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完美乡村定稿剖析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114019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78MB
第三单元完美乡村定稿剖析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三单元完美乡村定稿剖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完美乡村定稿剖析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瓦人是我国一支古老的民族,以游牧、狩猎为生。
近四百年来,定居喀纳斯湖畔,他们勇敢强悍,善骑术、善滑雪、能歌善舞,现基本
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
方式,至今依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对于环境,他们有近乎崇拜的爱护,没有人去乱伐一棵树,乱垦一块荒地。
在喀纳斯图瓦村,原木垒起的木屋、散布村中、小桥流水、炊烟袅袅、奶酒飘香。
古朴的小村景致,象喀纳斯湖一样充满神秘色彩,构成喀纳斯图瓦村落独具魅力的生态风情。
信息平台
图瓦亦称“土瓦”或“德瓦”、“库门恰克”。
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隋唐时称“都播”,元称“图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等。
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的士兵,逐渐繁衍至今。
而喀纳斯村中年长者说,与现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属同一个民族。
禾木村
在新疆美丽的哈纳斯湖旁,有一个小巧的山村——禾木村,它素有“中国第一村”的美称。
禾木村位于新疆北部布尔津县境内,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接壤。
禾木村是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总面积3040平方公里。
这里的房子全是原木搭成的,充满了原始的味道。
禾木村最出名的就是万山红遍的醉人秋色,炊烟在秋色中冉冉升起,形成一条梦幻般的烟雾带,胜似仙境。
禾木村的标志性建筑是禾木桥,跨过禾木桥,河对岸是一大片的白桦林。
在禾木村子周围的小山坡上可以俯视禾木村以及禾木河的全景:
空谷幽灵、小桥流水、牧马人在从林间扬尘而过……一栋栋的小木屋和成群结队的牧群,与雪峰、森林、草地、蓝天白云构成了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生态景观。
生态知识
禾木村的木屋
禾木村的木屋很有特色:
是由村民将木头两端挖槽后,相互嵌扣,一根根向上垒建而成,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坡屋顶。
每家的门一律朝东开,盖新屋上梁的时
候要扯白布子,当地人说是祈福的意思。
他们用松木搭建出的一幢幢屋舍之中,每一根木头缝隙的连接处都要用一种叫“努克”的草填满在木头缝里,这种草吸水后膨胀将缝隙填满,墙壁就会变得密不透风,这样就能遮挡风寒。
小木屋基本有大半截埋在土里,以抵挡这里将近半年的大雪封山期的严寒,特别的原始古朴,并带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征。
房顶一般用木板钉成人字型雨棚,房体用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单层原木堆成,既保暖又防潮。
南浔镇
南浔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地处于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我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
我国“十大魅力名镇”
中国村镇中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安徽省西递宏村
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所在地云南和顺
湘水漓江两大水系汇合处的广西兴安
举世闻名的世界地质公园福建泰宁
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的浙江乌镇
亚洲最美的湿地蒙古族发源地内蒙古额尔古纳室韦
鱼米之乡文化重地浙江南浔
南国的陶都广东石湾
醇正水乡旧时江南江苏同里
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古堡小城山西张壁
南浔镇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重镇,是南浔区城关镇、南浔区政府所在地,南宋时起,南浔镇就商贾云集,经济繁荣。
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原产地南浔的湖丝作为代表中国参展的唯一产品一举摘得金银奖牌各一枚。
南浔镇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诗画一般的神韵。
其中,欧陆情调又会与江南古风的意外并处、相得益彰,使古镇魅力更加引人入胜在这里,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
构成了南浔镇特有的生态环境。
宏村
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
