成为全球问题也说明了这点。
于是哲学家、科学家提出应该重新审视人类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问题、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7、生命科学、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的产业化,在不断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着新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向人的传统形象、传统价值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基因工程会不会对人类带来危险,遗传重组的生物杂种会不会引起生物公害、破坏生态平衡;
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妇双方生育权问题、血缘关系问题、父母亲的确定问题、“代理母亲”的社会合理性问题、对待胚胎的道德问题、无性繁殖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的问题,等等。
8、现代医学极大地提高了人类防病、治病、保健的能力,普遍地延长了人的寿命,但现代医学也涉及到了人的思维、情感、尊严、自由及婚姻家庭等人的基本价值和传统生存方式的问题,甚至使得人及其生、死、病这些概念都成了争议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往往出现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理论和观点,我们该怎样去分析和评价呢?
9、数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分支学科越来越多,数学发展的统一基础问题一直是数学家和哲学家研究的问题,涉及到能不能建立一个无矛盾的数学系统,数学命题的真假是否只能通过逻辑检验,数学思维能在多大程度上机械化等问题。
语言学、符号学的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需要研究的哲学问题。
10、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社会生活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
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科学技术在被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许多事实表明,同一种科学技术的同一种用法在一些条件下起着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专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诸如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反科学主义、悲观论等不同观点。
人们特别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人类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价值目标来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家在“求真”的过程中应不应该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
(详见胡文耕主编、林夏水吴国战副主编:
《科学前沿与科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上面十类问题只能说是一种粗略的轮廓,而且对于上述问题算不算哲学问题,不同哲学观的哲学派别会有不同的说法。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世界观、价值观、逻辑和认识论、方法论这几大问题都是哲学领域。
那末从上述问题中能概括出一个什么样的基本的或核心的问题呢?
恩格斯曾经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最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概括抓住了近代哲学的特征,那时人类社会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人类的历史任务就是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发展工业技术,因此认识论、知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许多哲学问题都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的;
今天人类在认识世界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当然仍然存在一个继续向未知世界深入的问题,但是当代困扰人类的问题则是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已不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所直接涵盖了的。
实践作为人类存在的特殊方式、作为人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中介和桥梁,除了人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认识关系之外,还存在着价值关系、改造关系,而后两种关系正是当代人类在实践中需要加以正确解决的时代性的突出问题,因此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或基本问题是人和外部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人和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的关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都属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权利、责任,人应该追求怎样的价值,社会应该有怎样的发展模式等问题也都起源于并归结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只是人和外部世界关系问题的一个侧面。
我们只有抓住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来思考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使它适应于当前时代的要求。
二
把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科学结合起来,形成唯物的、辩证的、系统的发展观。
现代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把两者对立起来用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思想观点是错误的。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唯物辩证法虽然包含了系统思想,但毕竟没有全面系统地提出和展开对系统的研究,因此现代系统论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
把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论结合起来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样可以使唯物辩证法通过概括现代科学材料、吸收现代科学思想而得到丰富和发展。
1、从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到揭示事物的组成要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即由两个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部分、方面、趋势构成的统一体。
两个对立面的统一被称为矛盾,被称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矛盾即是事物、即是运动、即是过程、即是思想。
矛盾规律或对立统一规律成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规律,这个规律也被通俗地称为一分为二的规律。
的确,矛盾的思想、对立统一的思想、一分为二的思想在中外哲学史上自古以来都存在着,人们在自然、社会、思想中也可以举出无数这样的实例。
矛盾或对立统一规律在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两重性、矛盾性和学会两点论的思想方法方面有着巨大的认识作用。
