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练高考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109265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39.74KB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练高考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练高考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练高考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阻断病毒的传播,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之一,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正确。
3.(2018浙江卷,23)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幽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A的RNA和TMV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A的遗传物质
4.(2017江苏卷,2)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
【答案】C
【解析】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A错误;
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正确;
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32P标记,有的不带有32P标记,D错误。
5.(2017新课标Ⅱ卷,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DNA,D错误。
6.(2016江苏卷,1)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
T2噬菌体属于病毒,营寄生生活,需先标记细菌,再标记噬菌体,C错误;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7.(2017新课标Ⅰ卷,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
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
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
简要写出
(1)实验思路,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
(要求:
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答案】
(1)思路
甲组:
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
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2)结果及结论
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
反之为DNA病毒。
【解析】
(1)由于DNA和RNA有各自的特有碱基,DNA特有碱基为T,RNA特有碱基为U,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U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含有放射性。
再用病毒去侵染含放射性的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放射性,为甲组;
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T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含有放射性。
再用病毒去侵染含放射性的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放射性,为乙组。
(2)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
练模拟
1.(全国百校联盟2018届高三理科综合核心卷一生物试题)人类在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进行了多个探究性实验。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放射性只出现在上清液中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保温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好
D.检测烟草花叶病毒核酸的水解产物,可发现含有尿嘧啶成分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如果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而且保温时间越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越强,对实验的干扰越大,C错误;
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为RNA,因此检测烟草花叶病毒核酸的水解产物,可发现含有尿嘧啶成分,D正确。
2.(辽宁省葫芦岛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格里菲思的实验是在艾弗里的实验基础上进行的
B.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本质上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C.实验过程中可通过观察菌落的特征来判断是否发生转化
D.艾弗里的实验中需对组成S型细菌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
【答案】A
【解析】艾弗里是在格里菲思的试验基础上进行的,A错误;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由于S型菌中控制荚膜生成的基因进入R型菌,使其产生荚膜,成为S型菌,所以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试验就是通过观察菌落来判断是否有S型肺炎双球菌产生,因为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粗糙,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光滑,C正确;
艾弗里的实验是分离提纯S型肺炎双球菌的物质,得到DNA、R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观察菌落,该过程中需对组成S型细菌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D正确。
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8届高考五月冲刺理综生物试题)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位素标记法: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B.对比实验法: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和探究酶的最适温度
C.模型构建法: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D.假说-演绎法:
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果蝇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发现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只有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中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A项错误;
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利用了有氧和无氧的两组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实验,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实验时,利用了一定范围内不同温度梯度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实验,B项正确;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都采用了模型建构法,前者构建的是物理模型,后者构建的是数学模型,C项正确;
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摩尔根证明果蝇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项正确。
4.(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两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如图表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设计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B.a、d组小鼠死亡是小鼠免疫功能丧失的结果
C.从d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得到的S型活细菌是由S型死细菌转化而成的
D.从变异的角度看,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突变
【解析】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是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图中的实验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四组实验的处理方法不同并相互对照,A正确。
a、d两组小鼠是由于感染了S型活细菌后患败血症死亡的,B错误。
d组小鼠体内出现的S型活细菌是由R型活细菌转化而来的,C错误。
从变异的角度看,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5.(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下列有关“探索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实验中死亡的小鼠体内都可分离得到R型活细菌和S型活细菌
B.艾弗里实验中加入“S型菌的DNA+DNA酶”的这组与只加“S型菌的DNA”组对照能更好地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是通过观察菌落的特征来判断是否发生了转化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促使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解析】格里菲思实验中单独注射S型活菌也会使小鼠死亡,但死亡小鼠体内无R型菌,A错误;
艾弗里实验中“S型菌的DNA+DNA酶”组与只加“S型菌的DNA”组形成对照,能更好地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
R型菌和S型菌菌落形态不同,可通过菌落的特征来判断是否发生了转化,C正确;
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促使噬菌体的外壳与细菌分离,D正确。
6.(2018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将甲细菌提取物(含A、B、C、D四种有机物的混合物)和活的乙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从培养基中分离出了活的甲细菌。
在无法对上述四种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的前提下,为确定A~D中是哪种物质能使乙细菌转化为甲细菌,请根据题意设计相关实验。
要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1)设计思路
(2)预期结果
(3)结论
(1)取适量的甲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分成4等份,分别放在4支试管并编号,再分别加入可分解A、B、C、D的酶,一段时间后,分别和有乙细菌的培养基混合培养并观察结果。
(2)其中有一组混合培养基中没有分离出活的甲细菌
(3)加酶后没有分离出活的甲细菌的实验组中所含对应的有机物为转化物质。
练预测
1.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解析】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在线粒体中也有少部分;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含C、H、O、N、P,不含S;
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
2.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
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
格里菲思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并大量死亡,而且从患病死亡的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
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
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
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解析】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并大量死亡,而且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
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3.如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要加热处理,②要将各提取物分别与R菌混合培养
B.培养基上的一个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一个群落
C.如果将活S菌悬液与活R菌悬液换一下位置,则不会发生转化
D.③要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可能出现S、R两种菌落
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有的是单链RNA,有的是单链DNA,有的是双链RNA,还有的是双链DNA。
有些噬菌体具有将基因插入宿主DNA内的特性,使得它成为重要的分子和遗传学研究工具。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噬菌体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有突变和基因重组
B.噬菌体与人体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
C.将基因插入宿主DNA的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双链DNA
D.所有的噬菌体都可以用于“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解析】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噬菌体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A、B错误;
噬菌体的宿主应为细胞生物,而细胞生物的DNA均为双链DNA,所以具有能将基因插入宿主DNA内特性的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应为双链DNA,C正确;
遗传物质是RNA的噬菌体不能用于“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D错误。
5.下图是对某种高等植物的病原体的遗传过程实验,实验表明这种病原体( )
A.寄生于细胞内,通过RNA遗传
B.寄生于细胞之间,通过蛋白质遗传
C.寄生于细胞内,通过蛋白质遗传
D.寄生于细胞之间,通过RNA遗传
6.某实验小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离心,结果发现上清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且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
B.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体内
C.离心时转速太低,菌体和上清液分离不充分
D.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大肠杆菌分离
【解析】如果培养时间太长,则有可能噬菌体已经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现上清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且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的现象;
如果培养时间过短,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也会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且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低;
如果离心时转速太低,部分菌体仍悬浮在上清液中,也会出现上述现象;
搅拌不充分时,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大肠杆菌分离,因此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几乎都集中在下层的沉淀物中,则下层放射性强度会与理论值接近或者大于理论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NA 主要 遗传物质 高考 生物 解析 Word