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
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
仿生学"
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
中华一绝"
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
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
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展现出宏村特有的生态特色。
2000年宏村和西递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递村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她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
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白川乡
白川乡,位于日本本州中部偏远的高山河谷间,历史上称作白川乡和五屹山的地区,为遗留在白川村的合掌式构造的三座农庄,(荻町、相仓和菅沼)。
该地合掌式构造村落,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建筑形式,非常适合该地区的大家族居住。
特殊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产生了独特的建筑形式。
当地的农舍比一般农舍大,完全为木结构,屋顶呈三角形,三面都覆盖着草。
这种建筑式样称作“合掌”,因为屋顶陡峭的坡面使人想起佛教徒祷告时双手合十的样子。
宽敞的阁楼往往被农民用来养蚕。
一簇簇农舍由田野和树林围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观,表达出当地的文化。
“合掌造”
“合掌造”指的是房屋的屋顶呈倒写的V,很像双手合掌的样子,是百川乡和五个山村落独有的传统农舍建筑,该结构被认为是最高发展的日本木结构房屋的典范。
房屋比一般农舍略大,为两层、三层或四层的多层结构,屋顶坡面很陡,用茅草覆盖。
无论是从结构和建筑方法,还是从内部空间的使用方式来看,“合掌造”房屋都集结了农家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养蚕而积累的聪明才智。
例如,将屋顶下的房间设计为养蚕室,利用人们在一层起居生活的热量给楼上的蚕室取暖。
此外,该地区属于暴雪地区,冬季积雪高达4米,因此,屋顶设计成60度的倾角,以便积雪滑落。
白川乡合掌造最可贵之处,莫过于它的生命力。
它并不像其他多数世界遗产一样变成纯粹的观光地,至今依然有上百村民居住在白川乡,村民们在这远离都市喧嚣的世外桃源,坚守着这一份质朴与宁静。
1995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施库尔
施库尔,被誉为“瑞士最美丽的村庄”。
位于瑞士和奥地利、意大利交界处。
施库尔古代曾经是罗马行省一部分,至今可见青铜时代遗迹,当地人仍讲着古老的罗曼什语(拉丁文的分支)。
施库尔
施库尔被青山环抱,鲜花环绕,村里石子铺地的街道一尘不染,偶有熟透的苹果从路边树上噗噗落下;
每一家的房子都有出
其不意的美丽,每个转角,每条小巷,都藏着意想不到的神秘和灿烂。
这个两千多岁阿尔卑斯山谷深处的小村子有两样珍宝:
一是养生功效卓著的矿泉水,二是风格奇特的美丽古村屋。
镂刻着“苏格拉费蒂”古老花纹的屋子
施库尔得天独厚地拥有20多种矿泉水和神奇温泉,有非常珍贵的养生保健价值。
自古罗马时代,这个深藏在山谷中的小村子,就以“秘密的温泉地”而被人传诵;
现在,开发出来的矿泉水,除了用于深受欧洲人追捧的现代化温泉中心,还流淌在村中供人们随时享用。
施库尔村里至今保留着一种当地特有的建筑装饰传统,家家户户的外墙、窗框、门楣,都镂刻着奇特的“苏格拉费蒂”古老花纹,配以个性鲜明的手绘壁画,鲜花和果树围绕下,一栋接一栋的彩色房子,古雅沉潜又缤纷浪漫。
哈尔施塔特
哈尔施塔特是奥地利的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的一个村庄,位于阿尔卑斯山东部地区萨尔茨卡默古特,哈尔施塔特湖湖畔。
这座紧贴着险峻斜坡和宁静的湖泊之间建造的湖畔小镇,以具有哥特式屋顶的天主教堂和细尖塔的清教徒教堂为中心,散布着建于山坡斜面色彩斑斓的住宅、庭院以及花团锦蔟的露天咖啡厅。
海拔3000多米的
壮美山峦和清澈透底的高山湖泊,
将这里装点成一个风景如画的仙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迷人的湖山风光使这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
这座小镇还以盐矿著称,有“盐矿宝地”之称,盐矿业的发达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优美的环境和发达的经济还吸引了众多浪漫的画家、艺术家、诗人和作曲家,从而留下了大量优质的建筑和艺术品遗迹。
哈尔施塔特是一座簇拥着湖光山色的小镇,气候温暖,环境幽雅。
夏季,高山峡谷之中的哈尔施塔特湖像一条宽阔的绿色绸带,飘扬在大山的怀抱之中,湖水清澈见底,两岸青山及教堂高塔的倒影映在湖中,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而10月中旬以后,漫山遍野红树黄叶,秋色如画,如织如梦。
古墓遗迹
这里曾被发现有大量的史前古墓遗迹———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著名的哈尔施塔特史前文明古迹了。
整个遗迹位于盐山谷地出口处,高于哈尔施塔特湖约450米。
在古墓发掘地最古老的墓穴是公元前800年,其中出土了铜或铁质的砍刀,还有被称之为哈尔施塔特的剑,以及众多铜质陪葬物。