但在人们应用这一规律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也存在着把这一规律简单化、庸俗化的情况,甚至机械地认为事物就是由二个对立面组成的。
本来是帮助人们学会辩证思维的规律,但在简单庸俗理解的情况下却使人们陷入了非此即彼的绝对的形而上学思维之中。
现代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而要素既可以为二也可以为多,既可以是少量的也可以是大量的。
在总结系统论的这一观点时,人们开始正视一分为二和一分为多的关系问题。
前民主德国的数学家、控制论专家利勃舍尔指出:
“辩证矛盾通常理解为二个彼此制约和排斥的方面。
揭示两个对立的方向、方面、倾向总是同抽象的特殊过程联系着,这种过程正好包含了两个方面、两个侧面等。
但如果据此就得出结论说在现实中只存在两极性和两极的辩证对立面,这是对客观辩证法不可容许的简化。
按照我们意见,这里碰到了原因、结果及其相互作用上的类似情况。
因果联系中的原因和结果应该考察为相互作用的因素(这里因果联系不失掉自己的客观意义),两极性可以是多极性的因素。
当然,多极性一般并不‘取消’现实的辩证矛盾的两极性,即使对辩证矛盾限于两极性的考察,许多过程实际上是可以阐明的。
重要的是要了解到矛盾的上述方式并不是唯一的。
一般情况下,力图更深刻地现实的思维应该从认识因果关系前进到认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考察两极的辩证对立面前进到考察多极的对立联系。
”(A.Д.乌尔苏勒主编《控制论和辩证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37—138页)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把一分为二和一分为多之间的关系看作抽象和具体、典型和常规、简单和复杂的关系,一分为二是抽象、典型、简单,一分为多是具体、通常、复杂。
这样,我们在分析事物的时候,有时就需要从一分为二进到一分为多,有时需要从一分为多进到一分为二,这要视分析的对象和认识的任务而定。
总的来说,我们要从分析事物的对立面进到分析事物的组成要素。
2、从分析矛盾统一到分析系统。
按照列宁的说法,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么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专门写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节来回答这个问题。
唯物辩证法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来解释矛盾统一体的形成、存在和破裂的条件和机制。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一直争论不休,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现代系统论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要素形成系统的机制。
系统论认为,要素之间经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合作的、协同的、集体的效应。
系统论认为,就要素之间的每一次作用来说是偶然的、无序的,因而也是混沌的,但是大量要素之间的这种偶然、无序、混沌的相互作用中却产生了必然、有序、协同,这种必然、有序、协同使得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和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同环境相互作用,并且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显示出某种稳定的功能。
这样,系统就在要素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形成。
现代系统论的这种理论似乎在给辩证法讲的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形成同一作诠释,而且说得更为具体。
其实,恩格斯在谈到社会历史是在合力中发展的时候也叙述了类似的思想,只不过长期被人们忽视了而已,同时矛盾双方怎样成为同一的这个辩证法的重要问题不是被取消就是被曲解。
现在我们完全应该恢复它在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把这个问题同系统形成机制的研究结合起来。
我们看到,唯物辩证法中讲的矛盾统一体概念实际上就是现代系统论讲的系统概念,矛盾统一体就是系统,系统就是矛盾统一体。
不过,唯物辩证法强调了矛盾统一体的条件性、相对性,现代系统论强调了系统具有要素层次上所没有的整体性。
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描述了到处存在矛盾的世界,现代系统论为我们描述了到处存在着系统的世界。
我们可以把矛盾统一体看作是对系统的一种简化和抽象。
因此,我们完全应该从分析矛盾统一体到分析系统,在矛盾世界观的基础上建立系统世界观。
3、唯物辩证法应该研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其哲学的过程中都反复提到过结构范畴,阐明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
但是,后人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时却遗忘了马克思的结构范畴。
结构就是要素之间稳定有序的联系,是系统成为整体并表现出要素所没有的行为和功能的内在根据,系统的秘密全在于它的结构。
正是这种原因,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各学科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及现代系统科学都十分重视结构分析,把系统动力学建立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科学家们根据结构能得到科学描述的程度而把研究对象分为白箱、灰箱、黑箱。
分析系统的结构,揭示系统结构和系统整体上的行为、功能的关系是现代系统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系统论看来,系统的内在结构制约它的外在功能,反过来系统的外在功能也影响着它的内在结构。
对系统的数学描述表明,系统的结构描述和系统的功能描述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两种描述是相互关联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互相转译的。
唯物辩证法应该总结和吸收现代系统科学及其它学科中使用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论和方法,应该把结构和功能范畴纳入到自身的理论体系之中。
、概括现代系统科学的系统进化理论,丰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理论。
唯物辩证法用矛盾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用质量互变规律和肯定否定规律来描述事物发展的形成和方向,把事物的发展描述为螺旋式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这种发展观在总体上和原则上被证明为正确的,但确也存在需要进一步说明和展开的地方。
现代系统论所描述的进化逻辑有许多地方是值得唯物辩证法吸取的。
三
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认识论的分类既可以从认识客体上的区别加以分类,也可以从认识主体上的区别加以分类,还可以从认识手段、认识路线的角度进行分类。
如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客体的自然认识论,把社会作为认识客体的社会认识论,把技术活动作为认识客体的技术认识论,不同的认识客体决定了不同的认识理论,因此这种分类是有根据的。
然而,认识主体的不同也形成着具有不同特征的认识论,下面我们就想从这个角度把认识论分为微观认识论、个体认识论、群体和社会认识论,并按照这三个不同层次来讨论认识论研究问题。
科学认识论作为群体认识论的一个特例也将提及。
1、总结现代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分子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科学成果,阐明认识过程的微观机制,开展微观认识论研究。
以往认识论研究是一种宏观角度的研究,是建立在人们在实践中的外部行为和内省经验描述基础上的,但由于不了解人脑工作机制,认识论中有些问题常常争论不休或流于空泛议论。
现在上述科学的发展为通过实验途径开展认识过程微观机制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人工智能被称为实验认识论。
上述各门科学分别地或者共同地研究着三个问题:
(一)认识过程作为大脑的功能,是建立在怎样一种神经生理过程之上的;
(二)伴随着神经生理过程发生着一种怎样的物理过程;