较年轻的发掘层中装饰物更多。
最有价值是一具在盐矿中发掘的一具保持完整的古尸被称为“盐中人”,又一次证明了欧洲的古老文明。
千年盐矿
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盐坑,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末期,古老的凯尔特人在此开采生活的山盐。
特色风俗
圣米高教堂
哈尔施塔特人有一个怪风俗,由于小镇依山傍湖,土贵如金,所以埋葬方式很是特别。
据
当地人说,所有逝去的人在埋葬10年后骸骨都将被移出坟墓,放到山上洞穴中的骸骨馆,日久天长,这里堆积了骸骨,到骸骨教堂可以亲见这些独特的场景。
为了区别,有的头骨上贴标签,有的绘上装饰纹样。
据了解,这样的做法已有1600余年历史。
著名的骸骨教堂有圣米高教堂和耶稣教堂。
话题2乡村建设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乡村正面临巨大变革的。
建设完美乡村,要让乡村既能顺应时代向前发展,又不在变化中消亡,必须依靠长期思考与反复实践。
改善乡村生活质量
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改善乡村的生活质量,建设完美乡村。
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农村环境和交通设施,是乡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过去,乡村基础设施多年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乡村生活质量。
生态阅读
一位中国的城市规划学者在考察欧洲乡村后指出:
“中国农村普遍缺乏的不是新房,而是完善的基础设施。
”他说的甚为在理,的确,老欧盟国家的农村并没有多少高档的房屋,却拥有相当完善的社区性基础设施:
100%的农村实现了集中供水;
100%的农村建设了集中的雨水排放水系统,住户自备了家庭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系统,使用卫生厕所,粪便由市政当局集中处理;
100%的农村生活垃圾由市政当局集中收集和处理;
所到之处没见到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水源地沿岸、泄洪道里、村庄内外的池塘里、村庄居民点的边缘地带。
100%的农村内部道路实现了沙石化,并且设置了路灯和交通安全标志;
农村与外界联系的主要行车道路以沙混、沥青或水泥铺装,以沙混材料铺装为主,设置了交通安全设施;
100%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内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活分开,集中居住区周边的农业户仍然保留农业生产活动与居住一体的传统方式;
100%的农村核心居住区内没有家庭养殖户;
家庭养殖户均在核心居住区外的农田或草场里;
100%的农村设置了标准消防栓。
同时,农村设置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均演变成为地方规划建设的法规,诸如“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此类行为将记录在案”的告示。
中国有将近70%的人口在农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如全国新建改建了272万公里的农村公路,很多地方实行了道路硬化,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厕所改造,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多万户等,使乡村越来越美丽。
道路硬化
安全饮水
农村污水处理
村民家中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工程队对化粪池进行改造
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如退耕还林、退田还湖,保护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维护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垃圾处理
退耕还林是指在水土流失严重或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以及生态地位重要的耕地,退出粮食生产,植树或种草,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
陕西退耕还林地
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
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助。
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还生态林的至少补助8年,还经济林的补助5年,还草的补助2年。
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
我国推行了一些政策,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建立起覆盖数亿农民的农村社会保障三项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使乡村人们能够无忧地安然地生活。
他山之石
韩国政府通过上世纪70年代的新乡村运动,建立了农村福利制度。
农村福利制度包括保障农民得到享有城市文化所需的收入和住宅,确保卫生保健条件,能随时随地获得医疗补助,并根据自己的文化程度和能力得到相应的教育,确保为老人、妇女、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各种社会设施,并在无公害的舒适社会环境中保持传统的互帮互助的社会美德。
上世纪80年代确定的福利事业目标还包括,实现农村卫生供水设施达到100%,下水道的完备率达到100%,保健卫生事业有长足的发展。
韩国政府为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对无医村、岛屿居民采取每月1次的巡回出诊措施,并组织具有医疗器械及医疗设备的巡回诊断班,方便农民就地医诊治病。
此外,改善了对农民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供排水、澡堂、洗衣、厕所、畜舍、仓库、学校、敬老院、图书室、村边河沟、池塘等公共环境和卫生条件。
上世界90年代以来,历届韩国政府为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做了大量实际工作。
如国家财政负担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比率从原来的40%提高到60-70%;
定期对农民进行体检;
通过合并相邻农协,共同承担重病患者和老年人的医疗费,继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条件等。
积极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每年减免一定数量农村困难高考生的注册费、学费,减免农村高中生30%的学费,为农村教师提供优惠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优先到农村办专科大学等。
利用乡村自然和文化生态资源
乡村中所处的自然条件、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文化等,承载和留存着丰富的乡土文化生态景观,是乡村建设中的一笔宝贵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适当开发休闲农业等有助于创立完美乡村。
生态案例
室韦民居
中国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是蒙古族发祥地,现保存有大小城遗址10余座,有较深的蒙古族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等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
同时,它也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是以我国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为主体的聚集地,这里大部分仍保留着较为完好的俄罗斯文化和生活习俗。
在室韦俄开辟民族风情旅游大大
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桦树林
室韦自然风光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合理开展休闲农业能发展乡村经济,又有利用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
休闲农业
新疆玛纳斯县兰州湾镇观光农业示范区开门迎客
2013年,兰州湾镇依托国家湿地公园,在该镇以西2.5公里处,湿地公园必经要塞,建起了观光现代农业示范区——新疆玛纳斯县兰州湾镇观光农业示范区,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走上富裕路。
兰州湾镇二道树窝子村农民王志强,以前主要种植玉米、棉花等,收入一般。
今年,这里建起了观光农业示范区,他家的20亩耕地就在规划区的200亩甜椒种植区,并与进驻该镇的辣椒回收企业——九天红签订了订单农业。
以后观光农业搞起来了,来这里体验农业生产的人肯定会很多,游客在体验的同时,还可以销售一部分产品,来的人多了,农产品销售的渠道自然就多了,价格肯定不是问题。
看着今年即将丰收的甜椒,王志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植棉花、制种玉米亩均效益在1200元至1300元左右,现在,在观光区内种植甜椒每亩效益最低也在2000元以上。
”
保留乡村传统特色
“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在诞生之日起便进入了消失的过程。
正是消失产生了稀有,稀有就是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无法量化的巨大价值。
”在历史长河与除旧布新的现代化的博弈中,如何处理开发与传承保护的关系?
完美乡村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它固有的特色?
阅读空间
关于哈尼梯田申遗的思考
首先,梯田是哈尼人的命脉与精魂,哈尼族先民当初心怀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在巍峨群山中建设家园、开垦梯田、耕种稻米。
梯田的耕作需要人,需要传统的稻耕技术。
今天留守乡村的中老年哈尼族人,会不会成为掌握那种古老农耕技能的最后一代原住民?
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阻挡不了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冲动和行为。
用什么方法可以留住那些自小在哀牢山区长大的各民族青年,或者让闯荡异乡的哈尼子孙回到家园,传承祖先的耕作,传承前辈的生活和文化,这才是梯田遗产传承的关键问题。
哈尼梯田
另外,在哈尼梯田的旅游开发中,是不是应该让农民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体,而不能让开发公司、旅游公司成为最大受益者?