(三)这种物理过程又是怎样产生心理、意识、观念的。
这些问题虽然是认识论研究中的老问题,但上述各门科学积累了新发现的实验资料,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对上述三个问题作出了新的回答。
那些新的回答以新的科学事实解决着以往认识论研究中的若干争论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诸如意识和行为、语言和智能、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信息和观念、物理过程和心理过程、计算心理和现象心理、选择和反映、建构和反映之间的关系等新问题。
无论是总结上述各门科学成果去回答以往的老问题还是跟踪上述各门科学的发展去研究新问题,都会推进微观层次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2、开展个体认识论研究。
人们认识外部世界是在某种利益、目的推动下进行的。
因为当人们在实践中面对外部世界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外部世界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人们是为了弄清这种意义才去认识外部世界的本来面貌,设法把握外部世界的变化规律,以便在认识基础上制订自己的生存发展战略。
从这个角度看,探寻外部世界对自己的意义即探寻对自己的利害关系、价值关系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认识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不过是认识意义的过渡环节。
这种目的和动力贯彻于认识过程的始终,也是对认识过程各阶段上认识活动的评价标准。
对价值、意义的理解会形成人们的信念、意志、决心,对价值、意义的领悟程度直接制约着信念、意志、决心的牢固程度,而信念、意志、决心更直接制约着人们的认识活动。
情绪、情感等心理精神状态对人们的认识活动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情绪好、心境好、精神饱满,人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认识活动,在认识过程中会思想活跃、灵感迭出;
而在缺乏好的情绪和心境时,人们常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注意力分散、思考不连贯,从而影响着认识活动的进行。
由此可见,具体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特定个体的利益、价值、目的、信念、意志、情绪等心理精神背景中发生和进行的。
以往的认识论常常有意无意地把心理精神因素作为不利于认识的非认识因素而遗忘。
极端的观点甚至认为只有排除这些因素才能从事认识,科学家要投入科学研究必须排除一切功利之心,即要求一个抽象的认识者、思维者。
当然,在一定阶段上撇开人的具体性、丰富性而在抽象形态上研究人的认识活动,是必要的。
但在这个阶段上获得的认识规律、提出的认识理论必定具有抽象的特点,是一种抽象的认识论。
这种抽象的认识论具有突出认识过程本质规律的优点,却存在着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的缺点,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认识过程存在一定的距离。
要克服这种缺点,就要从抽象的认识主体过渡到现实的具体的认识主体,从考察抽象的认识过程过渡到考察具体的认识过程,从一种抽象的认识论过渡到具体的认识论。
把认识过程放在人的具体的心理精神背景之中考察,放在知、情、意、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考察,是实现这种过渡的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要开展个体认识论的研究。
3、要开展群体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研究。
群体、社会都是人们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原因而组织起来的共同体,常常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宗教或政治的信仰、甚至有共同的语言、组织、纪律,因而它们经常作为整体与外部自然界或其它社会共同体发生关系,这时它们就成为认识和实践上的主体。
利益、观念、心理、规范、习俗、制度等因素都会制约一个群体或社会对客体的认识和认识过程。
认识本来是在个体的人脑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发生的,然而怎样在“个体脑”认识基础上形成“群体脑”或“社会脑”呢?
怎样从大量个体的认识中产生群体的或社会的认识呢,或者说什么是群体认识、社会认识形成的机制呢?
群体认识、社会认识又怎样历史地积累、传递和变化呢?
这些都是群体认识论或社会认识论要加以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群体认识、社会认识是在个体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个体问题的交流机制也就成了形成群体认识、社会认识的机制。
个体间的交流要凭籍语言等传媒手段并通过各种传媒途径才能实现,传媒手段、传媒途径在群体认识、社会认识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个体间的交流过程也是彼此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因此理解、接受机制同传媒机制一样重要。
交流、理解、接受的过程也是不同认识彼此竞争的过程,这里就存在竞争和选择的机制。
群体认识、社会认识还通过历史传递的方式形成着,在这种历史过程中继承和创新、积淀和变革机制就变得重要和突出。
这些问题在个体认识论层次上都没有得到详细的研究和展开。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在推动社会生活一体化过程中突出了群体现象和社会整体现象,因此认识的社会过程、群体和社会认识论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当代西方学者不断地谈论着这些问题。
其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包括着群体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既是认识的客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毛泽东也明确指出,决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性去考察认识问题,他曾把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和群众—个人—群众及民主—集中—民主这两个公式联结起来,认为实践认识的反复过程也是个人群众之间的往复过程,是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这就把认识过程既看作主客体间相互作用过程也看作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的过程。
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认识论研究长期忽视了后一过程,至于在实践中怎样形成一种民主、有序、高效的制度来保证认识的社会过程的正常进行,也没有很好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开展群体或社会的认识论研究。
4、加强科学认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及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巨大影响突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科学技术研究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科学技术队伍不断扩大,科学技术家群体在社会诸群体中占有显著的地位,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不断地改变着科学认识活动的手段和方式,如计算机模拟在科学研究、工程、生产、化工处理、地震预测、气象预报、生物医学以及半导体工业本身中的应用,已变得相当普遍。
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复杂问题、社会工程方面的问题,也都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而不必进行耗费巨大成本的实际进行的实验,也不必进行费时费工的人工计算。
现在越来越多的物理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科技 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