开发商和游客只是遗产的分享者,是遗产的客人。
世界遗产的主人既不是开发商,
也不是游客,而只能是梯田的原住民,这才
符合世界遗产的精神。
再者,别让过度开发成为哈尼的厄运。
利用申遗成功的契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提高梯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应该成为哈尼梯田在“后申遗时代”的课题,因此,一定要避免出现家家户户开商铺、办旅馆、经营餐馆酒吧的“丽江旅游模式”。
哈尼可以自觉寻找合乎自然的开发模式,除了观赏梯田风光,领略哈尼民族风情,更应该立足农耕文化,维护农耕环境,完善农耕经济,增加梯田产品的附加值。
让梯田留住农民,留住传统技术,留住梯田文化体系赖以世代传承的哈尼原住民,这才是哈尼梯田成功申遗的意义所在。
在欧洲的乡村,居民住宅建筑风格、城镇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都依然保留中世纪的原貌;
那些古老的民宅、教堂、水井、磨房等不管今天是否失去效用,都被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建设乡村,乡村是要向前发展。
但是乡村固有的味道,乡村应有的生态环境,应该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呈给我们的子孙。
“合掌”建筑样式19世纪末在日本白川乡还有1800座,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进,山区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剧变。
许多传统的房屋消失了,许多独特的乡村景色也遭到破坏。
在本世纪内,所有合掌式的房屋已消失了92%,而大多是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内消失的。
但是在荻町、相仓和菅沼,合掌式房屋还保留得相当完整。
这三个村庄的村民在本世纪70年代同当地政府合作,发起了一场保护运动。
他们认为如果不采取行动,他们的村庄环境就会被摧毁。
他们想保存整个村庄的风貌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田野、沟渠、道路和森林,以及建筑,村民们成立了保护协会,每个村庄都采用了国家的合法保护制度。
根据这些合法的传统保护制度,这三个村庄都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充分地保持住它们村庄的原始生态环境。
话题3湖南乡村
湖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形成了一个一个美丽的乡村。
现在,湖南提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我们的乡村会更加完美。
农耕文化
湖南的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了大量掺杂在陶片里的稻壳,将世界稻作历史推前了二千多年;
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一万四千至一万八千年;
在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
悠久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和谐的思想,强调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
城头山遗址
彭头山遗址
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样本——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玉蟾岩出土的水稻样本,距今已有大约1.5万年。
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位于中国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西部山区。
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
紫鹊界梯田形成至现时的规模,已有上二千年的历史,是苗、瑶、侗、汉等多个民族数十代先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的伟大成果,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文化遗存,它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形态之美,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利用山泉天然的灌溉系统同样在稻作文化中亦很独特。
紫鹊界的背面,有万亩金银花基地,还有48座瑶人寨遗址等人文景观。
紫鹊界梯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
梯田依靠森林植被、土壤、田埂综合形成储水保水系统,凭借神奇独特的基岩裂隙孔隙水水源,构成纯天然自流灌溉工程,潺潺流水,四季不绝、久旱不竭、洪涝无忧,俗有“天下大乱,此地无忧;
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之说。
梯田开垦方式独特,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构筑大小各异梯田,梯田大者不到一亩,小则只能插几十蔸禾,有“蓑衣丘”、“斗笠丘”之称。
密密梯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气势雄伟壮观,堪称人类最伟大的水田工程。
2013年5月21日被列为“第一批19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
这19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
传统漏斗架葡萄栽培体系—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
世界旱作农业源头—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南果梨母株所在地—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
传统林参共种模式—辽宁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
沼泽洼地土地利用模式—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生产模式—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陡坡山地高效农林生产体系—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湿地山地循环农业生产体系—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竹林、村庄、田地、水系综合利用模式—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源头—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合体系—湖南新化紫鹊界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单元 完美乡村定稿剖析 第三 单元 完美 乡村 定稿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